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恒全 嚴思源
鄭振鐸先生的《貓》一文中有很多明顯的對比,如三只貓的外形、性格、在家庭中地位等。這些對比顯示了“我”不同的情感態(tài)度,鮮明地揭示了文章的寓意和主旨。細讀文本,我們會發(fā)現文中還隱藏著三處對比,即貓與人的強弱對比、三妹與我對貓的真假之愛對比以及家庭與社會的對比。這三處潛藏在文本深處的對比,在比照反差中形成一種巨大的審美張力,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突出,使文章的意蘊更豐富、主旨更深刻,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一、弱與強:貓與人的對比
文章開門見山地點出了我家養(yǎng)的幾只貓共同的命運結局——“總是失蹤或死亡”,而后依次敘述了三只貓亡失的經過。第一只貓“不知怎地”突然體形消瘦、毛色污澀、性情漸懶,最終死去。想來這只貓似乎是病死
的。第二只貓活潑有加,不怕生人,到處亂跑,害我們提心吊膽。三妹常指它笑著罵道:“你這小貓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會亂跑呢!”沒想到一語成讖,這只貓真的被一個路人捉去了。假使這個捉貓者也是愛貓之人,可能也會待這只小貓不薄。但被迫離開自己熟悉的、優(yōu)越的生活環(huán)境,也算是不幸的。第三只貓在家中本來就若有若無、不受待見,它還常常凝望芙蓉鳥籠,這更讓我們對它心存芥蒂、小心提防。在芙蓉鳥被咬死后,我一口咬定兇手“一定是貓,一定是貓”。妻子也開口便道“不是這貓咬死的還有誰”。我們便去尋找這只“畏罪潛逃”的貓。在三妹的指引下,我找到了貓并追過去打了它一棒。雖只打了一下,但從我此時“怒氣沖天”的神態(tài)和貓被打后悲楚的哀嚎中可以看出這一下定是打得不輕。貓被打后逃走了,兩個月后,死在了鄰家的屋脊上。
雖然這三只貓亡失的經過和直接原因各不相同,但如果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會發(fā)現造成貓悲劇命運的都是人。是人在貓生病時不及時送醫(yī),還“想著種種方法去逗它”,用“不相稱”的飾物去粉飾它,給貓孱弱的生命加上了不能承受之重;是人因自己的喜好,就卑劣地捉走他人所愛的貓,迫使其改變原來的生存環(huán)境;是人因自己的好惡偏見,“冤枉了一只不能說話辯訴的動物”,并對其施暴,將其推下了死亡的深淵。
在貓和人的力量對比中,貓是弱小者,無法左右自己的命運,只能任人擺弄;人是強者,可以輕易改變弱者的命運,隨意地踐踏弱者的生命。作者對弱小者的同情,對恃強凌弱的人性之惡的揭露與反思也在這組對比中自然地顯露了出來。
二、假與真:三妹與我的對比
我和三妹都是愛貓的,我們?yōu)樨埖幕顫娍蓯鄱纳鷼g喜,也為貓的亡失而難過酸辛。但細細讀來,就會發(fā)現我和三妹對貓的喜愛又有所不同。
文章開篇就指出“三妹是最喜歡貓的”。第一只貓漂亮而活潑,“花白的毛”“常如帶著泥土的白雪球似的”,三妹常常用紅繩逗著它來回地撲搶。即便是這只貓因病而消瘦、懶惰、郁悶時,三妹還“想著種種方法去逗它”。第二只貓“渾身黃色”,定是不丑。文章雖未直接寫到三妹逗它玩,但我們可以想象,這只“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潑”的小貓,自然少不了三妹的逗樂。而第三只貓不好看也不活潑,“連三妹那樣愛貓的,對于它,也不加注意”。盡管如此,三妹“有時也逗著它玩”的,只是“并沒有像對前幾只小貓那樣感興趣”。三只貓長相各異,三妹對它們的好惡也不同,但三妹對它們的“逗玩”態(tài)度卻是一成不變的。
顯然,貓之于三妹,只不過是一個可以悅己和玩弄的玩偶。如果貓是漂亮的、活潑的、能供她逗玩的,三妹便可以“消耗過一二小時的光陰”而樂此不疲;如果貓不好看、不活潑,讓她提不起逗玩的興趣,三妹便冷眼旁觀它的遭遇,甚至化身為致貓于死地的幫兇。因此,三妹對貓的愛是一種有條件的愛、“為我所用”的愛、功利性的愛,甚至是偽善的愛。
而我愛貓,卻是把貓當做一個鮮活的、平等的生命去愛。第一只貓,在三妹逗它玩耍時,“我坐在藤椅上看著他們……心上感著生命的新鮮與快樂?!边@里很明顯地指出讓我感到歡喜而心生愛意的是“生命的新鮮”。第一只貓死去后,我深情地稱之為“小侶”。第二只貓被過路的人捉去后,我“好像亡失了一個親愛的同伴”。從我對這兩只貓的稱呼中,能很明顯地感受到我已經把貓當成了伙伴、親人、有同等地位的生命,而非一個玩物。第三只貓雖然不好看,又很瘦,但是一想到“我們如不取來留養(yǎng),至少也要為冬寒與饑餓所殺”,我便讓“張媽把它拾了進來,每天給他飯吃”,把它養(yǎng)得“胖胖的”。這體現了我對鮮活生命的同情、憐愛與負責任,無關這個生命本身的美丑和我感情的好惡。特別是當我知道了“芙蓉鳥被咬事件”的原委,明白了自己“冤枉了一只不能說話辯訴的動物”時,我無盡地難過、后悔、自責,仿佛因我的暴虐而死的不僅僅是一只貓,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這就更能體現出我對生命(哪怕這生命屬于我不喜歡的貓)的悲憫與敬畏。而一開始極力鋪陳我對這只貓的不喜歡、冤枉、追打實際上是情感上欲揚先抑,前后情感的反差形成一種巨大的審美張力,使我的悲憫情懷、自省精神更具感染性。
由此看來,我雖表面上不喜歡這只貓,但內心里卻“深愛”著這只貓。這種愛源自我對鮮活生命發(fā)自內心的憐愛、尊重和敬畏,這才是真愛。
我和三妹對貓真假之愛的對比,使我這個同情弱小、有悲憫情懷和自省精神的知識分子形象更加突出。同時在對比中揭示愛的真諦——真正的愛實際上是對生命無條件的、發(fā)自內心的尊重與敬畏。
三、縮影與現實:家庭與社會的對比
如果進一步地了解《貓》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家庭的故事》中的其他故事,我們還可以發(fā)現,作者將批判的矛頭直接對準了那個弱者慘遭壓迫、剝削和踐踏的舊社會。
《貓》出自鄭振鐸短篇小說集《家庭的故事》,寫于1925年11月。這一年發(fā)生的五卅慘案、漢口慘案、沙基慘案血淋淋地展示了帝國主義及其幫兇在舊中國的暴行。在這樣的一個社會,豈止是貓,一切弱小者的命運都是悲劇性的,不幸和災難隨時會降臨到他們身上。這在《家庭的故事》其他故事中有明顯的體現。落地秀才五老爹,不會營生,只得寄人籬下,愈過愈窮,最后“窮得連衣服都當光”,不久便郁郁而死(《五老爹》);三姑丈家境本來殷實,自父親亡故后,忠厚無能的他遭兩個哥哥爭產,訴諸官司又遭縣官訟師索賄,他經營米店的經理也欺他懦弱、不會算計,監(jiān)守自盜,卷款而逃,他就這樣一步一步“落在艱難窮困的陷阱中了”(《三姑和三姑丈》);十七嫂年幼時被算命先生判有“克父克子”之命,嫁到夫家后家道一天一天的興旺,人們都說她“很有福相”“福氣真好”,然而不久公公病故,兒子又不幸夭亡,她被視為“災星”,最后遭到丈夫的遺棄(《三年》)……24D4F802-07DE-49A7-9AA4-9898777CBAA0
鄭振鐸在這部小說集的《自序》中曾說,這些故事“并不是我自己的回憶錄”,也“不是舊事的紀實”,“我寫的是舊家庭的‘積影,其中的人物也都是‘積影”。這里所說的“積影”其實就是共性的意思,也就是說《家庭的故事》表面上是在寫舊家庭中一個個孤立的故事,實際上是在刻畫那個社會中人物的群像,在敘述發(fā)生那個舊社會的共性的故事,在揭露當時的社會現實。
因此,我家三只貓的悲劇只不過是舊社會中眾多像貓一樣弱小者悲劇的縮影罷了。作者在批判這個隨意地踐踏弱者的生命的舊家庭時,又何嘗不是在批判那個弱者慘遭壓迫、剝削和踐踏的舊社會呢。
參考文獻:
[1]程美夫.鄭振鐸《貓》對人性的解讀[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1(12):87-88.
[2]鐘軍.第三只貓與次要人物——鄭振鐸《貓》解讀[J].中學語文教學,2021(03):50-51.
[3]趙俊怡.行文中的不平淡,哀愁背后的覺醒——探尋鄭振鐸《貓》的文本密碼[J].語文學習,2020(02):41-43.
[4]肖培東.我們都可能會是那只貓——《貓》教學思考[J].語文建設,2018(22):34-39.
[5]錢藝林.因隱而平淡,因寓而蘊藉——鄭振鐸《貓》隱寓運用探析[J].語文教學通訊,2018(35):60-61.
[6]鄭振鐸.家庭的故事[M].沈陽:萬卷出版公司,2015.
[7]張必錕.《貓》的主題思想和藝術特色[M]//王連云等編.初中語文課文分析集(第一冊).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0.
鄭振鐸先生的《貓》一文中有很多明顯的對比,如三只貓的外形、性格、在家庭中地位等。這些對比顯示了“我”不同的情感態(tài)度,鮮明地揭示了文章的寓意和主旨。細讀文本,我們會發(fā)現文中還隱藏著三處對比,即貓與人的強弱對比、三妹與我對貓的真假之愛對比以及家庭與社會的對比。這三處潛藏在文本深處的對比,在比照反差中形成一種巨大的審美張力,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突出,使文章的意蘊更豐富、主旨更深刻,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一、弱與強:貓與人的對比
文章開門見山地點出了我家養(yǎng)的幾只貓共同的命運結局——“總是失蹤或死亡”,而后依次敘述了三只貓亡失的經過。第一只貓“不知怎地”突然體形消瘦、毛色污澀、性情漸懶,最終死去。想來這只貓似乎是病死的。第二只貓活潑有加,不怕生人,到處亂跑,害我們提心吊膽。三妹常指它笑著罵道:“你這小貓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會亂跑呢!”沒想到一語成讖,這只貓真的被一個路人捉去了。假使這個捉貓者也是愛貓之人,可能也會待這只小貓不薄。但被迫離開自己熟悉的、優(yōu)越的生活環(huán)境,也算是不幸的。第三只貓在家中本來就若有若無、不受待見,它還常常凝望芙蓉鳥籠,這更讓我們對它心存芥蒂、小心提防。在芙蓉鳥被咬死后,我一口咬定兇手“一定是貓,一定是貓”。妻子也開口便道“不是這貓咬死的還有誰”。我們便去尋找這只“畏罪潛逃”的貓。在三妹的指引下,我找到了貓并追過去打了它一棒。雖只打了一下,但從我此時“怒氣沖天”的神態(tài)和貓被打后悲楚的哀嚎中可以看出這一下定是打得不輕。貓被打后逃走了,兩個月后,死在了鄰家的屋脊上。
雖然這三只貓亡失的經過和直接原因各不相同,但如果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會發(fā)現造成貓悲劇命運的都是人。是人在貓生病時不及時送醫(yī),還“想著種種方法去逗它”,用“不相稱”的飾物去粉飾它,給貓孱弱的生命加上了不能承受之重;是人因自己的喜好,就卑劣地捉走他人所愛的貓,迫使其改變原來的生存環(huán)境;是人因自己的好惡偏見,“冤枉了一只不能說話辯訴的動物”,并對其施暴,將其推下了死亡的深淵。
在貓和人的力量對比中,貓是弱小者,無法左右自己的命運,只能任人擺弄;人是強者,可以輕易改變弱者的命運,隨意地踐踏弱者的生命。作者對弱小者的同情,對恃強凌弱的人性之惡的揭露與反思也在這組對比中自然地顯露了出來。
二、假與真:三妹與我的對比
我和三妹都是愛貓的,我們?yōu)樨埖幕顫娍蓯鄱纳鷼g喜,也為貓的亡失而難過酸辛。但細細讀來,就會發(fā)現我和三妹對貓的喜愛又有所不同。
文章開篇就指出“三妹是最喜歡貓的”。第一只貓漂亮而活潑,“花白的毛”“常如帶著泥土的白雪球似的”,三妹常常用紅繩逗著它來回地撲搶。即便是這只貓因病而消瘦、懶惰、郁悶時,三妹還“想著種種方法去逗它”。第二只貓“渾身黃色”,定是不丑。文章雖未直接寫到三妹逗它玩,但我們可以想象,這只“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潑”的小貓,自然少不了三妹的逗樂。而第三只貓不好看也不活潑,“連三妹那樣愛貓的,對于它,也不加注意”。盡管如此,三妹“有時也逗著它玩”的,只是“并沒有像對前幾只小貓那樣感興趣”。三只貓長相各異,三妹對它們的好惡也不同,但三妹對它們的“逗玩”態(tài)度卻是一成不變的。
顯然,貓之于三妹,只不過是一個可以悅己和玩弄的玩偶。如果貓是漂亮的、活潑的、能供她逗玩的,三妹便可以“消耗過一二小時的光陰”而樂此不疲;如果貓不好看、不活潑,讓她提不起逗玩的興趣,三妹便冷眼旁觀它的遭遇,甚至化身為致貓于死地的幫兇。因此,三妹對貓的愛是一種有條件的愛、“為我所用”的愛、功利性的愛,甚至是偽善的愛。
而我愛貓,卻是把貓當做一個鮮活的、平等的生命去愛。第一只貓,在三妹逗它玩耍時,“我坐在藤椅上看著他們……心上感著生命的新鮮與快樂?!边@里很明顯地指出讓我感到歡喜而心生愛意的是“生命的新鮮”。第一只貓死去后,我深情地稱之為“小侶”。第二只貓被過路的人捉去后,我“好像亡失了一個親愛的同伴”。從我對這兩只貓的稱呼中,能很明顯地感受到我已經把貓當成了伙伴、親人、有同等地位的生命,而非一個玩物。第三只貓雖然不好看,又很瘦,但是一想到“我們如不取來留養(yǎng),至少也要為冬寒與饑餓所殺”,我便讓“張媽把它拾了進來,每天給他飯吃”,把它養(yǎng)得“胖胖的”。這體現了我對鮮活生命的同情、憐愛與負責任,無關這個生命本身的美丑和我感情的好惡。特別是當我知道了“芙蓉鳥被咬事件”的原委,明白了自己“冤枉了一只不能說話辯訴的動物”時,我無盡地難過、后悔、自責,仿佛因我的暴虐而死的不僅僅是一只貓,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這就更能體現出我對生命(哪怕這生命屬于我不喜歡的貓)的悲憫與敬畏。而一開始極力鋪陳我對這只貓的不喜歡、冤枉、追打實際上是情感上欲揚先抑,前后情感的反差形成一種巨大的審美張力,使我的悲憫情懷、自省精神更具感染性。24D4F802-07DE-49A7-9AA4-9898777CBAA0
由此看來,我雖表面上不喜歡這只貓,但內心里卻“深愛”著這只貓。這種愛源自我對鮮活生命發(fā)自內心的憐愛、尊重和敬畏,這才是真愛。
我和三妹對貓真假之愛的對比,使我這個同情弱小、有悲憫情懷和自省精神的知識分子形象更加突出。同時在對比中揭示愛的真諦——真正的愛實際上是對生命無條件的、發(fā)自內心的尊重與敬畏。
三、縮影與現實:家庭與社會的對比
如果進一步地了解《貓》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家庭的故事》中的其他故事,我們還可以發(fā)現,作者將批判的矛頭直接對準了那個弱者慘遭壓迫、剝削和踐踏的舊社會。
《貓》出自鄭振鐸短篇小說集《家庭的故事》,寫于1925年11月。這一年發(fā)生的五卅慘案、漢口慘案、沙基慘案血淋淋地展示了帝國主義及其幫兇在舊中國的暴行。在這樣的一個社會,豈止是貓,一切弱小者的命運都是悲劇性的,不幸和災難隨時會降臨到他們身上。這在《家庭的故事》其他故事中有明顯的體現。落地秀才五老爹,不會營生,只得寄人籬下,愈過愈窮,最后“窮得連衣服都當光”,不久便郁郁而死(《五老爹》);三姑丈家境本來殷實,自父親亡故后,忠厚無能的他遭兩個哥哥爭產,訴諸官司又遭縣官訟師索賄,他經營米店的經理也欺他懦弱、不會算計,監(jiān)守自盜,卷款而逃,他就這樣一步一步“落在艱難窮困的陷阱中了”(《三姑和三姑丈》);十七嫂年幼時被算命先生判有“克父克子”之命,嫁到夫家后家道一天一天的興旺,人們都說她“很有福相”“福氣真好”,然而不久公公病故,兒子又不幸夭亡,她被視為“災星”,最后遭到丈夫的遺棄(《三年》)……
鄭振鐸在這部小說集的《自序》中曾說,這些故事“并不是我自己的回憶錄”,也“不是舊事的紀實”,“我寫的是舊家庭的‘積影,其中的人物也都是‘積影”。這里所說的“積影”其實就是共性的意思,也就是說《家庭的故事》表面上是在寫舊家庭中一個個孤立的故事,實際上是在刻畫那個社會中人物的群像,在敘述發(fā)生那個舊社會的共性的故事,在揭露當時的社會現實。
因此,我家三只貓的悲劇只不過是舊社會中眾多像貓一樣弱小者悲劇的縮影罷了。作者在批判這個隨意地踐踏弱者的生命的舊家庭時,又何嘗不是在批判那個弱者慘遭壓迫、剝削和踐踏的舊社會呢。
參考文獻:
[1]程美夫.鄭振鐸《貓》對人性的解讀[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1(12):87-88.
[2]鐘軍.第三只貓與次要人物——鄭振鐸《貓》解讀[J].中學語文教學,2021(03):50-51.
[3]趙俊怡.行文中的不平淡,哀愁背后的覺醒——探尋鄭振鐸《貓》的文本密碼[J].語文學習,2020(02):41-43.
[4]肖培東.我們都可能會是那只貓——《貓》教學思考[J].語文建設,2018(22):34-39.
[5]錢藝林.因隱而平淡,因寓而蘊藉——鄭振鐸《貓》隱寓運用探析[J].語文教學通訊,2018(35):60-61.
[6]鄭振鐸.家庭的故事[M].沈陽:萬卷出版公司,2015.
[7]張必錕.《貓》的主題思想和藝術特色[M]//王連云等編.初中語文課文分析集(第一冊).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0.24D4F802-07DE-49A7-9AA4-9898777CBAA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