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董海珠、李世衛(wèi)
今天,“疊藝”將用另一種“話語”來和大家分享一點兒鋼琴藝術的教學心得。人往往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對許多問題苦思冥想,貌似有解卻經(jīng)常無解甚至誤解?;蛘撸詾檎业搅舜鸢?,實際上經(jīng)常陷入“循環(huán)論”的怪圈。在鋼琴藝術的教學中,這個事情同樣發(fā)生著。
每個領域的學問,都有一套用來表述其核心內(nèi)容的術語、用語和陳述習慣,對于我們彈鋼琴的人也不例外。每個學琴的人一定都會記得,從開始學琴到步入高級,乃至抵達專業(yè)水平,都需要這樣的“話語陪伴”。在這一路上,耳邊總能聽到許多“一樣的話”,即使是不同的老師,在你不同的水平階段,還是會用相同的話,來指導你、告誡你,應該如何如何……
作為資深的鋼琴教師,我們認為有責任和義務,重新思考一下我們總愛說的那些話,有多少是真正對學生有幫助的,有多少實際上已經(jīng)淪為沒有意義的嘮叨和廢話,又有多少其實完全是不正確的表述?在今天這樣一個高度復雜、龐雜,并充斥著“過多生活內(nèi)容”的時代,一門傳統(tǒng)藝術究竟應該如何傳承和發(fā)展?這是個很有意義且必須思考的嚴肅話題。
我們并不是要把以往所有鋼琴教學用語一棍子打倒。許多有才能的孩子,以及日后成名成家的演奏者們,都是在這樣的“語境”中成長的,這說明了,話語本身并沒有“絕對錯誤性”。一代又一代的鋼琴教師在“告訴”著學生們應當怎樣做,學生們以各自的理解,去實現(xiàn)老師的“話語前景”,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
所有的概念,要想經(jīng)得起時間長河的考驗,往往不在于其本身的“絕對正確性”,而是在于對其如何詮釋,以及詮釋的依據(jù)與方法。還要把握好在同一時間環(huán)境下,接受者對于概念與詮釋的理解程度和實際理解能力(所謂當下性)?!拜敵雠c接受”是一對要時時注意兩者的平衡關系。
鋼琴教學就是一個“輸出與接受”的循環(huán),是把關于演奏的所有概念與技能,通過言傳、演奏示范(包括聆聽別人演奏在內(nèi))等方式,把各種分散的概念、知識、經(jīng)驗“輸送”給學生,再由學生自己消化、吸收、整合、再現(xiàn)這一過程達到掌握這門藝術表演技能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有一整套完整的“語匯”,而且表面上看幾乎是十分相似的教學語言,這種“公式化”的陳述,如果不配合詳細而貼切的詮釋性解讀,單靠這些字面,實際上是些沒有什么價值的說辭,這不同于數(shù)理教學中的定理與公式,只要理解并根據(jù)步驟解答就能獲得同樣的答案。鋼琴演奏教學的特別之處在于,沒有老師會“認同”學生將來應該是千篇一律的鋼琴家,這樣的目標并不是一個理想的教學成果。然而,老師們也許忘記了,在他們對這些“大同小異”的“教學成績”提出批評時,自己又未嘗不是在教學中,對每個學生經(jīng)常說著同樣的話、提著同樣的要求?,F(xiàn)代鋼琴演奏領域因為比賽活動過于的盛行,而導致千人一面的概率大幅提升,因為能否獲獎是有一些“硬性”指標的。這對培養(yǎng)“復讀機式”的演奏家,客觀上提供了一張巨大的“溫床”,讓新一代的演奏家們,更像是被大批制造出來的“產(chǎn)品”,而不是有意思、有價值的藝術表演者。演奏家們既要尊重作品,又要保持自己的藝術性格,但追求成功似乎比追求藝術表現(xiàn)力更加誘人。許多教師、學生把精確無比的演奏奉為圭臬。
說到這里,我們就要引入兩個概念(嚴格講,可以看作是一個概念的兩個方面),用它們來給廣大鋼琴教育工作者們提供一些有益的幫助與指導,讓他們,也包括我們自己,在運用已有教學話語的同時,多一些可能更加有意思的詮釋與有效果的表述,以促進學生們的學習,從更高的層次,去理解自己所學的東西。這就是文章最開頭提到的,這次“第三聊”的“升維”與“降維”之于鋼琴演奏藝術的教與學。這是兩個原本與藝術沒有任何關系的用語,鋼琴教學體系中也沒有這樣的陳述方式。它來自數(shù)理,近些年又因為科幻而被熱用的詞匯和概念。今天我們就嘗試用這兩件“概念工具”,來把鋼琴教學中的一些慣用話語,進行重新解構與再結構,看看能否給大家一點兒啟發(fā)。
“升維”的目的,最終是為了“降維(打擊)”。這個說法有時會讓人看著(聽著)發(fā)怵,其實我們?nèi)サ簟按驌簟倍?,心理上可能會舒服一些。教學中的許多問題,都可以圍繞著這個“升降”關系探討。學生學習,就是一種“升”,而作為教師,則必須通過形形色色、多樣化的“降”來完成教學。但是,能夠“降”的前提,必須是“升”得足夠高;另外,單就“教”這一方面的教學語言或?qū)I(yè)用語而言其實是一把雙刃劍,一面可以體現(xiàn)教師的專業(yè)水準,而另一面,卻很可能因為不恰當?shù)倪\用,令教學顯得空洞和蒼白,最后成為一種無意義的“口頭禪”。下面我們會以鋼琴教學中老師們最愛說的一些話為例,討論如何解決這個“升降”的問題。
這句批評性的話語是許多鋼琴專業(yè)老師經(jīng)常對學生說的。當專業(yè)學習多年的學生聽到這樣的評價后,往往會倍感失落。這不是一個技術性的批評話語,這簡直就像是對一個學生“音樂學習的道德否定”,等于說:“你的一切都是無意義、無價值的”。學習音樂的人,沒有音樂,如同做人卻沒有人格一樣。這個說法通常大家會覺得非常刺耳。音樂是一個多么大的概念,對于學生不成熟的演奏或者不被老師喜歡的一種演奏,這個評價幾乎就是否定一切了。對于學生演奏中的諸多問題,我們十分不贊同這類充滿“決定性”式的話語,因為它的危害性巨大。學生如果存在對作品理解上的困難或者不足,我們應該先幫助他們剖析和解構問題,如我們需要怎樣的音樂,從形態(tài)、形象到作品的結構;學生是缺乏表現(xiàn)某種音樂造型的能力,捕捉不住作品的精神狀態(tài);還是因為有了一個不太正確的演奏習慣,等等。這些都是可以非常具體地指出和陳述的。語言的能力,是考驗教師的重要試金石,語言能傳遞給人的絕不是信息的表面,作為藝術專業(yè)語言的陳述,應該是更加具備引導、啟發(fā)、推動學生思想、情感、認知的力量。這就是幫助學生進行重要的“升維”工作。這里,我們不是特別主張示范演奏,因為在這樣的情況下,示范演奏可能會是捷徑,學生會迅速模仿,然后記住這個“形狀”,結果不言而喻,實際是狹隘的“復讀”,是缺乏經(jīng)過他們自己頭腦思考的一種非常不高明的學習方式,如同聽了唱片或某著名演奏后的鸚鵡學舌。因此,對于這類縱向或橫向上可能涉及很廣泛的評語,剖析問題一定要早于結論性的話語,對于大的概念,切忌隨意說出來,即不應該說“沒有音樂”,最好說“演奏中似乎少了許多方面的內(nèi)容”,然后再一一指出。教師可以先和學生談一談,什么是音樂、怎樣的音樂是我們當下正在追求的、怎樣的演奏可以“實現(xiàn)”這樣的音樂、學生到底缺失哪方面、在演奏之外究竟需要學習什么,等等。
“風格”真的是那么容易能“掌握”的嗎?我們的同行一定會有相似的體驗。上學的時候,來了外國專家,給我們上課,一般常會說“你的手指不錯,技術也很夠用(或者很棒),但是你對于這部作品的表達有很多問題”,如articulation不對(這個詞匯所有的漢語直接翻譯,都不足以精確地表述其作為西方音樂術語語境中最為完整的對應意思,我們更傾向于理解它為一種“有特點的音樂陳述,以及與之有關的各種抑揚格”)、style(風格)不對、聲音不夠sonority(這個詞又是有“陷阱”的,英語解釋為:the quality or fact of being sonorous,請允許我們把它譯作“鏗鏘有力而渾厚的聲音品質(zhì)”)。Sonority這個詞來自拉丁字sonor,真正含義是:發(fā)出聲音,并伴隨回音。一個詞包含了兩重意思!問題來了,如果單獨從字面理解“鏗鏘有力”并不困難,“渾厚”似乎要難一點兒。在樂器上表現(xiàn)“有力”也許還行,但如何保證是“渾厚”而非“渾濁”或“刺耳喧鬧下的污濁”呢?盡管以上這三個詞匯只是舉例,有時間還能列出不少類似的專門用詞、用語。但是這些表達,足以讓鋼琴專業(yè)學生整整四年本科和三年研究生的學習生涯,變得要么“灰頭土臉”,要么“意氣風發(fā)”,而很多的時候,更是前一種情況。
接下來繼續(xù)試以“風格”說詞為例,什么是“風格”?我們這里先采用百度百科的解釋如下:“風格是藝術概念,藝術作品在整體上呈現(xiàn)的有代表性的面貌。風格不同于一般的藝術特色,通過藝術品所表現(xiàn)出來的相對穩(wěn)定、內(nèi)在,反映時代、民族或藝術家的思想、審美等內(nèi)在特性。本質(zhì)在于是藝術家對審美獨特鮮明的表現(xiàn),有著無限的豐富性。藝術家由于不同的生活經(jīng)歷、藝術素養(yǎng)、情感傾向、審美,形成受到時代、社會、民族等歷史條件的影響。題材及體裁、藝術門類對作品風格也有制約作用?!惫P者看后五味雜陳,感覺似乎沒有解釋明白。大道至簡,其實用我們漢語的方式理解,風格就是風尚與格局!風尚是一種大時代各種特征的總匯,格局是作為藝術家面對大時代的一種態(tài)度和處事方法,包括藝術家的審美趣味。我相信,這樣的解釋更加清楚,鋼琴老師們會更加明確,與學生談風格的時候,必須顧及兩個方面:作品的大時代,以及作曲家的音樂傾向。這就是幫助同學“升維”了,同時自己也實現(xiàn)了“降維”解釋,引導學生步入良好健康的學習中去,把批評變成了循循善誘。
這句話是鋼琴老師們常愛說的關于技術方面的話語,同樣是一句讓人一頭霧水的評論。理論上,鋼琴的擊弦裝置不存在琴鍵不按到底就能擊發(fā)琴弦的情況。擊弦裝置是一套被復雜化了的杠桿,配合著多種力學問題?!奥曇舨坏降住睂嶋H應該是想說,在發(fā)力觸鍵的瞬間,彈奏的力量并沒有從手臂完全“發(fā)送”到指尖,可能是發(fā)力方法不對,也可能是身體緊張導致肌肉僵硬?;蛘?,指尖在擊鍵的瞬間,存在一定的遲滯。這種遲滯可能是觸鍵角度造成的,也可能是手指與琴鍵接觸的指面(或指尖)位置的漂移帶來的,等等。簡而言之,先要找到“力學”的客觀問題,讓學生對于觸鍵有一個全面的了解。觸鍵是一整套力量調(diào)配組合的結果,并不是單靠手指的動作去完成。建議在這之前,一定要讓學生了解擊弦過程,反復觀察?!安欢W不可能彈出好聲音”,我們這里也說一句這樣諧謔但并非全然是開玩笑的話。這是幫助學生“升維”的工作,所以一定要跳出“就事論事”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情況。而跨領域的知識點,比如力學基本常識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在這里要說一點“危言聳聽”的話,國內(nèi)專業(yè)音樂學院的某些鋼琴專業(yè)教師的知識結構存在片面性。因為歷史的原因,這些老師自身受的基礎教育并不完整,即使近些年來,許多新一代專業(yè)老師都有很高的學歷和豐富的留學經(jīng)歷,有人會說,那么多博士、碩士,又是留洋的,專業(yè)應該很棒吧!我們只能說,這些頭銜和經(jīng)歷,僅限于表明他們在狹義的專業(yè)學習領域中,或者更直白地說,在鋼琴演奏及一些相關音樂藝術問題上,有一定量與質(zhì)的“升維”。但是,如果小時候所受的基礎教育是薄弱的,本身沒有很系統(tǒng)而完整的文理學科學習經(jīng)歷,甚至不能很好地運用母語去表述更為高層面的概念和思想。這樣的孩子,即使出國學習,他們的外國語言掌握能力,也是值得懷疑的。也許只是夠用,能夠解決專業(yè)學習中的一些溝通,但是一定無法延伸到其他領域的學習!知識結構并非單靠留學就可以解決的。如果有缺陷,就得從根上去找原因并進行很好的“充電”和“補課”。我們這樣說,并不是針對具體哪些人,而是指出這種情況絕非個例。教學,實際上是“降維”的工作,是要“深入”后再“淺出”的工作!就拿鋼琴教學來說,自己能夠演奏好,只是能否從事教學工作的第一步,后面還有許多步,是需要以更廣泛的知識與經(jīng)驗積累為基礎,并具備能夠進行歸納、總結、提升、分解、重組等工作的能力,還要充分體現(xiàn)出在教學方面具有的素養(yǎng)和智慧。(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