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心想兄,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社會學博士,曾任職于美國密西西比州立大學國家戰(zhàn)略規(guī)劃與分析研究中心,現(xiàn)為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社會學系系主任。他的學術(shù)研究曾得到中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的支持。
也許你會詫異,這樣一位國內(nèi)外知名的社會學學者、教授,居然和我這個三線城市的普通高中語文教師有四年之久的文字往來。最近他還應我之邀,來我學校做了一次關于《鄉(xiāng)土中國》的專題講座。
相識:眾里尋“我”千百度
我與心想兄的相識可謂富有戲劇性。
2017年4月,我在《教師月刊》雜志上發(fā)了一篇15000余字的長文,并應程曉云編輯之邀作了一個訪談,回顧了自己從教18年的專業(yè)成長之路。巧合的是,同一期雜志也刊發(fā)了心想兄對歷史學家許倬云先生的一篇訪談,關于孔子和《論語》,其中心想兄和許倬云先生對孔子和蘇格拉底的對比分析尤令我印象深刻。
沒想到拙文也讓心想兄印象深刻。幾個月后的一天,我突然接到在母校工作的弟子戴柏蔥的電話,他問我愿不愿意接受一位旅美博士陳心想的邀請,加他的微信——陳博士在網(wǎng)絡上到處找我,他找到了柏蔥在博客上發(fā)過的一篇關于我的文章《先生陳智峰》,并在文末留下了自己的聯(lián)系方式,希望能和我取得聯(lián)系。我覺得這簡直不可思議,雖然我發(fā)過不少文章,也因此結(jié)識了一些讀者,但第一次碰到像陳心想博士這樣執(zhí)著的讀者。
于是,我就添加了心想兄的微信。沒過一會兒,他就通過了,并詢問能不能打我電話,我說當然可以。于是他立刻打來了越洋電話,在電話中聊起了他對我那篇文章中的幾點印象深刻之處,并大加贊譽,我也聊起了對他那篇文章的欽佩之情。我們素昧平生,卻好像有很多共同的話題可聊,這個越洋微信電話打了半個多小時,記得剛開始接電話時已近中午十二點,我因此“完美”地錯過了食堂的午飯時間,而當時大洋彼岸的美國應當是深夜時分。這個越洋電話更讓我體會到了一位學者純粹的赤子之心。
相知:高山流水覓知音
我和心想兄因文結(jié)緣。從此,我便有了一位遠在大洋彼岸的文字之交,我們開始一段了“以文會友”的美好歷程。
心想兄對教育頗為關注,雖然他的主業(yè)是研究社會學。我想這當與他的經(jīng)歷有關:他早年畢業(yè)于中師,后來保送就讀河南師范大學教育系本科。加之他有一個跟我同歲、在老家河南某中學當語文老師的弟弟,這更讓他對教育有一種天生的親切感。不久之后,他便稱我為“老弟”,我也便稱他為“大哥”。每當我寫出一篇得意之作時,就不揣淺陋地發(fā)給這位“大哥”,請他批評指正。他如有關于教育方面的文章,也愿意第一時間分享給我這位“老弟”。心想兄從社會學的視角出發(fā),對教育的研究視角與一般教育研究者往往不同;他早年又有研習教育學的經(jīng)歷,故對教育有著切身的理解和獨特的體驗,因而他的文章都能讓我大開眼界。
心想兄和我都喜歡蘇東坡。我曾把自己寫的關于東坡的幾篇小文章與他分享,得到了他的謬贊。每當我看到公眾號上寫東坡寫得不錯的文章,也都會第一時間轉(zhuǎn)發(fā)給他,他讀完往往都會點評幾句,談談自己的即時心得。這幾年我一直在開設一門關于蘇東坡的校本選修課程,課程的體系構(gòu)架也曾與心想兄做過交流。
2018年11月,心想兄回國任教,入職費孝通先生參與創(chuàng)建的中央民族大學,被聘為社會學系教授,并于次年被聘為博導,兼任社會學系系主任。我聞訊為他欣忭不已,同時也感覺到我和他的空間距離與心理距離均縮短了不少。
2018年12月,弟子柏蔥和他的同事們要開展一次心想兄的教育隨筆集《讓教育多一點理想》的閱讀心得交流活動,心想兄得知此事后,特意買了六冊書題簽好寄給柏蔥,作為讀書會的禮物。聞訊后,我也和備課組的同事們一起讀了此書并趕去永嘉一起參加活動,在會上我聯(lián)系自己的“主問題·關鍵詞”閱讀課型實踐,著重分享了此書中的一篇長文《“關系型”教育:一種教育觀念》的讀后感。后來柏蔥在一篇文章中回憶道:“那天下午,陽光明媚,窗明幾凈,高朋滿座,我們都沉醉于一本叫作《讓教育多一點理想》的書籍世界里。”這是真實的記錄和真情的流露。這次交流活動也開啟了兩校閱讀愛好者的跨校共讀之旅,此后我們還曾一起共讀并分享過王尚文先生的《守望語文的星空》等書。
2018年底,我有幸評上中小學正高級教師職稱,心想兄聞訊為我歡欣;而之前我因故與“特級教師”榮譽失之交臂,心想兄也曾寬慰我并為我鼓勁。
2019年開始,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新教材將費孝通先生的《鄉(xiāng)土中國》列為整本書閱讀的一個學習單元。心想兄因其著作《走出鄉(xiāng)土:對話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而和高中語文界有了多次親密接觸的機會,他對語文教育的思考和介入就更深入了。他接連在多家雜志發(fā)表了《高中生如何閱讀〈鄉(xiāng)土中國〉》《人情·貨幣·欲望——〈鄉(xiāng)土中國〉作品討論會觀察》等一系列文章,并多次作為嘉賓參加高中的整本書閱讀專題活動,受到了高中語文界的歡迎和好評?!蹲叱鲟l(xiāng)土》一書也隨之在網(wǎng)上書店賣到斷貨,而后又被一些書商炒到100多元的高價(原價39元,曾經(jīng)網(wǎng)上有書店標價200多、甚至300多元一冊),甚至還出現(xiàn)了盜版翻印本(我也曾中招)。這種情況直到2021年8月,三聯(lián)書店將此書重新加印后才有所減少,那是后話了。
2019年9月,我應邀擔任溫州市高中語文兼職師訓員,負責溫州高中語文骨干教師的培訓工作。從2019年10月起我就開始籌劃邀請心想兄來溫州為溫州的語文老師和學生講學,講一講他對《鄉(xiāng)土中國》的深刻解讀和對費孝通先生學說的獨到理解。
沒想到的是,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為世界按下了“暫停鍵”,而溫州為武漢之外的另一重災區(qū)。無奈,請心想兄蒞臨溫州講學之事不得不一再延期。
相見:柳暗花明又一村
2021年下半年開始,我不再兼任師訓員一職,原以為邀請心想兄講學之事將成為泡影,不料事情卻突然迎來了轉(zhuǎn)機。
2021 年10月,中國教師研修網(wǎng)要在浙江寧波舉行《鄉(xiāng)土中國》專題研訓活動,主辦方負責人鄭老師得知我與心想兄很熟,于是就托我詢問他愿不愿意來浙江講學。在我的牽線搭橋下,“大哥”爽快地答應了。這也是心想兄第一次來浙江講學,根據(jù)主辦方的安排,他于10月18日下午在余姚中學為一線高中語文教師講“從《鄉(xiāng)土中國》到《走出鄉(xiāng)土》”。我也趁機報了名參加這次培訓,并誠邀“大哥”在余姚講學結(jié)束后順道來溫州講學,心想兄答應我安排好相關工作跟我一道來溫州。9704EEE8-193B-4017-965D-ADA8664D8A2D
10月18日清晨,在所住賓館的餐廳里吃早餐時,我第一次見到交往了四年的“大哥”。打了招呼之后,心想兄燒了碗面跟我坐在一桌吃,我們邊吃邊聊。他本人看起來比照片上要略滄桑一些,頭發(fā)有些花白了;人很親切,毫無架子,像個鄰家大哥;溫文爾雅,甚至帶點靦腆;說話聲音不大,但富有磁性……
上午,我們一起逛了余姚中學的校園,秋雨淅淅瀝瀝,桂花隱隱飄香。校園中心地段有一小園林名曰“靜園”,園里有一座王陽明先生的塑像,先生左手拄著一根竹杖,右手提著一盞燈。我倆冒雨在王陽明先生塑像之前拍了幾張合影。塑像不遠處有一棵高大的香泡(柚子的一種)樹,心想兄望著滿樹的累累碩果嘖嘖稱奇——這是他第一次見到香泡樹和長在樹上的香泡。午飯后,雨霽日出,我們又重新在陽明先生像前合了影。
整個下午,心想兄忙得不可開交:既要做兩個小時的講座,又要為老師們現(xiàn)場提的問題作答,還要不時地為老師們遞過來的《走出鄉(xiāng)土》題簽。我就靜靜地聆聽他的講座,看他題簽,并適時拍幾張現(xiàn)場照片整理好發(fā)給他。
19日早晨,我們一起坐高鐵來溫州,一路上聊了許多,關于費老,關于他,關于我;關于過去,關于現(xiàn)在,關于未來……
19日下午,我校千人大禮堂座無虛席,除了高一段全體學生外,語文組老師,其他學科的老師,成旭梅名師工作室學員和我工作室部分學員也聞訊從溫州各地趕來,只為近距離一睹著名學者陳心想教授的風采。心想兄的講座主題為“經(jīng)典的誕生和大師的成長:費孝通與《鄉(xiāng)土中國》”,由我擔任現(xiàn)場主持。心想兄娓娓道來,妙語連珠,帶領聽眾領略了費孝通先生的成長歷程與《鄉(xiāng)土中國》的成書背景,深入解讀了《鄉(xiāng)土中國》的結(jié)構(gòu)與主題,舉例分析了《鄉(xiāng)土中國》“隱”的筆法與“本土化”的語言特性,并推薦了群文互涉閱讀的相關書目,為學生和老師們帶來了一場文化盛宴和精神洗禮,帶來了春風化雨般的潤澤和撥云見日般的啟迪。講座點燃了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在之后的互動環(huán)節(jié),他們紛紛舉手,踴躍提問,提出了許多頗有質(zhì)量和深度的問題,心想兄一一耐心作答。交流結(jié)束后,心想兄還贈出《走出鄉(xiāng)土》一書給積極提問的學生,并為其題簽,與其合影。
可是,心想兄此次講學來去匆匆,卻無暇領略甌越大地的風土人情,這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他實在太忙,既帶博士生,又帶碩士生,還要給本科生授課,另外還兼著社會學系系主任一職……我只好約他下次得空再來溫州,讓我?guī)煤米咭蛔呓膸Z、楠溪江、雁蕩山……
20日一早,我開車送心想兄去機場,我倆依依惜別。
回到學校,路遇一位語文組的大姐,她對我說了一句:“這是二外有史以來最高規(guī)格、最有水平的專家講座?!边@確非虛言。中午,我在走廊上碰到一位其他學科的老師,她說自己在中央民族大學的同學聽說陳心想教授來我校講學之事,十分驚嘆:“你們是怎么把這位大師級的教授請去講學的!”我聞言笑笑不語。下午上課時我問學生們:“昨天陳心想教授的講座感覺怎么樣?。俊敝茏繝柾瑢W說:“大開眼界!不僅增加了我重新細讀《鄉(xiāng)土中國》的熱情,也讓我對接下來的《走出鄉(xiāng)土》閱讀之旅十分期待!”我想這頗能代表學子們的心聲。
《論語·里仁》中說:“德不孤,必有鄰?!睎|坡先生在《八聲甘州·寄參寥子》中感慨:“算詩人相得,如我與君稀?!标柮飨壬凇稌櫨S賢卷》中感嘆:“孔子大圣,尚賴‘三益之資,致‘三損之戒。吾儕從事于學,顧隨俗同污,不思輔仁之友,欲求致道,恐無是理矣?!濒斞赶壬謺宦?lián)贈瞿秋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p>
心想兄亦曾在贈我的《明尼蘇達札記》一書扉頁題簽:
相識是緣,以文相知。愿我們的友誼永遠青春。
人生一知己,足以慰風塵。我和心想兄從四年前的奇妙相識,到逐步相知,直至如今終得相見:因文結(jié)緣,以文相知,可謂“心想”事成。
(作者單位:浙江溫州市第二外國語學校)
責任編輯 晁芳芳9704EEE8-193B-4017-965D-ADA8664D8A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