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軍明 王寶春 李俊新 白相濤 董 朋 王 波
(中央儲備糧濟南直屬庫有限公司濟陽分公司 250100)
糧食是人類最基本的生活資料,重要的備戰(zhàn)備荒物資,是季節(jié)性生產(chǎn)而常年消費的商品。我國糧食行業(yè)目前面臨著糧食生產(chǎn)的季節(jié)性和需求的連續(xù)性之間的矛盾以及不同糧種生產(chǎn)的地域性和全國消費之間的矛盾。2019年全國糧食總產(chǎn)量為1.3萬億斤,僅比2018年增長0.9%,而全國儲糧損失率達到驚人的5%,在糧食增產(chǎn)困難日益加劇的背景下,加強糧食科技支持力度,促進糧食減損刻不容緩。
中央儲備糧濟南直屬庫濟陽分公司處于中溫干燥第四儲糧生態(tài)區(qū),為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區(qū),四季變化明顯,夏季高溫炎熱,降水集中、空氣濕潤,冬季寒冷干旱,空氣絕對濕度低,對于小麥冬季降溫通風有天然優(yōu)勢。目前,山東地區(qū)對淺圓倉儲糧一般采用離心風機進行機械通風降低糧溫,而無論是采取壓入式還是吸出式通風方式,其通風降溫效果雖然很理想但其缺點也較突出:①離心風機風壓大,通風過程中糧食水分減量大,造成儲藏損耗大。②濟南地區(qū)冬季低溫時間短,適宜通風時間段少,無法滿足所有倉房同時進行通風蓄冷。為此,我?guī)爝M行了多種機械通風降溫方式的試驗,對比探究更適合淺圓倉通風降溫保水的方法。
我?guī)鞙\圓倉為鋼筋混凝土滑模灌鑄結(jié)構(gòu),混凝土倉頂采取SBS防水層,于2019年建成投入使用。淺圓倉通風一般采用兩輪機械通風,在第一輪均衡糧溫結(jié)束后選取了25、26、29三個倉作為試驗倉房,倉內(nèi)直徑25m,儲糧高度20m左右,設計倉容8000t,儲存品種均為2020年產(chǎn)小麥。通風前各倉儲糧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試驗倉房儲糧基本情況
倉頂安裝4臺軸流風機,為2.2kW的三相異步防爆風機,均勻分布于倉頂四個方向,距中心管4m處,在倉頂椎體處安裝有4個自然通風口。軸流風機及自然通風口分布如圖1所示。
圖1 試驗倉自然通風口及軸流風機口分布圖
通風籠采用地上環(huán)形分布,開孔率為30%,4個通風口,地上籠分布如圖2所示。糧情檢測系統(tǒng)共分布有25根電纜線,分內(nèi)外兩圈,內(nèi)圈9根測溫電纜(距中心管4.5m),外圈16根測溫電纜(距離倉壁3.5m),測溫電纜垂直方向分布溫度傳感器12個,間距2m。每倉設9個水分取樣點,每個取樣點分8層,取樣點分布情況如圖2所示。
圖2 倉內(nèi)地上籠及測溫電纜、水分取樣點分布圖
1.2.1風機規(guī)格及通風方式選擇25號倉采用軸流風機進行通風,26號倉采用離心風機進行通風降溫,29號倉采用混流風機進行通風降溫。試驗倉的風機規(guī)格及通風方式選擇如表2所示。
表2 試驗倉房風機規(guī)格及通風方式的選擇
1.2.2其他儀器設備 糧情測控系統(tǒng)、快速水分檢測儀、糧食深層扦樣器、毛發(fā)式干濕計、近紅外谷物水分檢測儀。
根據(jù)糧情及天氣情況,25號倉于2020年12月14日軸流風機上行吸出式通風,依據(jù)通風過程中實時外溫、外濕情況采用間歇式通風,通風過程中糧食表層及倉內(nèi)空間沒有過多濕熱空氣聚集情況,經(jīng)過496h的通風,平均糧溫降至0.6℃時停止通風降溫,于2021年1月14日通風降溫結(jié)束。
26號倉于2021年1月4日開啟離心風機采用上行壓入式通風,依據(jù)通風過程中實時外溫、外濕情況采用間歇式通風,通風期間受外界氣溫的影響大,下層糧溫下降快,中上層糧溫受上升氣流影響,降溫慢。在通風間歇期,及時進行自然通風、適時開啟軸流風機,解除中下層糧溫下降引起的濕熱氣流對上層糧溫的影響,使表層的濕熱氣體盡快與倉外空氣進行交換,同時也能使糧堆內(nèi)部的熱量與糧堆孔隙間的冷空氣充分接觸,避免了連續(xù)通風后糧溫反彈和糧堆表層結(jié)露的現(xiàn)象,根據(jù)糧溫及外溫變化情況,機械通風248h后于2021年1月18日通風結(jié)束。
29號倉于2021年1月4日開啟混流風機采用上行壓入式通風,通過通風過程中溫度變化情況發(fā)現(xiàn),溫度逐層降低。在降溫通風到13d時,糧堆高溫降至第3層(溫度傳感器),繼續(xù)通風降溫沒有明顯的變化(溫度變化見表3),為確保糧情安全,防止上層糧堆結(jié)露,更換了離心風機繼續(xù)降溫通風。
表3 29號倉混流風機通風各層降溫情況表(單位:℃)
通風過程中各倉的平均糧溫變化情況如圖3所示。
圖3 通風各倉溫度變化圖
通過圖3可以看出:25號倉平均糧溫下降比較均勻、平緩,26號倉平均糧溫下降比較快,29號倉在通風到13d后平均糧溫下降緩慢,隨著實時外溫影響反而有上升趨勢。
通風降溫前后25號倉、26號倉取樣點小麥水分見表4、表5。
表4 25號倉通風前后各點水分(單位:%)
表5 26號倉通風前后各點水分(單位:%)
將25號倉通風前各點樣品混合后采用近紅外谷物水分檢測儀進行測量,測得小麥水分為11.8%,通風后各點樣品混合后采用近紅外谷物水分檢測儀測量水分為11.6%,25號倉在累計通風496h后水分由原來的11.8%降至通風后的11.6%,降幅為0.2個百分點。
將26號倉通風前各點樣品混合后采用近紅外谷物水分檢測儀進行測量,測得小麥水分為11.8%,通風后各點樣品混合后采用近紅外谷物水分檢測儀測量水分為11.4%,26號倉累計通風248h后水分由原來的11.8%降至通風后的11.4%,降幅為0.4個百分點。
25號倉經(jīng)過496h的軸流風機降溫后,平均糧溫降幅為12.3℃,總耗電量為4365kW,單位能耗為0.045kW·h/℃·t,按電均價0.8元/kW·h計算,電費3492元,噸糧費用為0.44元;26號倉經(jīng)過248h的離心風機降溫后,平均糧溫降幅為11.4℃,總耗電量為5456kW,單位能耗為0.061kW·h/℃·t,按電均價0.8元/kW·h計算,電費為4364.8元,噸糧費用為0.55元。
4.1.1采用小功率軸流風機通風必須根據(jù)小麥的原始糧溫確定通風方案,針對當年新入糧糧溫比較高的宜采取兩個階段通風,否則在通風間歇期由于溫差較大,濕熱氣體交換頻率低,濕熱氣體不能及時排出倉外,通風期間易在糧堆表層、雜質(zhì)聚集處、通風死角等形成大面積的結(jié)露,影響糧食儲存安全和糧食品質(zhì)(25號倉、26號倉、29號倉在本次試驗前已于11月初使用離心風機進行第一次均衡糧溫,糧堆通透性較好)。
4.1.2采用軸流風機緩速降溫操作簡便、安全可靠、勞動強度低、通風過程中糧溫下降更均勻,單位能耗比離心風機要低,能夠有效控制糧食水分流失,兩倉試驗結(jié)果表明使用軸流風機通風小麥水分僅降低了0.2個百分點,僅一次通風可減少糧食損耗15.77t,按照當?shù)匦←渻r格2400元/t,可為糧庫增收37848元。
4.2.1從試驗總體來看,使用軸流風機對淺圓倉進行降溫是可行的,能夠取得理想的通風效果,但是因其糧層高、糧堆表層下人口易結(jié)露、降溫慢、通風時間長等不足,如果在通風過程中發(fā)現(xiàn)倉內(nèi)外溫差過大時,要及時開啟自然通風口通風,翻動糧面,把表層糧堆內(nèi)的濕熱空氣釋放出來,避免糧堆表層發(fā)生結(jié)露現(xiàn)象。
4.2.2試驗過程中29號倉單獨使用的混流風機進行降溫通風,溫度降低至第3層時,表層糧溫下降緩慢,初步判斷一是因為糧堆高度在16m左右時,混流風機的風壓小于糧堆阻力,達不到繼續(xù)通風降溫的條件;二是淺圓倉采用滑膜施工過程中上層墻體密閉性差,風量外溢、風壓不夠,因此29號倉采用混流風機進行降溫通風未達到目的。
4.2.3本次試驗為確保底層糧食安全,全部采用上行式通風方式,下行式通風是否可行、兩階段通風均采用軸流風機通風是否可行均可繼續(xù)試驗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