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
來源:小牛電動2022年第一季度財報
從代步工具到出行生活方式,智能化勾勒出兩輪電動車美好的未來,可現實卻總是有些殘酷。
近日,小牛電動發(fā)布2022年第一季度財報。財報顯示,小牛電動2022年第一季度營收5.76億元,較2021年同期的5.47億元增長5.1%,較2021年第四季度的9.86億元減少41.6%,虧損2960萬元,而上年同期凈虧損540萬元,同比擴大448%。
除業(yè)績大跌外,小牛電動毛利率下降也非常明顯,根據財報顯示,2022年第一季度,小牛電動毛利率為19.1%,而2021年同期為23.8%。財報解釋稱,毛利率下降是由于持續(xù)的成本壓力以及毛利率普遍較高的配件、備件和服務的銷售減少。
對此,小牛電動CEO李彥表示:“原材料價格,尤其是第一季度鋰離子電池價格的持續(xù)上漲,對我們的毛利率造成了額外的壓力。作為電動兩輪車市場的高端品牌,我們將繼續(xù)開發(fā)對用戶具有獨特價值主張的創(chuàng)新產品,逐步恢復毛利率?!?/p>
正是李彥的話,讓人們開始注意到缺芯、缺電問題對小牛電動的影響。
來源:小牛電動電商公告截圖
近年來,國內電池級碳酸鋰價格不斷上漲。數據顯示,碳酸鋰平均價從2021年初的5.15萬元/噸上漲至2021年底的27.75萬元/噸,一年漲幅超過400%。特別是今年1月以來,價格從380978元/噸一路飆升至4月的48萬元/噸。進入5月以來,電池級碳酸鋰價格維持在47萬元/噸,同比增長率超過400%。此外,同樣持續(xù)上漲的芯片也會讓以“智能”為賣點的小牛電動倍感壓力。
缺芯、缺電雙重壓力之下,小牛電動今年3月在各大電商平臺發(fā)布公告稱,受上游鋰電等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影響,4月1日對全系鋰電產品零售指導價進行一次上調,上調金額200~1000元不等。
問題是原本就定位高端市場的小牛電動旗下產品價格本就不低,公開資料顯示,小牛電動定位高端電動車市場,2017~2020年期間,小牛電動產品的均價一直維持在4000元以上。基于這樣的定位,小牛電動在銷量上與其他品牌有一定差距。漲價之后多少會對銷量造成一定影響,在這樣的狀況下,拿不到足夠出貨量的小牛電動,恐怕很難在同上游鋰電池、芯片供應商的價格、供應量談判中占據優(yōu)勢地位。
根據艾瑞咨詢的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兩輪電動車累計銷量達4100萬輛,同比卻下降了13.9%。受部分地區(qū)“新國標”過渡期推行節(jié)奏減緩等因素影響,兩輪電動車銷量增幅不及預期。而根據企業(yè)財報及第三方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雅迪電動車銷量突破千萬目標,2021年實現1380萬臺銷量;愛瑪2021年實現900萬輛銷量;臺鈴電動車銷量也達800萬輛。反觀小牛電動,2021年銷量僅為103.79 萬輛。
定位高端市場的小牛電動車,在下沉市場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尤其是在四、五線城市,消費力不足,越是高端車越難售賣,這就使得小牛電動車在銷量上很難實現快速增長??稍谡麄€產業(yè)鏈缺芯、缺電大背景下,小牛電動很難拿到具有價格優(yōu)勢的資源,只能通過漲價對沖成本壓力,可持續(xù)漲價只會讓其更難以融入下沉市場,在量與價的十字路口踟躇。
相對有些普通的銷量,小牛依靠兩輪電動車鋰電化及智能化的“先驅”概念在資本市場混得風生水起,這家成立于2015年的電動車品牌,僅僅用了三年時間就成功登陸納斯達克市場。資本市場上的順風順水,使得小牛電動在出行市場上得以大展拳腳。步入“NIU2.0”時代的小牛電動緊抓市場紅利,陸續(xù)推出了GOVAF系列、C系列等多元化設計語言的電動自行車產品,進一步豐富了中高端新國標產品矩陣,為市場提供了高質性價比與高拓展性相結合的出行新選擇。
除產品更迭升級外,財報顯示,小牛電動報告期內繼續(xù)快速擴張零售網絡。2021年第四季度,該公司國內門店新增422家門店。截至2021年年末,小牛電動在中國擁有門店3108家,國際銷售網絡擴展至42家分銷商,覆蓋全球50個國家。
不過快速擴張的銷售網絡也帶來了成本和費用的大幅增長,并對該公司的利潤造成了不良影響,最為麻煩的還是各種渠道亂象。
來源:小牛電動官方微博截圖
2022年央視3·15晚會曝光電動自行車企業(yè)違規(guī)提供“解碼器”,供經銷商篡改電動自行車車速限制,綠源、小牛、小刀、哈啰、新日、金箭、臺鈴等被點名。央視記者走訪一些城市的電動車專賣店,發(fā)現多個電動自行車專賣店銷售人員均表示可以將限速25公里/小時上調,通過“解碼”將車速提高到每小時35~40公里。小牛電動自行車上海總代理承認廠家為他們提供了解碼裝置,小牛電動自行車上??偞韺O經理表示,“解碼是可以解碼,高配的車子能到40公里/小時左右,低配的車子大概也就30公里/小時的樣子?!?/p>
此舉違反了強制性國家標準《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guī)范》(GB 17761-2018,簡稱“新國標”)和道路交通管理法律法規(guī)要求,給消費者及道路行人帶來安全隱患。而在更早之前的2021年下半年,小牛電動關聯公司江蘇小牛電動科技有限公司新增行政處罰信息,處罰事由為小牛電動規(guī)格型號為TDT10Z、TDR06Z-1的電動自行車在監(jiān)督抽查中經抽樣檢驗,存在照明項目、短路保護、蓄電池防篡改等項目不符合《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guī)范》標準,被判定為不合格,涉嫌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的相關規(guī)定。處罰結果為罰款29.02萬元并沒收違法所得9800元,以上罰沒共計30萬元。處罰單位為常州市武進區(qū)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決定文書號武市監(jiān)處字〔2021〕137號。
近年來,新車趴窩、電池起火自燃等嚴重質量問題層出不窮。截至5月23日,在黑貓投訴平臺中,商家投訴量已達1664件。
來源:艾瑞咨詢
被央視點名,口碑下滑,再加上提價,原本就很難同雅迪、愛瑪競爭下沉市場的小牛電動一方面得面對同樣主打高端市場,以智能化為賣點的新品牌九號公司,另一方面還得承受雅迪、愛瑪開始進入智能電動兩輪車市場的壓力。
從2021年兩輪電動車品牌銷量看,雅迪、愛瑪、臺鈴依舊排名前三,2021年排名前十的品牌銷量實現3768萬輛,占總銷量的91.9%;排名前五的品牌銷量達3130萬輛,占總銷量的76.3%,這意味著整個兩輪電動車市場品牌集中度較高、大者恒大跡象明顯,小牛、小鳥、九號等走技術創(chuàng)新路線的新興品牌很難在產業(yè)鏈獲得足夠的市場資源。
雅迪、愛瑪等傳統(tǒng)品牌除在產業(yè)鏈資源上占據優(yōu)勢外,其本身也重點發(fā)力提升品牌價值與產品價值,成立高端智能鋰電品牌,與科技公司合作提升產品智能化水平。雅迪成立高端出行品牌“VFLY”,而愛瑪則打造時尚輕奢品牌“小帕”,新日更攜手華為推出華為HiLink版車型,再加上傳統(tǒng)兩輪電動車企業(yè)在渠道方面的優(yōu)勢。相比之下,小牛新擴張的門店和渠道明顯不穩(wěn),反而問題頻出,拖累了品牌形象。
而在創(chuàng)新研發(fā)上,雖說小牛在智能電動兩輪領域有一定先發(fā)優(yōu)勢,但在決定未來成長空間的研發(fā)投入上,小牛這樣的新興品牌多少有些力不從心。根據小牛第一季度財報顯示,其研發(fā)開支為4180萬元,與去年同期的2560萬元相比增長63.4%。可愛瑪決定進入智能賽道后,其研發(fā)費用陡然從2017年的1.2億上升到4億元,而且其擁有天津、江蘇、浙江、廣東、廣西、河南、重慶七大生產基地,更有利于成本管控。事實上,在小牛電動毛利率走低的同時,2022 年第一季度愛瑪毛利率14.1%,同比增加1.8pct,顯然已嘗到智能化、高附加值賽道的甜頭。
在這樣的壓力下,謀求轉型之路的小牛電動將目光瞄準了風頭正盛的新能源汽車,成立牛創(chuàng)新能源并發(fā)布了中大型SUV自由家NV,開啟了“兩輪變四輪”的創(chuàng)業(yè)之路??上鄬τ谛履茉雌嚨难邪l(fā),小牛電動兩輪造車的經驗幾乎毫無參考價值。對于新能源汽車而言,除了需要考慮到電池安全、續(xù)航表現及動力性能外,還需要兼顧到底盤調校、NVH表現、智能表現及產品耐用性等方面。結合小牛電動兩輪車的市場表現,其新能源汽車創(chuàng)業(yè)前景恐怕遠沒有想象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