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熵蓉
摘? ?要:語文教學倡導“以生為本”,其核心就是要充分落實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因此,教師要將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原始經(jīng)驗、興趣愛好等融入整個教學體系之中,積極開展富有針對性的教學。本文提出,從“知識本位”向“素養(yǎng)本位”升級;從“要求為先”向“內在需要”過渡;從“率性而為”向“分層規(guī)劃”邁進;從“成人標準”向“多維整合”靠攏。
關鍵詞:家校合作? ?“個別化”教學? ?多維整合
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地,學校的辦學受到了較大沖擊,語文課程的“個別化”教學也正朝著家校合作的方向轉變,以此響應“雙減”政策的要求,契合學生內在的認知規(guī)律。
一、從“知識本位”向“素養(yǎng)本位”升級
因受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影響,語文教學曾一度陷入“知識信息”的泥潭之中,以掌握了多少知識與獲取了多少信息,作為評價語文課堂教學是否高效、學生是否具備較高語文能力的唯一標準。這種本末倒置的評價和定位,容易導致語文教學走向機械背誦和生硬灌輸?shù)摹八篮薄T诖罅Τ珜А耙陨鸀楸尽钡暮诵睦砟钕?,語文課程的“個別化”教學,需要從傳統(tǒng)的“知識本位”向“素養(yǎng)本位”升級。與“雙減”政策高度融合,就意味著針對學生個性特征開展的教學、布置的作業(yè),需要呈現(xiàn)出鮮明的綜合性與實踐性,需要在家長的配合下完成。
例如,統(tǒng)編版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是一個典型的觀察單元,編者所設定的語文要素是“體會生動準確的語言,感受連續(xù)深入的觀察”。在學習了《爬山虎的腳》一文后,筆者組織學生運用整體遠看、深入細看、連續(xù)觀看等方式,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種植物進行觀察,并記錄觀察的過程。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觀察經(jīng)驗,在完成這一項任務時,自然就展現(xiàn)出完全不同的狀態(tài)。筆者提前與家長做好溝通,緊扣本次任務,關注孩子在觀察中的具體表現(xiàn),展開富有針對性的指導,及時掌握學生的觀察狀態(tài),尤其是對從課文中積累的觀察策略的運用,通過填寫問卷調查、視頻拍攝等不同方式,助推學生言語實踐能力的生長。
在這一教例中,筆者并沒有將教學點停留在“什么是觀察”“觀察有哪些方法”等知識性層面,而是在學生獲得知識之后,充分整合家長的力量,針對每一位學生展現(xiàn)出的不同特性,進行點撥和反饋,為學生的語文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yǎng)奠定基礎。
二、從“要求為先”向“內在需要”過渡
“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就是要將學生置于課堂最中心的位置。這一理念充分考慮了學生內在的心理和認知需求,扭轉了在傳統(tǒng)教學中以教師為核心的做法,真正站在了“以生為本”的立場。尤其是“個別化”教學,更需要將教學的關注點盡可能地聚焦在每一位學生身上,充分尊重學生內在的認知需求,推動每一位學生的成長。
例如,統(tǒng)編版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語文要素是“簡要復述”,很多教師習慣從自身教學的層面入手,將自己的解讀與設定的目標,強加在每一位學生頭上,導致很多學生只能在大一統(tǒng)的模式下,只能跟隨教師亦步亦趨。因此,教師就需要順應學生的接受規(guī)律和認知需要,積極創(chuàng)設家長與學生配合復述的任務情境。比如,在復述這個單元中《西門豹治鄴》一文時,筆者設置了這樣的情境:“請同學們將自己的父母當成是原本逃離鄴縣的鄉(xiāng)親,在聽說了西門豹大人的故事后,重新回到了鄴縣。面對這些‘鄉(xiāng)親,你作為‘吃瓜群眾圍觀了西門豹‘懲治惡人的全部經(jīng)過,將如何向他們講述整個過程呢?”
針對這一教例,筆者集中呈現(xiàn)了兩大特點:其一,通過任務形式的轉化,契合了學生內在的認知需求。試想,如果筆者粗暴而直接地布置學習任務,學生必然覺得索然無味,不僅不能有效地展開學習,還會影響他們的學習動力。而筆者創(chuàng)設的任務情境,將學生從一個客觀的學習者變?yōu)榉e極的體驗者,有效地發(fā)散了學生的思維。其二,充分地整合了家長的資源,將語文課程的學習與之發(fā)生聯(lián)系。讓學生在家中對父母進行復述時,其個性特點能得到充分的釋放和尊重,家長不再是聽眾,可以通過對話對學生的復述進行追問、點撥和引導,幫助學生及時調整語言的組織和復述思維。家長的參與,滿足了每一位學生的成長需求,提升了學生內在的言語實踐能力。
三、從“率性而為”向“分層規(guī)劃”邁進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之中處處有語文。”廣闊的生活,蘊藏著豐富的語文教學資源,這意味著語文的教與學,不僅在課堂之中,也在課堂之外。因此,開展語文課程的“個別化”教學,就不能想到哪里教到哪里,而要緊扣教材所設定的要求,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規(guī)劃。
還以教學統(tǒng)編版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西門豹治鄴》中的“復述”為例,統(tǒng)編版非常重視對學生“復述”能力的訓練,分別在低、中、高學段,設置了不同的復述要求,具體是“完整性復述”“簡要復述”“創(chuàng)造性復述”。復述的資源可以是我們所學習的課文,也可以是生活中與家長相處的每一個瞬間、遇到的每一件事情、經(jīng)歷的每一次遭遇。因此,教師要確立“課內得法,課外得益”的思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課文,習得相關的方法,依照統(tǒng)編版教材對“復述”能力所設定的訓練體系,把握不同階段的不同目標,借助家長的力量和家庭的資源,對不同的學生進行分層規(guī)劃。比如,筆者班級中有一個學生,口頭語言表達的能力相當薄弱,與人交流時,不是語言混亂,就是啰啰唆唆。針對這一現(xiàn)象,筆者與家長溝通,向家長滲透“口頭復述”能力訓練的編排,巧妙地利用生活中的資源,引導該學生進行語言實踐,通過多種策略,有針對性地訓練該學生,并巧妙地將教材資源和生活資源進行整合,不斷完善該學生的口頭復述能力。
在這一教例中,筆者充分發(fā)揮家校合作的力量,依托教材的編排體系,將“個別化”教學從原本的率性而為,轉變?yōu)橛行У恼J知體驗,促進了學生言語實踐能力的全面發(fā)展。
四、從“成人標準”向“多維整合”靠攏
在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都習慣將教學的關注力聚焦在“新授”環(huán)節(jié),忽視了對學生的評價。事實上,評價是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因此,教師需要放棄自己所謂的“成人標準”,將評價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與家長,從而更好地推動每一位學生能力的生長。
例如,《為人民服務》(統(tǒng)編版教材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是一篇演講稿類的說理文,不僅有著傳統(tǒng)說理文的論點、論據(jù)、論證,同時語言也極富感染力。在教學這篇課文時,筆者組織學生將演講作為重要的語文活動,要求學生在學習了課文之后,將這篇課文的內容和觀點,演講給自己的父母聽,所設定的標準為對內容理解的準確性、語言表達的感染性、肢體運用的合理性。在整個過程中,父母能夠以對比的方式,關注孩子演講前后的變化,以發(fā)展的視角發(fā)現(xiàn)孩子的亮點。最后,筆者通過綜合性的觀察,對每個學生做出全面的評價。家校合作的共生評價,不僅讓學生看到了自己的努力,還讓他們看到了自己的進步。
總之,教師要充分整合文本的素養(yǎng)和資源,發(fā)揮家校合作的力量,針對每一位學生的內在發(fā)展動力,積極落實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地位,采用相對應的策略,推動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高效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偉.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yǎng)措施[J].課外語文,2015(18):85.
[2]李娟.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1(47):31-32.
[3]程靈英.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yǎng)[J].海峽科學,2015(7):95-96.
[4]管德標.利用電子白板創(chuàng)新小學語文教學的途徑[J].中小學電教,2021(12):57-58.◆(作者單位:南通大學附屬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