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劍
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若不及時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很可能發(fā)生病灶轉移的情況,尤其是腦轉移[1]。有統計學指出,約有25%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在疾病進展過程中出現腦轉移的情況[2]。目前臨床對于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主要是采取綜合治療措施,包括手術、化療、放療、靶向治療等多種方法。近些年來隨著靶向治療藥物的研究深入以及全腦放療在顱腦腫瘤中表現出較好的應用效果,全腦放療聯合靶向治療成為腦轉移瘤的重要治療方法[3]。但是目前臨床對其的研究仍舊較少。為了進一步比較不同治療方案的療效,文章選取2016 年1 月~2019 年10 月醫(yī)院收治的70 例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 年1 月~2019 年10 月醫(yī)院收治的70 例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42 例,女28 例;年齡43~81 歲,平均年齡(62.3±6.5)歲。納入標準:經病理組織學檢查確診為非小細胞肺癌且合并單純腦轉移的患者,預期生存時間≥3 個月;患者和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并簽署研究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其他部位轉移、過往腦轉移化放療史、肝腎功能不全以及不耐受化療放療的患者。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5 例。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取同步放化療治療,具體方法為:①放療:采取立體定向放療,劑量為30 Gy,5 次/周,3 Gy/次,放療時間為2 周。病情較輕且腦轉移灶≤5 個的患者可以適當減輕劑量。②化療:采取紫杉醇+順鉑(第1 天靜脈滴注135~175 mg/m2紫杉醇,第1~3 天靜脈滴注255 mg/m2順鉑)或培美曲塞+順鉑(第1天靜脈滴注500mg/m2培美曲塞,第1~3天靜脈滴注255 mg/m2順鉑)的化療方案,3 周為1 個療程,共計進行3 個療程的治療。
1.2.2 觀察組 采取全腦放療聯合靶向治療,放療措施同對照組,靶向治療方法為:口服250 mg/d 吉非替尼片或150 mg/d 厄洛替尼片,3 周為1 個療程,共計進行3 個療程的治療。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腦轉移病灶的治療效果以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同時隨訪1 年,比較兩組患者的存活率。本次研究腦轉移病灶臨床療效參照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關于實體瘤的療效判定標準,分為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疾病穩(wěn)定和疾病進展,總緩解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總例數×100%[4]。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腦轉移病灶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腦轉移病灶的臨床總緩解率85.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7.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腦轉移病灶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觀察組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5.7%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2.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n,%)
2.3 兩組患者1 年存活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1 年存活率71.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4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1 年存活率比較[n(%)]
腦是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常見的轉移部位,且此類患者的生存時間較短,若不及時進行治療,中位生存時間<2 個月,若使用放療聯合手術治療可將生存時間延長至6~10 個月[5]。化療在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治療中的效果與放療相當,臨床研究指出同步放化療可將患者的生存時間延長至0.5~1.0 年,1 年存活率在40%~50%,這與本次研究結果相似[6]。
近些年來隨著靶向治療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靶向藥物在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治療中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7,8]。本次研究中觀察組采用的靶向藥物為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這兩種藥物能夠有效抑制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EGFR-TK),從而阻礙腫瘤的生長和轉移,加速腫瘤細胞的凋亡速度,因此能夠有效治療腦轉移灶。有統計學指出亞洲人群中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率在30%,因此采用靶向治療具有較好的效果,能夠顯著提高中位生存期。全腦放療是腦部惡性腫瘤的常用治療方法,能夠有效破壞血腦屏障,從而提高藥物治療效果。因此全腦放療聯合靶向治療能夠有效提高靶向藥物的應用效果,進一步延長患者的中位生存期。該方案能夠有效避免傳統化療對身體造成的負荷,從而改善患者的預后情況,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腦轉移病灶的臨床總緩解率85.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7.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5.7%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2.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1 年存活率71.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4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全腦放療聯合靶向治療具有較高的療效與安全性,能夠有效提高腦轉移灶的控制率,從而降低患者的死亡率,進一步延長患者的生存周期,改善患者的預后情況。
綜上所述,全腦放療聯合靶向治療相比于同步放化療能夠有效提高患者轉移病灶的治療效果,且具有較高的安全性,能夠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