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靜
案例背景:本節(jié)課是學習多為數筆算乘法的一個開始,也是我們學習多位數乘法的一個基礎,是在學相對熟練掌握了表內乘法,學會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以及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的基礎上教學的。這篇教材根據小學生目前已有的基礎,來引領小學生自主推導出筆算的操作方法,并且聯系實際的情景,使學生深刻感受到,多位數乘一位數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時也為廣大學生們下次學習《筆算進位乘法》,給他們提供了更好的算理基礎和算法模型。因此,在教學中我努力展示自己所獲得知識與方法所具備的思維過程,同時,為了能夠充分地體現抽象的數形相互結合思維方法,我以情境圖形式作為培養(yǎng)學生認識的出發(fā)點,,借助圖形的直觀性,使抽象的數學概念更加形象化、簡便。但僅僅從情境圖到筆算,鑒于小學生目前存在的基礎,思維變遷過渡很大,學生就不易被接受。因此,我們采用“轉化思想”,將小學生已經學的口算乘法作為這堂課教學的一個過渡點,把這些圖形轉化成豎式,最后通過優(yōu)化,形成了筆算乘法的算法。
【案例描述】
一、復習
3x2=? ?40x2=? ? 23x3=? ?41x2=
【設計意圖:通過對舊知識進行復習,為廣大學生掌握新知作好必要的鋪墊。】
二、創(chuàng)設情境,引出問題
首先,與學生談話:你們喜歡畫畫嗎?要想畫的漂亮,我們都會用到什么?引入新課!出示課本例題情境圖
師:看了這幅圖,你知道哪些信息 ?
生:有3盒彩筆,每盒12支。
師:要求3盒彩筆一共有多少支?如何列式解決問題呢?
【設計意圖: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們讓全體學生進行了大膽的嘗試,運用自己原有的知識,尋找解決實際問題的對策】緊接著出示情境圖。
三、探索中發(fā)現計算方法
師:從這幅圖里,你發(fā)現了什么信息?
生:從每個盒子里分別取出2支,每一個盒子里只剩下10支。
師:2乘3等于6,其實指的是哪一部分呀?
生: 拿出來彩筆的總支數。
師:如何計算盒子里剩下的彩筆的總支數呢?
生:10乘3等于30.
師:如何計算出所有彩筆的總支數呢?
生:把6和3 0再次相加即為彩筆一共的總支數。
師:這個過程,我們還可以列豎式來表示。
師板演列豎式計算的全過程:
12
× 3
6 ……2×3
30 ……10×3
36 ……6+30
師:誰能說一說每一步計算出來的結果表示的是什么?
【設計示意圖:通過借助教材情境示意圖可以幫助大家直觀地認識和了解算理,學會排列豎式的計算方法。】
然后板演豎式的簡便寫法。
12
× 3
36
【設計意圖:設計示意圖:使學生親身體驗豎式從繁到簡的轉變過程,理解橫向豎式中各個步驟的內涵,學習簡便豎式的書寫方法?!?/p>
四、鞏固應用
課本做一做及課本習題。
五、梳理知識,總結升華
案例評析:計算課堂的教學本身就是枯燥乏味,而我們在學習計算,就需要把計算和現實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讓數學更好地服務于現實。本課時的教學重點是多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方法,讓全體學生親自經歷豎式形成過程,理解每一步豎式計算中的算理,掌握該方法。本節(jié)課的教學,由于筆算乘法在計算時,要用到表內乘法和乘法的口算方法,因此在復習環(huán)節(jié)設計幾道口算來幫助學生打好基礎。學生可以借助于已有的知識基礎,運用上節(jié)課口算乘法中積累的口算方法,自主地探索了筆算乘法中豎式的書寫方法,要求學生清楚地知道口算與筆算的方法及其算理都是一樣的,只是它們的形式不同而已。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和理解計算算理,掌握計算方法,能根據其具體的情境明確計算方法,說清計算過程及積的基本寫法,以及計算積的每位數字意義,以進一步加深學生的感受和印象。充分體現了使學生從一個個生動而具體的教學情境當中進行學習的數學教學理念。
同時,在教學中,我們還要充分地注意對于基礎點知識的遷移類推,如在通過教學案例中進一步地明確其算理,并與案例中的對比,明確兩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過程。接著我們嘗試了三位數乘一位數的豎式計算的方法,說明所乘的順序,積的大小和位置,進一步說四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方法,由此我們讓全體學生自主地總結了出多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計算方法。而且學生能夠通過遷移或者類推等方法掌握這些算法,肯定比我們直接講解怎樣算效果好。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不僅要知其然,更應該懂得理解。這樣的課程設計,激發(fā)了學生以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調動了原有的知識與經驗去嘗試來解決新的問題,在學生自身再創(chuàng)作性的活動中重新構建出豐富多彩的數學知識。
總之,本次課程要重視知識間的前后聯系,學生能夠自主探究,正確地處理好計算機的知識點與算法之間的關系,要想學生在課堂上學的積極主動,教師就要引導我們的學生步步為營,才能使我們的學生能夠正確地把握好算理,掌握好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