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煜
東方醫(yī)院本部檢驗科PCR核酸實驗室,3月15日,這一桌子的樣本大約在5000例左右,這也只是他們一天工作的一小部分而已,源源不斷的樣本會定時送到實驗室。攝影/ 徐程
在2022年3月的上海,我們或許不知道一份份核酸檢測報告背后,有多少教授、高工、博士為之不眠不休;或許也不知道操作龐大設備在防護服下奮力消殺的人,曾是戍疆衛(wèi)國英姿颯爽的戰(zhàn)士。但我們知道的,是他們用專業(yè)、用熱情,讓這個春天不再那么料峭襲人,讓勝利的希望一直走來。
本輪疫情以來,上海的核酸檢測需求量達到2020年初以來的最高水平。要完成一份合格的核酸檢測,除了前端的采樣,還需要后端在實驗室中開展PCR(聚合酶鏈式反應)操作。雖然部分PCR流程已經(jīng)有機器可以執(zhí)行,但機器的速度較慢趕不上人工,設備的配備量也不足。在抗疫的緊要關頭,原本各檢測機構的PCR操作人員已不堪重負,急需志愿者的援助以解燃眉之急。
但這項工作對志愿者的要求可謂“苛刻”,必須是具備相應操作技能和經(jīng)驗的專業(yè)人士才能勝任。想要貢獻的人,不僅要“有心”還要“有力”。
關鍵時刻,上海各高校師生、生物科技公司科研工作者們站了出來。
3月18日—19日,首批318名上海高校PCR志愿者分別前往長寧、浦東、嘉定、青浦、松江和金山等地支援一線核酸檢測工作。他們來自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上海中醫(yī)藥大學、上海科技大學、上海大學等高校。
3月17日深夜,華東理工大學收到一份“關于招募大學生PCR檢測志愿者”的緊急通知?!按_認守‘滬!”當晚,一條條報名信息在相關專業(yè)的學生微信群中接龍,100多名學生第一時間積極響應。由該校生物工程學院52名本、碩、博學生組成的第一批PCR檢測志愿者服務隊迅速集結完畢,這是上海市第一支開赴現(xiàn)場展開服務的高校PCR檢測志愿者隊伍。
3月19日,作為復旦大學的首批PCR檢測志愿者,來自復旦大學上海醫(yī)學院的68位志愿者出發(fā)入駐檢測點。之前接到招募通知后,短短2個多小時,復旦上醫(yī)就拉起了一支175人的PCR檢測志愿者隊伍,僅基礎醫(yī)學院就有137人報名。因報名人數(shù)過多,部分同學沒能及時搶到志愿者名額,只能暫時遺憾地進入儲備隊伍。加上生命科學學院、生物醫(yī)學研究院等院系單位的志愿者,共有265名師生成功報名。這個凝結“硬核青春力量”的團隊,被派往浦東、嘉定、青浦支援PCR檢測工作。
“對孩子來說我可能不是個好媽媽,但是我希望他以后能理解媽媽的決定。我是一名黨齡11年的老黨員,也是國家和學校培養(yǎng)的醫(yī)學生。在這個關鍵時刻,我想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痹诩胰说闹С窒?,復旦大學基礎醫(yī)學院病原生物學系2019級博士生譚丹被編入第六組。她已做好隨時與僅7個月大的寶寶告別的準備,收拾行囊,毅然逆行,與孩子變成“網(wǎng)友”。她說,病原生物學系有著光榮的抗疫傳統(tǒng),她想和系里60余位學友并肩作戰(zhàn),守護上海。她也坦承:“作為一個新手寶媽,我希望我的寶寶以后可以不用戴口罩了,我才更有動力站出來去做一點事。這是我的‘私心?!?/p>
“我是技術員,就是做這個的,我不上誰上?”復旦大學基礎醫(y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實驗技術員楊奇奇在報名的同時,還主動要求承擔起復旦上醫(yī)PCR檢測志愿者團隊第五小組組長的責任。
3月20日,在楊浦區(qū)五角場街道某小區(qū),核酸檢測采樣正在有條不紊進行。攝影/ 楊建正
“我們在報名前沒有互相溝通,后來一通氣發(fā)現(xiàn)大家都報名了,是因為都想做點事情吧?!薄拔覀兞⒅咀鲇屑覈閼训尼t(yī)學科研工作者,這時候不上誰上?”來自復旦大學基礎醫(yī)學院2021級博士宿舍E1419、2020級博士宿舍E1319寢室全體同學不約而同,都報上了名。
“上海需要我!如果能去的話,我想看看能不能通過優(yōu)化流程再提高效率?!薄癙CR檢測是我們的常規(guī)實驗之一,我本人也掌握這個技術,將在協(xié)調(diào)和組織好工作的前提下,必要時也上陣操作?!睆偷┐髮W生物醫(yī)學研究院副院長藍斐教授和基礎醫(yī)學院副院長陸路教授主動請纓報名帶隊。
3月19日當晚,陸路和志愿者同學們一起入駐檢測點。“檢測點的工作人員說我們要不要先休息一下、第二天早上再來,但同學們的熱情非常高,感覺就像上了戰(zhàn)場一樣,時不我待,都要求立即上晚班?!标懧犯嬖V《新民周刊》記者。
他在現(xiàn)場看到,PCR檢測任務確實十分繁重。在完成檢測點的操作流程培訓之前,復旦上醫(yī)的志愿者們已經(jīng)主動分擔開啟標本管這樣看似“簡單”實則同樣需要細心和大量操作的工作。
在他看來,同學們除了有堅定的意志品質(zhì),還擁有完成這項志愿服務的優(yōu)勢:
首先他們在心理上不發(fā)怵有底氣,因為PCR檢測都是大家平時在實驗室里面接觸過的,那么就很有自信能夠完成好。同時他們有一定的經(jīng)驗,在檢測點的上手相對比較快。“比如說檢測點的一個負責老師問:同學們是不是都使用過移液槍?我們這邊基本上所有的同學都表示使用過?!?p>
東方醫(yī)院本部檢驗科PCR核酸實驗室的醫(yī)護人員正在緊張操作PCR檢測。攝影/徐程
F83C8DF7-CF44-4D67-87A1-AEBB7A86106B還有很重要的是,大家在以往的實踐中已經(jīng)有了生物安全的防護意識,能夠更好地保護自己、避免感染。這一點特別關鍵,志愿者是來支援的,不能增添新的麻煩。
除了高校師生的加入,科研單位、生物科技公司的骨干們也紛紛奔赴各個檢測點開展志愿服務。
上海市生物醫(yī)藥產(chǎn)業(yè)促進中心通過點對點與企業(yè)溝通、社會招募等方式,共將企業(yè)、科研單位的582名具備PCR操作技術的志愿者成功對接到數(shù)十家醫(yī)學檢驗中心,遍布上海各個區(qū),保障核酸檢測機構24小時不間斷運轉(zhuǎn)。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在接到支援核酸檢測工作的緊急任務當天,從年近退休的資深課題組長到在國際頂尖期刊發(fā)表文章的年輕科學家,都爭先報名。課題組長、老共產(chǎn)黨員馮林音研究員即將退休,多次打來電話要趕赴一線支援。由于一位志愿者所住小區(qū)臨時封控,課題組長、年輕共產(chǎn)黨員尹萬超研究員接到電話后,15分鐘即從實驗室趕到集結地參加夜班支援,完全不顧自己前一天晚上剛剛熬夜推進科研工作。在藥物所的微信群里,每天都有志愿者發(fā)來私信:“明天還缺不缺人,我可以上?!?/p>
藥明巨諾公司的一位志愿者說:“我在PCR檢測領域已有近4年的經(jīng)驗,聽到公司招募檢測志愿者時,我果斷報了名。等以后女兒長大了,我會很自豪地指著這次工作合影給她看,讓她猜猜哪個‘大白是爸爸?!?/p>
身懷專業(yè)技能的“高端”志愿者們的支援,讓上海分區(qū)分級差別化的抗疫篩查得以順利開展。3月20日的新聞發(fā)布會上,上海衛(wèi)健委主任鄔驚雷表示:上海每日最大核酸檢測能力達到單人單管190萬份以上。
上海對閔行、嘉定、松江、浦東等疫情重點區(qū)域進行消殺。攝影/ 顧漢生
2022年3月,虹鷹救援志愿服務隊在上海的防疫中進行現(xiàn)場消殺。
3月19日,上海的最高氣溫只有10攝氏度上下。隊長張磊和他的隊友們完成了對一處地點的消殺志愿服務,脫下防護服,早已汗透的身上居然蒸騰出了絲絲水汽,“就像全身冒煙一樣”。這是近些天來他們的常態(tài)。
對重點區(qū)域的消殺是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一環(huán),本輪疫情中,上海各區(qū)域的消殺任務十分繁重?!叭粲袘?zhàn)、召必回、戰(zhàn)必勝”,張磊所在的上海虹鷹救援志愿服務隊的成員由退役軍人組成,他們立即投入到抗疫的第一線。
相比其他志愿者,虹鷹救援的隊員們擁有更專業(yè)的消殺技能、素質(zhì)與裝備。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fā)之后,他們在滬參與一般的抗疫志愿服務之外,就開始有意識地培養(yǎng)隊員的專業(yè)消殺技能、采購專業(yè)設備。
2021年7月,河南遭受重大暴雨襲擊,虹鷹救援先后派出3個小隊攜帶沖鋒舟等設備馳援鄭州,連續(xù)救援17天,搜救轉(zhuǎn)移受災群眾、轉(zhuǎn)運急需物資;10月,山西突遇洪災,他們再赴當?shù)刂г疄暮蠓酪呦麣ⅰ2痪弥?,他們還走進蘇州的校園開展消殺。
這一輪對上海的消殺志愿服務從2022年3月12日開始,這幾天張磊和隊友們忙得不可開交,穿梭于閔行、嘉定、松江、浦東……幾乎踏遍了所有的疫情重點區(qū)域。
提出幫助請求的,通常是消殺面積比較大的地點,這正是虹鷹救援隊員們的專長。全隊有14臺“彌霧機”,這種外觀看上去好似“加特林機關槍”的消殺機器不僅噴灑速度快,而且能對消毒液進行高溫加熱霧化、增強消殺效果?!耙慌_彌霧機的消殺效率能抵得上十幾臺人工噴霧器?!?/p>
彌霧機的效率固然高,還需要操作人員的素質(zhì)和技能跟得上。張磊說:一臺機器自重約15斤,需要添加三四升汽油作為燃料,消毒液裝滿是50斤,全套下來就是60多斤的負荷;而且還需要隊員提著機器不斷移動,這對體力的要求非常高。同時,彌霧機有時還可能出現(xiàn)機械故障,隊員必須懂得修理。張磊在挑選上陣的隊員時,都一一認真考慮,只有符合這些要求的,才列入名單。
在接受《新民周刊》記者采訪時,虹鷹救援已接到來自崇明的一家社會組織的聯(lián)絡信息,即將于3月21日起前往那里開展志愿消殺。“那邊需要消殺的面積比較大,我準備調(diào)配6臺彌霧機和12名隊員過去,這樣每臺機器能有兩個人輪換操作,不然他們太累了?!睆埨诟嬖V《新民周刊》記者。而且,出發(fā)的隊員都要做好在崇明停留一周以上時間的準備。張磊的考慮是:崇明與市區(qū)距離比較遙遠,所以盡量讓隊員們減少往返,為抗疫節(jié)省時間和精力,同時也降低交叉感染的可能。
“這次崇明的朋友問我們:醫(yī)院你們敢去嗎?隔離點你們敢去嗎?我說:哪里需要我們,我們就去哪里,從不挑剔、無所畏懼?!睆埨谡f,目前消殺服務的預備名單中一共有60多人,這還是因為疫情的特殊原因讓不少人無法出來:有的隊員前一天還在做消殺,后一天就被封控在家里;還有不少隊員是退役之后在高校就讀的大學生,也因為校園的封閉而不能出來支援隊友。他們都急切地希望能早些投入抗疫的“戰(zhàn)斗”。
這幾天張磊和隊友一直在外面跑,看到街上比過年時的人還要少,覺得很心酸。一線的抗疫人員全都超負荷運轉(zhuǎn)累得不行,這些他們也全看在眼里?!拔覀円欢ㄒl(fā)揮自己的專業(yè)技能,為守護上海做出最大的貢獻。這也是我們退役軍人的底色?!盕83C8DF7-CF44-4D67-87A1-AEBB7A8610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