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講臺結緣于上初中二年級的上學期—— 英語老師接受了白內障手術,一時找不到代課教師,就安排我在班里當了一周的英語老師。每節(jié)課,我把前一天晚間在老師家里所學的內容,依葫蘆畫瓢上一遍。在同學們新奇、驚訝的目光中,在他們半玩笑地配合中,我隱約覺得當老師挺神奇。班主任坐在臺下聽了一周課后,特意約了我父母深談一場。于是中考時,父母堅定不移地幫我選擇了曉莊師范。
1996年,20歲的我走上了小學語文教師崗位,當上了“孩子王”。盡管初為人師,但是我心中早就立志:不能做誤人子弟的庸師。成為像曹恩堯、葉樹明、謝方澤諸位先生那樣受學生敬仰的特級教師,一直是我心中的夢想。備課時,我想得最多的是如何讓語文課吸引學生,我希望自己成為英國作家特拉弗斯筆下的“隨風而來的瑪麗阿姨”?,旣惏⒁淌菬o數(shù)兒童心中最期待的靈魂導師,打著那把鸚鵡頭傘柄的雨傘,拎著毛毯做成的、無奇不有的手提袋從天而降,乘著東風來到孩子們的身邊。一想到瑪麗阿姨那個神秘寶袋,想到她給孩子們帶來的一次次魔法之旅,我就心動不已。要是我的語文課能像瑪麗阿姨的魔法手提袋那樣,牢牢地抓住孩子們的心,那該多好!
我喜歡到大師的課堂里去偷師學藝。學校里兩位特級教師聶永春、顧維平的課堂像磁場一樣吸引著我們年輕人,一有機會我就扎進她們的教室里虔誠地聽課。記得有一次,我去水池洗水杯,路過教室時,正好聽到聶老師在上課。于是,我就躲在后門處,拿著水杯偷聽了半節(jié)課。后來學校為了青年教師發(fā)展,成立了特級教師陳義鑫名師工作室。陳老師手把手地指導,耐心細致地點評,讓我時常有醍醐灌頂?shù)母杏X。
我喜歡琢磨一節(jié)節(jié)語文課,從導入的情境創(chuàng)設,到環(huán)節(jié)的層層推進,再到過渡語的精心錘煉,還有練習的巧妙融合……《清平樂·村居》教學中入情入境的朗讀指導,《水》一課中內容體會與寫法感悟相結合的“語用”實踐,《石頭書》引領學生探尋科普文獨特的語文味兒……在課堂的40分鐘里,我仿佛成了瑪麗阿姨,手里握著一個神奇的語文口袋。
我非常感謝在成長之路上為我引路的師傅們,他們和教研員們會清楚地指出我在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時時提醒我教學不能簡單地做“加減法”,告誡我要跳出追求精致形式的怪圈,甚至在我飄飄然時澆上“冷水”,為浮躁的我降溫。漸漸地,一節(jié)好課的標準在我心里漸漸清晰:“寧靜以致遠”。我追求務實清簡的語文教學,追求語文課堂的“靜”界。“靜”,是一種凈化,讓語文教學逐漸走向簡約,走向真實;“靜”,也是一種力量,讓語文課堂回歸本色,回歸樸實。我似乎明白了瑪麗阿姨那只魔法手提袋明明無所不有,卻又看上去“空空如也”的智慧了。
有人說,只有了解兒童、時刻不忘自己曾是兒童的教師才能被稱為好教師。我深以為然。了解兒童、尊重兒童的教師會讓每一個兒童在學習中感受到自主與自由。這一點感觸得益于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的一次“借班上課”。當時,學校承辦了一次重要的教學活動,特邀于永正、徐善俊等多位重量級大師授課,借我的班級上課的正是于永正老師。換了新視角觀察自己學生上課的表現(xiàn),我在聽課的 40分鐘里被震撼了。不是因為“種子選手們”在于老師的課堂上更加自信、積極,而是我看到了平時內向膽怯、能力偏弱的幾個學生,居然都搶著上臺與于老師合作朗讀、表演。對比于老師的課堂,我恍然覺悟:為了追求課堂教學的順利,滿足于課堂教學“我問你答”的精彩,我沉醉在優(yōu)秀學生的出色表現(xiàn)中,忽略了其他學生的學習需求。課堂“熱島效應”將使教學最終走向兩極分化,所謂的精彩課堂其實是以犧牲部分學生的發(fā)展換來的。再看看于老師的課堂,每個學生都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在每個學生被尊重、每個學生的發(fā)展得到保證之后,課堂上的“熱島”就不復存在了。我在心中感嘆:于老師才是走進兒童世界的老師。
那一瞬間,我心中仿佛有根絲弦被撥動:瑪麗阿姨魔法的魅力絕不僅僅來自那個神奇的手提袋,最大的魔法秘訣其實是她了解兒童、理解兒童。我心中燃起了新的渴望,我要像于永正老師那樣走進兒童世界,這樣我才有可能成為語文課堂上神奇的瑪麗阿姨,而我首先需要修煉的心法就是對兒童立場的堅守。
堅守兒童立場,首先要看見每一個兒童個體,讓每一個學生都站在課堂的中央。
瑪麗阿姨了解她照顧的每一個孩子,同一個糖漿瓶子里倒出的一茶匙糖漿,不同的孩子嘗到的味道卻不同,可能是草莓味、橙子味、牛奶味……她知曉每個孩子的喜好,這就是對兒童的了解。
聽完我執(zhí)教的《小稻秧歷險記》這節(jié)課,聽課的老師好奇地圍上來問學生:你們的小組合作分組是自由組合的嗎?你們課堂上自由分組是怎么做到又快又靜的?學生們自豪地搶著說:“我們的分組自己做主,當然快!”
以往小組合作時,學生常為角色分配爭吵,為任務承擔推諉。為了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我嘗試在學生自由選擇的基礎上進行“動態(tài)跑組”,實現(xiàn)分組的自由自主。動態(tài)跑組,讓學生得到尊重,彼此選擇組成小組,學生有了強烈的合作需求,真正的合作也就發(fā)生了。動態(tài)跑組分為以下幾步:
1.學生從四個角色(雜草、小稻秧、噴霧器大夫、旁白)中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
2.在教師宣布“跑組開始”后,學生迅速找到同類角色,然后圍坐;
3.新產(chǎn)生的動態(tài)小組合作完成學習目標,即品讀文字,想象人物的表情、動作,練習表演;
4.在小組中推薦一位表演最佳的學生,在全班交流時上臺表演。
動態(tài)跑組這一小組合作的創(chuàng)新形式與策略,讓學生覺得十分新鮮有趣。學生圍在一起,共同研究同類角色,小組討論熱烈。全班交流表演時,各組推薦上來的學生集小組內眾人的智慧,表演惟妙惟肖。
動態(tài)跑組的成功,得益于我對小組合作學習的再思考、再認識,實現(xiàn)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初心—— 以生為本,以學習為中心,讓小組合作學習從“泛合作”變?yōu)椤吧詈献鳌?,從“偽合作”變?yōu)椤罢婧献鳌薄?/p>
堅守兒童立場,教師必須順應兒童的天性,尊重兒童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因勢利導、順學而教。
兒童好奇心強,愛幻想,喜歡挑戰(zhàn),愛表現(xiàn)自我,具有展示自己生命潛能和才智的天性。這些天性讓兒童成為天生的探究者、創(chuàng)意家。順應兒童天性,提升兒童語文學習的生命活力,是我努力的目標。拿課外閱讀活動的推動工作來說,我希望做兒童閱讀之旅中的點燈人,像神奇的瑪麗阿姨那樣轉動手里的指南針,帶領他們開啟一場場奇幻的旅行。我告訴自己,要讓學生相信“書是甜的、是香的”,把學生拉進書的海洋,探尋讀書的樂趣,讓他們享受閱讀魔法的無窮魅力。
魔法1: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拔野鐣兄魅斯?,學生化身為自己最愛的書中人物,借助角色扮演親近書中人物:西游師徒四人、水滸英雄、三國名將……從名著中款款走出;香草女巫、閃電球探長、木偶匹諾曹……從童話王國來到兒童世界。展示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們或重溫熟悉的書籍,或點燃新的閱讀期待,歡樂無限,收獲豐富。
魔法2:閱讀的交流與分享,是學生閱讀成果的呈現(xiàn)。有別于摘抄、讀后感等讓學生視為作業(yè)負擔的成果展示,“閱讀行為藝術展”能給學生帶來耳目一新的視覺沖擊和心靈震撼。在學生的創(chuàng)意中,他們讀過的書,或成為載著他們乘風破浪的帆船,或成為幫助他們登高望遠的階梯,或成為助力他們自由翱翔的雙翼……與身等高的書籍丈量出他們的閱讀高度,鋪滿房間的書籍展示了他們的閱讀范圍,圍聚成圈的書籍呈現(xiàn)了他們的閱讀層次……
堅守兒童立場,還要善于發(fā)現(xiàn)兒童的學習障礙,化難為易,助力他們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自我超越。堅守兒童立場,不僅要尊重兒童學習的規(guī)律,還要找到支持兒童發(fā)展與成長的支點,發(fā)現(xiàn)兒童學習的障礙,鼓勵他們掌握方法,這是兒童自我超越的過程。
習作是很多學生心里永遠的“痛”,究其原因,學生怕寫、不會寫、寫不好。我以具有生活氣息的習作實踐,逐步提高學生的習作興趣和能力。學生怕寫日記,我就把日記變身為“紙上微信”,為學生營造出激活習作熱情的“朋友圈”。我和學生們一起商量并制定出了“紙上微信”的規(guī)則——
規(guī)則1:關于寫作。學生每天在“紙上微信”本上寫微信,內容自定,字數(shù)不限,圖文并茂更佳。這是“紙上微信”的“發(fā)布”。
規(guī)則2:關于分享。老師閱讀批改學生的“紙上微信”,把優(yōu)秀的作品拍成照片,貼在班級板報,發(fā)布在班級家長群,這是“轉發(fā)朋友圈”。
規(guī)則3:關于點評。學生、家長、老師閱讀作品,可以“點贊”,也可以“評論”。定期組織學生交換“紙上微信”本,互讀互評,結成“讀評伙伴”,這是“加好友”。
“紙上微信”一改往日刻板枯燥的習作模式,讓學生擺脫了為寫而寫的作業(yè)壓力,創(chuàng)設出貼近生活的“紙上朋友圈”的任務情境。情境的模擬讓習作訓練更加有趣,不拘形式的表達、不受限制的內容,還原了實際生活的“微信世界”,讓日常的習作訓練更具有現(xiàn)實意義和生活氣息?!凹埳衔⑿拧边€將“即時”“分享”“生活化”等特質,融入“常態(tài)習作—交流分享—互動評價”的策略架構里,形成了一個完備的習作訓練體系,在充滿樂趣的外在形式下,任務始終指向習作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培養(yǎng)了學生觀察生活、積累素材的習慣,指導學生關注表達,強化學生與人分享、交流評價的意識,提高了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班內學生的習作熱情和水平迅速提高。
書中的瑪麗阿姨總是在每本書的開端乘著東風而來,在書的結尾隨著西風離去。在她離開的日子里,孩子們想念她,又覺得她不曾離開,一直陪伴著自己……
于是我問自己:陪伴學生的幾年時光里,你能給他們帶來什么?又能陪著他們走多遠?
心里總是想著這樣的問題,我開始思考當下的語文學習與兒童未來發(fā)展的關系。我堅信語文學習既是學生童年的一部分,又影響著學生未來的學習與生活;既守護學生今日的成長,又助力學生明天的騰飛。這樣想,語文教學便應當多一份使命感與擔當。
我用項目化學習推進閱讀與習作教學,通過創(chuàng)設真實的學習情境,鼓勵學生在實踐體驗中融合多學科知識,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啊遏敒I遜漂流記》強手棋設計大賽” “我與高爾基比童年”“從《愛的教育》中受到的‘愛的教育”“中外魔法大比拼”“我的第一本小小書”……我組織了豐富多彩的讀寫活動,學生在項目任務驅動下,興趣盎然地涵泳體察,充分發(fā)揮自主性,不僅解決了具體問題,鍛煉了綜合能力,學會分享,主動反思,更重要的是,學生語文學科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也在靜悄悄地萌芽、生長。
回望從教的25載光陰,我在走進兒童世界的過程中,獲益良多。我曾以為,我與兒童之間給予的一方必定是我,而實際是,我從學生那里得到的更多。我原以為,我走進兒童世界的最佳姿態(tài)是俯下身子,而實際是,很多時候我由衷地抬頭仰望。我學會了像兒童一樣用質樸的眼睛看世界,拋開雜念;我學會了從兒童視角、兒童立場思考問題,化繁為易……
我拿什么奉獻給你們,最可愛的學生!也許你們會愿意看到我正努力成為那個神奇的瑪麗阿姨吧!※
(查靜,江蘇省第16批特級教師,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學教導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