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鵬,王 斌,李 濤,王 亮
(濟南市長清區(qū)人民醫(yī)院普外一區(qū),山東濟南 250300)
急性膽囊炎是由膽囊管阻塞和細菌入侵引起的一種膽囊炎癥。該疾病臨床癥狀多表現(xiàn)為右上腹陣發(fā)性絞痛、明顯的腹肌僵硬和壓痛[1]。近年來,膽囊炎的發(fā)病率逐漸增加,治療這種疾病最常用的方法是膽囊切除術,但開腹手術治療會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和傷害,且如果膽囊三角的解剖結構異常,開腹膽囊切除術容易損傷周圍器官,不利于患者的快速康復[2]。隨著醫(yī)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腹腔鏡被廣泛應用于外科治療,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痛苦小、安全性高等優(yōu)點[3]。經(jīng)皮經(jīng)肝膽囊穿刺引流術(PTGD)能夠對急性膽囊炎癥狀進行有效地控制,且臨床將其與腹腔鏡手術聯(lián)合應用,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能夠有效減少手術并發(fā)癥的發(fā)生[4]?;诖?,本研究將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來濟南市長清區(qū)人民醫(yī)院進行治療的84例急性膽囊炎伴膽結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析與研究PTGD聯(lián)合腹腔鏡手術治療急性膽囊炎伴膽結石的臨床效果,研究內容 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來濟南市長清區(qū)人民醫(yī)院進行治療的84例急性膽囊炎伴膽結石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jù)患者選擇手術方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2例。對照組患者選擇接受常規(guī)行腹腔鏡手術(LC),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齡28~60歲,平均年齡(43.35±3.15)歲;觀察組患者選擇PTGD聯(lián)合 LC手術治療,其中男23例、女19例,年齡26~60歲,平均年齡(42.54±3.2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納入標準:①均經(jīng)病理學診斷確診為急性膽囊炎,臨床表現(xiàn) 為[5]:膽囊腫脹,周圍積液,膽囊壁增厚,合并結石和右上腹痛等癥狀;②均符合手術指征。排除標準:①存在膽囊穿孔者;②膽囊積液合并全身中毒者;③懷孕及哺乳期婦女;④血液疾病患者;⑤凝血功能障礙者;⑥精神疾病及認知障礙患者。
1.2 手術方法 對照組患者行腹腔鏡手術,具體操作方法為:首先對所有患者采取全身麻醉的方式,待麻醉效果滿意后,采用仰臥位,在肚臍上方1 cm處的切口處建立人工二氧化碳通氣腹,以確保壓力控制在12~14 mmHg(1 mmHg=0.133 kPa)。手術采用三孔法,并在腹腔鏡下進行探查,以進一步將內部粘連組織進行分離。注意此時必須嚴格觀察患者膽囊擴張、膽膀胱三角和膽道,確定位置是否正確,如順行、逆行和順行相結合,以便切除患者膽囊。排出CO2氣體,無淤血、積液,清除體內相關手術器械,用無菌膠膜封閉切口。手術后,根據(jù)患者的身體狀況放置引流管,并在2 d內取出。
觀察組患者行PTGD聯(lián)合腹腔鏡手術,PTGD具體方法:患者采用平臥位,在超聲引導下操作,常規(guī)消毒,用穿孔毛巾覆蓋,局部麻醉,并選擇右腋窩前線第9根肋骨之間的部位作為穿刺點。在超聲監(jiān)測的指導下,使用一次性7frx 30 cm豬尾引流導管組件沿穿刺探頭進入膽囊腔,取出針頭金屬芯以引出膿性膽汁,并留作細菌檢測和培養(yǎng)。此后取下金屬套管,擰緊并固定排水管末端,連接排水袋。術后患者需臥床6 h,注意防止排水管脫落。在PTGD治療及對合并癥治療7 d后,對觀察組患者進行LC手術,手術操作同對照組。
1.3 觀察指標 ①治療有效率。顯效:術后3 d,患者體溫和白細胞計數(shù)恢復正常,膽囊體積減少80%以上;有效:術后3 d,患者體溫和白細胞計數(shù)明顯下降,B超顯示膽囊體積減少40%~79%;無效:術后3 d,患者體溫和白細胞計數(shù)無明顯變化或有升高的情況,且膽囊體積減少40%以下??傆行?顯效率+有效率。②手術效果指標。觀察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下床時間、住院時間等指標并進行比較。③患者術后恢復指標。觀察兩組患者的肛門排氣時間、疼痛持續(xù)時間、引流管留置時間等指標并進行比較。④免疫球蛋白效果指標。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免疫球蛋白IgA、IgG 和 IgM 水平進行檢查,取患者治療前后的空腹靜脈血3 mL,經(jīng)10 min離心處理,2 500 r/min,分離血清。采用流式細胞儀(美國貝克曼公司,型號:cytomics TM FC 500)進行檢測。⑤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記錄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出血、感染、膽瘺、腹膜炎)發(fā)生率并進行比較。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3.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各項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例(%)]表示,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有效率比較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95.23%高于對照組的69.0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有效率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手術效果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下床時間、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效果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效果指標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術中出血量(mL)功能恢復時間(h)下床時間(h)住院時間(d)觀察組4281.13±10.64 32.64±2.1013.26±7.4513.55±0.65對照組4293.59±15.50 49.31±2.4226.15±14.255.25±0.75 t值 4.295 33.717 5.195 11.101 P值 <0.001 <0.001 <0.001 <0.001
2.3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肛門排氣時間、疼痛持續(xù)時間、引流管留置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比較(h,±s)
表3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比較(h,±s)
組別 例數(shù) 肛門排氣時間 疼痛持續(xù)時間 引流管留置時間觀察組 42 25.13±3.64 22.64±2.10 25.26±3.45對照組 42 37.59±5.50 44.41±2.42 33.15±5.25 t值 7.356 44.030 8.139 P值 <0.001 <0.001 <0.001
2.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免疫球蛋白指標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IgA、IgG和IgM指標較治療前均降低,但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免疫球蛋白指標比較(g/L,±s)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免疫球蛋白指標比較(g/L,±s)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IgA:免疫球蛋白A;IgG:免疫球蛋白G;IgM:免疫球蛋白M。
組別 例數(shù) IgA IgM IgG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2 221.43±30.12 193.05±29.19* 164.58±25.16 147.65±30.64* 1 182.13±80.691 099.65±71.47*對照組 42 220.87±30.25 156.52±30.12* 166.25±24.15 130.45±28.98* 1 188.24±77.37 976.57±70.20*t值 0.085 5.644 0.757 2.644 0.724 7.962 P值 0.935 <0.001 0.310 0.009 0.354 <0.001
2.5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38%,低于對照組的21.4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急性膽囊炎合并膽結石是臨床常見病,危害性大,大多數(shù)患者會有明顯的右上腹痛癥狀,臨床多采取手術治療[6]。近年來,隨著醫(yī)療衛(wèi)生水平的提高,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以其創(chuàng)傷小、痛苦小、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點被廣泛應用于急性膽囊炎的治療中[7-8]。腹腔鏡手術是治療急性膽囊炎的標準手術方法,但對于患有急性膽囊炎身體虛弱的患者,術中失血、中轉開腹和急診LC所導致的死亡率通常較高,因此,PTGD的應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9]。PTGD可在床旁局部麻醉下手術,創(chuàng)傷小,風險相對較低,且在廣闊的腹腔鏡視野下進行手術,有助于術者全面觀察周圍組織和粘連器官;此外,還可以有效減少對其他器官的損傷,更準確、靈活地掌握術中活檢的位置[10]。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95.23%高于對照組的69.04%(P<0.05);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時間、下床時間、住院時間、肛門排氣時間、疼痛持續(xù)時間、引流管留置時間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均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IgA、IgG和IgM指標高于對照組(P<0.05)。證實了針對急性膽囊炎伴膽結石患者采用PTGD腹腔鏡手術治療,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且安全性更佳。分析原因:PTGD腹腔鏡手術具有微創(chuàng)、減少術中出血量、縮短取石時間、患者恢復快等特點[11]。LC可在床邊局部麻醉下進行手術,創(chuàng)傷小,風險相對較低,也能在短時間內迅速緩解患者疼痛,避免膽漏和撕裂周邊組織的風險,可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還可減少對于其他器官的創(chuàng)傷,顯著縮短術后恢復時間[12-13]。免疫球蛋白作為抗腫瘤免疫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免疫監(jiān)測過程中可以溶解和吞噬靶細胞。手術容易誘發(fā)免疫功能紊亂,影響預后,且手術會消耗過多的免疫球蛋白,導致術后創(chuàng)傷。而PTGD腹腔鏡手術因其減少了對患者身體的傷害,降低了傷口感染情況的發(fā)生概率,進而提高了免疫球蛋白指標水平[14]。此外,腹腔鏡下的視野更清晰,有利于臨床醫(yī)生迅速準確地完成手術操作,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具有較高的安全性[15]。
綜上所述, 針對急性膽囊炎伴膽結石患者采用PTGD聯(lián)合腹腔鏡手術治療,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與傳統(tǒng)腹腔鏡手術相比,患者手術時間短,疼痛少,住院時間短,術后恢復效果好,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較少,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臨床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