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衛(wèi)林,孫曉瑞,楊 彬
(瓦房店第三醫(yī)院有限責任公司神經外科,遼寧大連 116300)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在腦血管疾病中較為常見,是由于腦動脈閉塞導致腦組織血液供應障礙而引起的急性癥狀,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致殘率、病死率及復發(fā)率。早期臨床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常用藥物溶栓,主要包括動脈與靜脈溶栓,其中動脈溶栓能夠使溶栓劑與閉塞病灶處直接接觸,充分發(fā)揮藥效,且所需溶栓劑劑量較少,但其單一使用臨床療效及其預后較差[1-2]。近年,有研究發(fā)現,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采用機械取栓聯(lián)合藥物溶栓治療可有效改善血管閉塞的情況,減小腦組織梗死面積,進而提高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臨床療效[3]。但目前關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采用機械取栓與動脈溶栓聯(lián)合進行治療的應用效果仍需進一步探究,基于此,本研究選取110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進行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瓦房店第三醫(yī)院有限責任公司收治的110例急性缺血性腦卒例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各55例。其中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26例;發(fā)病時間3~10 h,平均發(fā)病時間(6.54±1.42)h;年齡53~79歲,平均年齡(65.65±6.21)歲。觀察組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23例;發(fā)病時間3~11 h,平均發(fā)病時間(6.47±1.53)h;年齡52~79歲,平均年齡(65.77±6.19)歲。兩組以上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瓦房店第三醫(yī)院有限責任公司醫(yī)學研究倫理委員會批準本試驗設計,所選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4]中急性腦卒中診斷標準;②首次接受治療,且發(fā)病時間≤24 h者;③無溶栓治療禁忌證者。排除標準:①伴有顱內動脈瘤、高血壓性腦出血等其他腦部血管性疾病者;②伴有惡性腫瘤疾病,且凝血功能異常者;③伴有心、肺、腎等器質性病變者。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給予血壓調節(jié)、營養(yǎng)神經、酸堿度調節(jié)等常規(guī)治療。對照組在此基礎上給予動脈溶栓進行治療,在對右側股動脈進行穿刺后將6 F動脈鞘放置入其中,并通過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檢查獲取明確的血管病變位置后放入微導管,使微導管的前端與栓塞的遠端靠近,用30 mL緩沖生理鹽水(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S10870001,規(guī)格:1.5 mL/支)溶解50×104 U注射用尿激酶(南京南大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10920040,規(guī)格:10萬U)后經微導管在 1 mL/min的速率下泵入,且按照隔20 min/1次的頻率進行血管造影(DSA)檢查,若血管再通不理想,再增加約35 U注射用尿激酶。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聯(lián)合機械取栓治療,明確閉塞位置后將血栓擠碎并進行取栓,重復操作2~3次將未機化的血栓擠碎,將20 mL生理鹽水與30×104 U注射用尿激酶溶解后經微導管以1 mL/min的速率泵入,最后明確是否恢復血流及血管再通的情況。兩組治療后均隨訪3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治療后3個月,采用中國腦卒中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量表(CSS)[5]評估兩組臨床療效,該量表總分45分,其分值越高則表示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其中CSS評分增加或降低范圍<18%為無效;CSS評分降低范圍18%~45%為有效;CSS評分降低范圍46%~90%為顯效;CSS評分降低范圍≥91%為痊愈。總有效率=1 - 無效率。②血流狀態(tài):于基線期、治療后24 h經過經顱多普勒超聲儀(南京科進實業(yè)有限公司,型號:KJ-2V6M)檢查測定3次兩組患者頸總動脈、椎動脈及頸內動脈的平均血流速度,取測定3次的均值。③血清轉化生長因子-β1(TGF-β1)、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水平:于治療前、治療后3個月,血清GF-β1、VEGF、hs-CRP水平予以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測定,血清采集及制備方法為抽取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在1 500 r/min 的速率下離心10 min得血清。④預后情況: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預后恢復情況,包括治療后3個月的血管再通、血管殘余狹窄率不超過30%及3個月內病死等情況,并根據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栓溶治療血管灌注分級[6]對血管再通的情況進行判定,血管再通包括Ⅰ級(完全灌注)或Ⅱ級(部分灌注),血管未通包括Ⅲ級(造影劑滲透,但無有效灌注)或Ⅳ級(完全無灌注)。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數據分析采用SPSS 21.0軟件,計數、計量資料采用[例(%)]、(±s)表示,行χ2、t檢驗進行比較。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3個月,觀察組及對照組總有效率分別為92.73%、70.91%,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動脈血流狀態(tài)比較 基線期,兩組患者頸總動脈、椎動脈及頸內動脈的平均血流速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P>0.05);治療后24 h,兩組患者頸總動脈、椎動脈及頸內動脈的平均血流速度均快于基線期,且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較快,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動脈血流狀態(tài)比較(cm/s,±s)
表2 兩組患者動脈血流狀態(tài)比較(cm/s,±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頸總動脈 椎動脈 頸內動脈基線期 治療后24 h 基線期 治療后24 h 基線期 治療后24 h觀察組 55 40.65±4.01 55.73±7.71* 34.51±3.29 49.42±4.24* 44.29±4.85 56.87±7.57*對照組 55 40.54±3.76 50.76±6.97* 34.82±3.19 46.26±3.29* 43.64±4.76 52.49±4.25*t值 0.148 3.546 -0.502 4.367 0.709 3.742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兩組患者血清TGF-β1、VEGF、hs-CRP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TGF-β1、VEGF、hs-CR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P>0.05);治療后3個月,兩組血清TGF-β1、VEGF水平均高于治療前,且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更高;血清hs-CRP水平均低于治療前,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清TGF-β1、VEGF、hs-CRP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血清TGF-β1、VEGF、hs-CRP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TGF-β1:轉化生長因子-β;VEGF:血管內皮生長因子;hs-CRP:超敏C-反應蛋白。
組別 例數 TGF-β1(μg/L) VEGF(pg/mL) hs-CRP(mg/L)治療前 治療后3個月 治療前 治療后3個月 治療前 治療后3個月對照組 55 140.43±34.76 201.65±50.32 126.47±30.21 198.97±10.76 7.54±2.87 2.02±0.32觀察組 55 141.53±35.42 240.98±51.87 125.53±27.87 246.65±9.65 6.98±2.79 0.98±0.12 t值 -0.164 -4.036 0.170 -24.465 1.038 22.568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兩組患者預后情況比較 治療后3個月,觀察組患者血管再通的患者占比為85.45%,高于對照組的60.00%;觀察組血管殘余狹窄率≤30%的患者占比為12.73%,低于對照組的36.36%;觀察組3個月內病死的患者占比為1.82%,低于對照組的12.73%,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預后情況比較[例(%)]
腦卒中常見的類型主要是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其病因主要包括動脈炎癥、大動脈粥樣硬化、心源性栓塞等,需在短時間內進行閉塞血管開通的治療,若未得到及時治療,會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生命安全及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威脅。動脈溶栓治療是藥物溶栓治療中的一種,能夠提高藥物在閉塞部位的濃度,使溶栓的效果提高,進而可有效提高血管再通率,但該方法是一種有創(chuàng)的方式且單用效果不佳[7],故亟需探究一種積極有效的治療方案以進一步提高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治療效果。本研究探究機械取栓聯(lián)合動脈溶栓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療效,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成果。
機械取栓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時導管前端與栓塞近端接近,并進行擠碎血栓、取栓等操作,進一步充分實現溶栓的作用,此外,機械取栓可加大溶栓藥物接觸血栓的面積,充分發(fā)揮溶栓的作用,進一步有效開通閉塞血管,使腦梗死部位的腦血流灌注得到重建,并降低血管殘余狹窄率,進而可降低病死率,有效提高臨床療效[8-9]。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24 h,觀察組頸總動脈、椎動脈及頸內動脈的平均血流速度均快于對照組;治療3個月后,觀察組總有效率、血管再通的患者占比高于對照組,血管殘余狹窄率≤30%的患者占比低于對照組;3個月內病死的患者占比低于對照組,進一步說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經機械取栓與動脈溶栓聯(lián)合治療能夠有效提高閉塞血管再通率,進而提高治療效果,有利于促進患者預后的改善。
TGF-β1在機體免疫調節(jié)中其重要作用,能夠減輕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炎癥反應,且對修復神經組織具有促進作用;VEGF是一種促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具有較高特異性,可增加血管通透性,且可促進血供恢復,改善腦缺血狀況;而hs-CRP水平會在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發(fā)生炎癥反應時升高,其水平與患者神經受損程度呈正比。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3個月,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血清TGF-β1、VEGF水平均較高,血清hs-CRP較低,提示了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經機械取栓與動脈溶栓聯(lián)合治療可有效減輕神經受損,恢復患者腦神經功能。分析其原因可能為,動脈溶栓治療能夠充分使藥物與病灶部位充分接觸,而機械取栓通過碎栓、取栓等,進一步促進溶栓作用,進而促進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閉塞血管再通,恢復缺血區(qū)域的腦組織血流,達到有效改善患者腦神經功能的目的。
綜上所述,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經機械取栓與動脈溶栓聯(lián)合治療能夠有效恢復血管再通,改善患者腦組織血流情況和神經功能,進而提高臨床療效,改善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