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頓馬拉松盛況
自從2011年第一次在美國參加馬拉松比賽,我一直保持著每年至少完成一次全程馬拉松比賽的狀態(tài)。波士頓馬拉松被譽為人民的奧運會,以嚴格的報名成績標準著稱。這期間我曾6次達到報名標準,4次參加波馬比賽。
十多年來,我曾幫助和鼓勵了很多身邊的清華校友和華人朋友完成從跑步小白到馬拉松運動員的轉(zhuǎn)變,見證了本地從比賽中寥無華人蹤影到今天華人跑群遍地開花,參加波馬比賽多達數(shù)百人的發(fā)展過程。馬拉松比賽在周圍的華人中已經(jīng)不再是高不可攀的運動目標,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嘗試。
據(jù)統(tǒng)計,美國完成過馬拉松比賽的人數(shù)僅占全國人口的0.13%。在全球范圍內(nèi)完成馬拉松比賽的人口比例平均只有0.014%。
在絕大多數(shù)人看來,花幾個小時跑42公里,累得筋疲力盡已經(jīng)不可思議,何況還要花幾百美元去抓鬮兒,爭搶大型比賽中往往比上哈佛還難中標的參賽名額,到底圖個啥?
不知道別人有怎樣的感覺,對我來說,訓練和參加馬拉松比賽從來都是非常辛苦的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找到絕對享受的感覺。
我從上小學開始練長跑,完全是緣于班主任當眾批評的巨大壓力。后來,在中學和大學中參加校隊練長跑,我都是出于完成任務(wù)的心態(tài)。所以,大學畢業(yè)后,生活和工作的各種忙碌讓我把跑步降到了最低優(yōu)先級。重新邁開腿竟是離開學校二十幾年以后了。
至今,我仍然清楚地記得2008年第一次參加5英里慈善跑活動時的情景。
那時我人到中年,生活聊無波瀾,工作按部就班,身體發(fā)福慵懶。在同事的號召下,我報名參加了一次給非洲小學捐款的慈善跑活動。比賽那天,我套上一件肥大的棉T恤,隨便蹬雙旅游鞋就出門了。
一到現(xiàn)場,滿眼都是著裝專業(yè)、身材苗條的小青年。最讓我震撼的是那些背影看著像十八,轉(zhuǎn)過臉來已是花甲的跑者。我第一次發(fā)現(xiàn)中年人的體形竟可以還原到青春期這樣一個事實。
跟這樣一群人同站在起跑線上,他們身上散發(fā)的抖擻氣場仿佛有一種魔力。我明顯感到心里有一股能量被激發(fā)出來,仿佛一下回到了學生時代。當時我心里只有一種氣概,俺也曾是科班出身,賽道上咱的腿決不能軟!
清華大學著名的教育家馬約翰教授曾用體育的遷移價值理念影響了幾代清華人。那次近朱者赤的經(jīng)歷給我的認知打開了一扇窗,好像一個快要被歲月淘汰的人突然發(fā)現(xiàn)了一條往回穿越的時間隧道,只要我重新跑起來,就會把自己拉回到跟這些跑者一樣活力綻放的生命狀態(tài)。這是對我有巨大吸引力的遷移價值!
在跑友們的影響和帶動下,隨著跑步距離的穩(wěn)步增加,我逐漸有了參加馬拉松比賽的想法和信心。
自從1896年雅典奧運會第一次舉行馬拉松比賽,一百多年來,這項運動在無數(shù)人的實踐中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
42.195公里的馬拉松距離聽起來比較唬人。其實,這是一項最親民的運動形式。這個距離決定了耐力和毅力比速度更重要,給沒有速度天分的“烏龜”和“笨鳥”提供了機會。這個距離足夠長,讓所有完賽者得到靠個人辛勤努力贏得成功這種公平樸素的成就感。馬拉松賽道上比試的是體力、毅力、生命力,金錢是派不上任何用場的。
這項運動另一個重要的特點是所有比賽都分年齡組來評價成績。這給廣大中老年人提供了不多的公平競爭體育平臺,也是為什么40-60歲年齡段成為馬拉松主力大軍的重要原因之一。
現(xiàn)在,為上班族量身打造的各種馬拉松科學訓練計劃可以使任何一個沒有跑步基礎(chǔ)的人順利完成馬拉松比賽。這些計劃所需的訓練時間從10周到20周不等,一般一周只需要跑3至5次。每周距離循序漸進地提高即可。
在這幾個月的訓練中,很多初學者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自己的速度越來越快,褲腰也越來越松。這些變化教會他們在興奮中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
下面的兩組圖片是兩位清華校友跑馬拉松前后的體形對比。
伴隨體形變化的還有如踩彈簧般輕盈的腳步,高質(zhì)高效的睡眠和正常的體檢指標。近二十年的研究還表明,跑步是預防和治療中老年人骨質(zhì)疏松的首選良方。
2011年母校清華百年校慶時,我曾報名參加學生運動會的3000米比賽。萬萬沒想到我竟然在14名比我年輕近30歲的孩子們當中獲得第一名,而且把第二名甩出幾百米的距離。這應該歸功于我當時正在進行的馬拉松訓練。
一個人真正的自由度和安全感并不取決于擁有多少,而是跟赤手空拳能夠把握多少直接相關(guān)。
參加過馬拉松訓練的人都會有一種感受,就是突然發(fā)現(xiàn)周圍的街道都太短,左拐右繞總也湊不出30公里以上的訓練里程。以前感覺遙不可及的距離一下子變得不夠長了。
有些點到點的馬拉松需要先用大巴將住在終點附近的運動員送到起點,這些大巴在高速路上往往還要開40多分鐘。這時,很多參賽者會感慨自己的兩條腿竟可以跑這么長的距離。
2014年波馬,蓬蔓在28公里附近的賽道上。
過去的波馬允許伴跑。
清華78級校友張宇宙參加長跑練習前后的體形對比
清華84級校友莫國春參加長跑練習前后的體形對比
每年1月,清華校友跑協(xié)都會舉辦線上冬季跑步勇士賽。這個比賽按個人和團隊在一個月里跑步的累計里程排名。2018年,曾經(jīng)有一位參賽者從北京徒步去保定訪友,在3天里用雙腳丈量了203公里。
這種對地理距離的征服感會大大遷移拓展馬拉松跑者的心理活動范圍,使得他們在生活的各個方面發(fā)現(xiàn)和感覺到越來越多的可能性。
我在大波士頓地區(qū)居住了30多年,最開始是從外地跑步的朋友那里聽說波士頓馬拉松在全世界跑步社區(qū)里猶如麥加一樣的特殊地位。這不僅是因為波馬具有126年不間斷的歷史,更是因為其嚴格的報名標準。所有報名者在最近一年之內(nèi)正式馬拉松比賽的成績必須達到或超過下面的標準,方可被錄取參賽。波馬也因此被譽為“人民的奧運會”。
讓我真正感到波馬魅力的是當年訓練首馬時所在的美國跑群。在那個團體里,有不少人努力了十幾年也沒能達標。身著波馬官方跑服是一種榮耀,代表有著一定的運動水平,收獲眾人的羨慕和敬重。正因為如此,波馬社區(qū)有一個不成文的習俗,沒有達標的人是不能穿任何一款波馬官方運動服裝的。
如果說完成馬拉松比賽有權(quán)向世界宣布自己是一位跑者,那么,達標并完賽波馬將被跑友社區(qū)從此敬為一名BQ(BostonQualified)馬拉松運動員。
根據(jù)2019年的數(shù)據(jù),全世界的馬拉松完賽者有110萬人,波馬的達標名額在2.2萬人左右。也就是說,只有2%的馬拉松跑者能夠達標并參賽波馬。相比之下,哈佛大學2019的錄取率是3.4%。
2013年,我首次參加波馬。在組委會為波馬運動員舉辦的免費賽前訓練課上,我就領(lǐng)略了這些“鋼鐵”到底是怎樣練成的。
在寒冷刺骨的冬季, 有些人在干兩份工作的情況下,每天早上4點鐘起床訓練。對這群波馬運動員來說,不訓練的借口是不存在的。即使到最后三周減量期,絕大多數(shù)人竟然不肯減少跑量。
波馬組委會總指揮戴維·麥克吉利夫雷是阿甘的美國原型之一。他因為個子矮小,從小被排除在各種團體體育活動之外。后來他把被拒絕的沮喪化作了動力。1978年,他用80天從美國西岸跑到東岸,一共3452英里,平均每天跑43英里(約合69公里)。從12歲開始到今年68歲,他一直保持著在自己的生日那天跑完與年齡等同的英里距離來慶生。自1973年以來,他連續(xù)參加了每一屆波馬。前16屆是作為參賽者跑正式波馬。1988年擔任波馬總指揮后,他每年都是在忙完官方波馬后,再從起點開跑自己的波馬。
還有運動員在比賽日跑一個波馬不過癮,他們會凌晨從終點出發(fā),沿波馬路線反向跑到起點參賽。2018年比賽當天,甚至有人來回兩次跑了四個波馬。
置身于這樣一個榜樣濟濟的群體中,波馬運動員們的心里都帶著一份珍惜和自豪感。每年波馬期間,運動員們都要身穿自己第一次參加波馬的那屆官方夾克,在取號碼的博覽會上亮相,就像多年的畢業(yè)生校慶日戴著年級胸牌返校一樣。這是屬于波士頓馬拉松的一幕獨有的風景。
一個人的自信往往跟他的痛苦承受力成正比。
從我自身和周圍朋友的經(jīng)驗看,大多數(shù)人達標波士頓馬拉松(BQ)并不容易,需要相當?shù)臎Q心、毅力和訓練執(zhí)行力。正是因為有難度,BQ會給人帶來更深層次的心理變化。
過去的幾年里,我目睹了很多華人朋友從中年體育小白到波馬運動員的轉(zhuǎn)變。除了顯而易見的體態(tài)改變,我更注意到他們渾身上下散發(fā)出來的心理變化。幾位清華校友是BQ波馬運動員。跟跑馬以前的狀態(tài)比,他們身上的每一個細胞都展現(xiàn)出更多的自信和自豪。姜雷師弟曾經(jīng)寫道,他原來是一個在學校里聽到運動員檢錄就羨慕不已的體育差生,在人到中年之際,竟能搖身變成波馬運動員,太不可思議了。也有不少跑友發(fā)現(xiàn)自己的馬拉松成績在50甚至60歲以后,竟然還可以繼續(xù)提高。
的確,從邁開腿到BQ完成波馬,這個過程足以把一個中年人升華到新奇的心理高度。在這個高度回看自己的20歲,相比之下,除了擁有更多的閱歷、資歷、財力外,還能比年輕時跑得更快更遠,精力更加充沛,重新?lián)碛姓雇磥淼馁Y本:嗨,前面的人生路難道不是可以更加寬廣,一切難道不是仍然皆有可能。
跑馬拉松的確是辛苦的體力付出,但換來的是無價的生命活力。這種消費的回報如此奢侈和超值,所以我會繼續(xù)貪婪地跑下去。
最后,把我的那首關(guān)于跑步的歌詞分享給讀者朋友們,歡迎大家加入跑者的行列。
責編 柏強
作詞/演唱 蓬蔓
作曲/編曲 牟文殊
生活有時給我挫折
但我不會迷茫感傷
換上跑鞋輕裝
去奔跑在路上
每次總是豁然開朗
大地托起我的腳步
給我溫暖還有力量
前進就是方向
足跡通往夢想
遙遠距離不再漫長
四季照常掠過身旁
感覺已經(jīng)不再一樣
寒冬跑出熱浪
酷暑灑汗沖涼
我一路把自己約上
無論清晨華燈初放
我都快樂跑在街上
心里沒有孤獨
途中朋友相伴
生活一路充滿陽光
run runrun( 奔跑吧)
從此我不再彷徨
run runrun( 奔跑吧)
褪去所有的偽裝
run runrun( 奔跑吧)
任憑活力盡張揚
run runrun( 奔跑吧)
原是清華長跑名將的蓬鐵權(quán)(左一)為女兒和40多名校友加油。
清華校友與波馬總指揮麥克吉利夫雷(前排左四)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