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大忠
去年年底春節(jié)回老家,我去了一趟曾經(jīng)工作過的地方——過去的“關馬初級中學”,如今的“關馬中心小學”。
走進校園,目之所及,都是現(xiàn)代化的教學設施:大屏幕和電子白板相結(jié)合的微凹形黑板代替了過去的粗糙黑板;一人一位的鋼架桌椅代替了兩人一位的課桌條凳;曾經(jīng)的掛鉤式木窗戶全部被換成推拉式的塑料飄窗,顯得窗明桌凈;教室地面,也由水泥地換成了圖紋精美的地磚;教室外面的小樹林徹底消失了,被塑膠跑道和體育場取代……在驚嘆現(xiàn)代化設施給教學帶來便利的同時,我也不能不感嘆:讓我魂牽夢繞的那種特有的學校氛圍已經(jīng)徹底湮滅無痕了。
1995年8月底,我入職家鄉(xiāng)安徽省當涂縣的關馬初級中學。那時學校面積很小,只有25畝地。走進學校大門,迎面所見是一條筆直的水泥大道,那是學校的中軸線。大道盡頭是一個無比巨大的花壇,里面栽種著一棵粗壯勁拔的雪松,松針碧綠,充滿生機。水泥大道兩邊,是一棵棵聳入半空的法國梧桐。微風吹拂,梧桐樹葉颯颯作響,偶爾有一兩片飄落在水泥路面或路邊的草地上。水泥大道的東西兩側(cè),各有兩幢紅磚瓦房。據(jù)說上世紀60年代末,第一任老校長帶領剛?cè)雽W的學子們扒平了一片亂葬崗后,以墳地為地基建造了這些瓦房。西邊兩幢瓦房是學校的倉庫和教師辦公室,東邊兩幢則主要是教師宿舍。唯一的教學大樓坐落在雪松的南面,在學校的最南側(cè)。大樓前是一個用水泥砌成的小池塘,波光粼粼。因為那時還沒有安裝自來水,這個小池塘就成為午飯后同學們洗碗的地方。教學樓共有三層,每層兩個教室。如果趕上某年學生數(shù)量較多,教室不夠用,就要把水泥路東邊瓦房的一個大教室空出來作為備用教室。這個大教室一般都是初三年級的重點班所在,遠離教學樓的喧囂和鬧騰。大教室前面是一片小樹林,栽種的全是并不高大的馬尾松。樹林里清幽靜謐,小鳥啁啾,各種小蟲子的叫聲此起彼伏。初三學子在繁重的學習之余,常來小樹林漫步,疏散身心的疲乏和勞累。
學校四周都是農(nóng)田,一條彎彎的小河在西邊靜靜地流過,唱著永不停歇的歡歌。西邊的和尚橋村是距學校最近的小村莊,直線距離大概400米左右。學校坐落在田野之中,只有一條并不寬闊的石子路把學校和鄉(xiāng)鎮(zhèn)主路連在一起,成為學校與外界聯(lián)系的唯一通道。關馬中學就這樣成為一片世外桃源,一個理想的求學之地。
那時的校園,春天繁花似錦桃紅柳綠,夏天綠草如茵涼風習習,秋天松針遍地秋草枯黃,冬天屋瓦鋪霜天寒地凍。莘莘學子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讀書學習的。那時沒有現(xiàn)代化的教學工具,教師都是憑一支粉筆在黑板上書寫美麗的知識符號。教學用語幾乎全是當?shù)赝猎挘驗閹熒^大多數(shù)都是本地人,土話授課令人感到很親切;偶爾有幾位新入職的外地教師用并不標準的普通話授課,反而使學生感到很不自然甚至偷偷發(fā)笑。時間久了,蹩腳的普通話終于向當?shù)赝猎捓U械投降——外地教師也被同化了。教學材料和試卷都是教師自己先用鋼板刻印好然后油印出來的。字寫得好的老師,刻出來的試卷讓學生嘆為觀止。上課的時候,校園里非常寧靜,只聽到嗓門大的教師在抑揚頓挫地誦讀課文或講解方程式;學生都正襟危坐,專心致志,生怕遺漏教師傳授的每一個知識點。當然,思想開小差的同學也是有的,尤其上午最后一節(jié)課,西邊食堂飄來飯菜的香味,引誘得同學們的肚子“咕咕”地叫,盼著敲打下課鈴的老頭早點過來敲鈴鐺。
我入職關馬中學的時候,教師隊伍還是以代課教師為主,教育部門分配入職的大學生并不太多。入職那年,包括我,學校一下子來了三位大學生,引起了當?shù)匕傩盏捏@嘆。沒有編制的代課老師也以羨慕的眼光看著我們這些“公家人”(當然,他們后來絕大多數(shù)也都轉(zhuǎn)正了)。和今天的學生相比,那時的學生似乎更加淳樸。他們對老師非常尊敬,也更清楚“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也難怪,如果沒有教育,他們很可能會成為魯迅筆下的雙喜和阿發(fā),一代一代重復著田間地頭的辛苦勞作。所以,農(nóng)村孩子大多有強烈的學習意愿,渴望通過讀書跳出農(nóng)門。家長也非??蜌猓瑢蠋煼浅W鹁?。每年開學季,他們帶著孩子來報到,總是熱情地邀請班主任和任課教師到家里做客。到了老師來做客那天,家長從早到晚在家里手忙腳亂地殺雞宰鵝;下午放學后老師到來,經(jīng)過短暫寒暄,家長就把家里的八仙桌擺開,搬上自家的土酒佳肴。酒桌上氣氛熱烈,主要話題就是對孩子的學習提一些針對性的建議。在那個特定的年代,教師能到學生家里吃頓飯,對家長而言是莫大的榮幸,因為這意味著孩子成績優(yōu)異,將來很有希望考上理想的高中和大學。
有了尊師重教的濃厚氛圍,學校就是年輕教師奮斗的天地。那真是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我們新來的三位年輕教師,對教學投入了極大熱情。備課、上課、聽課、測試,周而復始,工作看似枯燥乏味,但能和積極向上的孩子們在一起同喜同悲,每一天都是充實的,沒有任何疲憊和倦怠。夏天的夜晚,有時看書看累了,就信步踱出宿舍,走向操場仰望星空。月亮高掛長空,冷冷清輝遍灑寰宇,幾顆閃亮的星星在空中不停地眨著眼睛。月亮、星星竟然和我們這么接近哪!校園里一片靜謐,朦朧的月光投射到每個角落,如同籠著輕紗的夢。耳邊是各種不知名的小昆蟲在嘀嘀咕咕,田野里到處是青蛙“呱呱”的鳴叫,更顯出夜的寧靜幽沉。夜深了,入睡了。睡夢中,校園里各種花的香氣透過門窗的縫隙一絲絲飄進單身青年教師的宿舍,使夢境更加香甜……
學生的勤奮,教師的盡職,成就了關馬中學輝煌的中考成績。每年中考季,學校都會向地方重點高中輸送一批優(yōu)秀的學子。他們帶著對母校的留戀進入更高層次的學府,身上都留下了關馬中學的印記。因為中考成績優(yōu)異,周邊鄉(xiāng)鎮(zhèn)的很多家長通過種種關系把孩子送到關馬中學來求學,而關馬中學也幾乎沒有讓這些家長失望過。她的輝煌一直延續(xù)到后來的撤校并校。
年輕的大學生不斷地進入關馬中學的教師隊伍,他們慢慢地成熟了。作為“公家人”,他們是當?shù)匾恍┺r(nóng)村姑娘傾慕的對象。漸漸地,年輕教師一個一個成了家,生活也開始穩(wěn)定下來。但也有不甘于困守小地方的有志青年,他們有的調(diào)離了,有的考研深造(我是2004年考研離開的),更多的則繼續(xù)堅守在關馬中學,默默地為當?shù)亟逃聵I(yè)發(fā)光發(fā)熱。
關馬中學很小,但那是本校師生純粹的精神家園,是他們內(nèi)心守望的一片凈土。從建校的那一天開始,學校就將她的教育使命和關馬父老的內(nèi)心渴望緊緊聯(lián)系在了一起,源源不斷地為關馬地區(qū)的教育事業(yè)提供支持的力量。就教學熱情、學習動力和學生素養(yǎng)而言,關馬中學可謂本縣農(nóng)村初中的典范。無論教育政策如何變化,她始終以令人信服的中考成績巋然不動,成為當?shù)馗咐献銐蛐刨嚨木耜嚨?。但是,時代的發(fā)展終究迎來了撤校并校的大潮,很多鄉(xiāng)村中學都不由自主地被裹挾其中,關馬中學也不例外。
于是,2009年,關馬初級中學完成了她初中教育的歷史使命,變成了“關馬中心小學”。原先的教師則被列入城關鎮(zhèn)的編制,進入城郊初級中學。意外的驚喜使年輕教師們興高采烈,因為他們不費吹灰之力就成為人人羨慕的“城里人”了。但是,仍舊有一批將青春奉獻在關馬中學的老教師們不愿意前往縣城,甘愿留下來做一名小學教師。他們的確安土重遷,舍不得離開曾經(jīng)揮灑汗水與青春的心靈歸宿地,這也是人之常情。
關馬初級中學,一所毫不起眼的鄉(xiāng)村中學,就這樣毫無怨言地接受了命運對她的安排。從她誕生的那天起,她就默默無聞地支撐起鄉(xiāng)鎮(zhèn)的初級教育事業(yè),從不辜負父老鄉(xiāng)親的期盼;等到時代大潮要求教育做出改變的時候,她又以另一種身份繼續(xù)承擔起教育賦予她的新的責任。如今的關馬中心小學,面貌已經(jīng)煥然一新。校園多了冷冰冰的現(xiàn)代化設備,卻少了之前的純樸靈動。但是,不管她如何改變,我們在那里留下的青春印記和奮斗激情,卻永遠在夢中不斷回響,成為慰藉我們疲憊心靈的精神家園。
(作者單位:浙江桐鄉(xiāng)市高級中學)
責任編輯 晁芳芳99CA921C-5BC9-4639-B5DB-80190C5E814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