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攀
(南陽市中心醫(yī)院肝臟普外科,河南 南陽 473000)
巨大肝癌為臨床常見病癥,屬原發(fā)性肝癌,發(fā)病原因臨床尚未明確,多認為與有害物理因子(X線、放射性物質)刺激、飲食不當、濫用藥物、遺傳等有一定關聯(lián)性,患者臨床多表現(xiàn)為乏力、發(fā)熱、肝區(qū)疼痛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身體健康[1-3]。臨床針對肝右葉巨大肝癌患者多采用常規(guī)右半肝切除術(RH)治療,可有效切除病灶,緩解病情,但易致使腫瘤破裂,引發(fā)肝功能衰竭、大出血等并發(fā)癥發(fā)生,預后效果差[4]。故臨床應積極優(yōu)化治療方案,以改善預后。近年來,隨著解剖學及肝膽外科學研究不斷深入,前入路繞肝提拉法(LHM)聯(lián)合Glisson蒂橫斷式RH已逐漸應用于臨床治療巨大肝癌,但其能否進一步優(yōu)化整體治療效果,仍有待進一步探究。鑒于此,筆者采用對比研究的方法探討前入路LHM聯(lián)合Glisson蒂橫斷式RH治療肝右葉巨大肝癌的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回顧性收集南陽市中心醫(yī)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106例肝右葉巨大肝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按治療方案不同將其分為2組:對照組53例,男34例、女19例,年齡30~77歲、平均(52.14±7.65)歲,腫瘤直徑:9.1~14.9 cm、平均(12.05±0.69)cm;研究組53例,男36例、女17例,年齡31~78歲、平均(54.62±7.63)歲,腫瘤直徑:9.3~15.2 cm、平均(12.25±0.78)cm。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入選標準:1)經凝血常規(guī)、血常規(guī)、腹部彩超、MRI、生化、腹部增強CT等相關檢查確診為肝右葉巨大肝癌;2)符合手術及麻醉指征;3)肝功能Child分級均為A級;4)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2)依從性差者;3)嚴重器質性疾病者;4)凝血功能不全者;5)有精神疾病史者。
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RH治療。具體措施如下:作反“L”切口于劍突-右肋緣下,探查腹腔,確認病變切除范圍,將相關韌帶游離,暴露病灶,阻斷第一肝門左、右肝蒂血流,電凝預切線,將肝包膜切開,行右半肝切除;若血管、膽管<3 mm,以雙極電凝方式止血,若≥3 mm,則以結扎方式止血。
研究組接受前入路LHM聯(lián)合Glisson蒂橫斷式RH治療。具體措施如下:病灶探查及切口操作同對照組;將膽囊切除,并清理結締組織,鈍性分離膽囊板交匯處腹膜、肝臟被膜,吸引器配合下于肝實質、Glisson鞘間行鈍性分離操作,顯露左、右肝蒂,同時將阻斷帶分別放置于兩側;解剖第二肝門,將肝左、右靜脈及肝中、肝上上腔靜脈窩顯露;建立肝后隧道,牽拉彈力帶并穿過肝后隧道,將其兩端提起,并繞肝提拉;阻斷右肝蒂血流,以電刀沿右半肝缺血線進行標記,同時配合雙極電凝、鉗夾法、吸引器、剪刀等完成劈裂左半肝及右半肝;若血管、膽管<3 mm,以雙極電凝方式止血,若≥3 mm,則以結扎方式止血;結扎右肝蒂及右靜脈,切除病灶及浸潤肝周韌帶、腹壁、膈肌、右腎上腺等。
2組術后均予以常規(guī)對癥支持治療,包括抗感染、止痛等。
觀察2組圍手術期指標、手術前后血清腫瘤細胞生長因子水平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1)2組圍手術期指標,包括術中失血量、術中輸血率、術中腫瘤破裂率。術中失血量計算方法:先將無菌紗布稱重,然后將手術中用過的紗布再次稱重,兩者差值加上吸引器失血量,即為術中失血量。2)用酶聯(lián)免疫法檢測手術前后血清基質金屬蛋白酶-9(MMP-9)、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基質細胞衍生因子1α(SDF-1α)水平。取清晨空腹靜脈血4 mL,3000 r·min-1轉速離心10 min(r=10 cm),分離取上層血清,以全自動電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儀(羅氏Cobase 601)測定,試劑盒來自德國羅氏公司。3)術后并發(fā)癥包括急性肝衰竭、膽漏、腹腔感染等。
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術中失血量、術中輸血率、術中腫瘤破裂率均顯著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2組圍手術期指標比較
與手術前比較,2組術后血清MMP-9、VEGF、SDF-1α水平顯著降低,且研究組術后上述指標降低更為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2組手術前后血清腫瘤細胞生長因子水平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顯著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例
肝癌為臨床常見惡性腫瘤,有研究[5-7]顯示,我國每年新發(fā)肝癌約360 000例,男性比女性多見,具有病情發(fā)展隱匿、發(fā)病率及死亡率高等特點,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故臨床應采取有效治療方案,以控制疾病進展。
常規(guī)RH為臨床針對肝右葉巨大肝癌患者常用治療術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疾病進展,改善病情,但術中對右肝進行游離相對費時,易損傷靜脈,引發(fā)大出血,且易造成腫瘤破裂、播散,術后復發(fā)風險相對較高。與常規(guī)RH治療肝右葉巨大肝癌比較,前入路LHM聯(lián)合Glisson蒂橫斷式RH具有以下幾點優(yōu)勢:1)可以最短路徑將左右半肝劈離,繞肝帶牽拉顯露出肝截面,保護下腔靜脈,同時可分離肝中靜脈,進而有效減少肝劈離時對周邊靜脈造成的損傷,降低大出血、腫瘤破裂等不良事件發(fā)生風險。本研究將前入路LHM聯(lián)合Glisson蒂橫斷式RH應用于肝右葉巨大肝癌患者治療當中,數據顯示,研究組術中失血量、術中輸血率及腫瘤破裂率較對照組顯著降低(P<0.05),可見,應用該術式治療肝右葉巨大肝癌患者在優(yōu)化圍手術期指標方面更具優(yōu)勢。2)通過預先將右肝蒂阻斷,形成明顯缺血分界線,可于切肝時有效減少肝血流出,并能保護左半肝免受Pringle止血法所致缺血再灌注損傷,進而有效降低術后急性肝功能衰竭等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由此表明,與常規(guī)RH治療肝右葉巨大肝癌患者相比,應用該術式治療安全性更高。
有研究[8-9]發(fā)現(xiàn),血清MMP-9、VEGF、SDF-1α可參與肝癌發(fā)生發(fā)展:其中血清SDF-1α可通過結合趨化因子受體CXCR4促進血管生成;血清VEGF可于腫瘤局部作用于內皮細胞,促進新生血管結構形成;MMP-9可通過降解血管基底膜,促使血管內皮細胞釋放與遷移,促進內皮細胞、腫瘤細胞FⅧ表達上調,誘導血管生成。故下調血清MMP-9、VEGF、SDF-1α水平對抑制腫瘤細胞生長具有積極意義。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3個月研究組血清MMP-9、VEGF、SDF-1α水平較對照組顯著降低(P<0.05),由此證實,前入路LHM聯(lián)合Glisson蒂橫斷式RH治療肝右葉巨大肝癌患者可有效抑制腫瘤細胞生長。但具體機制尚不清楚,可作為后期研究重點,作進一步分析。
綜上所述,前入路LHM聯(lián)合Glisson蒂橫斷式RH治療肝右葉巨大肝癌患者可有效優(yōu)化圍手術期指標,抑制腫瘤細胞生長,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