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波
【關(guān)鍵詞】審美,古代游記散文,閱讀教學
對于游記散文的定義,《辭?!酚性疲骸坝斡洠⑽牡囊环N。主要記述旅途見聞,某地歷史沿革、現(xiàn)實狀況、社會習尚、風土人情和山川景物、名勝古跡等等,也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文筆輕快,描寫生動?!迸c一般的抒情散文相比,“游蹤、景觀、情感是山水游記的內(nèi)在基本要素”[1],“有優(yōu)美的文字”[2]是山水游記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一般的抒情散文“格式比較自由,可以感情為線索,可以事件為線索,可以時間、空間為線索,而游記只能以游蹤為線索,比一般的抒情散文多一層限制”[3]。古代游記散文諸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記》、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張岱的《湖心亭看雪》等,是我國古典文化藝術(shù)的瑰寶,也是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中一類非常重要的文本形式。這些古代游記散文本身蘊含著諸多審美特質(zhì),比如清晰的游蹤、優(yōu)美抑或壯美的景觀、作者豐富的情思、精粹而又優(yōu)美的語言文字等。閱讀教學時,教師可通過以下四種途徑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
一、探賞游蹤美
游蹤即作者觀賞景物時的行蹤與路線,包括空間方位的轉(zhuǎn)換、時間的前后推移等要素。鑒于游記散文往往側(cè)重于“記”和“游”,而“游”的內(nèi)容的多樣性與豐富性決定了游記散文必須以游蹤為線索,將游覽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有機整合起來,從而使文本思路清晰、條理清楚,因此游蹤的記寫既是游記散文的生活基礎(chǔ),更是將游覽景物與作者情感連接起來的紐帶。鑒于此,游蹤自然而然便成為游記散文重要的文體因素之一,同時也成為教師引導(dǎo)學生閱讀與鑒賞這類作品的重要切入點。
以教學柳宗元《小石潭記》為例。教師在引導(dǎo)學生疏通文義之后,運用多媒體展示四個問題供學生思考與探究:1. 請找出作者游覽小石潭的游蹤;2. 請舉例說明作者采用移步換景或者移步換形的手法所描繪的對應(yīng)之景;3. 請說說作者采用移步換景描寫景物時與之對應(yīng)的作者的心情變化軌跡;4. 說說作者的游蹤給大家留下了怎樣的審美體驗。
學生通過反復(fù)閱讀與討論后確定:1.《小石潭記》游蹤與記敘線索十分清晰: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近岸→潭西南而望→坐潭上→乃記之而去。2. 作者游蹤在“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處時,所見所聞為“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作者游蹤于“伐竹取道”處,所見所聞為“下見水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作者游蹤在“近岸”處時,所見所聞為“卷石底以出……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似與游者相樂”;作者游蹤在“潭西南而望”處時,所見所聞為小溪“斗折蛇行……不可知其源”;作者游蹤在“坐潭上”處時,所見所聞為“四面竹樹環(huán)合……悄愴幽邃”,最后作者“乃記之而去”。3. 游蹤于“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處時,作者“心樂之”;游蹤于“坐潭上”時,作者“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心情備感悲涼。通過這樣的梳理,學生體會出游記的特點:游蹤清晰有序,作者的心情會隨著景物的變化而變化,景物描寫中蘊含著作者的情感。
二、鑒賞意境美
蘇軾的游記散文《記承天寺夜游》全文只有八十多字,卻栩栩如生地描述了秋夜月色的皎潔以及作者在謫居中的自我排遣、自得其樂之情等,可謂言簡意深景美。本文的教學重點之一就是體會作者在景物描寫中寄寓的美感和傳達的思想,簡言之,就是體會景物描寫中的意境美。根據(jù)筆者以往的教學經(jīng)驗,對意境美的理解和感悟是教學中的難點,學生往往陷入只能意會而無法言傳的困境?;诖耍處熞胁襟E地引導(dǎo)學生。先讓學生在文本中找出描寫景物的句子,根據(jù)自己積累的景物描寫鑒賞知識對其細細品鑒,再引導(dǎo)學生體會景物描寫中蘊含的作者的情思,指導(dǎo)學生從語言文字的細微處涵泳品味,直抵精微之境。
學生經(jīng)過長期訓練,能概括說出景物描寫的特點,如“這篇散文游記精致恬淡,言簡意深,意境雋永”。這時,教師就要引導(dǎo)學生仔細體會景物描寫與情感表達的聯(lián)系,進而體會意境是“作品中描繪的自然景色同表現(xiàn)出來的豐富強烈的思想情感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藝術(shù)境界”[4]。這篇文章起筆寫美妙誘人的月色穿窗越戶,引發(fā)作者深夜起身漫步賞月的濃厚興趣,然后用三個短句十八個字凝練生動地描寫了如水的月光、搖曳的月影等美景:“庭中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無一字著“月”,卻處處彰顯月光的皎潔:“積水空明”寫庭院中月光的透明與清澈,“藻、荇交橫”寫竹柏倒影的淡雅與清麗,高度凝練,描繪了一幅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亦真亦幻的月下之景,帶給人們清新雋永、詩情畫意之感。
意境美通常是山水游記的重要特點,美景和真情常常高度融合,構(gòu)成和諧一致的藝術(shù)境界。在這樣的藝術(shù)境界中,也寄寓著作者高尚的審美意趣和熱愛自然、樂觀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
三、體味情思美
游記散文中的“情思”是指“作者由所見所聞而引發(fā)的所思所想”[5]?!对狸枠怯洝肪褪且黄獙懢啊⑹闱?、議論融為一體的游記散文,范仲淹并未描寫岳陽樓本身,而是從重修岳陽樓、作記開始,寫洞庭景物、洞庭風雨、洞庭春晴,以及由此引發(fā)的抒情和議論,完美地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境界,體現(xiàn)了濃烈的情思。教師可引導(dǎo)學生從整體把握開始,逐段歸納段意,厘清每段描寫的主體、景物、蘊含的感情、引發(fā)的議論,進而體會文本既有寫景的獨立,也有與抒情、議論的融合,相互映襯,層次分明。
教師可以這樣啟發(fā)學生:“‘所至即游蹤,是游記散文的‘骨骼,‘所見即景物,是游記散文的‘血肉,‘所感即作者的情思,是游記散文的‘靈魂,三者缺一不可,構(gòu)成一個完整的格局。景物好找,情思可感,請大家找找文本中哪些句子能體現(xiàn)作者的情思?”學生很容易發(fā)現(xiàn)文本末段“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微斯人,吾誰與歸”就表達了作者的情思。接著,教師引導(dǎo)學生思考:1. 作者為何要在文末發(fā)表議論?2. 表達了作者怎樣的美好情感?3.怎樣理解“微斯人,吾誰與歸”一句?學生集思廣益,探究發(fā)言,教師歸納概括:1.“一切景語皆情語”,《岳陽樓記》也是這樣,作者借“古仁人”含蓄表達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理想,字里行間蘊含獨特的人生感悟、政治情思,給讀者帶來愉悅的審美感受與強烈的心靈洗禮;2. 作者與古仁人一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無論何時何地都憂國憂民,以治國安邦為己任,先憂后樂,與民同樂,并以此勉勵摯友滕子京;3.“噫!微斯人,吾誰與歸”抒情意味強烈,又較為含蓄地點明了作者與摯友滕子京都是文中所寫的那種“得無異乎”之人,如此,作者高遠的人生追求自然鐫刻于天地之間。
這樣的問題設(shè)計層層推進,不僅緊扣文本主題,讓學生在學習與探究的過程中充分體會作者的高尚情懷,思想也受到洗禮。
四、品味語言美
教學游記散文的終極指向之一是語言表達的學用。教材編者對游記散文語言美的品鑒與學用也有明確的要求與指向。比如,范仲淹《岳陽樓記》文后的“思考探究一”:“北宋詩人陳師道曾經(jīng)指出:‘范文正公為《岳陽樓記》,用對語說時景,世以為奇。這篇散文大量運用排比、對偶等修辭手法,富有文采和詩意,讀起來朗朗上口,鏗鏘有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其中的語言美,并在熟讀的基礎(chǔ)上背誦。”再如,歐陽修《醉翁亭記》課文后“積累拓展五”:“《岳陽樓記》和《醉翁亭記》中有一些短語已經(jīng)變成了成語,在后世流傳”,要求學生“找出來,說說它們在文中的含義及在現(xiàn)代漢語中語義的變化”等。那么,在具體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該怎樣引導(dǎo)學生品鑒游記散文語言優(yōu)美、精練的特點呢?
以教學張岱《湖心亭看雪》為例,教師先讓學生找出文中優(yōu)美的語句,仔細探究與品味,說說它們美在哪里。學生眾說紛紜,教師適時引導(dǎo)學生品出語言的精妙和美感。如“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教師提問:這段描寫的是什么地方的怎樣的氣候特點,用語言描述你想象中的畫面,比如,描寫了哪些景物?運用了哪些數(shù)量詞?是如何安排景物順序的?畫面上的色彩是什么樣的?給你一種怎樣的感覺?學生發(fā)言,教師點撥:南國雪后,冰花皎然,霧氣彌漫,天、云、山、水連接,白茫茫一片,完全成為雪與霧的世界?!拔╅L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景物有序,數(shù)詞同“一”,量詞生動,由遠及近,由大到小,給人一種天地蒼茫、人生微小之感。這時,教師可以簡要介紹白描手法:白描原本是中國畫技法名,指不施彩,僅用墨色線條勾描主要形象,古代文學作品中也經(jīng)常借鑒這種手法,用樸素簡練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修飾與渲染。
教師再引導(dǎo)學生仔細品讀,琢磨出語言更深層次的美感,如以約數(shù)“兩三?!倍谴_數(shù)“兩粒”或“三?!眮砻枋鑫骱┚爸械娜擞埃f明在作者眼中,“舟中人兩三粒”是一個整體存在,與“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渾然一體,并將雪中能見到的景物收羅在一起,用長鏡頭拉伸寫整個西湖雪景,極言雪中的人、舟、長堤、湖心亭等景物之少與小,突出西湖雪景背景之大,抒發(fā)天地蒼茫萬物微眇之感。
綜上,古代游記散文因清晰明了的游蹤、意蘊豐富的內(nèi)涵,精練優(yōu)美的語言形式等諸多審美閱讀價值,成為初中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古代游記散文時,教師可通過上述幾種途徑引導(dǎo)學生細細品味與鑒賞,提高學生的閱讀審美能力,感知古人的情感、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