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
不少人問過我同一個問題:“如今科學昌明,為何謠言卻從未消失,反而信謠者中還不乏高知人士?”作為中國科協(xié)科學辟謠平臺專家,我認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很多人不懂得謠言的本質(zhì)和傳播規(guī)律,也包括造謠者在不斷地改變制造謠言的策略。
寫了這么多期稿件,無論多奇葩的謠言都分析過。但深感謠言眾多,憑一己之力恐難講全。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覺得十分有必要為大家總結(jié)一下究竟在生活中該如何識別謠言。
首先,要了解謠言是怎么來的、制造謠言的目的是什么、影響會有多大。
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的解釋,謠言是指沒有事實根據(jù)的消息,古時也稱之為“流言”,如在《荀子·大略》中就有“流丸止于甌臾,流言止于知者”的說法。
正如《謠言:世界上最古老的傳媒》一書中所描述的那樣,謠言之所以會產(chǎn)生,就是為了讓更多人相信造謠者編造的信息是真實的。然而,謠言的內(nèi)容是虛假的,它所帶來的危害是十分巨大的。根據(jù)造謠的目的加以分類,謠言大致包括以下幾種:一種是唯恐天下不亂型,制造這類謠言的人往往無特定的目的,就是喜歡湊熱鬧,編造假消息。別人越亂,他就越開心。另一種是唯利是圖型,制造謠言的目的就是為了得到利益,如利用民眾的恐慌和搶購心理獲取不義之財。還有一種是報復攻擊型,最常見的就是某些人對社會不滿,惡意編造一些信息,達到報復的目的。當然,還有出于傳播者缺乏科學分辨的能力,偏聽偏信,把一些自己臆想的內(nèi)容傳播給其他人,在不經(jīng)意間就形成了謠言。
盡管謠言五花八門,但仔細分辨還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以下就舉例說明常見的謠言傳播伎倆。
利用國人傳統(tǒng)觀念中“病從口入”的說法大做文章。這類謠言關乎健康,既是數(shù)量最多的,又是影響范圍極廣的。
如“一些食物中含有雌激素,女孩吃多了會導致性早熟,男孩吃多了會招致女性化發(fā)育”。有說豆?jié){中含有植物雌激素,不能多喝的;有說草莓、香蕉等水果在催熟時會使用化學激素,不能多吃的。
事實上,這兩個例子中的信息是偷換概念、混淆視聽的。大豆中含有一種叫作“大豆異黃酮”的物質(zhì),它屬于植物類雌激素,并不是真正的雌激素,雌激素只存在于動物體內(nèi)。豆?jié){的原料是大豆,因而也會含有一定量的大豆異黃酮。它其實是植物體內(nèi)的一種常見化學物質(zhì),能與哺乳動物體內(nèi)的甾體雌激素受體以低親和度結(jié)合,發(fā)揮弱的雌激素樣效應。但是這種效應非常弱,弱到什么程度呢?如果和雌二醇相比較,其與雌激素受體的親和力是雌二醇的千分之一到十分之一。所以,喝豆?jié){不僅不會讓女孩性早熟,而且也不會讓男孩變“娘”。相反地,大豆異黃酮還是一種非常有益健康的營養(yǎng)物質(zhì)。
至于用“激素”給水果催熟,使用的也并非真正的激素,而是乙烯。這種物質(zhì)是被允許使用在某些蔬菜和水果上的。研究表明,在正常使用范圍和劑量內(nèi),乙烯對人體健康并沒有什么損害,對兒童的發(fā)育也無任何影響。
另一類與“病從口入”的說法相關的謠言,思路則恰恰相反,主打的是要通過某些食物達到養(yǎng)生保健的目的。
堿性食物和堿性水更利于健康的說法,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實際上這就是一個典型的謠言。食物的酸堿性,是根據(jù)食物在空氣中完全燃燒之后的灰分的酸堿性來區(qū)分的。灰分溶于水后的酸堿性與其中含有的礦物元素有關,如含硫、磷較高的呈酸性,含鉀、鈣較高的呈堿性。按照這種理論,肉、蛋、植物油、谷類屬于“呈酸性食物”,水果、蔬菜、牛奶、菌藻類等屬于“呈堿性食物”。
但是,食物呈酸性或堿性,不代表攝入體內(nèi)后pH值也會呈現(xiàn)酸堿性。多數(shù)堿性食物攝入體內(nèi)表現(xiàn)為堿性,但也有的堿性降低,甚至變?yōu)樗嵝?。以牛奶為例,鈣離子燃燒之后的灰分,遇水生成氫氧化物,是強堿??墒窃谌梭w中,90%以上的鈣都是以固體的形式存在的,堿性雖強,卻體現(xiàn)不出來。調(diào)節(jié)人體體液(血液)酸堿度的器官主要是肺臟和腎臟。正常生理情況下,人體的體液(血液)為了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pH值是非常穩(wěn)定的,在7.35至7.45之間,即呈弱堿性。人體的血液通過在肺部進行氧氣和二氧化碳的交換,以及在腎臟進行過濾等,保證pH值的穩(wěn)定。這兩個器官才是影響其pH值的關鍵,而食物對人體酸堿度的影響微乎其微。因此,堿性食物或堿性水更健康的說法,根本就是在忽悠人。
利用人們對癌癥的恐懼,大肆傳播謠言。這類謠言造成的影響最大,相信的人也最多。
舉幾個最常見的例子,比如高溫下味精容易生成致癌物。盡管現(xiàn)如今很多家庭不再使用味精而用雞精替代,但實際上雞精也屬于味精的范疇。謠言認為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鈉在高溫下會變成焦谷氨酸鈉,后者就是致癌的成分,吃多了就會致癌。事實上,谷氨酸鈉在120℃以上的高溫條件下確實會轉(zhuǎn)換成焦谷氨酸鈉,但是請注意,這種物質(zhì)并不是致癌物,合理食用對人體并沒有什么傷害,只是失去了鮮味而已。況且,一般在烹飪時,建議在出鍋前放味精或雞精,此時溫度一般都不會很高,完全可以放心食用。
近期,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又出現(xiàn)了一波與疫情有關的致癌論。比如,有謠言說核酸檢測的棉簽上含有化學物質(zhì),頻繁檢測容易致癌,這也是無稽之談。首先,檢測核酸使用的根本不是棉簽,咽拭子的主要成分是尼龍纖維。其次,咽拭子上沒有任何防腐劑成分,也沒有添加任何化學試劑。因此,頻繁做核酸檢測容易致癌的說法根本就是毫無依據(jù)的。
利用高深的說法忽悠人。人們總是對未知和高深的內(nèi)容表示好奇,謠言打上高科技的標簽也更容易讓人輕信。
以手機信號為例,在山區(qū)和一些老式住宅里往往信號不佳,因此就有人打起了它的主意,研發(fā)出了所謂的手機信號增強貼。據(jù)說,只需將這種價值幾塊錢的金屬材質(zhì)的增強貼粘貼在手機背面,信號就能立馬滿格。這是真的嗎?當然不是。有人曾做過實驗,發(fā)現(xiàn)有貼片加持的手機,其通話質(zhì)量和上網(wǎng)速度并沒有明顯的變化。相關領域的專家也表示,所謂的手機信號增強貼,只不過是某些人編造出來忽悠公眾的謠言罷了。
套用專業(yè)術(shù)語,欺騙性極強。最常見的情況,就是將謠言包裝為國內(nèi)外權(quán)威機構(gòu)的最新研究成果,或者是標明出于某個科學研究文獻,再添加一些專業(yè)術(shù)語,公眾很容易就被牽著鼻子走。
例如,有謠言是這樣說的:美國癌癥研究會消息稱,某快餐企業(yè)使用的食材——肉雞都是使用激素催長的,這類肉雞不僅生長迅速,而且會長出很多的翅膀,不建議大家食用。實際上,這種情況根本不存在。某快餐企業(yè)所使用的肉雞,其生長周期的確比普通雞群的生長周期要短得多,一般情況下,40天左右的肉雞體重就可以達到2.5千克。但其生長速度快,是因為雜交育種的結(jié)果,并不是激素催長的結(jié)果。而且,所謂的有很多翅膀的“蜘蛛雞”更是無稽之談。
打著為了家人朋友的名義,實則是忽悠人。這類謠言一般沒有什么太高的技術(shù)含量,主要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蒙蔽大家的眼睛,微信群是其主要的傳播渠道。
例如,為了家人好,不要再吃轉(zhuǎn)基因食品,否則會影響生育能力。實際上,包括轉(zhuǎn)基因、手機輻射、食物相克等謠言,早已被廣泛辟謠。然而,由于一些人缺乏一定的辨別能力和有效的信息獲取渠道,加上對親人的保護欲,就讓這類謠言仍然大行其道。
以上是生活中常見謠言的類型,希望通過這些例子使大家能舉一反三,更好地辨別謠言。謠言永遠不會停止,我們不僅要自己做到不聽不信,而且還要向更多的人傳播科學知識,使他們遠離謠言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