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燦軍,武漢外國語學校教師。
新高考背景下語文命題反套路化、反模式化傾向明顯,現(xiàn)實教學中不少師生仍十分依賴套路,尤其是在主觀題方面。面對新變化,傳統(tǒng)“套路化”教考有何風險?近年“反套路”命題有何規(guī)律可循?我們又將如何反“反套路”以有效教考?本文梳理近年高考經典主觀題(涵蓋現(xiàn)代文閱讀、古詩閱讀、語言運用簡答、文言翻譯、作文等方面)規(guī)律,探尋以上問題的答案。
一、套路之弊:從屢試不爽,到屢試“不爽”
針對典型知識點或題型提煉出來的成系統(tǒng)的方式方法、標準樣式,謂之答題套路。套路本不是貶義詞,在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叫做規(guī)律。套路有不少擁躉,也因它的確體現(xiàn)了一定規(guī)律,如小說閱讀,學生從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主題、讀者效果等方面鑒賞,符合某些傳統(tǒng)的小說理論;而在新高考前,典型化甚至套路化的題目也的確頻繁出沒,因此套路在考試中屢試不爽,很多考生很得意于自己在閱讀時脫離文本、誤讀文本,居然還能靠生搬硬套在得分上屢屢得逞。
但新高考以來,語文命題多方取材,巧妙設題,突出綜合性、應用性、創(chuàng)新性,探索新題型,引導考生活學活用、學以致用,人們明顯感到曾經熟悉的套路題越來越少,陌生化試題越來越多,考生故伎重演常會望題興嘆,套路從屢試不爽,變成了屢試“不爽”。以2018年高考全國Ⅰ卷現(xiàn)代文閱讀《趙一曼女士》為例,選材就與傳統(tǒng)的虛構不一樣,而主觀題“小說中歷史與現(xiàn)實交織穿插,這種敘述方式有哪些好處?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笨此瓶疾臁笆址ㄗ饔谩钡奶茁奉},但“歷史與現(xiàn)實交織穿插的敘述方式”的題面限定,使得答題必須與具體文本骨肉相連,也讓人物、情節(jié)等分點套路難以動彈,考生必須要直面“靈活使用文獻檔案,與小說敘述相互印證,使藝術描寫更真實”的文本實際,作真閱讀。
套路之弊在新形勢下尤為明顯,它讓學生脫離知識體系與題目要求內在的本質聯(lián)系,將規(guī)律固化、僵化,使規(guī)律異化為弄巧成拙、作繭自縛的套路,成為學習的反噬物,不但無益于應試得分,也極易消解思維的真實性、靈活性,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背道而馳。
有人曾如此調侃套路化教考:你若問高三學生“開學這段時間為什么總是天晴?”他可能這樣回答你:1.揭示故事發(fā)生的背景;2.渲染開學歡快的氣氛;3.與假期補課形成鮮明對比;4.暗示人物晴朗的命運;5.為今年高考埋下伏筆。
生活中當然難覓這種“應試機器人”,但考場上的“別里科夫同學”不在少數(shù)。
套路之弊,還在其衍生物——猜題。高仿上一兩年試題復習備考,試圖達到更精準更節(jié)省精力的效果,但在反猜題、反套路的情勢下,猜題者極易撲空,造成備考盲點,挫傷考試心理,也使部分考生荊人夜涉不知變通,只按既定套路行事,最后弄巧成拙。以作文題為例,每年高考作文題一公布,不少人紛紛單方面宣布猜中作文題,果真如此嗎?試品2019高考全國Ⅰ卷命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百砼d夜寐,灑掃庭內”,熱愛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綿延至今??墒乾F(xiàn)實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學不理解勞動,不愿意勞動。有的說:“我們學習這么忙,勞動太占時間了!”有的說:“科技進步這么快,勞動的事,以后可以交給人工智能?。 币灿械恼f:“勞動這么苦,這么累,干嗎非得自己干?花點錢讓別人去做好了!”此外,我們身邊也還有著一些不尊重勞動的現(xiàn)象。這引起了人們的深思。
請結合材料內容,面向本校(統(tǒng)稱“復興中學”)同學寫一篇演講稿,倡議大家“熱愛勞動,從我做起”,體現(xiàn)你的認識與思考,并提出希望與建議。
近年倡導五育并舉,本題立意方向的確是勞動教育。但材料作文不等于話題作文,撇開材料細節(jié)與題中具體情境,完全當話題作文去“宿構”,是十分危險的。本題命制十分精巧:既著眼于勞動思想的歷史溯源,也關注問題的現(xiàn)實呈現(xiàn);將中華民族熱愛勞動的優(yōu)秀傳統(tǒng)與當下社會一些對勞動的偏差認識、錯誤態(tài)度進行對比??忌绻x開這些細節(jié)而泛論勞動、奮斗的重要,不僅未能“猜中”,反而會被所謂“猜中”沖昏頭腦。有考生就盲目套用事先備好的話題與素材,批佛系、贊奮斗,寫下如此片段:
當下青年,卻以佛系自居,以啃老為榮。尼采言: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真正的佛,是看破一切后的與世無爭,而并非不歷世事的無病呻吟。摩拜創(chuàng)始人年輕有為套現(xiàn)幾個億。(節(jié)選自《2019年全國高考優(yōu)秀作文報告》)
且不說本文例證流露出的可怕價值觀,單說素材的論述指向,明顯在套用“奮斗、佛系”等宿構話題,它們固然與“勞動”有氣若游絲的一點聯(lián)系,但與原題材料相去甚遠,該文最終得分僅為28分。接下來的2020年,按五育并舉套路猜題者以為“體育”會如期而至,結果考的是略顯傳統(tǒng)的命題——“鮑叔讓賢”的啟示,而當猜題黨希望落空時,2021年又考到“體育”,但原題中體育只是切入口,題目重心在“強弱之辯”,并非猜題者宿構的體育。
而在素有命題試驗田之稱的語言文字運用板塊,詞語、句式、標點、修辭、語病、銜接、補寫、壓縮、圖文轉換等考點,在具體的、綜合的情境運用中,組合靈活,很難被總結為某種熱點、某個頻次、某一套路。
綜上,命題方有意規(guī)避套路的趨勢十分明顯,套路屢試不爽的時代已然畫上句號;跳出套路,回歸真閱讀、真思考、真能力、真素養(yǎng),成為繞不過的語文之路。
二、“反套路”挑戰(zhàn):盡信“術”,則不如無“術”
克服套路弊端,先要識破反套路的“伎倆”。近年反套路命題手法高明,手段多樣;掌握其特征、規(guī)律,有利于反“反套路”,從而高效備考。反套路命題主要有以下特點:
1.淡化技巧賞析,強化內容理解,倒逼讀懂文本
技巧、寫法賞析題,是最易被總結為種種術語、行話以彰顯深度的套路,很多師生樂此不疲,哪怕架空文本,也能“侃侃而答”;而內容理解題,是最多變、最不易被固化為套路的。反套路命題有助于解決假閱讀、假理解的痼疾,倒逼教、學、考回歸文本,作真閱讀、真理解。EF23B80C-863B-4283-8799-86D87399ABB5
以古代詩歌閱讀為例,近年新高考命題多表述為詩句“有何含意”“描寫了什么樣的景象”“表現(xiàn)了詩人什么樣的性格”“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分析作者表達的情感態(tài)度”等等。而傳統(tǒng)考察形式——“詩歌運用了什么手法?有何表達效果?”則很少出現(xiàn),考生慣用的“三步走”套路——判定寫法、分析表現(xiàn)、陳述作用,已少有用武之地。
再如2020年高考小說閱讀——海明威《越野滑雪》,考察的不是花樣繁多的技法鑒賞,而是極為樸素的內容理解題:“兩人在喝完酒離開客棧前有一段一再相約的對話。請結合上下文分析對話者的心理。”這種提問形式有點反璞歸真的味道,像幼時閱讀理解題,其實是在倒逼我們老老實實讀懂文章。本題的答案也極為樸素:“①兩人一再相約,表明他們對此有強烈的愿望;②分別之際的一再相約,也表達出依依不舍的心情;③但已經感覺到這一愿望不會實現(xiàn),心情有些惘然?!辈]有套路信仰者們那樣復雜高深地拼貼術語、套用原理。
2.細化切入口,消解傳統(tǒng)模式,側重具體文本分析
套路往往宏大、花樣迭出,套路生產者們樂于總結出繁復系統(tǒng),套路使用者們也慣于“宏大套作”。那么,拆解系統(tǒng),具體到點,反套路命題有利于真鑒賞、真分析、真思維。
2019年高考全國Ⅱ卷小說閱讀莫泊桑的《小步舞》,問:“小說中的盧森堡公園苗圃在情節(jié)發(fā)展中有重要作用,這種作用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闭б豢矗忌鷷@喜地認為這是環(huán)境作用題,可從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主題、寫法、讀者效果等六點套路作答,再細看,會驚覺題目刁鉆,只問環(huán)境一點,而分值為6分,至少需要三個點,缺乏反套路認知的考生易方寸大亂,不知所措。這就是“細化切入口”帶來的挑戰(zhàn)。其實,情節(jié)也可以分為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公園苗圃”此三四階段各有什么作用,同樣可以分點作答。所以,本題“①故事切入自然②有利于情節(jié)的集中與展開③使故事有余味”的答案就很好理解了。巧合的是,2020年小說閱讀考察海明威的“冰山”理論,命題也是只從情節(jié)及其效果的小口切入。
3.避開熱點,不拒冷門,全面考察,深度鑒賞
所謂冷點、熱點,只要都是學科該有的考點、知識點、能力點,就都在考察的范圍內。而套路習慣于“趨炎附勢”,避冷就熱,有鮮明的投機性,容易顧此失彼。
2018年高考全國卷Ⅱ小說閱讀老舍的《有聲電影》,問:“小說運用多種手法以取得語言的幽默效果,請從文中舉出三處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簡要分析?!币蕴茁返难酃饪?,本題設問冷僻且細化,相較于“用詞、句式、人稱、修辭手法、語言風格”等語言考察熱點,問“幽默效果”實在太“冷”,考生可能毫無應對的經驗,更尷尬的是,題目還問有哪三種手法可以達到幽默的效果,這題就出得太“幽默”了。其實考生如果從文本出發(fā),結合反語、夸張、以莊寓諧等常規(guī)手法作答是可以得分的。可悲的是,長期套路化的學生自我剝奪了本來具備的文本解讀力,一味依賴套路而束手無策。
2018年高考全國卷II作文命題,在時事熱點之外,考察了相對小眾的材料作文:以“幸運者偏差”引導學生跳出思維慣性,以逆向思維挖掘被隱藏的事實真相等,題目選材相對陌生,但能力點屬于正常的“熱”;2019年高考全國卷III在宏大敘事之外,以漫畫的形式表現(xiàn)“師生話別”,也讓當年熟背宏大熱點素材的考生例證乏力。
4.增強試題開放性、綜合性,啟發(fā)發(fā)散思維
套路往往呈現(xiàn)固化、靜態(tài)的特征,反套路命題結合多彩生活,擴大答題的思維空間,鼓勵學生主動思考、發(fā)散思維,多角度發(fā)現(xiàn)問題、認識問題、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對教考有積極的導向作用。
2018年高考全國卷III古詩閱讀王建的《精衛(wèi)詞》中有“高山未盡海未平,愿我身死子還生”的句子,題目問:“一般認為,詩最后兩句的內容是以精衛(wèi)的口吻表達的,你是否同意這種解讀?結合詩句說明你的理由?!北绢}富有開放性,看似增強了反套路的挑戰(zhàn)性,其實留給考生更大的答題空間,只要自圓其說,不難得分。答題的關鍵在于對“我”“子”的解讀,如是精衛(wèi)的口吻,那么“子”就是精衛(wèi)的后代,主題就是“精衛(wèi)希望子孫后代能夠繼承遺志,填海不止”。反之,詩句表達的是作者對精衛(wèi)的同情與崇敬:“我愿犧牲生命來幫助精衛(wèi),以自己的生命來換精衛(wèi)的生命?!眱煞N解讀殊途同歸,都是為了贊美精衛(wèi)。
5.創(chuàng)設情境,應用驅動,問答藏在情境中
套路終歸是有限的、單調的,而應用的實踐、生活的情境,是無限的、變化的、生動的。反套路引入情境的活水,有利于激濁揚清,滌蕩套路之死水。
2019年高考全國Ⅱ卷作文題的前一半材料廣為人知,甚至被所謂“猜中”,很多人認為很好套寫:
1919年,民族危亡之際,中國青年學生掀起了一場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
1949年,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新中國青年投身于祖國建設的新征程。
……
但是,本題的任務驅動是:
請從下列任務中任選一個,以青年學生當事人的身份完成寫作。
①1919年5月4日,在學生集會上的演講稿。
②1949年10月1日,參加開國大典慶祝游行后寫給家人的信。
……
要求:結合材料,自選角度,確定立意;切合身份,貼合背景;符合文體特征。
因為對任務的歷史背景、人物的身份有隔膜感,考生在實際操作中其實舉步維艱,更談不上還原逼真的歷史細節(jié)。有考生選擇任務①,文中卻出現(xiàn)抗美援朝英雄,選擇任務②,卻寫到在電視機前收看開國大典,出現(xiàn)不少常識性錯誤。
6.滲透群文閱讀理念,強化橫向、縱向關聯(lián)
改變單一考察形式,考某一篇文章,其實關涉某作家的整體創(chuàng)作;考某一位作家,實際上涉及多位作家的創(chuàng)作。反套路命題有時還摻入生活實踐等靈活因素,創(chuàng)設綜合的關聯(lián)情境。EF23B80C-863B-4283-8799-86D87399ABB5
2019年高考全國卷Ⅰ小說閱讀魯迅的《理水(節(jié)選)》,題目問:選文是如何具體塑造這樣的“中國的脊梁”的?這的確是人物形象塑造方法的典型題,答案為形象描寫、言行描寫、對比手法等三點,但在文本分析中,答案出現(xiàn)了選文并沒有的內容,如“實干家形象”“中國脊梁”等,其實這就是有意呼應題干前一半內容:“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边@種反套路命題,借用教材中魯迅《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引導學生在魯迅的作品群中進行綜合思考。
三、“反‘反套路”策略:從文出發(fā),因題制宜
了解套路之弊,把握反套路之法,最終是為找尋反“反套路”之策。整體而言,應化術為道,從套路的技術依賴,轉至“從文出發(fā),因題制宜;真實讀寫,提升素養(yǎng)”的大道上來。主要策略如下:
1.尊重文本,真閱讀
戒除以套路應萬變的僥幸心理,戒除躲避、怠惰的被動心理;從文出發(fā),直面“真理解”的現(xiàn)實,增強應對的勇氣與信心。很多同學在生活狀態(tài)下談論文章,頭頭是道,灼見迭出,而切換至考場狀態(tài),就縮手縮腳,言不由衷??梢姡芏鄷r候并不是我們能力不夠,而是方向、觀念把握不準,以致劍走偏鋒,追隨套路,自廢武功,令人惋惜。
例如,2021年新高考全國Ⅱ卷詩歌閱讀陸游《示兒子》,問:詩人指出“道在六經寧有盡”,又讓兒子“熟讀周公七月詩”,對此你是如何理解的?出題干脆利落,毫無遮掩,就是要考生讀懂文本具體詩句,懂“寧”是“難道、哪里”的反問之意,還要懂“周公”的典故,考生必須正面回應學習“六經”“周公”的意義,因此“詩書無涯,發(fā)奮讀書;法乎先圣,修身立事”的答案就不難得出。
而2018年高考全國卷Ⅱ詩歌閱讀陸游的《題醉中所作草書卷后(節(jié)選)》,問:“詩中前后兩次出現(xiàn)“酒”,各有什么作用?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蔽谋局凶髡咴谧鲿?,要用酒來醞釀情緒積蓄氣勢,在創(chuàng)作后用酒彰顯心滿意足躊躇滿志;而有些考生一見作用題,就條件反射,罔顧文本實際,就準備套用“內容、主題、寫法”,大動套路的干戈。
2.尊重題面,真思考
重視審題,不僅限于作文題,在新高考背景下,其他主觀題題面常常呈現(xiàn)出陌生化的特點,這時就要格外注意:看清指令,臨題應變,就題取材,因題制宜。
2020年高考詩歌閱讀陸游的《苦筍》,問:“詩人由苦筍聯(lián)想到了魏征,這二者有何相似之處?請簡要分析?!鳖}面如此具體,不可能被猜到,但仔細審題,會發(fā)現(xiàn)本題實質上在考查詠物詩歌常見的寫法——借物喻人,題目只是偏重于內容分析——物與人的相似之處。題面雖陌生,答案卻親切。
2020年高考現(xiàn)代文閱讀蔣子龍的《記憶里的光》,題面是:作者對兒時看火車經歷的敘述很有層次感,請結合作品具體分析。這里的“層次感”不要誤讀為“很高級”之意,其實是“條理性”的意思,剛好對應文中在看火車之前、之中、之后的敘述,抓住這一層次感就不難作答。
3.尊重套路,不依賴
批判套路化答題,并不等于完全否定套路,某些規(guī)律總結如有匹配性,仍可作答題的資源;面對典型題,套路不能手軟,面對新題型,套路應坦然舍棄;我們要有“源于套路,高于套路”的心理準備,避免生搬硬套。
例如,2021年高考全國乙卷辛棄疾的《鵲橋仙·贈鷺鷥》,題目是:這首詞的語言特色鮮明,請簡要分析。這就是考察語言特色的典型題,結合文中“溪邊白鷺,來吾告汝”的對話式描寫,以及“魚兒、剩有、來”等口語的表達,我們當然可以借用語言特點的套路來作答。
再有2019年高考浙江卷現(xiàn)代文閱讀蕭紅的《呼蘭河傳(節(jié)選)》,題目是:如果給本文擬一個標題,你會選“磨房里外”還是“馮歪嘴子”?為什么?題面有創(chuàng)新性,似乎不走尋常路,但只要分析題中兩個選擇的性質,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一為小說環(huán)境,一為小說人物。所以本題實際考查的是小說這兩要素的作用!而這是可以套路化分點的。如選“馮歪嘴子”,理由:①突出人物形象。②串聯(lián)故事情節(jié)。③關涉小說主旨。對于套路派來說,答題角度十分親切。
4.尊重直覺,要貼切
術語化的套路優(yōu)點在于彰顯理論深度,但也容易刻意拔高對文本的解讀,以致假大空,遠離文本;反之,不少所謂“淺顯”的直覺解讀,常常貼合原文實際,貼合題目要求。
2019年高考浙江卷現(xiàn)代文閱讀蕭紅的《呼蘭河傳(節(jié)選)》,題目是:簡析文中畫線部分的語言特點。原文劃線部分一共五段,每段結尾都有一個語氣詞“了”,很多人都有這一直覺,但都羞于答出,生怕這種鑒賞太膚淺,其實文句都用“了”字,也有反復強調黃瓜生長迅速的具體價值。
實際上,新高考答題對于貼切自洽的思維、自圓其說的表達留有包容、尊重的彈性空間。
5.尊重教材,懂遷移
高考語文命題從選材來看,除了名句默寫,似乎與教材沒有直接聯(lián)系;其實教與考的隱性關聯(lián)普遍存在,在人們重課外應試、輕課本教學的情況下,銜接教考也是反套路命題的方法。
2019年高考天津卷的語言運用題,要求品讀一首獲獎的新體詩——戴暢的《你還在我身旁》,說明獲獎理由。不同于古代詩歌,現(xiàn)代詩歌在教學中本就位處邊緣,考生對它也是久疏戰(zhàn)陣,此題一出,驚呼一片。其實在教材的現(xiàn)代詩歌單元,我們多多少少了解過現(xiàn)代詩歌的鑒賞方法,或者也可以遷移古代詩歌的鑒賞方法作答,比如手法、意象、音韻(押韻、換韻、一韻到底)、結構(分節(jié)、行、句、字)等,或者借鑒聞一多“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論,結合文本作答,而不致于束手無策,責怪命題超標。
再有,在非主流主觀題——文言翻譯中,我們也常能覓見課本的蹤跡。如2018年高考題要求翻譯“民思其德,為立祠安陽亭西,每食輒弦歌而薦之”句中最大障礙點“薦”字,是“祭祀”的意思,的確不在高頻文言實詞行列,但在課文《竇娥冤》中有“烈些紙錢,只當把你亡化的孩兒薦”的課下注解,課文《蘇武傳》的課后資料也有關于“茅土之薦”的解釋,這二例即與考題相通。對于守外虛內、本末倒置的教考者來說,這算不算一次教訓呢?
四、結語
最靠譜的套路,是知識的真儲備、能力的真提高、素養(yǎng)的真提升?;咎茁分皇恰靶g”,核心素養(yǎng)才是“道”。用套路,需分清“規(guī)律與機械”;反套路,要觀察“變與不變”;反“反套路”,應尊重“文本與題本”。如是,主觀題的教考,也能使主觀操作變得客觀可行。EF23B80C-863B-4283-8799-86D87399ABB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