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穎婷,楊 佳
(中國科技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安徽省立醫(yī)院麻醉科,合肥 230001)
研究顯示,睡眠障礙普遍存在于接受全身麻醉后的成年人中,主要表現(xiàn)為睡眠節(jié)律紊亂、夜間易醒、難以入睡、睡眠不足等,大大降低了術后恢復質量及患者滿意度[1]。全身麻醉藥物通過不同機制影響術后睡眠質量[2-3]。氟馬西尼作為一種特異性苯二氮卓類受體拮抗劑,可與苯二氮卓類藥物競爭結合GABA-A受體,從而達到催醒作用,而其他全身麻醉藥物如丙泊酚、七氟醚同樣作用于GABA-A受體,因此,氟馬西尼對其也有一定拮抗作用,這一點也在臨床應用上得到證實[4-5]。全身麻醉后應用氟馬西尼催醒是否可減輕全身麻醉藥物對患者術后睡眠質量的影響仍是未知,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氟馬西尼催醒對患者術后睡眠質量的影響。
選擇2021年4-6月于本院接受全身麻醉下甲狀腺手術的女性患者120例,年齡25~70歲,ASA分級1~2級。排除標準:氟馬西尼過敏史;嚴重心腦血管及呼吸系統(tǒng)疾??;精神疾病;肝腎功能異常;過度肥胖;可疑困難氣道、近期頻繁使用鎮(zhèn)靜藥物及抗抑郁藥物;酒精成癮等。術前1 d訪視時對患者進行睡眠質量調查,根據(jù)比茲堡睡眠質量指數(shù)量表(PSQI)將所有患者分為睡眠障礙組(PSQI≥5分)和睡眠正常組(PSQI<5分)。睡眠障礙組一共納入46例患者,分為氟馬西尼拮抗組(DF組)和對照組(DC組);睡眠正常組共納入74例患者,分成氟馬西尼拮抗組(NF組)與對照組(NC組)。本研究經過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并與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所有患者入手術室后常規(guī)監(jiān)測心電圖、無創(chuàng)血壓、血氧飽和度(SpO2)、體溫、麻醉深度(BIS),開放外周靜脈通道。采用依托咪酯0.2 mg/kg、舒芬太尼0.5 μg/kg、羅庫溴銨0.9 mg/kg順序誘導,BIS降至55以下時用可視喉鏡插入加強型氣管導管(7.0#),聽診器聽診雙肺呼吸音,確定導管深度后固定,連接呼吸機,采用容量控制通氣模式,根據(jù)呼吸末CO2分壓(PETCO2)數(shù)值調整潮氣量及呼吸頻率,維持PETCO235~45 mm Hg。麻醉維持采用靜吸復合,效應室靶控輸注丙泊酚1.5~3.5 μg/mL+瑞芬太尼1.5~3.5 ng/mL,七氟醚吸入濃度0.6~0.8 MAC,根據(jù)手術需要間斷追加順式阿曲庫銨,維持術中BIS值在40~60。手術結束時停止麻醉,送入麻醉蘇醒室(PACU)拔管。入PACU后采用改良OAA/S評分評估患者鎮(zhèn)靜狀態(tài),1級:對拍身體無應答反應,對傷害性刺激有反應,無反應為麻醉狀態(tài);2級:對反復大聲呼名無應答反應,對輕拍身體才有應答反應;3級:對正常呼名無應答反應,對大聲呼名才有應答反應;4級:對正常呼名應答反應遲鈍;5級:完全清醒,對正常呼名應答反應正常。OAA/S評分1~3分納入試驗。DF組和NF組的患者入PACU后靜脈注射氟馬西尼0.008 mg/kg,稀釋至5 mL。DC組和NC組患者注射5 mL生理鹽水。所有患者拔管后在PACU繼續(xù)觀察1 h,Steward評分達6分時送回病房。
1.3.1主要觀察指標
分別于術后第1、2天及出院當天隨訪患者術后當晚(D1)、術后第1晚(D2)及出院前1晚(D3)的睡眠質量評分(PSQI量表評分)。
1.3.2次要觀察指標
記錄所有患者給藥后1 min(T1)、5 min(T2)、10 min(T3)、15 min(T4)、30 min(T5)的血壓、心率、SpO2及BIS值,記錄患者自給藥后恢復自主呼吸時間、言語命令睜眼時間、拔管時間及OAA/S評分達到4分的時間。
本試驗中共有12例患者入PACU后OAA/S評分>3分,5例患者手術結束后手術室內拔除氣管導管,7例患者術后隨訪脫落,共計96名患者納入試驗,其中DF組20例,DC組18例,NF組30例,NC組28例。納入試驗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所有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與入PACU時比較,DF組和NF組T2~T3時MAP和心率升高(P<0.05),DC組和NC組T4~T5時MAP和心率升高(P<0.05);與DC組比較,DF組T2~T3時MAP和心率升高(P<0.05),與NC組比較,NF組T2~T3時心率和MAP升高(P<0.05)。
與入PACU時比較,DF組和NF組T1~T5時BIS值明顯升高(P<0.05);DC組和NC組T3~T5時BIS值明顯升高(P<0.05);與DC組比較,DF組T1~T4時BIS值明顯升高(P<0.05);與NC組比較,NF組T1~T4時BIS值明顯升高(P<0.05)。
SpO2在各時間點組間組內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T5時各組生命體征及BIS值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用藥后不同時間點的生命體征及BIS值
與DC組比較,DF組術后恢復自主呼吸時間、言語命令睜眼時間、拔管時間、OAA/S評分達4分時間明顯縮短(P<0.05);與NC組比較,NF組術后恢復自主呼吸時間、言語命令睜眼時間、拔管時間、OAA/S評分達4分時間也明顯縮短(P<0.05)。DF組與NF組之間、DC組與NC組之間麻醉恢復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給藥后麻醉恢復時間比較
術前1 d DF組與DC組,NF與NC組PSQ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術前1 d比較,DF組與DC組患者D1及D2 PSQI評分明顯升高(P<0.05),NF組和NC組D1 PSQI評分明顯升高(P<0.05)。與DC組比較,DF組D1及D2 PSQI評分較低(P<0.05),D3 PSQI評分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NF組與NC組之間比較,各時間點PSQI評分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4。
表4 術后不同時間的睡眠質量評分
氟馬西尼是一種咪唑苯二氮卓類藥物,可通過競爭性抑制迅速逆轉苯二氮卓類藥物對β-氨基丁酸受體的鎮(zhèn)靜催眠作用。雖然異丙酚沒有被認為與β-氨基丁酸受體上的苯二氮卓類位點結合,但氟馬西尼可能以某種方式與β-氨基丁酸受體相互作用,從而逆轉異丙酚的作用。已有研究表明,健康未用藥患者在異丙酚/瑞芬太尼麻醉期間及七氟醚/瑞芬太尼麻醉期間應用氟馬西尼可使患者更早從麻醉中蘇醒[5-6]。本研究的結果與先前一致,使用氟馬西尼拮抗的兩組患者全身麻醉后BIS值較早開始升高;恢復自主呼吸時間、言語命令睜眼時間、拔管時間以及OAA/S評分達4分時間明顯短于未拮抗的兩組患者。
目前的研究表明,患者在全身麻醉下手術后經常會出現(xiàn)睡眠障礙[7-9]。術后睡眠障礙不僅是術后腦功能障礙的表現(xiàn)之一,還可能導致術后疲勞、代謝紊亂、高血壓、腦血管和心血管疾病[10-11]。手術時間與術后睡眠障礙的持續(xù)時間有關,這與手術創(chuàng)傷引起的炎性反應、交感神經興奮和內分泌紊亂、細胞因子(白細胞介素-1、白細胞介素-6和腫瘤壞死因子-α)、皮質醇和兒茶酚胺的分泌增加[12-13]及手術后體內褪黑激素水平的降低有關[14-16]。本研究中,所有組別的患者手術后當晚睡眠質量與術前1 d比均有所下降,而出院前1 d的睡眠質量評分與術前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這可能與手術后傷口急性疼痛、術后心電血壓監(jiān)護等有關。術后疼痛是術后睡眠障礙的最重要和最有害的因素,它們可能相互作用。疼痛可以延長睡眠潛伏期,減少總睡眠時間,而睡眠障礙可以增加疼痛敏感性,降低痛閾。此外,心理因素、術后環(huán)境變化、病房噪音和燈光、夜間治療和護理檢查、導尿管刺激等均影響患者術后睡眠[17]。
術后睡眠障礙主要表現(xiàn)為失眠、嗜睡、睡眠結構改變,覺醒頻率增加[18-19]。術前有睡眠障礙的人更有可能發(fā)生術后睡眠障礙。本研究中,術前有睡眠障礙的兩組患者,術后當晚及術后第1晚PSQI評分較術前升高,與術前睡眠正常的患者相比術后睡眠障礙的持續(xù)時間較長,這與先前的研究結果一致。術前存在睡眠障礙的患者術后予以氟馬西尼催醒,術后當晚及術后第1晚PSQI評分低于術前有睡眠障礙但術后不催醒的患者,這表明氟馬西尼催醒可一定程度上減輕患者術后睡眠質量下降的程度。
本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僅隨訪了術后當晚、術后第1晚及出院前1 d的睡眠情況,全身麻醉及術后是否用氟馬西尼催醒對患者遠期睡眠的影響仍不清除;此外,本研究只收納了甲狀腺手術的女性患者,手術方式、創(chuàng)傷大小及性別因素是否對結果產生影響仍需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
綜上所述,術前有睡眠障礙的女性患者接受甲狀腺手術,術后更容易出現(xiàn)睡眠障礙,氟馬西尼術后催醒可一定程度上減輕術后睡眠障礙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