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龍,楊金慶,薛 勇,趙學俊
腦動脈瘤常發(fā)生在動脈分叉處,血流動力學在動脈瘤的發(fā)生、發(fā)展和破裂中起重要作用[1]。前交通動脈瘤占所有大腦動脈瘤的25%,患病率較高,因此評估前交通動脈瘤破裂的危險因素至關重要[2]。腦前動脈A1段發(fā)育不全是常見的解剖結構變異,占普通人群的2%~22%[3-4]。研究顯示,腦前動脈A1段發(fā)育不全與囊狀動脈瘤的發(fā)生有關,在這種解剖學背景下,對側腦前動脈A1段動脈灌注了雙側前交通動脈的血流,使血流動力學壓力增加,最終導致動脈瘤的形成或破裂[5-6]。但腦前動脈A1段發(fā)育不全在前交通動脈瘤破裂中作用的相關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旨在評估前交通動脈瘤破裂的危險因素,以期為術前評估提供參考。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6月在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前交通動脈瘤病人115例的臨床資料,其中,發(fā)生動脈瘤破裂30例,未發(fā)生動脈瘤破裂85例;男63例,女52例;年齡(55.6±8.7)歲。納入標準:①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確診為前交通動脈瘤;②CTA資料可用于血流動力學分析。
排除標準:①多發(fā)顱內動脈瘤;②神經外科手術史或動脈瘤破裂史;③合并腦腫瘤;④麻醉或開顱過程中動脈瘤破裂。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病人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A1節(jié)段發(fā)育不全的測定 從頸內動脈終點測量雙側A1段的寬度,在進行測量時,觀察者并不了解病人的一般信息和動脈瘤的特征。確定較大側A1段與較小側A1段的寬度之比,如果一側A1段的寬度小于對側A1段寬度的50%,則定義為A1段發(fā)育不全[7]。
1.3 動脈瘤的形態(tài)學參數測量 從高分辨CTA工作站上獲得DICOM影像數據。將脈管系統(tǒng)分割成三維模型,使用血管建模工具包(http://www.vmtk.org)計算動脈瘤形態(tài)參數,見圖1。例如:動脈瘤高度(H)、動脈瘤直徑(D)、瘤體寬徑(W)、瘤頸寬度(W′)、載瘤動脈直徑(D′),計算動脈瘤高度/瘤頸寬度(H/W′)、動脈瘤直徑/瘤頸寬度(D/W′)、脈瘤高度/載瘤動脈直徑(H/D′)、動脈瘤直徑/載瘤動脈直徑(D/D′)。
圖1 前交通動脈瘤形態(tài)學參數測量示意圖
2.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兩組性別、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吸煙史、腦血管病史、冠心病史和治療方案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年齡和腦前動脈A1段發(fā)育情況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破裂組年齡≥60歲、腦前動脈A1段發(fā)育不全比例均高于未破裂組(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單位:例(%)
2.2 兩組動脈瘤形態(tài)特征比較 兩組動脈瘤高度、載瘤動脈直徑、H/W′、D/W′、H/D′和D/D′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動脈瘤寬度、直徑、瘤頸寬度、長寬比和不規(guī)則動脈瘤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破裂組瘤體的寬度和瘤頸寬度小于未破裂組,直徑和長寬比大于未破裂組,不規(guī)則動脈瘤所占比例高于未破裂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動脈瘤形態(tài)特征比較
2.3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影響前交通動脈瘤破裂的危險因素 以前交通動脈瘤是否破裂為因變量,表1和表2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因素為自變量,帶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中,采用逐步向前法進一步識別前交通動脈瘤破裂的獨立影響因素。結果顯示,年齡、腦前動脈A1段發(fā)育不全、直徑、長寬比和不規(guī)則動脈瘤為影響前交通動脈瘤破裂的獨立危險因素。詳見表3。
表3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影響前交通動脈瘤破裂的危險因素
2.4 不同危險因素評估前交通動脈瘤破裂的臨床價值 年齡[AUC=0.841,95%CI(0.668, 0.910),P<0.001]、腦前動脈A1段發(fā)育不全[AUC=0.712,95%CI(0.624,0.769),P<0.05]、直徑[AUC=0.785,95%CI(0.684,0.854),P<0.001]、長寬比[AUC=0.914,95%CI(0.865,0.931),P<0.001]和不規(guī)則動脈瘤[AUC=0.905,95%CI(0.865,0.932),P<0.001]對術中前交通動脈瘤破裂均有較好的預測作用。詳見圖2。
圖2 不同危險因素預測前交通動脈瘤破裂的ROC曲線
腦動脈瘤破裂是引起自發(fā)性蛛網膜下隙出血的常見原因,其中,前交通動脈瘤是最容易破裂也是最常見的類型之一[8]。前交通動脈瘤一旦破裂,致死率高達35.0%,再次出血率可高達80.0%[9-10]。因此,早期預測前交通動脈瘤破裂對于臨床治療具有重要意義。腦前動脈A1段發(fā)育不全是前交通動脈瘤病人中較為常見的解剖結構異常。本研究115例病人中腦前動脈A1段發(fā)育不全20例,占17.4%。有研究顯示,204例前交通動脈瘤病人中,腦前動脈A1段發(fā)育不全34例,占16.7%[11],與本研究結果相似,此外,還發(fā)現,與腦前動脈A1節(jié)段對稱發(fā)生的動脈瘤病人相比,腦前動脈A1節(jié)段發(fā)育不全的情況下前交通動脈瘤更大、直徑更長[11],表明發(fā)育不良的腦前動脈A1節(jié)段相關的血流動力學變化可影響動脈瘤的大小和形狀,這可能也是腦前動脈A1節(jié)段發(fā)育不全引起前交通動脈瘤破裂的原因之一。破裂組年齡≥60歲的病人占60.0%,年齡為前交通動脈瘤破裂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一項大型隊列研究收集665例病人臨床資料,包括160例交通動脈瘤病人、66例非交通動脈瘤病人和439例無動脈瘤病人,結果顯示,年齡與腦動脈分叉寬度有關[12]。血流動力學改變也是動脈瘤破裂的常見危險因素,這可能也是年齡為前交通動脈瘤破裂獨立危險因素的原因之一。
動脈瘤的形態(tài)學特征是預測其破裂的重要指標,通常隨著動脈瘤體積的增大,破裂的風險逐步增加[13-14]。但是小體積的動脈瘤也不容忽視,因為其可能具有不規(guī)則的形態(tài)或者復雜的血流動力學特點,所以動脈瘤體積大小并非是評估動脈瘤破裂的唯一形態(tài)學指標[15]。有研究顯示,絕大多數的破裂前交通動脈瘤為小動脈瘤,其中1/3為微小動脈瘤[16]。動脈瘤大小、高寬比、傾斜角度、形狀和位置均對動脈瘤破裂有一定的預測價值[17]。在本研究中前交通動脈瘤的直徑和長寬比為動脈瘤破裂的危險因素。動脈瘤的直徑越長或長寬比越大,說明動脈瘤的形狀相對為“細長狀”的,而進入瘤體腔內血流消耗的能量就越多,同時壁面的切應力下降,增加動脈瘤破裂的風險[18]。另外,本研究中前交通動脈瘤的不規(guī)則形態(tài)為動脈瘤破裂的獨立危險因素。不規(guī)則的形態(tài)可使瘤腔內的血流情況較為復雜,血流不穩(wěn)定可增加動脈瘤的破裂風險[19-20]。ROC曲線結果顯示,年齡、腦前動脈A1段發(fā)育不全、直徑、長寬比和不規(guī)則動脈瘤均對前交通動脈瘤破裂有一定預測價值。
綜上所述,年齡、腦前動脈A1段發(fā)育不全、直徑、長寬比和不規(guī)則動脈瘤為影響前交通動脈瘤破裂的獨立危險因素,并對動脈瘤的破裂具有一定預測價值,因此,對有以上危險因素的病人應給予積極的治療,以降低前交通動脈瘤的破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