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華華
假期推薦學生閱讀塔拉·韋斯特弗的自傳體小說《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該書講述了一個出生在美國愛達荷州山區(qū)的女孩塔拉,掙脫摩門教原生家庭的禁錮,用10年的時間,從未曾進過校門到獲得劍橋大學博士學位的成長故事。
推薦的初衷是因為該書具有極大的勵志作用,學生交上來的讀后感大多談的也是教育的作用和自我的塑造,但有幾篇談原生家庭的文章卻引起了我的思考。相愛相傷,如何引導學生釋懷原生家庭的傷害,悅納原生家庭的情與愛?臨近家長會,我決定順勢上一堂“我與我的原生家庭”班會課。
征得兩位同學同意后我匿名分享了他們的讀后感片段:
一想到做父母的不用考試,就毛骨悚然。我從塔拉的身上看到了我的影子,一直以來,我的父親全憑著他世襲的經驗在教育我,指責、怒罵、永遠的不信任,我的手機被他摔過N次……
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去治愈。塔拉有一個患躁郁癥的父親,有一個暴力施虐的二哥,但她至少還有一個理解她鼓勵她的三哥泰勒。而陪伴我成長的卻只有孤獨和嘮叨,沒有兄弟姐妹,父親不是在掙錢就是在籌錢,母親的教育方式只有一個,那就是與社會脫軌的家庭主婦無休無止的嘮叨……
我問同學們怎么看,沒想到一石激起數(shù)層浪,同學們七嘴八舌:
“斷網,摔手機,我老爸也這么干……”
“我老媽也是,一開始嘮叨,就成了永動機……”
“雖說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但不是每一個父母都懂得如何去愛?!?/p>
“原生家庭的原罪……”
我說: “我也想分享我的兩次經歷。一次是在初二叛逆期時被母親暴揍的往事。那晚,我們一家人倚坐在常年臥病在床的母親身邊看電視,印象中是一臺二十英寸左右的很小的電視機,與現(xiàn)今家庭娛樂多是一人一部手機互不干擾亦互無交集的氛圍相比,那應該是一個貧寒卻溫馨的家庭畫面呢。我們當時看的是一個選秀節(jié)目,我覺得一位穿著吊帶超短裙的女中學生應該奪冠,母親認為中學生著裝不應該如此暴露,我則覺得走秀就應該不同于常規(guī),母親認為這是輕浮風騷的表現(xiàn),我卻覺得應該從藝術的角度去欣賞,做人體模特的還得當眾全裸呢……啪!我的話沒有說完,一個巴掌已經扇過來了,父親馬上調解讓我認錯,我因為咬牙不肯認錯而徹底地激怒了母親,憤怒的力量讓母親從病床上追到了病床下,最終的結果是我被暴揍了一頓。還有一次是前不久的師范同學聚會,大家都已為人父母,且大多數(shù)一直在從事教育工作,自然聊到學校教育,也聊到家庭教育,然后聊到自己童年與父母相處印象深刻的往事。張同學說最記得那一次被母親誤解而且根本沒有開口辯解的機會;李同學說一輩子忘不了一次被父親當眾痛打讓自己在同伴面前尊嚴盡失;王同學說最忘不了身材高大的母親的手指,說哪就指哪,指哪就必須得做哪,永遠說一不二,沒有任何商量的余地……那一次我們的同學聚會上,大家重溫的似乎都是父親的一次‘鞭’策,或是母親的一次羞辱,就像同學們記憶中的一次斷網絡,一次摔手機,一聲聲的嘮叨。記憶中生病時母親的悉心照顧,上學時父親的冒雨接送,似乎都在半真半假的編撰中留存在了作文本里……”
同學們一陣哄笑,我繼而說:“雖然我也能歷數(shù)出原生家庭中的很多摩擦,但當我讀了塔拉的自傳體小說《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我還是和很多同學一樣非常震驚,你怎么看待塔拉和她的原生家庭呢?”
敏說: “這是一個罪惡的原生家庭,如果不是自傳體小說,我難以想象在21世紀,在發(fā)達的美國,還會有這樣極端愚昧的父親,不愿與聯(lián)邦政府有任何聯(lián)系,不允許孩子上學就醫(yī),不允許家庭成員有自己的聲音;還有一個有暴力施虐欲的二哥,一次次把塔拉的頭按進馬桶,還有目睹這一切卻選擇沉默的母親……塔拉是可憐的,能從原生家庭里突圍實在又是可敬的?!?/p>
瑩說: “我覺得塔拉的父親也愛自己的孩子,作為一個極端的摩門教徒,他自己也對世界末日恐懼得不得了,他自己也是受害者。塔拉要去劍橋上學時,父親的表情充滿愛意、恐懼和失落,他曾說,‘如果你在美國,無論你在哪個角落,我們都可以去找你,我在地下埋了1000加侖汽油,世界末日來臨時,我可以去接你帶你回家,讓你平平安安的,但如果你去了大洋彼岸……’這正是父親又愛又恐懼的原因?!?/p>
彥說: “我不否認父親愛塔拉,但父親的愛是偏執(zhí)的極端的愛,他希望將塔拉這只‘鳥’永遠關在糧袋和彈藥箱砌成的高墻里,永遠關在用恐懼與偏執(zhí)、經文與預言筑成的迷宮中。父親的偏執(zhí)纏繞在對家人的愛里,因為‘信仰’與恐懼拒絕送孩子上學,拒絕送生命垂危的新生孫兒就醫(yī)。但是,這種愛是扭曲的,是用自以為是的‘好’在束縛孩子,是將孩子關在籠子里喂食的畸形的愛。”
淇說: “多少罪惡假 ‘愛’之名,以‘愛’的名義就可以無視孩子的健康成長?就可以把孩子禁錮在文明的死角嗎?我覺得這樣的父親就是惡魔!”
瑩繼續(xù)說: “他自己并不知道哪條路才能讓孩子更健康呀,他認為順應神祇才是正確的,他認為政府辦的學校是在洗腦,他認為止痛藥片會在體內形成終身難解的毒素,他覺得自己的家才是對抗世界末日最安全的地方。他只是愚昧,但并不惡毒?!?/p>
同學們的討論很快分成了兩派,但支持瑩的同學只是極少數(shù),我也分享了自己的一點感受: “那次同學聚會后,好長一段時間我的心里都很難平靜,直到讀了塔拉的故事,我似乎在心里與過往和解了。我在讀書筆記上寫道:我們這一幫同學大多出生于農村,父母培養(yǎng)一個大學生非常不容易。試想,如果父母知道幾十年的含辛茹苦,烙印在子女心靈深處的卻是那一道鞭痕,或是那一聲挖苦,一次斷網絡,一次摔手機,一聲聲的嘮叨,他們會作何感想?如果可以穿越到我們的童年,能讓我三十年前常年臥病在床的母親先了解青春期孩子的言說方式,并在面對女兒的叛逆與不敬時始終保持理性與克制嗎?能讓張同學三十年前的母親先讀一讀伏爾泰的名言‘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wèi)你說話的權利’,然后耐心地傾聽孩子的解釋嗎?能讓李同學三十年前的父親先徹悟池田大作的警句‘生命的尊嚴正是超等價物的一切事物的基點’,一切以保護孩子的人格尊嚴為要,并控制滿腔怒火直至夜深人靜的時候再單獨與兒子促膝長談嗎?能讓王同學三十年前的母親先習讀教育專家金文的《蹲下來和孩子一起成長》,然后以朋友的姿態(tài)與王同學交流嗎?能讓塔拉的父親擺脫宗教的恐懼先學習現(xiàn)代的教育理念,繼而像呵護孩子的眼睛一樣去呵護孩子個性化的聲音嗎?……可能我們的原生家庭沒有塔拉的那么極端,但每位父親或母親,乃至每個人,在立身處世時都難免會受到時代價值觀念的影響,會受到個體閱歷經驗的束縛,會受到自身眼界見識的局限,我們能用二十年或三十年后的時代意識去苛責曾經的父母嗎?”
同學們若有所思,我接著說:“明天我們就要召開家長會了。關于‘我與我的原生家庭’,你有怎樣的經歷或思考,請你給爸爸媽媽寫一張明信片,悄悄地放在你的課桌上,我也會邀請家長在明信片后面回復?!?/p>
在家長會上,我簡單介紹了塔拉的這本自傳,也回顧了與同學們關于“我與我的原生家庭”的這一次討論,臨近家長會結束,我說:“我們進入任何一種職業(yè),都需要學習培訓,需要執(zhí)證上崗,而唯獨父母這個崗位,是不需要經過任何的培訓就直接上手的。作為父母,我們有權利選擇是否將孩子生下來??墒呛⒆記]有權利選擇誰做自己的父母。我們總要求孩子成為自己心目中的乖孩子,要懂事,要優(yōu)秀,要會讀書,不亂發(fā)脾氣,要孝順長輩……我們常常會忘了問一下自己: ‘我’是孩子心目中想要的父親或母親嗎?如果我問在座的父母,您愛自己的孩子嗎?我想大家會異口同聲地說: ‘愛孩子!’甚至有家長會說: ‘孩子比我的生命都重要??!’這樣的聲音固然讓人感動,但我們有沒有想過,農民種莊稼光有愛,行嗎?只有懂得種莊稼之道,才有好的收成;同理,教育孩子僅有愛,夠嗎?只有懂得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懂得孩子的內心需求,才可能托舉孩子走向更美好的未來。而要想走進孩子的內心,就需要培植共同的話題,就需要珍惜每一次心靈溝通的機會,比如同看一部電影,共讀一本書,比如一次用心的送餐,一次有趣的遠足,比如在孩子的明信片后寫下一兩句溫暖的留言……”
家長會后,有幾位家長與我分享了明信片上的親子留言:
親愛的爸爸媽媽,你們也許不是在用最科學的方式教育我,但我知道你們愛我……
老媽,人家說母女是前世的冤家,所以我們一碰面就會冒出火星。你也許不是最好的媽媽,其實我也不是最好的女兒,但我們是從前世續(xù)緣到今生的母女呢,愛你!……
還有一位家長的回復:
今天老師在家長會上講了塔拉的故事……正如老師所說,農民種莊稼光有愛是不夠的,我們一直都想把最大的愛給你,但用什么樣的方式給你,我們實在思考得不夠……
我相信,每一次如此坦誠的溝通都可能成為親子相融的一個進階。
不可否認,原生家庭是個體發(fā)展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但不等于一切都是童年的錯,一切都是父母的錯。愛需要相互的理解和悅納,引導親子換位思考,父母包容孩子的不完美,孩子體諒父母的不容易,悅納原生家庭,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