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婷
【設計理念】
本節(jié)寫作指導課的訓練點為“寫出人物的精神”,是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內容。設計思路為:先通過評價學生習作,幫助學生營造具體情境,了解人物特征;再讓學生經歷還原人物性格、推演“爭論”情境的過程,探究恰當的描寫方法和角度,做到描寫人物要注重真實,凸顯個性;最后讓學生運用本節(jié)課學到的理念與方法,修改自己的作文,學以致用。
【課堂實錄】
一、導入
師: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評講作文《爭論》。首先,我們回顧一下題目要求。
屏顯:
生活中,我們難免會與人發(fā)生爭論。有時候,只是兩個人參與;有時候,則是數人參加。調動你的生活經驗,以“爭論”為題,寫一篇作文,描摹爭論中人們的不同表現。要求:把握人物外在特點和內在精神之間的關系,運用多種手法來表現人物。
師:這道題的寫作重點是什么?
生:重點是要寫出爭論中人們的不同表現。
師:這一要求的目的是什么?
生:通過人物在爭論中的表現,展現人物性格。
師:說得很準確。爭論和爭吵有沒有區(qū)別?
生:爭論指圍繞一個具體問題進行辯論,爭吵則側重強調情緒的宣泄。
師:很好,爭論的焦點是對與錯,并且爭論的發(fā)生應該有具體的情境。那么,怎樣才能展現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呢?我們借助一名同學的習作,一起探究。
二、分析習作
屏顯:
老師剛走,我和同桌便翻開練習冊,開始做題。一場爭論也由此展開。
“你看,這道題很簡單啊!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再用三角形內角和求角的度數。你還在猶豫什么呢?”我得意地一笑,拿起筆準備解答。“可我覺得還有更簡單的方法,”同桌打斷了我的思路,“你看,如果用‘8’字形,再根據平行線的性質,不是更簡單嗎?”他的臉上顯出一絲得意,而我,卻在思考他的解題方法是否真的更簡便。
一分鐘后,我找到了破綻?!翱墒悄阃死蠋熣n上說過,‘8’字形在填空題、選擇題中可以直接運用,但在大題中要證明后才能用?!蔽夜室忸D了幾秒,放下手中的筆,接著說:“所以,你的方法更煩瑣。”說完,我神色自若地盯著他,期待著他的回答。
他的臉一下子紅了:“這個嘛——”他沉默了許久,最后終于蹦出一句話:“行,你用你的內角和,我用我的‘8’字形,可以吧?”語氣中帶著些傲慢。
“好??!一言為定!”
師:請同學們仔細閱讀這段文字,圈畫出反映人物個性的詞句,說一說他們分別是什么樣的人。
生:文中的“我”是一個自以為是的人,從“這道題很簡單啊”“我得意地一笑”可以看出。
生:我認為文中的“我”是一個認真的人,從他一下課就做題可以看出。
生:我覺得文中的“我”很自信,從“神色自若地盯著他”可以看出。
師:那文中的同桌呢?
生:我覺得文中的同桌有點沒禮貌,也有點驕傲,還有些固執(zhí)。
師:看來你捕捉到了很多細節(jié)。有沒有同學想要補充?
生:我也覺得同桌挺自以為是的,明明自己的方法不對,還不承認。
師:大家說得很好,有理有據。剛剛,我們結合原文分析了爭論雙方的性格,這正是升格作文的第一步:結合情境,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甄別人物性格
師:同學們再想一想,你們分析得出的人物性格與現實中的這兩名同學像嗎?
生:這兩個人一下課就喜歡鉆研數學題??晌闹械摹拔摇逼綍r很低調,幾乎不會與人爭執(zhí),所以文中他說“這道題很簡單啊”,我覺得不太符合他的個性。
師:不像的部分,分析細致。
生:我有補充。他倆是好朋友,因為他們都愛鉆研數學問題。
師:你認為他們?yōu)榱艘坏罃祵W題發(fā)生爭論很正常,對吧?
生:嗯,這樣的事經常發(fā)生。
師:你還原了兩個人的關系,這樣“爭論”就順理成章了。關于“像與不像”的問題,同學們還有沒有補充?
生:文中的“我”性格沉穩(wěn)而內斂,他一直考慮的是解題方法的對錯,而不是誰更厲害,因而“自以為是”的評價不像。
生:雖然“我”平時不怎么說話,但在數學上還是很自信的,這點很像。
生:我覺得他們既然是好朋友,那在同桌明知自己解題方法有問題還堅決不承認的情況下,“我”應該不會說“好??!一言為定!”,而應該勸說或據理力爭。
師:大家的分析都很透徹。通過交流“像與不像”的問題,我們大致還原了真實生活情境中的“我”的性格。如果保留原文中“像”的部分,刪去“不像”的內容,會有什么效果?
生:就能使人物形象更真實。
師:請大家再具體說說同桌的“像與不像”。
生:同桌雖然內向,但其實“外冷內熱”,要強不服輸,這一點很像。
生:我覺得同桌明知道自己的方法有問題,還用傲慢的語氣說話,這一點不像。
師:同學們分析得頭頭是道,這源于平時對這兩名同學的了解。還原兩名同學的性格,厘清原文中的“不像”并刪去,就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實,為修改打下基礎。
(板書:還原人物性格,力求寫得真實。)
四、關注細節(jié)
師:描繪人物時,除了要寫得真實,更要凸顯個性。在兩個人爭論的過程中,面對情勢的此消彼長,他們的內心肯定波瀾起伏,因而描寫心理可以展示人物個性。但是,只運用心理描寫方法又過于單一,并且原文是以“我”的視角來寫,因此,我們還可以怎樣刻畫同桌的心理?
生:可以描寫人物的神態(tài)、動作。
生:可以描寫人物的語氣,如聲音顫抖等。
師:聲音顫抖這個細節(jié)具體可操作。大家順著這個思路,還原情境推演一下,看看還有哪些細節(jié)能展現人物個性。
生:我覺得解出難題肯定很開心,把自己的方法分享給他人,能夠獲得成就感??墒峭啦徽J可,自己難免會不高興。
師:情境還原有理,開心、成就感和不高興都是心理感受。“我”的這些心理能被看出來嗎?
生:能,文中的“我”得意時會抿嘴笑。
生:文中的“我”沒想好怎么回應別人時,習慣扶一下眼鏡,可能要為自己爭取點時間思考吧。
生:文中的“我”不想跟別人爭辯時,就會一言不發(fā),只是一味地搖頭。
師:同學們補充了上述細節(jié)后,人物好像一下子“立”起來了,真好。那同桌呢?他的心理又可以通過哪些細節(jié)加以表現?
生:同桌一說到激動的地方,聲音就會顫抖。
生:同桌說不過別人時,就喜歡再拉一個人來幫他說。
生:你只要看到他嘴角稍微抽動一下,然后沉下臉再不說話了,那就表示他真的生氣了。
師:說得真好。剛才同學們說,他倆為數學題發(fā)生爭論的情況時常發(fā)生,你們喜歡看他們爭論嗎?
生:大家都喜歡湊過去,既能看熱鬧,其實也挺膜拜的。
師:描寫圍觀的同學有利于展現人物個性嗎?
生:可以。不僅能烘托氛圍,還能推動事情的發(fā)展。
師:有道理。在還原情境的過程中,描寫微表情、微動作等細節(jié),能彰顯人物個性,而適當的側面烘托,更能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板書:微表情、微動作顯心理,側面烘托來助力。)
五、修改習作
師:下面,請同學們根據提示要求,動手修改這個片段。
屏顯:
要求:1.刪去不真實的人物特征;2.補充微表情、微動作和側面描寫,展現人物個性;3.限時5分鐘。
(生寫作,師巡視。)
師:我們來看一則修改后的片段。
屏顯:
老師剛走,我和同桌便翻開練習冊,開始做題。一場爭論也由此展開。
“哎,這道題我做出來了!”我盡力克制內心的激動,故作平靜地轉向同桌,“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再用三角形內角和求角的度數。”我期盼他熱情的回應,然而他冷靜的話語如同冬日里的寒冰向我襲來:“是嗎?可我覺得還有更簡單的方法。”同桌的臉冷若冰霜,他慢條斯理地擺證據:“為什么不用‘8’字形呢?不是更簡單嗎?”我一臉茫然。見我沒反應,同桌又照例扯了扯前面的小錢:“哎,今天的‘每日一題’,可以這么做……”小錢一臉膜拜地看著他,繼而又對我笑了笑,仿佛在嘲笑我的愚蠢。我一邊努力默念“要冷靜,要冷靜”,一邊扶了扶眼鏡,轉向題目,試圖找到突破口。
“8”字形,“8”字形……有了!“‘8’字形是簡便,可是別忘了,老師強調過,‘8’字形在填空題、選擇題中可以直接運用,但在大題中要證明后才能用?!蔽曳路鹂吹搅怂D的神情,頓了幾秒,故意放慢語速:“所以,你的方法更煩瑣?!?/p>
他的臉一下子紅了:“這個嘛——”“對啊,‘8’字形不能直接用。”也許是人群中的這句話刺痛了他,他的臉更加陰沉了,嘴角抽了抽,良久,終于蹦出一句話:“行,你用你的內角和,我用我的‘8’字形,可以吧?”語氣中帶著些不服?!澳?,唉……”
師:修改后的文章有了很大提升。時間關系,請同學們課后再交流討論。
師:本節(jié)課,我們通過還原人物的性格,力求將人物寫得真實;通過還原爭論的具體情境,明確可以描寫人物的微表情、微動作,并運用側面烘托手法,從而讓人物各具精神,充滿魅力。課后,請同學們運用這些方法,修改自己的作文,力求將爭論中的人物寫得既真實,又有個性。下課!
【教學反思】
本課圍繞學生習作展開,選擇描寫學生之間爭論的片段,能夠在最短時間內讓學生進入具體而真實的情境,消弭理解的隔閡。通過還原人物性格,并分析“像與不像”的問題,幫助學生明白何為真實。借助還原情境,弄清楚人物在爭論過程中必然存在的心理變化,捕捉人物心理變化的外部表現,進而確定恰當的描寫方法和角度,引導學生寫出人物的個性。趁熱打鐵般的當堂訓練,讓學生由“說”落實到“寫”。最后,要求學生找出自己文章中的問題并進行修改,從而達到遷移知識、學以致用的目的。
由于時間關系,“修改習作”環(huán)節(jié)沒有充分點評學生升格后的文章,也沒能讓更多的學生進行展示。這是我在今后的作文教學中,需要注意并改進的地方。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天一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