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松英
在《辭海》中,關于“善”的解釋首先是“善良;美好”的意思?!吧啤笔侨司哂械囊环N利他的(或利于社會的)個性與品行,從這個方面來說,它等同于“善良性格”。在我過去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把自己的管理理念定格為“從‘善入手,推行‘善教育”,讓孩子們將善的種子播撒在幼小的心底,長大成為德才兼?zhèn)涞默F(xiàn)代善人。??? 我把班訓定為:存善心、行善舉、做善人。讓充滿生機的班級里洋溢著“善”文化的濃厚氛圍,讓全體同學存善心、行善舉、做善人。存善心就是具備一顆善良之心,相信人心本善、善心永駐;行善舉就是躬行善的舉止,一言一行、待人接物應避惡從善;做善人就是以古今善者為榜樣,多做善的事情,成就有仁愛之心之人,并將中華民族的善文化弘揚傳播、發(fā)揚光大。那么,我們如何將“善”教育實施落實的呢?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以身邊事影響身邊人。
一 塑造“善”環(huán)境
在校園、班級里的每一處景,都是學生學習的資源,因此要增強“善”文化的張力,創(chuàng)建“善”特色班級文化。我把善教育劃分為四個層次:知善、學善、揚善、積善。我們一年級的孩子要明辨是非,知道什么是善的,教育學生勿以惡小而為之。利用好黑板報和每周之星兩個主陣地,積極宣傳好人好事,表彰班級小雷鋒。
二 構建“善”課堂
構建以“教師善教、學生善學”為目標的“善”課堂,在這樣的課堂上體現(xiàn)的是“善待學生,平等對話,循循善誘,注重合作,共同進步”。育善的課堂必定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充滿活力的;育善的課堂必定是“強化激趣,強化啟思,強化梳理,強化訓練的”;育善的課堂必定是“前置作業(yè)、小組討論、交流展示、質疑反饋、感悟提升”。也就是說,只有老師扎扎實實的備好課,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激發(fā)孩子的思維,這樣才算是育善。因此我們必須不斷通過培訓學習,提高自身的教研能力,通過參與各項技能比賽活動,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
三、開展揚“善”活動
通過校園文化、經(jīng)典誦讀、心理輔導、綜合實踐、科技教育、少先隊活動,培育學生具有尊重、合作、自信、分享、求真、創(chuàng)新的現(xiàn)代人格。我利用各種節(jié)日,挖掘善的種子,播灑到孩子心田。如每年的三月為“學雷鋒”月,九月為“敬老”月,通過周末的義務勞動、走敬老院等各種綜合實踐活動營造“善”教育氛圍。通過開展“育善”讀書活動,組織學生讀善書,以中華優(yōu)秀文化陶冶情操,以傳統(tǒng)經(jīng)典浸潤生命。如研究《三字經(jīng)》中的融讓梨,讓學生找出相關故事讀讀,感悟到為他人著想的美好品格。
總之,狠抓學生“日行一善,積善成德”養(yǎng)成教育,讓學生在“善文化”熏陶下,培養(yǎng)學生自我教育和自主管理能力,養(yǎng)成文明的行為習慣、健康的心理品質和積極的進取精神。我想通過各種活動的開展,學生受到耳濡目染,定能熏陶他們的“善之德”,養(yǎng)成“善之行”,健全“善人格”。26EAB2E9-4818-4EB2-8C0F-583D179C4EE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