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明
將童謠引入課堂,可以讓小學語文教育充滿活力,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語言知識的構建,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所有的童謠資源都適用于小學語文課堂。
1.遵循教育性的原則。現如今,隨著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生成了一些有助于兒童身心健康成長的新型童謠,可以起到教育的作用。在篩選資源的過程中,教師絕不能因為有趣而忽視了童謠本身的教育特征,應該注重選擇能夠真正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的童謠資源。
2.遵循趣味性的原則。興趣的培養(yǎng)是教育事業(yè)中永恒不變的話題,因此,在篩選材料的過程中,教師要選擇詼諧易懂、內容多元的童謠,將學生從枯燥乏味的知識學習中“拯救”出來,帶領學生走向豐富多彩的語言世界,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3.遵循生活化的原則。童謠的創(chuàng)作來源于現實生活,可以反映出人內心真實的感受,因此,教師要從兒童的視角出發(fā),選擇能夠反映兒童內心真實想法的童謠資源,讓兒童真正地和童謠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在“潤物細無聲”當中實現對學生聽說讀寫綜合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
童謠的資源開發(fā)和利用程度要隨著學生的身心成長變化而進行適當的改變,從而真正地讓童謠資源發(fā)揮出價值。小學有著六年的時間跨度,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興趣特征都會發(fā)生極大的變化。因此,教師可以從低、中、高三個學段來進行童謠資源開發(fā)程度的劃分。
1.對于低年級的學生,教師要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和語言交流習慣為主要目標。低年級學生只有六七歲,注意力不易集中,但是興趣愛好很廣泛,童謠對這一時期的學生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在這一階段,教師絕不能一味地強調學生在語言知識上的獲取,而是要從培養(yǎng)習慣的角度出發(fā),選擇包含動物、植物、游戲等主題的兒童喜聞樂見的童謠,讓學生可以借助童謠理解相關的知識,達到寓教于樂的目標。比如,在教學《日月水火》的過程中,為了幫助學生了解太陽,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和學生一起吟唱童謠《太陽睡著了》:“清晨,太陽在大海里,嘩啦嘩啦地洗澡。上午,太陽在樹枝上,忽悠忽悠地蕩秋千。中午,太陽在山頂上,呼哧呼哧地忙著種樹……”這樣生動有趣的講述方式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是十分有意思的,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而且對學生進行了科普教育,一舉多得。
2.對于中年級的學生,教師要以鍛煉他們基本能力作為主要目標。中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語言學習能力,并且開始嘗試運用邏輯思維去思考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摸清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選擇一些具有挑戰(zhàn)性的童謠來進行教學。教師在篩選童謠的過程中,可以選擇有關歷史、科學、道德等方面的資源,在帶給學生樂趣的同時引起學生對知識的適度思考。比如,在教學《大自然的聲音》這一課時,為了引起學生對自然的探索,筆者在課堂上引入了兩首童謠:第一首是“春風一刮,草兒冒芽,吹綠了柳樹,笑開了小花,吹來了燕子,吹醒了青蛙”;第二首是“雨來了,雨來了,小動物們快回家,小蝸牛說不怕,我把房子背來了,小蘑菇,也不怕,我已備好傘一把”。這兩首童謠都具有很強的趣味性,并且包含一定的物候知識。學生在誦讀歌謠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試著分析歌謠,去了解其中包含著的科學觀念。
3.對于高年級的學生,教師要開始培養(yǎng)學生語言創(chuàng)造的能力,幫助學生掌握適合自己的語言學習方法。童謠具有兒童化的特點,可以作為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高年級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童謠作為切入點,讓學生進行語言的創(chuàng)作,培養(yǎng)學生綜合的語言表達能力。比如,在習作教學的過程中,為了引起學生對語言創(chuàng)作的興趣,筆者組織學生開展了一次童謠創(chuàng)作活動,讓學生盡情釋放自己的想象力。為了幫助學生順利地進入童謠的創(chuàng)作中,筆者給學生展示了一個例子:“小哥哥,小姐姐,我家藏書多又多,要問我愛哪幾本,給你拿出一大摞?!边@首童謠既具有趣味性,又具有邏輯性,同時也很押韻。之后,筆者再讓學生從讀書、繪畫、故事三個角度中選擇一個來進行童謠的創(chuàng)作,最后再組織學生展示創(chuàng)作成果,增強學生創(chuàng)作的成就感。
1.趣味識字,強化記憶。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遵循學生認知變化的規(guī)律,開發(fā)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在充滿趣味性的活動中增強學生對漢字的理解。教師可以將漢字“藏”在內容豐富的童謠當中,讓學生在吟唱童謠的過程中正確地區(qū)分和記憶漢字,構建寓教于樂的教育環(huán)境。
形近字是低年級漢字教學的難點,學生寫形近字經常會出現混淆的情況。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形近字融于童謠的誦讀中。例如,在讓學生區(qū)分“買”和“賣”這兩個字的過程中,筆者使用了“區(qū)分買和賣,是道開胃菜,頭上十字架,就像小秤鉤,有鉤才能賣,無鉤只能買”這首童謠,讓學生從兩個漢字的區(qū)別以及生活常識入手來進行區(qū)分,學生在有滋有味誦讀童謠的過程中了解了形近字的書寫區(qū)別,提高了識字水平。
同音字教學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十分重要,很多學生會出現當時記住了,下一刻又忘記了的情況。教師可以從一些特殊點入手,創(chuàng)作充滿啟發(fā)性的童謠,幫助學生進行區(qū)分。例如,在讓學生區(qū)分“座”和“坐”的過程中,筆者給學生展示了一段簡短的童謠:“座位被‘廣包圍動不得,無‘廣包圍能動你請坐?!边@樣,比起一味地從記憶的角度去強迫學生區(qū)分同音字,通過將漢字之間的區(qū)別融入童謠中,可以起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總之,在漢字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開發(fā)童謠資源,用生動有趣的方式去推動學生的漢字記憶,促進學生語言文化品位的提升。
2.快樂閱讀,童謠吟誦。教師要積極開發(fā)輔助性的童謠閱讀材料,讓學生在童謠的吟誦中進一步感受語言文字的優(yōu)美,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語文閱讀情感。
在教學《草船借箭》的過程中,筆者使用童謠作為學生輔助閱讀的工具,童謠的內容是:“起霧啦,起霧啦,一場大霧飄滿江,江東江西船兒起,一邊是那白臉曹,一邊是這孫和劉……”在給學生展示了童謠的內容之后,筆者再讓學生一邊拍手一邊讀,在充滿趣味性的童謠誦讀中了解課文的大概內容。之后,再讓學生去分析童謠中的內容是否符合課文中的描述,思考不符合的話,應該怎樣進行改編。這樣,學生聯系童謠去進行閱讀,對閱讀的興趣大大提高,并且在無形中提高了語言表達的連貫性。童謠引路,學生學會了整理課文中的關鍵信息,在愉悅的氛圍中實現了閱讀教學目標。此外,教師還可以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進行游戲式童謠誦讀、唱童謠等活動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調動學生語文閱讀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對漢語之美的理解。
3.生活寫作,開發(fā)想象。從學生的實際生活需求出發(fā),在習作教學中,教師可以開發(fā)恰當的童謠資源,以童謠來調動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在寫作中張開想象的翅膀。
比如,在教學《金色的草地》這一課的過程中,筆者組織學生開展了一次習作活動,讓學生試著結合從課文中獲得的觀點和寫作方法,寫出自己眼中的美景。在學生寫作之前,筆者以一首童謠將這篇課文進行了“濃縮”:“草地長滿蒲公英,我和弟弟玩盡興。早晚全部是綠色,中午開花藏美景?!币赃@樣一首簡短又充滿趣味性的童謠向學生展示了課文的主要內容。之后,筆者再讓學生試著聯系自己的生活對童謠進行改編,接著利用自己創(chuàng)作出的新童謠來寫景。這樣,通過在寫作的過程中應用童謠資源,筆者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引導學生將更多的情感投入寫作活動中,寫出更具有生活氣息的文章。
4.實踐活動,強化能力。結合語文學科的特色,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童謠來組織各種形式的實踐活動,鍛煉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全面的提高。
在班級開展“童謠伴我行”的主題活動前,筆者讓學生進行自主閱讀,選擇出一首自己最喜歡的童謠作品,記錄下來。在實踐活動開展的過程中,筆者先是向學生展示了過去不同時代的童謠作品,并介紹其特點,讓學生了解童謠產生和發(fā)展的歷史。之后,筆者再隨機選擇幾個學生,讓他們上臺來展示自己找到的童謠作品,并且說一說這些作品的內涵。筆者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學生在小組內進行作品的分享,并試著使用繪畫等方式來進一步展示自己對于童謠作品的理解。在這次活動中,學生利用童謠展示自己對于美好生活的理解和追求,并且鍛煉了合作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一舉多得?!?/p>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小學西校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