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威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于2022年4月發(fā)布。“新課標”重要變化之一是將“文化自信”置于四大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首位,這一變化在于通過語文學習,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充分發(fā)揮以語育人,以文化人的功能。文言文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在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選文篇目呈現出學段提前、數量增加、體裁多樣、跨度拉長等一系列新變化。在新課標視域下,對于統(tǒng)編版小學文言文教學教什么、怎么教等問題,筆者進行了如下思考。
一、清楚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文言文“教什么”
1.教語言
語言運用包括語料的積累、語感的建構、語理的習得、語言的創(chuàng)造。文言文課文用詞精準、力透紙背的文字隨處可見,簡潔凝練千古流傳的文字俯首即是,這些優(yōu)美典范的句子、語段、篇章等需要誦讀積累,這是語言運用的基礎。語言運用的核心,是語感的建構。語感的建構只有在多種形式的誦讀之中才能形成,讀多了就會“其義自見”,讀熟了就會“自然成誦”。語理的習得是對語言表達密碼的發(fā)現與運用。語言的創(chuàng)造就是文從字順的表達和文明得體的交流。
2.教思維
在語文學習中要重視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統(tǒng)編教材選編的幾篇文言文塑造了幾位智慧少年,司馬光在同伴落水的危急情況下,沉著冷靜地砸甕救人體現了思維的獨創(chuàng)性;王戎不取道旁李透過現象看本質,體現了王戎思維的深刻性;楊氏之子在應答孔君平時機智幽默,體現其思維的敏捷性……這些思維訓練點,教師要善于發(fā)掘,精準把握。
3.教審美
我們應該帶著學生品味文言文語言的優(yōu)美,展開審美想象,體會文言文蘊含的豐富情感,感受文言文富有魅力的深刻的人生哲理,甚至還可引導學生嘗試采用文言文的形式進行表達。
4.教文化
文言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以文化人。文言文的教學要充分發(fā)掘文化意蘊,引導學生理解文章所蘊含的歷史文化積淀,接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恫拦那佟分懈呱搅魉羟橹氐闹粑幕?,《囊螢夜讀》中家貧少年的勤勉惜時,《精衛(wèi)填海》中精衛(wèi)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堅韌執(zhí)著,《書戴嵩畫?!分卸盘幨康奈娜巳逖棚L度,都飽含著中華文化精神之美。
二、明確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文言文“怎么教”
1.順暢地讀
“讀”是文言文教學的目標、策略、途徑,也是文言文學習最樸素、最有效的方法。
一是讀準字音。文言文的字音讀準了,基本上字意就清晰了。文言文讀準字音的重點在于個別生字、多音字、古今異義字。對于個別難讀的讀音,除了借助文中注音、查閱字典、請教同伴等方法之外,文言文多音字,根據意思讓學生自己判斷讀音。例如“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中的多音字“盛”和“數”就可以用“據意定音”的方法來確定讀音。
二是讀好停頓。文言文最難的是讀好停頓,讀順暢的關鍵也在于停連適當。停頓的主要依據在于語意。另外還有一些停頓規(guī)則,例如:胤/恭勤不倦(主語和謂語之間要停頓);因/釋其耒而守株(關聯詞語后要停頓);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發(fā)語詞之后要停頓);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單音節(jié)詞之間一般要停頓)。這些文言文停頓規(guī)則,教師要清楚,但不直接教給學生。
三是讀出語氣。讀出人物語氣要正確把握人物形象。在《楊氏之子》的教學中,有的教師引導學生體會楊氏之子超出常人的言語智慧時,抓住“應答準確”,要求學生讀出楊氏之子的“以牙還牙”迅速應對,這是不對的。本是活潑機敏可愛的9歲孩童,并非有成人的心機可言。何況,“未聞”二字還展現出孩子禮貌的一面,應讀出友好的語氣。
四是讀要多樣。根據文言文的文本特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針對學情的動態(tài)變化,可選擇不同的讀的形式。從參與人數的角度來看,包括個別讀、同桌讀、小組讀、全班讀;從師生互動的情況來看,包括范讀——聽讀、領讀——跟讀、帶讀——對讀、引讀——接讀;從自身體驗的角度來看,包括打手勢讀、和著拍子讀、角色表演讀;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要走出“為讀而讀”的誤區(qū),明確每次讀的目的,精心設計讀的層次。
2.巧妙地解
小學階段文言文學習的要求應是知曉大意,體會涵義,反對逐字逐句的串講,對于文意的理解,整體把握即可。個別不理解的詞語跳過即可,并不妨礙理解整篇課文。理解文言文,途徑很多,對于古今同義詞,可以組詞釋義。對于古今異義詞可以采用借助注釋、探尋字理、聯系上下文猜測、查資料驗證等方法。例如“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守株待兔》)中“走”字的理解,可以通過探究字理幫助理解。文中“走”字取的是古漢語中的這個字的本義,金文字形是,上半部分如揮舞雙臂,下半部分是“止”,意為腳,即“揮舞雙臂,奮力奔跑”。只要教到這個“走”就要想到“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讓孩子知道,此“走”非今天的“走”,而是跑的意思。也有一些重點字的意思要突出,《囊螢夜讀》中的“囊”字,盡管是在同一篇文言文中,在不同的語境之下它的意思卻不一樣,題目“囊螢夜讀”中的“囊”當動詞用,用袋子裝,而“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中的“練囊”是白色薄絹做的袋子。這種一字多義的現象,要讓學生通過對比進行理解。此外,關于文言文的理解有很多途徑。字理,讓文言文充滿魅力;組詞,讓文言文簡單易解;圖片,讓文言文直觀形象;注釋,讓文言文清晰可見;故事,讓文言文生動有趣;生活,讓文言文親切可感;情境,讓文言文聲情并茂;質疑,讓文言文內蘊外顯。
3.清楚地講
統(tǒng)編教材中文言文簡潔、概括、形象,蘊含的內容、情感、文化等精髓為學生的語言建構和思維發(fā)展搭建了平臺。對照課后練習我們發(fā)現,11課中6課明確提出了“借助注釋講故事的要求”。這既是文言文整體理解把握的目標,也是策略。
《司馬光》《王戎不取道旁李》這兩篇人物故事都可以在初步了解讀懂故事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梳理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提煉故事情節(jié)中的關鍵詞,并以思維導圖的方式呈現板書,這樣就為學生清楚地講故事搭建了可視化的思維支架?!稌麽援嬇!方虒W中,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分別以牧童、杜處士、戴嵩的身份,變換不同角色加入語氣、神態(tài)、動作講故事,學生興趣盎然。
另外,學生在小學階段曾經學習過借助圖片、關鍵詞語、關鍵句子、示意圖、表格講故事以及聯系生活等多種講故事方法,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回顧并綜合運用,在文言文故事講述過程中建構語言,發(fā)展思維。
4.熟練地背
背誦的功能不僅僅在于記憶,更在于背誦中用心涵泳,尋求更為深刻的理解和感悟。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14篇文言文中有12篇要求背誦,不要求背誦的,也要確保學生讀得滾瓜爛熟。當然,循序漸進的背誦要和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緊密結合。例如,在《囊螢夜讀》的背誦環(huán)節(jié),一位教師做了這樣的設計:孩子們,車胤囊螢夜讀的故事,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勤學少年。就在這個故事發(fā)生200年后的南北朝,《顏氏家訓》中就提到了這個故事:古人勤學,有握錐、投斧、照雪、聚螢,讓人們情不自禁想起“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齊讀);時間在流逝,南宋以來,距今700多年前,當孩子們翻《三字經》讀到“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不由得想起了“胤恭勤不倦,_____。家貧_____,夏月則_____盛_____以照書,以夜繼日焉”(男生挖空背課文);距今400年前的明朝,《龍文鞭影》中張綽剪蝶,車胤囊螢的典故還在傳誦著這個千古佳話?!柏穇____,_____。家貧_____,夏月_____以照書,_____”(女生挖空背課文);1600多年后的今天,就在這個課堂上,我們四3班的孩子也在深情傳誦著囊螢夜讀的故事(全班齊背課文)??谡b心惟,背誦這樣的經典,積累的是高品質的語言,浸潤的是高品位的文化。
基于以上的思考,文言文教學中,我們的主要任務和教學策略可以概括為:讀準字音,把握節(jié)奏,讀順文言文;借助注釋,探究合作,讀懂文言文;了解內容,把握情節(jié),復述文言文;熟讀成誦,感悟形象,積累文言文;拓展延伸,發(fā)展思維,廣讀文言文。簡而言之:在文言文教學中要落實聚焦朗讀,培養(yǎng)語感;借助注釋,把握文意;還原畫面,激發(fā)想象;表明觀點,強化表達;等等。
【注:本文系中山市科研立項課題“基于語文要素的統(tǒng)編版小學文言文教學策略研究”的成果】
責任編輯 黃銘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