張悅
摘要: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日新月異,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信息技術在生活和教學中的滲透越來越多。而小學科學作為一門包羅萬象的學科,在小學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位置,對小學生的綜合能力形成和知識儲備有著極大的幫助。而信息技術融入到小學科學中來能夠極大的引起學生的興趣,提升教學質量,幫助學生了解科學,熱愛科學,使學生在動腦思考和動手實驗中培養(yǎng)科學思維,同時使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變被動為主動,拓寬學習渠道,拓展思維空間。
關鍵詞:小學科學信息技術課程融合
中圖分類號:G62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changing rapidly, and with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penet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life and teaching is increasing. As an all-embracing subject, elementary science has an important place i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ing, and it can greatly help elementary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formation and knowledge reserve.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 can greatly arouse students' interest,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science, love science, make students think with their brains and hands-on experiments to develop scientific thinking, while enabling students to play a subjective initiative, change passive to active, broaden learning channels and expand thinking space.
Key words:Elementary Sci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Integration
一、小學科學與信息技術教學融合的提出背景
近幾十年,我們國家的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科技信息技術的進步使得教育技術也得以快速發(fā)展,教育技術越來越先進,因此信息技術與各門學科的融合也成為當下研究的熱點和值得探究的課題。
時代在不斷進步,科技力量的重要性也愈加突出。鄧小平早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就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重要論斷,因此科技的發(fā)展才能引領世界的發(fā)展。2017版《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提到“提高公民的科學素養(yǎng),對于公民改善生活質量,增強參與社會和經濟發(fā)展的能力,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實現(xiàn)經濟社會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小學科學課程要按照立德樹人的要求培養(yǎng)小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他們的繼續(xù)學習和終身發(fā)展打好基礎?!?/p>
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可以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動性,提升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發(fā)揮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從生活中去了解科學,學會觀察,勤于動手,善于思考,培養(yǎng)出科學素養(yǎng)。因此,將信息技術手段融入到小學科學課堂就顯得十分有必要。
二、教學案例分析
《聲音的傳播》一課主要是讓學生知道聲音在產生之后是如何在空氣中、水中和固體中進行傳播的,了解人耳的結構,知道人可以聽見聲音的原理,應用所學知識解釋“土電話”的原理。
1.教學目標
(1)在探究活動中,發(fā)現(xiàn)聲音可以在空氣中、水中和固體中傳播。(2)了解本節(jié)課三個實驗的設計思路。(3)知道三個關于聲音傳播實驗的實驗結論,并能動手操作。(4)了解人耳的結構,知道人是如何聽到聲音的。(5)試著制作“土電話”,并能應用所學知識解釋其原理。
2.教學重難點
重點:知道聲音在空氣中、水中和固體中傳播的現(xiàn)象與特征。
難點:設計探究聲音傳播規(guī)律的實驗方案,知道控制哪些條件。
3.教學流程
情境導入→提出疑問→探究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探究聲音能否在水中傳播→探究聲音能否在固體中傳播→認識人耳結構→制作“土電話”→課堂總結
4.教學過程
(1)情境導入
利用多媒體播放“上課鈴響,學生從校園各個角落跑向教室”的視頻,導入本節(jié)課的內容。
(2)提出疑問
學生觀看完之后,提出“上課鈴響了,為什么在校園不同方位的同學都能聽到鈴聲?”,引發(fā)思考,可單獨請學生回答,也可同桌間互相討論。
(3)探究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
①尤其實驗器材的限制,該實驗通過播放視頻來觀察現(xiàn)象,向學生介紹實驗器材和使用方法。②讓學生記錄下觀察到的現(xiàn)象,然后小組討論實驗結論。③請一到兩組匯報實驗現(xiàn)象和結論,教師評價并講解實驗原理和改變條件。
(4)探究聲音能否在水中傳播
①教師拿出實驗器材,向學生介紹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②教師利用多媒體展臺演示實驗,學生記錄現(xiàn)象。③請兩到三名學生匯報實驗現(xiàn)象和結論,教師評價。④再請一兩名同學試著說出實驗原理和改變條件。
(5)探究聲音能否在固體中傳播
①教師在PPT上展示出實驗的注意事項以及紀律要求,學生四人小組合作開展實驗。②請兩到三組匯報實驗現(xiàn)象和結論,請其他小組評價。③教師進行總結,講解聲音傳播的規(guī)律,引導學生從三個研究聲音的實驗中尋找實驗設計的共同點,體會“控制變量法”在實驗設計中的應用。④強調聲音在傳播的時候是“四面八方的”。
(6)認識人耳的結構
①回顧聲音產生的原因,猜測人耳如何聽到聲音。②出示“耳朵的結構”示意圖,介紹耳朵各個部分以及作用。③請學生說出人耳聽到聲音的原因,根據示意圖推測聲音進入人耳的路徑。
(7)制作“土電話”
①播放“土電話”制作的視頻或者圖文教程,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可以通過土電話聽到彼此的聲音”。②通過引導,請一至兩名學生說出“土電話”通話的原理。③如有時間,可以在課堂上讓同桌兩人合作制作“土電話”,現(xiàn)場體驗通話效果;如課堂上時間不夠,可在課后讓學生制作,將制作過程拍成小視頻,可在下節(jié)課上課之時向學生展示,也可利用視頻號或者公眾號展示。
(8)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聲音是可以在空氣中、水中和固體中向不同方向傳播的,知道了耳朵的結構以及人耳是如何聽到聲音的,并且應用所學的知識制作“土電話”,解釋通話的原理。
5.分析與總結
本案例的主要特點:一是本節(jié)科學課中充分使用了多媒體設備,將信息技術手段充分融入到課堂中,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設計實驗,通過教師演示實驗和小組合作實驗,將抽象的規(guī)律用明顯的現(xiàn)象呈現(xiàn)出來,鍛煉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三是通過多媒體手段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展示,增加學生的自信心;四是在課堂中利用四人小組合作,同桌兩人合作等形式增加了課堂互動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教師所使用的多媒體手段都使得課堂更加吸引學生,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快樂學習的同時能夠主動思考。同時,多媒體的使用也幫助老師彌補了實驗器材的不足,如“探究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實驗要用到抽氣泵和真空罩,如沒有這兩種實驗器材,就不能制造出真空環(huán)境,也就無法得到“空氣不能在真空中傳播”的結論。但借助實驗視頻,學生也可觀察到實驗現(xiàn)象。再比如教師演示實驗時多媒體展臺可將實驗細節(jié)放大,幫助學生清晰的看到實驗現(xiàn)象;實驗結束后,可以把學生記錄的實驗現(xiàn)象放在展臺下向全班展示。綜合以上幾點,我們發(fā)現(xiàn),與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相比,融合信息技術的課堂更吸引學生注意,有效促進了師生間的交流,學習效果更顯著。
三、小學科學與信息技術融合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
1.微課
將微課引入課堂可以很好地輔助教學,能讓學生在快樂觀看視頻的同時直觀的學習到知識,而且不僅可以在課堂教學中使用,也可以在課后使用,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或者將課外知識進行拓展。例如“地球、月球和太陽”這一單元中有很多知識可以作為課后拓展,“太陽系的介紹”、“月相的變化”、“太陽鐘的種類”、“麥哲倫環(huán)球旅行”等都可作為課后補充知識以微課的形式播放給學生,開拓學生的知識面,增加科學的學習動力。
2.疫情期間的線上教學
自從2020年初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fā)以來,學生在校學習就受到了影響,但也因此催生了網絡直播線上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了學生居家學習。教師利用網絡直播或者是微課等形式進行課程講授或者作業(yè)批改。QQ、釘釘、騰訊會議等軟件的使用,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做到了“停課不停學”。
3.網絡數(shù)字資源
網絡上關于各科的教學資源十分豐富,科學也不例外。例如《科普中國》制作的《阿U學科學》就十分適合學生們觀看,它每一集都很簡短,用動畫片的形式,將晦澀深奧的科學道理,生活中遇到的科學問題用輕松詼諧的語言生動的演繹出來。除此之外,央視網上也有很多資源可以使用。例如在學習“動物大家族”這一單元時,可以在央視網上尋找《人與自然》、《動物世界》等欄目中與課題相關的視頻,增加課堂趣味性,激發(fā)學生興趣。再比如學習“觀察天氣”這一單元時,還可以將《天氣預報》欄目中的視頻播放給學生,通過生活來學習科學,同時還可以掌握必要的常識。
4.線上評價
在線上教學期間,不能像平時一樣很及時的收到學生學習效果的反饋,監(jiān)督學生的學習,作業(yè)的批改與講解相應的也會受到影響,教師不能及時的知道學生是否真的聽懂了某個知識點。利用“問卷星”或許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在講授中更有針對性的解決學生沒有聽懂的部分。例如我在講授“植物結果了”這節(jié)課的時候,為了知道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基于“問卷星”設計了一份調查作業(yè),以下是部分題目的學生作答情況分析圖:
由圖2-7我們可以看出:學生對第5、8、9題掌握情況還不錯,第11題掌握的還可以,但第4、12題掌握情況就不理想了,只有一半的同學理解了題目對應的知識點。我們再結合具體題目就可以知道大部分學生對于“果實的組成”和“判斷植物的各部分分別屬于什么器官”掌握的并不好,正確率較低,這說明大部分學生并沒有真正的聽懂這些知識點。所以,教師可以再錄一節(jié)針對這幾個知識點的微課,讓學生反復的聽,加以鞏固。
綜上所述,加強小學科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是十分有利用于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一項重要工作。小學科學是一門包羅萬象的學科,涉及到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和天文等諸多學科的知識,同時也與生活緊密相關。但是小學生由于受到年齡的限制,抽象思維和感知能力較差,單純的文字,枯燥的概念并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只憑借語言講解不能得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因此,融入信息技術就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圖片、視頻、音頻、動畫等豐富多彩的元素,可以很好地吸引小學生,讓他們直觀的,身臨其境的感知科學,從而激發(fā)出強烈的學習興趣。相信隨著科技與信息技術的進步,科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也會越來越深,對教育和教學的影響也會越來越大,學生了解到的知識也會越來越多。
參考文獻:
[1]筍福鑫.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教學有效融合的研究[J].天津科技, 2019, 46(4): 92-93.
[2]孟炎炎.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教學深度融合的策略研究—以“看月亮”為例[J].小學時代, 2020(14): 82-84.
[3]桂萌.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研究—以小學科學為例[D].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