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詩佳
《老人與?!肥菤W內(nèi)斯特·米勒爾·海明威的偉大小說。海明威用簡練、冷靜的語言描述了古巴的一名老漁夫圣地亞哥出海打魚,與大馬林魚、鯊魚進行生死搏斗的故事?!赌取さ峡恕罚ㄓ置栋做L》)是由赫爾曼·麥爾維爾創(chuàng)作。在他的筆下,莫比·迪克—一頭巨大的白鯨,遭到亞哈船長及他帶領的“裴廓德號”的追捕。
《老人與?!放c《莫比·迪克》都是講述了人類與魚類斗爭的故事,同時作者都著力描寫海洋中兇猛的魚類。時至今日,許多學者研究《老人與?!放c《莫比·迪克》,有研究各自主題的論文,有研究兩篇相同之處的,也有研究生態(tài)觀念的。但是,卻很少有學者對兩篇作品中的魚類進行專門的研究。本文將從兩部小說中的魚類形象入手,分析其中魚類形象的不同點,展現(xiàn)魚類形象所代表的不同含義,并試圖發(fā)掘作者設置相同意象不同意義的原因。
一、海明威與《老人與?!?/p>
海明威出生于1899年,是美國“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他的一生中塑造了許多經(jīng)典的硬漢形象,而他本人也是世人心中的偉大硬漢。海明威生性叛逆,從小在父親的影響下喜歡冒險,長大后逐漸迸發(fā)出寫作天賦,將自己的傳奇經(jīng)歷和自己的文學天賦結(jié)合在一起,虛構(gòu)出了令世人欽佩的硬漢英雄。海明威曾當過記者,他的文字如同新聞一樣簡潔干凈,但是所塑造的意境、所隱含的內(nèi)容卻比新聞多得多。
1932年,海明威首次在紀實性作品《午后之死》中闡釋“冰山原則”。他認為,文學創(chuàng)作就如同漂浮在海上的冰山,“冰山運動之所以波瀾壯闊,是因為冰山浮出水面的部分只有八分之一,還有八分之七隱藏在水下”。海明威的文章刪繁就簡,將主題巧妙地隱藏在文字之下。讀者在閱讀著文字—表面的冰山時,可以發(fā)揮無限的想象力,細細品味著“水下”的主題。
海明威對文字有著驚人的掌控力,這讓“冰山原則”幾乎在他所有的作品中出現(xiàn)。他總是能夠最大化地刪除繁雜的文字,最大化地為讀者提供恰到好處的想象空間。在他的經(jīng)典作品《老人與?!分幸灿兴w現(xiàn)。
《老人與?!烦霭嬗?952年,講述了一位名叫圣地亞哥的古巴老漁夫在海上的捕魚經(jīng)歷。圣地亞哥已經(jīng)八十四天沒有捕到魚了,他總是帶著一個小男孩兒出海打魚。但是由于圣地亞哥太久沒有打到魚,男孩兒的父母決定將男孩兒交給另外一名漁民,讓小男孩兒跟著新漁民一起學習。圣地亞哥很不習慣沒有小男孩兒陪在身邊的日子,但第八十五天,他還是出海打魚了。這次,他打到了一頭漂亮的長達十八英尺、重達一千五百磅的大馬林魚。但在返航的途中,大馬林魚遭到了鯊魚的攻擊。圣地亞哥與鯊魚奮力搏斗,可大馬林魚還是不能免除被鯊魚吃干凈的結(jié)果。最后,老漁夫圣地亞哥拖著只剩下一副巨大骨架的馬林魚回到了港灣。男孩兒為圣地亞哥而自豪,眾人為巨大的魚骨架而吃驚,圣地亞哥回到了家,進入了甜美的夢鄉(xiāng)。
《老人與?!返脑≌f只有兩萬六千多單詞,但卻有著簡練的風格、深刻的主題、巧妙的意象。海明威憑借著《老人與?!愤@部作品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部小說的主人公圣地亞哥也成了一種精神符號,支撐著世人與困難進行不屈的斗爭。
二、麥爾維爾與《莫比·迪克》
赫爾曼·麥爾維爾是與霍桑齊名的十九世紀美國著名的浪漫主義小說家。他的《莫比·迪克》是世界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所蘊含的深刻主題吸引著人們對其不斷挖掘、思考。
赫爾曼·麥爾維爾于1819年出生于紐約。他童年喪父,不久便家道中落,不得不輟學謀生。他曾做過銀行文書、店員、小學教員、農(nóng)場工人等,在社會的底層摸爬滾打。1837年,他登上“高地人號”,開始了嚴酷的航海生活。1841年,麥爾維爾在“阿庫斯奈特號”當捕鯨水手,此后三年間,他陸續(xù)待過三艘捕鯨船,而后在1844年結(jié)束航海生涯。這些生活經(jīng)歷為他積累了許多寶貴的寫作材料。
麥爾維爾于1850年開始構(gòu)思《莫比·迪克》。這本書建立在他的親身經(jīng)歷之上,同時他借閱了許多有關捕鯨方面的書,重讀了莎翁的劇本,閱讀了霍桑的小說,最終于1851年將《莫比·迪克》定稿。
《莫比·迪克》里,有一頭讓許多捕鯨者聞風喪膽的鯨魚—莫比·迪克。這頭鯨魚兇猛、強壯、狡詐,使得大海上許多捕鯨船船毀人亡。然而,這樣一頭鯨魚卻有對它窮追不舍的敵人—亞哈,“裴廓德號”的船長。亞哈曾被莫比·迪克咬掉一條腿,從此以后,亞哈只想著追捕這頭鯨魚。他籌集船只、威脅船員、找遍世界,只為了能夠為自己報仇。最終,亞哈用魚叉刺中了莫比·迪克,但是莫比·迪克也撞向了“裴廓德號”,亞哈被魚叉上的繩子帶入海中,船員落海,船毀人亡。最終,只有一名名叫實瑪利的船員幸存下來,給世人講述著這個故事。
三、《老人與?!放c《莫比·迪克》中“魚”的象征分析
(一)《老人與?!分械孽忯~、馬林魚象征分析
《老人與?!分谐霈F(xiàn)了兩種大魚,其中一種是圣地亞哥打到的長達十八英尺、重達一千五百磅的馬林魚,另一種是撕咬馬林魚、和圣地亞哥廝殺的鯊魚。這兩種魚有著不同的象征意義。
馬林魚代表著人類美好的理想。首先,從外表上看,馬林魚是漂亮的。在海明威的筆下,它有著發(fā)亮的、漂亮的黑色皮膚,龐大的身軀,像海底的精靈一樣神秘。其次,對于圣地亞哥來說,馬林魚有著非凡的意義。馬林魚是圣地亞哥八十五天里第一條,也是唯一打到的一條魚。這條魚是對圣地亞哥捕魚技術的肯定,在關鍵時刻給了圣地亞哥非常重要的信心支撐,而且在小說的結(jié)尾,這條魚的骨架也讓眾人心中升起了些微的對圣地亞哥的敬佩之情。最后,從圣地亞哥的視角看,在他的眼里它是神圣的、讓他欽佩的。他曾經(jīng)認為這條魚雖然在和他斗爭過程中失敗了,但它是偉大的、是勇敢的。圣地亞哥把馬林魚當成了朋友,搏斗時心懷敬意,成功戰(zhàn)勝馬林魚后心懷惋惜。由此可以看出,馬林魚被圣地亞哥、海明威賦予了美好的頑強品質(zhì),也是他們心中美好理想的化身。
但另一方面,鯊魚的形象就沒有那么完美了。或者說,鯊魚是反面角色,代表著人生中的不如意。當圣地亞哥和馬林魚搏斗良久后終于“載著”馬林魚回家,終于松了一口氣打算在船上好好休息時,鯊魚循著血腥味兒來了。鯊魚神出鬼沒,撕扯著馬林魚,它們成群結(jié)隊,總是能在圣地亞哥焦頭爛額,在他顧不上的時候咬上馬林魚一口,同時還對圣地亞哥不停地發(fā)出攻擊。最后馬林魚只剩下一副骨架,圣地亞哥累得精疲力竭。由此可見,鯊魚象征著人生突如其來的不如意。
需要注意的是,馬林魚和鯊魚是共同生存在同一片海域的。人類美好的理想和人生中的不如意同時存在于生活中。當人們以為得到自己心目中的美好理想時,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總突然出現(xiàn),破壞美好的事物。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人們不需要為美好理想奮斗。圣地亞哥用行動給出了他的答案:一輩子都在海上,一輩子都在打魚,一天與鯊魚搏斗,失敗了,另一天的搏斗仍在繼續(xù)—至少最后的最后,他還有一副巨大的魚骨架。
(二)《莫比·迪克》中的大魚象征分析
《莫比·迪克》中有一頭名叫莫比·迪克的白鯨。它兇猛、強大、狡詐,在捕鯨者的手下逃離,還在離開前將捕鯨船摧毀。它令幾乎所有的捕鯨人聞風喪膽,但只有一個例外—“裴廓德號”的船長亞哈。它曾經(jīng)咬掉亞哈的一條腿,因而被亞哈視為仇敵。亞哈花費三年時間追捕莫比·迪克,傾盡所有與它決戰(zhàn)。最終,莫比·迪克被亞哈刺中,撞向“裴廓德號”,它和亞哈同歸于盡。
莫比·迪克是正義的象征。它是海洋的生物,它不畏強權(quán),堅強地捍衛(wèi)著自己的生命,勇敢地與捕鯨者斗爭。它是聰明的,它知道如何逃脫,如何反攻。
同時,莫比·迪克也是自然的象征。隨著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人類對財富越來越饑渴,對大自然的開采力度不斷加劇,他們把目光從陸地轉(zhuǎn)向了海洋。隨著人類中心主義思想的崛起,人類開始有恃無恐地向海洋生物發(fā)起攻擊,可憐的鯨魚變成了人類貪婪之心的犧牲品。亞哈和莫比·迪克就是這一畸形生態(tài)關系中的縮影。亞哈有著人類美好的品質(zhì),他堅毅、勇敢,帶領著船員在海洋上一往無前。但是,他也瘋狂、盲目、自私和自大。他無休止的捕鯨行為極大地破壞了自然。當他第一次抓捕莫比·迪克時,莫比·迪克反擊了,這是大自然對亞哈的第一次反擊和警告,但是亞哈沒有停止,相反,他決定復仇,用了三年的時間追捕莫比·迪克。最終,在莫比·迪克巨大的憤怒中,白鯨和亞哈同歸于盡。
四、《老人與?!放c《莫比·迪克》中象征異同原因探究
(一)表達的主題不同
《老人與海》中所展現(xiàn)的主題是自我與自我、理想、生活、自然的斗爭。圣地亞哥在八十四天里沒有捕到魚后,他沒有放棄,在第八十五天時繼續(xù)出航—這體現(xiàn)了人類自我與自我的斗爭;在第八十五天里,圣地亞哥捕到了一條大馬林魚,雖然歷經(jīng)千辛萬苦,但還是得償所愿—這體現(xiàn)了自我與理想的斗爭;圣地亞哥捕到了大馬林魚后,鯊魚撕咬這大馬林魚,圣地亞哥與鯊魚之間又開啟一番搏斗—這體現(xiàn)了自我與生活的斗爭;當然,圣地亞哥還需要面對海上時常變得惡劣的天氣、海里的大魚—這體現(xiàn)了自我與自然的斗爭。海明威設置了兩種大魚,一種作為人類理想的象征,一種作為人生中的不如意的象征。他通過描寫圣地亞哥與大魚們的斗爭,更好地突出了小說的主題。
《莫比·迪克》中,麥爾維爾試圖傳達人與自然和諧的重要性。在人類的文明發(fā)展史中,人類不斷地與自然作斗爭,也不斷地利用和認識自然,在人類與自然中維持微妙的和諧。但是,在作者創(chuàng)作這部小說的1850年,工業(yè)革命興起,人類一步步地打破與自然的平衡,通過不斷地掠奪自然資源來獲得財富。在《莫比·迪克》中,亞哈船長為捕殺白鯨而與其同歸于盡,但態(tài)度相反的實瑪利卻幸存下來。這反映了麥爾維爾的自然觀、生態(tài)觀—維持人類與自然的平衡,人類與自然才能和平共處。
(二)作者的性格不同
海明威是一個硬漢。他從小反叛,具有冒險精神,喜歡打獵、釣魚和拳擊運動,對繪畫和音樂也很感興趣,成年后寫作、當記者、親歷過戰(zhàn)爭??梢哉f,海明威是一個柔情硬漢。硬漢有頑強、堅韌、勇敢、非凡的品格,敢于直面生活中的各種艱難困苦,并與生活中的困難作斗爭。一方面,海明威將自己投射進作品中,另一方面,作品也相對影響著海明威的硬漢精神?!独先伺c?!肪褪沁@樣一部閃耀著海明威硬漢精神的作品,圣地亞哥有著海明威式的硬漢精神,有著敢于斗爭的特質(zhì)。
麥爾維爾反對社會的無止境擴張。麥爾維爾從小失去父親,做過很多底層的工作,在海洋上度過了許多年月,在捕鯨船上看過許多事實,他對人性抱有懷疑態(tài)度。在懷疑人性上,麥爾維爾與霍桑一致,但似乎麥爾維爾的悲慘童年為他的懷疑蒙上了更多沉重的色彩。但是,麥爾維爾也是愛著大自然的,他是浪漫主義作家,對大自然保有最深沉的敬意。因此,他反對社會的無止境擴張,反對在海洋上肆意妄為地抓捕海洋生物?!赌取さ峡恕泛芎玫伢w現(xiàn)了麥爾維爾的生態(tài)觀:自然應該受到保護和尊重,人類社會應該在合理、不過度傷害自然的條件下發(fā)展,否則,莫比·迪克一定會反擊,大自然一定會反擊。
(三)處理問題的方式不同
海明威是外放的,他總是積極地與外界斗爭。這一點,無論是從他童年起就喜歡的拳擊運動,還是青年時候投身時事,都可以看出他總是積極地尋求與外界的聯(lián)系點,與外界進行著不屈的斗爭。當面對來自自然、生活的挑戰(zhàn)時,他從不后退,他和他筆下的硬漢們一直都在勇敢地斗爭。
麥爾維爾是內(nèi)斂的,他尋求著和諧,一種人類與外界的和諧。他不似海明威那般與外界斗爭,他有著幼年的坎坷、成年的辛苦和在海上航行的經(jīng)歷,他追求著和平、和諧的相處之道。
文學作品是作家人生觀、世界觀、方法論的產(chǎn)物,具有很強的個人色彩。這種個人色彩反映在作品的細節(jié)處時,同一意象表達出的象征意義也不同。海明威和麥爾維爾有著不同的性格、處事方式、成長環(huán)境,有著不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因此他們筆下的故事不同,傳遞的主題不同,塑造的人物性格不同,塑造的方式也稍有差異。在海明威的《老人與?!泛望湢柧S爾的《莫比·迪克》中都出現(xiàn)了相同的“魚”的意象,但是他們所象征的內(nèi)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