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翠青
義務教育教材《道德與法治》中突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優(yōu)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要求中小學生能夠在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中傳承和弘揚優(yōu)秀傳統文化。筆者基于問題解決學習理念,構建了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四段推進”教育模式。
一、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四段推進”教育模式的構建
基于問題解決學習的理念,我們構建了小學生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教育模式:根據生活德育的理念以及問題解決的幾個階段,結合學生生活面不斷擴大的實際,通過引導學生將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生活融通,從而發(fā)現、篩選、探究進而解決問題,促進學生成為獨立的學習者,社會的積極參與者。
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四段推進”教育模式操作例析
筆者以五年級上冊《立己達人的仁愛精神》一課為例進行了探索。
(一)捕捉傳統文化元素,觀察思考,發(fā)現問題
一上課,老師出示了學校文化墻上的孔子像圖片,學生紛紛講出自己對孔子的了解。當提到記錄孔子言行的《論語》時,老師告訴學生,在《論語》中有一個字一共出現了109次,就是“仁”字。學生們產生了不少疑問:“立己達人”是什么意思?“立己達人”的仁愛精神有哪些表現?怎樣做才能“立己達人”?……這些問題的提出,為深入了解“立己達人”的仁愛精神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基于學習主題內容,篩選歸類,甄別問題
在實際教學中,學生提到的問題未必都符合本課學習主題,作為教師要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篩選、歸類以及甄別。從問題的真實性、現實性、價值性等方面,可以將問題分為三大類:一是反映了學生思維上的誤區(qū)的問題,需要教師及時進行糾正;二是比較簡單,以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可以自行解決的問題;三是觸及本課核心,具有思辨性,需要教師指導才能解決的問題。課堂上,學生提出的“‘立己達人’是什么意思?”就屬于第二類問題,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查閱資料或尋求幫助等方式進行解決。而“‘立己達人’的仁愛精神有哪些表現?”“怎樣做才能‘立己達人’?”屬于第三類問題,是有研究價值的問題。
(三)挖掘文化精神核心,多元參與,探究問題
【環(huán)節(jié)1】寬以待人,將心比心——對他人。老師挖掘校園生活中學生的實際事例,把學生的生活當作“劇本”。通過視頻展示班級生活中同學之間產生了矛盾,引導學生想象并表演之后的情景。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發(fā)現從不同角度思考、看待、處理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富有生活氣息的情景,學生看得津津有味,在濃濃的傳統文化氛圍下感悟到對待他人,要將心比心,寬以待人的道理。
【環(huán)節(jié)2】推己及人,胸懷天下——對社會。在學生感悟到寬以待人是立己達人的體現的時候,老師又把視覺引到社會、國家的角度,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感悟“仁愛”思想的內涵。老師為學生們提供了探究資源包,從《杜環(huán)侍老》的故事引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從時代楷模的事跡,引出犧牲小我,成就他人的仁愛精神在當代的傳承。
【環(huán)節(jié)3】民胞物與,天人合一——對自然。仁愛之心推廣到極致,就是“民胞物與”的精神。老師通過引導學生了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感悟到這正是“立己達人”的仁愛精神的現代注解。
(四)引領傳統價值內化,知行合一,解決問題
在交流環(huán)節(jié),學生把自己的探究所得與大家分享,更深刻感受到立己達人的仁愛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代代思想家都不斷拓展對仁愛精神的理解,一代代中華兒女都在踐行立己達人的仁愛精神。我們在此基礎上向學生介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和諧、友善”就是對立己達人的仁愛精神的傳承。課后,學生根據《爭當“仁愛好少年”》評價表,對照自己的生活,感悟仁愛品質在生活中的具體表現,將“仁愛”從課堂引向生活,促進學生德性成長。
【本文系2021年廣州市教學成果培育項目“小學道德與法治問題解決學習的研究與實踐”(成果編號:2020123008)成果】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