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美
【摘要】一本厚厚的《水滸傳》,如果讓學生日復一日機械地去讀,是需要相當?shù)囊懔湍土Φ?。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時,不妨選取“回目”“情節(jié)”“詞句”“人物”等課內(nèi)外閱讀的銜接點,指向整本書閱讀,讓學生在“瞻前顧后”“潛移默化”中,慢慢讀懂、讀透整本書。
【關鍵詞】整本書閱讀;回目;情節(jié);詞句;人物;銜接點
在語文教學的實踐中,教師經(jīng)常為課內(nèi)閱讀和課外閱讀“兩張皮”現(xiàn)象而揪心:課內(nèi),就課文教課文;課外,就閱讀指導閱讀。如何打通課內(nèi)外閱讀的壁壘,把課內(nèi)閱讀和課外閱讀有機整合起來,有效提高閱讀質(zhì)量,成了整本書閱讀教學研究的關鍵。下面以《林沖棒打洪教頭》一課教學為例,探尋課內(nèi)外閱讀的銜接點,以達到提高整本書閱讀質(zhì)量的目的。
一、以“回目”為銜接點,指向整本書閱讀
《林沖棒打洪教頭》一文節(jié)選自《水滸傳》第八回《柴進門招天下客,林沖棒打洪教頭》。引導學生關注這一回目名,意在引導學生回歸原著,回歸整本書;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回目名的特點:對仗工整,交代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一本《水滸傳》,108將、120回,小學生沒有一定的耐力很難好好讀完整本書。學會關注回目,學生就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需求,自由選擇跳讀、選讀、通讀,幫助自己更好地讀完整本書。除《水滸傳》之外,中國的四大古典名著以及很多古典小說,都有回目名,關注回目對通讀這些書目都會有所幫助。
二、以“情節(jié)”為銜接點,指向整本書閱讀
在本課的教學中,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填空:
______(起因)______,林沖棒打洪教頭,______(結果 )______。
這個填空可以幫助學生梳理故事的段落層次。學生不難發(fā)現(xiàn)課文中的第4至7自然段是寫“林沖棒打洪教頭”的場景的;第8自然段是交代故事結局的;剩下的第1自然段其實是交代整個故事的前因的,即為什么林沖會來到柴進莊上,遇到洪教頭。課文只用了一句話簡單交代這個前因:“林沖遭受高太尉的陷害,被開封府發(fā)配滄州?!倍鴮嶋H上,《水滸傳》這本書用了整整兩個回目寫林沖被發(fā)配滄州的起因:第七回《花和尚倒拔垂楊柳,豹子頭誤入白虎堂》,第八回《林教頭刺配滄州道,魯智深大鬧野豬林》。因此,以“情節(jié)”為銜接點,可以再次引導學生關注故事的前因,讓他們學會把書從“薄”讀“厚”,再從“厚”讀“薄”。
三、以“詞句”為銜接點,指向整本書閱讀
本課的詞句教學處處指向整本書閱讀的策略:
1.“林沖把棒一橫,還了個撥草尋蛇的招式?!?/p>
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這里的“還”字是“回應”的意思,所以應當讀“huán”,而不是讀“hái”。
2.“林沖遭受高太尉的陷害,被開封府發(fā)配滄州?!?/p>
“洪教頭冷笑了兩聲:‘只因大官人好習槍棒,往往流配的犯人都來依草附木,冒稱武師,找你騙吃騙喝,你怎么能如此輕信呢?’”
“林教頭刺配滄州道”
教師在教學時,應引導學生以一個詞語帶一類詞語,如以上句子和標題中,理解了“發(fā)配”這個詞,“流配”“刺配”的涵義就都迎刃而解了。
這些詞句教學看似是引導學生讀準字音、理解意思,其實處處指向整本書閱讀的策略。古典小說即使改編成青少年版,語言仍多是文白夾雜。一些古今意義存在差別的詞句常常成為學生閱讀整本書的障礙,影響學生閱讀整本書的興趣與進程。掌握一些常用的解詞釋義的方法,整本書閱讀會更加水到渠成。
事實證明,在學生自主質(zhì)疑的環(huán)節(jié),有些學生就能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聯(lián)系時代背景甚至用動作來理解詞語。例如:
1.“柴進說:‘慢!二位教頭比試,不同一般,這錠銀子權且作為彩頭,誰贏誰就將這銀子拿去?!?/p>
師:“權且”,可不可以給它換個近義詞?
生:暫且。
師:“彩頭”是什么意思?再讀一讀這句話,你就會知道這個詞的意思。
生:在文中“彩頭”指的就是那錠銀子,誰贏就將這銀子拿去。
2.“洪教頭一棒落空,他一個踉蹌,還沒有站穩(wěn)腳跟,就又提起了棒。”
師:誰能用動作演示一下什么是踉蹌?
生:(將要摔倒而沒有摔倒)這就是“踉蹌”。
四、以“人物”為銜接點,指向整本書閱讀
金圣嘆對《水滸傳》有一段經(jīng)典的評價:“《水滸》所敘,敘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氣質(zhì),人有其形狀,人有其聲口?!笨梢娝疂G英雄個性鮮明,而林沖又是所有水滸英雄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出身官宦,仕途順暢,家庭美滿,但就是這樣一個“官二代”,也被一步一步地逼上了梁山,落草為寇,可以說他的遭遇是《水滸傳》“官逼民反”這一主題的集中體現(xiàn)。但只讀一篇《林沖棒打洪教頭》的課文,是很難看到一個豐滿的林沖形象的。比如,從第三自然段林沖的言行舉止中,學生至多能體會到林沖的“謙虛、有禮”,即使再加上后面第4至7自然段“棒打洪教頭”的文字,也只能體會到林沖武藝高強、機智勇敢的特點,而對于林沖性格深處的“隱忍”,學生是很難體會的。因此,課堂教學中,筆者抓住兩個“不敢,不敢”,引導學生“瞻前顧后”進行思辨:“真的不敢嗎?為什么說不敢?”
瞻前:回顧第七回《花和尚倒拔垂楊柳,豹子頭誤入白虎堂》、第八回《林教頭刺配滄州道,魯智深大鬧野豬林》中的故事情節(jié),體會林沖的“隱忍”。顧后:聯(lián)系第九回《柴進門迎天下客,林沖棒打洪教頭》、第十回《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陸虞侯火燒草料場》、第十一回《朱貴水亭施號箭,林沖雪夜上梁山》中的故事情節(jié),體會林沖的“一忍再忍,忍無可忍”。讀過這些內(nèi)容的學生,就能迅速將這些情節(jié)聚合起來,還原一個更豐滿的林沖形象;而還沒有讀完的學生,在后續(xù)的閱讀中會更有意識地去閱讀體會。
這樣的“瞻前顧后”,意在引導學生回歸整本書,讓他們明白,要想真正讀懂一個英雄人物,必須要讀整本書。
一本厚厚的《水滸傳》,如果讓學生日復一日機械地去讀,是需要相當?shù)囊懔湍土Φ?。不妨循著這些策略,立足課內(nèi)外閱讀的銜接點,不斷地“瞻前顧后”“潛移默化”,學生便能慢慢讀懂、讀透整本書。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中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