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士州
姑蘇城(即江蘇省蘇州市)西南郊有座靈巖山,雖然高僅百余米,卻挺拔奇秀,享有“吳中第一峰”“靈巖秀絕冠江南”之譽,吸引了不少中外游人。山上多靈巧之石,尤以靈芝石最為突出,舊有“十二奇石”之說,其中多數(shù)與吳王西施有關,十分引人入勝。
靈巖山之名聞遐邇,與古代在山上建造館娃宮是有很大關系的。吳中俗稱美女為娃,春秋戰(zhàn)國時吳王夫差在姑蘇建都,為討得美女西施歡心,特在靈巖山起造館娃宮。越王勾踐當時被吳國戰(zhàn)敗,采取“與人不睦,勸人蓋屋”之策略,進獻大量木材,水路運至靈巖山腳下,連溝塞瀆三年多,遂形成今日靈巖山下的木瀆古鎮(zhèn)。
據(jù)載,館娃宮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皇家花園,“銅勾玉鑒,飾以珠玉”,富麗堂皇。館娃宮西側(cè)建有御花園,后因敗于越國,被越人燒毀。東晉末陸沅舍己宅為寺,梁代名秀峰寺,唐始稱靈巖寺。唐宋以來一直是佛教凈土宗著名道場之一??谷諔?zhàn)爭前,高僧印光法師主持重建了除寶塔外的各殿宇。靈巖寺基原來即館娃宮遺址,千百年來多少游客為之陶醉,又有多少名人為之題詩賦詞,李白、白居易、韋應物、劉禹錫、范仲淹、文徵明、唐寅等,都曾登山訪古探幽,并吟詩懷古。宋代范成大還寫了618 字的《館娃宮賦》,流傳至今。
靈巖山上古跡眾多,吳王井、玩花池、玩月池、響屧廊、琴臺、梳妝臺、硯池、西施洞以及山下劃船塢、采香涇、脂粉塘等,都流傳著吳王與西施的故事。吳王井,相傳“浣紗往事慣臨流”,西施常在此對井梳洗,以水為鏡,吳王夫差在旁為之插花理妝。明代淘井時發(fā)現(xiàn)鐫有“敕”字金釵一支。玩花池,約三四丈見方,傳說是吳王專為西施賞荷而鑿的。池內(nèi)出產(chǎn)莼菜,入口即化,為西施愛吃的一種清香之葉。玩月池,圓形,繞以假山,傳說西施習慣于臨流照影觀景,懶得仰首望月,為此要吳王開鑿這個月池,讓月亮倒映池中。興濃時,西施伸出纖纖素手遮住半爿月影,名之曰:“水中撈吳月?!?/p>
靈巖山之最高處就是琴臺遺址,從琴臺遠眺太湖及東西山,滴翠叢碧,一覽無余。自琴臺右折而向東,直至靈巖塔西邊,這一帶便是著名的響屧廊遺址。此廊乃把地下挖空,置一排陶甏,上鋪木板,西施和宮女在廊上輕步曼舞時,就會發(fā)出木琴般“蛩蛩”之音,頗有情趣。唐代詩人白居易《題靈巖寺》首四句云:“娃宮屧廊尋已傾,硯池香涇又欲平。二三月時何草綠,幾百年來空月明?!本陀浭隽诉@個古跡。
多少年過去了,如今香涇仍在,從靈巖山半山石龜旁朝南望去,可看到山腳下一條溪水,筆直指向太湖,即箭涇河,又名采香涇。當初西施天天要用太湖邊香山上香花香草熏香沐浴,到香山需從木瀆、胥口繞道而行。吳王為取悅西施,遂引弓對準香山射出一支令箭,命侍從們立即按箭射方向開出河道,直通太湖,因此后人說“十里銀河一箭開”。據(jù)說當年宮女們常在溪邊沐浴洗妝,溢脂流香,便形成“脂粉塘”。
館娃宮雖已蕩然無存,在靈巖山上仍有不少西施遺跡,給游人增添了不少懷古之情和游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