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麗 朱文婷
[摘 要] 評估有助于促進托育機構的高質(zhì)量發(fā)展,為此需要研發(fā)適宜的托育機構照護質(zhì)量評估工具。本研究借助ucinet 6.0軟件對國外14個有較大影響的托育機構照護質(zhì)量評估工具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它們都強調(diào)通過班級觀察的方式獲取評估所需信息,主要涉及物理空間和材料、回應性照護、一日生活照料、活動與早期學習支持四大維度。在具體實施和應用方面,這些評估工具通常關注嬰幼兒可獲得的平均教育質(zhì)量,要求評估者深入班級,選取代表性活動,開展真實性評價,其結果可以用于科學研究、質(zhì)量改進、機構認證與評級等多重目的。我國在建設托育機構照護質(zhì)量評估體系時,應確立保證嬰幼兒健康發(fā)展的評估重點與核心指標,采取深入班級觀察的評價方式,規(guī)范評估流程,強調(diào)以評促建,持續(xù)改進托育機構照護質(zhì)量。
[關鍵詞] 托育機構;照護質(zhì)量;評估工具;班級觀察
一、問題提出
生命頭三年是個體身心健康發(fā)展的重要機會窗口期,為嬰幼兒提供高質(zhì)量的照護服務事關民生大計,事關國家未來。大量研究證實了托育機構的早期投資價值,其不僅能積極促進嬰幼兒的后續(xù)學習與發(fā)展,還能改變?nèi)鮿萑后w的生存境況,打破貧困階層的惡性循環(huán),帶來社會和經(jīng)濟效益。[1][2][3]尤其是隨著我國生育政策的調(diào)整,發(fā)展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更是成為助推生育政策落實的重要配套措施。[4][5]近年來,國家陸續(xù)出臺相關政策,對托育機構規(guī)范建設提出了基本要求。然而,在“十四五”時期高質(zhì)量發(fā)展的新要求和新形勢背景下,不能僅著眼于規(guī)模擴增和基本規(guī)范,還需要通過評估促進托育機構的高質(zhì)量發(fā)展。由于目前我國有關托育機構照護質(zhì)量評估的探索剛剛起步,相關研究較為匱乏。如何加強托育機構照護質(zhì)量評估的標準化和系統(tǒng)性建設,提升嬰幼兒照護服務質(zhì)量成為亟待破解和研究的熱點議題。
班級環(huán)境是嬰幼兒早期學習和發(fā)展的主要場所之一。根據(jù)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班級屬于直接影響嬰幼兒發(fā)展的微觀系統(tǒng),是托育機構的基本組成單位,班級整體質(zhì)量的總和能夠反映托育機構的質(zhì)量。[6]在國際上,聚焦班級觀察的評估更是長期以來被視為問責制驅(qū)動的衡量過程性質(zhì)量的重要工具,它提供了關于班級實踐的直接證據(jù)和信息,讓我們能夠置身于現(xiàn)實且真實的自然情境中去評估質(zhì)量。[7]班級觀察具有診斷、評估和咨詢的目的,也被視為了解課堂實踐和照護質(zhì)量的黃金標準,以及連接教育政策和嬰幼兒發(fā)展兩者之間的關鍵中介,能夠及時給予形成性評估和指導教師改進工作的發(fā)展性反饋。[8]近年來,質(zhì)量評估改革的一個共同特點是側重于過程性質(zhì)量的評估。[9][10]這種對于過程性質(zhì)量評估的關注更是重新引起了人們對班級觀察的興趣,將其作為一種收集信息以支持質(zhì)量改進的途徑。2022年2月,我國教育部新出臺的《幼兒園保育教育質(zhì)量評估指南》明確指出要“聚焦班級觀察,全面、客觀、真實地了解幼兒園保育教育過程和質(zhì)量”?;诎嗉売^察的評估已成為當前質(zhì)量評估的重要發(fā)展趨勢。
隨著方法論和理論的進步以及可推廣的、基于循證研究的新要求和新變化的產(chǎn)生,應用于研究的班級觀察工具正在不斷演變。傳統(tǒng)觀察工具通常側重于特定的教師行為,定性的、描述性的觀察方法也開始向定量的、標準化的班級觀察轉變,用于評估整體班級環(huán)境或其中更具體的方面。近年來,國際上越來越多研究者重新強調(diào)開發(fā)具有足夠可靠性和有效性的標準化觀察措施。基于此,本文對國際上常用的聚焦班級觀察的托育機構照護質(zhì)量評估工具進行文本收集和分析,嘗試歸納概述當前托育機構照護質(zhì)量觀察評估的主要框架及指標、具體流程和評估結果的運用,進而為聚焦班級觀察的托育機構質(zhì)量評估體系的構建和落實提供相應的決策參考和建議。
二、研究方法
(一)文獻檢索與篩選
為了系統(tǒng)梳理國際上基于班級觀察的0~3歲嬰幼兒托育機構照護質(zhì)量評估工具,本文首先在四大常用的教育學和心理學英文數(shù)據(jù)庫里進行文獻檢索,分別是Web of Science、PsycINFO、Educational Resource Information Center、ProQuest Education Journals。基于本文的主題選擇了以下檢索關鍵詞:“child care OR care”和“quality OR environment OR interaction OR relationship”和“infant OR toddler OR young children”。文獻檢索起始時間設置為1900年1月1日,截止日期為2022年5月1日。同時采用文獻回溯的方法進行文獻補查。其次,在Google上檢索早期教育和保育質(zhì)量評估工具的匯編,如“Quality in 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 Settings: A Compendium of Measures”(2010年)、“How is Child Care Quality Measured A toolkit”(2016年)、“Infant and Toddler Child Care Quality Measures Bibliography”(2016年)。對通過上述兩大文獻檢索方式找到的評估工具,進行逐一篩選。本文采用以下納入標準:(1)評估工具必須是專門針對0~3歲嬰幼兒托育機構,如果評估工具同時適用于其他年齡段的兒童,則必須有單獨版本適用于0~3歲嬰幼兒,以體現(xiàn)0~3歲嬰幼兒照護的獨特性;(2)評估工具是對托育機構照護質(zhì)量的評價,既可以是對結構性質(zhì)量要素的評價,也可以是對過程性質(zhì)量要素的評價;(3)評估工具的施測需要使用班級觀察;(4)評估工具至少被一項發(fā)表在同行評審期刊上的實證研究所采用,或者評估工具的手冊/量表已出版發(fā)行;(5)評估工具所使用的語言包括英語;(6)如果評估工具被更新/修訂了,則只納入最新版本。基于上述六大篩選標準,本文最終確定了14個托育機構照護質(zhì)量評估工具,其基本情況見表1。
(二)分析思路
本文對上述納入的14個基于班級觀察的托育機構照護質(zhì)量評估工具進行文本分析,以探索國際上對托育機構照護質(zhì)量評估方面的共識。首先,為了探索當前聚焦班級觀察的托育機構照護質(zhì)量評估的主要維度和指標,采用共詞分析法對這些評估工具的指標體系進行可視化圖譜分析,對這些評估工具中的二級指標進行整理后錄入數(shù)據(jù)庫,并將同類項進行合并,最終得到處理后的指標共128個。隨后,將得出的共詞矩陣數(shù)據(jù)導入社會網(wǎng)絡分析軟件(Ucinet 6.0)進行凝聚子群分析,對選取不低于3次的23個二級指標進行2-派系分析,并針對各個子群中的指標分別建構共詞矩陣。最后,為了進一步了解聚焦班級觀察的托育機構照護質(zhì)量評估工具的實施與應用,重點圍繞觀察的對象、觀察的方法、觀察的過程以及觀察結果的呈現(xiàn)與使用進行分析和探討。
三、在班級觀察中評估托育機構照護質(zhì)量:主要維度及指標
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聚焦班級觀察的托育機構照護質(zhì)量評估指標中存在4個網(wǎng)絡子群,根據(jù)其內(nèi)容可以將其劃分為四類:物理空間和材料、回應性照護、一日生活照料以及活動與早期學習支持。隨后,本研究將所有二級指標建立成共詞矩陣,利用ucinet 6.0軟件分析各維度下的核心指標。
(一)“物理空間和材料”維度及其核心指標
“物理空間和材料”維度是國際上托育機構照護質(zhì)量評估工具中較為廣泛關注的。首先,要確保嬰幼兒在機構內(nèi)的安全與健康。其中,IT PQA、PITCPARS、Q CCIIT、IT AQI和IT APECP等均對安全健康的環(huán)境有明確的質(zhì)量要求,主要包括照護環(huán)境的安全、設施材料的衛(wèi)生清潔、基本的醫(yī)療衛(wèi)生和保健需求。[11][12][13][14][15]其次,保育設施齊全也是很多工具中都包含的,從國際常用的質(zhì)量評估工具來看,日常保育設施至少包括用餐、盥洗、睡眠和其他日常生活用具。例如ITERS 3中提到了日常照料和游戲設施、休閑以及舒適設施;[16]IT PQA中更是細致要求睡眠區(qū)、用餐/食物準備區(qū)和身體保育區(qū)都有相應的設施,包括睡眠區(qū)以及嬰兒床和學步兒床/墊子,適合成人和嬰幼兒的座椅,方便的存儲空間,獨立、安靜、可供交往的用餐區(qū),便利的尿布臺和/或衛(wèi)生間等。[17]再次,游戲材料也是多數(shù)工具所關注的質(zhì)量指標。例如IT PQA強調(diào)照護和游戲空間應充滿柔軟的玩具、靠墊、織物、毛毯和不同型號的坐墊,還有嬰幼兒可以依偎的人;而對于在混齡班和學步兒班內(nèi)的幼兒,也可提供充足的材料用于沙、水、美術、積木、玩偶、娃娃家游戲,使孩子們?nèi)於伎梢垣@取這些材料。[18]IT CC HOME中的評估指標包括各類的室內(nèi)外游戲材料,如肌肉活動玩具或設備、推拉玩具、嬰兒車、可愛的玩具或角色扮演玩具、手眼協(xié)調(diào)玩具、印刷品和音樂玩具等。[19]最后,活動空間也是非常重要的質(zhì)量指標。例如ITERS 3強調(diào)對嬰幼兒、成人和設施而言都需要有足夠的活動空間區(qū)域。[20]
(二)“回應性照護”維度及其核心指標
回應性照護質(zhì)量是衡量托育機構照護質(zhì)量的重要過程性指標。本文納入的所有工具基本都關注到了“回應性照護”維度的相關指標。照護者與嬰幼兒之間的互動重點應當具有積極的情感關系、敏感回應性和發(fā)展支持性。從各個評估工具來看,其中IT CLASS、PICCOLO和Q CCIIT是直接針對嬰幼兒與教師互動的量表。IT CLASS嬰兒版本主要涉及回應式照料,[21]學步兒版本包括情感與行為支持和學習的參與式支持兩大維度;[22]PICCOLO包括了情感、回應能力、鼓勵和教學支持四個方面;[23]Q CCIIT則從社會情感支持、認知發(fā)展支持以及語言和讀寫能力支持,來對關鍵性的回應質(zhì)量指標進行要求。[24]此外,在其他量表中也不同程度地體現(xiàn)了對回應性照護質(zhì)量的關注。例如ITERS 3中有專設互動維度,包括游戲和學習的管理、同伴互動、師生互動、身體接觸、行為指導。[25]ORCE、IT PQA、PITCPAR、CES中也包含對回應性照護的質(zhì)量要求,不僅涉及情感支持方面的如共同關注、[26]信任的師幼關系以及與照護者合作等;[27]還涉及能夠敏感觀察和識別嬰幼兒的發(fā)展需求;[28]同時需要給予回應,例如對嬰兒的信號做出反應,談論嬰兒正在探索的東西;[29]還包括語言示范、認知發(fā)展刺激等學習和發(fā)展的促進和支持。[30][31]綜上可見,對于托育機構回應性照護質(zhì)量的評估,首先要營造溫馨的情感環(huán)境氛圍,這是高質(zhì)量師幼互動的前提保障及關鍵。其次,要能夠?qū)胗變哼M行敏感性回應。教師需要關注、覺察嬰幼兒的需求、興趣和情緒。最后,教師在覺察到嬰幼兒的需求后,要提供精準的支持以與嬰幼兒的發(fā)展需求和水平相匹配,結合嬰幼兒最近發(fā)展區(qū)給予回應,通過多種教學支持策略和方法以促進孩子的發(fā)展。
(三)“一日生活照料”維度及其核心指標
對于嬰幼兒而言,精細化的照料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一日生活照料對于托育機構照護質(zhì)量而言也是非常關鍵的。在本文納入的14個評估工具中,一日生活照料維度中的質(zhì)量指標主要從為嬰幼兒提供精細化的照料的角度,重點對于一日流程和各個生活環(huán)節(jié)進行考察。首先,在一日流程上,多個量表都提到了需要有常規(guī)圖和時間表。IT PQA強調(diào)要有張貼的、供家長瀏覽的一日流程表,在嬰幼兒可以看到的低矮位置也張貼了供稍大嬰兒和學步兒瀏覽的常規(guī)圖;[32]TPITOS中有單設活動時間表、一日流程表和過渡指標;[33]而IT AQI中也包括了每日可見的時間表。[34]此外,IT PQA還要求一日流程是可預測且靈活的,會根據(jù)嬰幼兒的個體需要、節(jié)奏和氣質(zhì)調(diào)整一日流程。[35]PITCPARS強調(diào)時間表必須遵循每個嬰幼兒個體的節(jié)奏,要體現(xiàn)以兒童為中心。[36]其次,在一日活動中的各個生活環(huán)節(jié)上,主要以換尿布/如廁、正餐/點心、午睡等為主,包括日常活動和保育常規(guī)的組織性,以及所有日?;顒拥你暯邮欠耥槙车?。例如ITERS 3中有專門針對個人日常照料的維度,對嬰幼兒的餐點、如廁等各個生活環(huán)節(jié)中的衛(wèi)生和照料進行了細致的規(guī)定。[37]CRAT主要對喂養(yǎng)和換尿布進行了要求;[38]IT PQA也單設了流程和常規(guī)維度,包括一日流程各個環(huán)節(jié)的要求,還有涉及用餐、身體護理、過渡、午睡、活動時間等一系列日常照料措施的質(zhì)量規(guī)定。[39]除了上述常見指標外,有部分量表關注了主要照護者的一致性,照護的連續(xù)性以及照護中的記錄保持和信息共享等,通過各種照護策略和原則來保證生活照料的更加精細化和科學化。
(四)“活動與早期學習支持”維度及其核心指標
從國際托育機構照護質(zhì)量核心指標來看,活動與早期學習支持也是不少評估工具所共同關注的。對于嬰幼兒照護而言,其不僅需要安全、健康,更要能夠促進嬰幼兒的早期學習和發(fā)展,實現(xiàn)所期待的教育效果,以便保障托育機構照護服務的專業(yè)化和質(zhì)量。該維度主要從提供早期學習計劃的角度出發(fā),包括組織各類游戲活動,給嬰幼兒提供多方面發(fā)展的學習體驗,以及使用各種教學策略和支架來促進嬰幼兒的探索和個體發(fā)展等。首先,對于嬰幼兒而言,要提供各類的游戲活動。例如,ITERS 3量表中涉及了小肌肉活動、美術活動、音樂和律動、積木游戲、角色游戲、自然科學活動、數(shù)學/數(shù)字活動等。[40]IT AQI量表中重點考察了感官、科學與自然、藝術、語言和讀寫、音樂游戲、體育游戲、認知與操控、積木與建構、假裝游戲等。[41]其次,很多量表諸如ITRCC、IT AQI非常重視嬰幼兒的學習體驗,包括合作學習的經(jīng)驗、日?;雍妥匀惑w驗、支持自尊和獨立性發(fā)展等,[42][43]強調(diào)教師應當給予嬰幼兒更多的自主學習機會和體驗的機會。最后,能夠使用多元化的早期學習策略也是不少量表所關注的。最為常見的包括提供支架,[44][45]行為指導,[46][47]運用語言策略去解釋、詢問信息、談論特征或重復和擴展嬰幼兒的語言能力等。[48][49][50][51]此外,還有部分量表強調(diào)個性化的教學,[52][53]關注每個嬰幼兒的發(fā)展需要,以及為特殊需要兒童提供特別的支持。
四、基于班級觀察的托育機構照護質(zhì)量評估的實施與應用
當前國際上聚焦班級觀察的托育機構照護質(zhì)量評估工具在觀察的對象、方法、過程以及結果運用等方面呈現(xiàn)出以下具體特點:
(一)觀察對象:面向各類托育機構,聚焦嬰幼兒可獲得的班級平均質(zhì)量
在評估對象上,這些評估工具主要針對招收0~36個月嬰幼兒的托育機構。例如,ITERS 3明確規(guī)定,班級中至少要有75%的嬰幼兒的年齡處于0~36個月才建議使用該工具。[54]在本文納入的14個評估工具中,有4個評估工具根據(jù)嬰幼兒的年齡細化出多個版本:(1)IT APECP有2個版本,分別適用于嬰兒班級(0~12個月)和學步兒班級(12~26個月);(2)IT AQI有2個版本,分別適用于嬰兒班級(0~18個月)和學步兒班級(19~30個月);(3)IT CLASS有2個版本,分別適用于嬰兒班級(0~18個月)和學步兒班級(15~36個月);(4)ORCE有4個版本,分別適用于6個月、15個月、24個月和36個月的嬰幼兒。
班級中不止有一位教師,也不止有一名嬰幼兒,因而如何有效捕捉嬰幼兒在班級中的經(jīng)驗成為班級觀察的難點。在本文納入的14個評估工具中,11個評估工具關注的是嬰幼兒在班級中的平均或普遍經(jīng)驗,3個工具關注的是嬰幼兒的個別經(jīng)驗。關注嬰幼兒的平均或普遍經(jīng)驗,意味著不以單個嬰幼兒為觀察焦點,而是旨在捕捉班級中每一位嬰幼兒可獲取的經(jīng)驗,即“可獲得的平均質(zhì)量”要注意觀察班級中每一位嬰幼兒的狀況及其與教師的互動。當班級中不止有一名教師時,需要對多名教師的行為進行評估。例如,IT CLASS建議,在評分時根據(jù)與教師互動的幼兒人數(shù)、教師與幼兒互動的時長以及教師在活動中的職責等因素對班級中同時出現(xiàn)的多名教師的行為進行賦分。[55][56]而Q CCIIT則建議,當班級中有多位教師在場時,每次只觀察一位教師與嬰幼兒的互動,然后觀察另外一位教師與嬰幼兒的互動,依次對不同教師與嬰幼兒的互動進行評分。[57]即使在同一個班級中,不同嬰幼兒所獲得的照護質(zhì)量可能有所不同。因而,關注嬰幼兒個別經(jīng)驗的評估工具以個別嬰幼兒為觀察焦點,僅觀察和評價該嬰幼兒與教師的互動狀況。例如ORCE就是用于評估個別嬰幼兒所接受的照護服務的質(zhì)量。
(二)觀察方法:深入班級現(xiàn)場,開展對照護質(zhì)量的真實性評價
在評估方法上,本文納入的14個評估工具的施測都主要依賴于班級觀察,注重直接證據(jù),甚至有9個評估工具把班級觀察視為收集信息的唯一方法;有3個評估工具以班級觀察為主,教師訪談為輔;有2個評估工具以班級觀察為主,教師訪談和文件審查為輔。在開展班級觀察時,通常是以班級為單位,每次評估一個班級,在班級中進行連續(xù)自然觀察,觀察時長在1.5到4個小時之間。班級觀察聚焦于過程性質(zhì)量要素,尤其是教師在班級中與嬰幼兒的互動、游戲/活動的組織與實施。對于結構性質(zhì)量要素的觀察,如班級中的材料/玩具,不僅僅是記錄其數(shù)量/種類/功能,更重要的是觀察教師如何使用這些材料/玩具與嬰幼兒進行互動。
在班級觀察中,這些評估工具采用系統(tǒng)性觀察法(Systematic Observation),以識別和量化教師與嬰幼兒在班級中的行為表現(xiàn)。隨著對循證教學、評估和督導的日益重視,可靠且有效地記錄班級環(huán)境/活動/互動就顯得越發(fā)重要。系統(tǒng)性觀察就是在自然情境中考察照護過程,并能提供詳細、精準的證據(jù)/數(shù)據(jù),將觀察到的照護實踐分配到一組先前制定好的類別中,通常用于收集定量數(shù)據(jù)。[58]對照評估工具的內(nèi)容和標準,評估人員系統(tǒng)性地記錄教師和嬰幼兒的行為,如頻率、持續(xù)時間以及強度 (影響程度)等,并對其進行分類和量化評定。通過系統(tǒng)性觀察,這些評估工具能夠捕捉班級中教師和嬰幼兒行為的具體內(nèi)容與復雜性,并且能夠了解照護實踐發(fā)生的當下情境以及時序和動態(tài)特征。
(三)觀察過程:選取代表性活動,保證班級觀察的客觀性和準確性
在觀察過程上,首先涉及何時進行班級觀察,即時間取樣的問題,通常建議在一天中班級最活躍的時段且大部分嬰幼兒進入班級后進行觀察,以便能夠捕捉班級中大部分嬰幼兒的經(jīng)驗。這就需要評估人員事先了解班級的一日流程,以便選取能保證獲得充足觀察時長和觀察到具有代表性的嬰幼兒經(jīng)驗的時段。本文納入的評估工具所規(guī)定的觀察時長應該確保觀察到班級中不同類型的活動,涉及一日活動的主要環(huán)節(jié)。例如,IT CLASS要求,既要觀察到教師主導的活動,也要觀察到嬰幼兒主導的活動,[59][60]且嬰兒班需要能觀察到各類生活照護環(huán)節(jié)。[61]而TPITOS要求,在2小時班級觀察中至少需要觀察到三種不同類型的活動(如自由游戲、集體活動、生活照護、戶外活動),且每個類型的活動至少持續(xù)15分鐘。[62]CRAT要求至少需要觀察40分鐘的進餐活動、10分鐘的如廁/換尿布環(huán)節(jié)。[63]Q CCIIT需要觀察一個半結構化的活動,以評估教師是如何邀請嬰幼兒加入到成人選擇的活動中、班級如何過渡到這個活動中、教師如何組織這個活動,以及教師在活動中如何促進嬰幼兒的發(fā)展。[64]
此外,為了保證班級觀察的客觀性和準確性,評估人員采用非參與式觀察。如ITERS 3明確指出,評估人員在班級觀察時要盡可能減少對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不去干擾教師/活動、不主動與嬰幼兒交流、盡量保持中性的面部表情、不亂動班級中的材料/玩具。[65]在整個班級觀察過程中,評估人員必須避免注入外部解釋,尤其是不要試圖站在教師的角度去解釋所看到的行為,而應把觀察到的客觀事實作為評分的依據(jù),避免受到“第一印象”的影響(即首因效應),例如IT CLASS建議,評估人員進入班級后,可以花幾分鐘來有意識地思考和反思自己對這個班級的“第一印象”,然后積極努力地去尋找班級中是否有與自己的“第一印象”不符合的證據(jù)。[66]為了確保評估人員的觀察信度,評估人員在正式施測前需要接受專業(yè)培訓,不僅要掌握評估工具的內(nèi)容,還需要學習班級觀察的策略。同時,在進行班級觀察時,要檢驗和保障不同評估人員之間的觀察者間信度,國際普遍認可的標準是至少20%的班級觀察中評估人員之間的一致性不低于80%或評估人員之間的Cohens kappa值高于0.60。[67]
(四)觀察結果:依據(jù)量化描述評定等級,并注重評估結果的多元化應用
對照評分系統(tǒng),評估人員對在班級中所觀察到的照護實踐進行量化描述,進而對班級中的照護質(zhì)量進行賦值,做出量化評定。本文納入的這些評估工具的評分方式主要有四類:(1)4個評估工具(CRAT、IT CC HOME、ITRCC、TPITOS)依據(jù)評估指標是否被觀察到進行評分,如用“是”表示指標內(nèi)容與觀察到的實際情況相符,用“否”表示指標內(nèi)容與觀察到的實際情況不符;(2)2個評估工具(CES、PICCOLO)依據(jù)評估指標被觀察到的頻率進行評分,如用“1”表示“沒有”,“2”表示“有時”,“3”表示“經(jīng)?!?,4表示“通常”;(3)3個評估工具(ITCLASS、ORCE、PITCPARS)采用等級評定量表,如用“1~2”表示“低水平”、“3~5”表示“中等水平”、“6~7”表示“高水平”;(4)還有3個評估工具(IT AQI、ITERS 3、IT PQA)則在對每個評估指標進行“逐條過關”基礎上給予等級評定,例如分別在奇數(shù)分值下設置若干指標,對這些指標逐一進行“是/否”評定,然后根據(jù)每個奇數(shù)分值下指標通過的比例,確定最終的質(zhì)量等級。
從本文納入的托育機構照護質(zhì)量評估工具可以看到,當前評估工具不僅是出于單純的質(zhì)量監(jiān)測或者促進個體發(fā)展,而是兼顧多方利益相關者,注重評估結果的多元化應用。本文納入的這14個評估工具的主要目的包括:科學研究、質(zhì)量改進、機構認證/質(zhì)量評級。在科學研究方面,這些評估工具主要被用于研究者或?qū)嵺`人員探索托育機構照護質(zhì)量水平的現(xiàn)狀研究,或是探索托育機構照護質(zhì)量水平與嬰幼兒發(fā)展之間的相關研究。在質(zhì)量改進方面,這些評價工具可用于內(nèi)部診斷托育機構照護服務的優(yōu)勢與不足之處,甄別出繼續(xù)改進的地方,為照護質(zhì)量的提升明確方向,促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在機構認證/質(zhì)量評級方面,一些評估工具被直接用于當?shù)卣_展的學前教育“質(zhì)量評級與促進系統(tǒng)”。例如,加拿大的多倫多市采用IT AQI對0~3歲托育機構進行質(zhì)量評級,凡是接受過市政府資助/補貼的托育機構每年都必須參加評估,并且托育機構在IT AQI上的得分應至少達到3分(總分為5分)才能繼續(xù)獲得市政府的資助/補貼。[68]而IT CC HOME、IT CLASS、ITERS 3、IT PQA、PITC PARS等評價工具則被用于美國各州的“質(zhì)量評級與促進系統(tǒng)”。有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2016年,美國30個地區(qū)的“質(zhì)量評級與促進系統(tǒng)”使用了ITERS 3,以及11個地區(qū)的“質(zhì)量評級與促進系統(tǒng)”使用了IT CLASS。[69]
五、對我國的借鑒價值
推動托育機構的高質(zhì)量發(fā)展是當前我國落實“三孩”政策,解決“幼有所育”民生問題的時代要求與核心內(nèi)涵。照護服務是嬰幼兒在托育機構中獲得的最直接的經(jīng)驗,是托育機構發(fā)揮作用的核心機制。當前國際社會在聚焦班級觀察的托育機構照護質(zhì)量評估方面積累了較為豐富的探索經(jīng)驗,為我國托育機構照護質(zhì)量評估體系的構建完善提供了一定的思路與建議。為此,可以重點關注、科學借鑒國際托育機構照護質(zhì)量評估中的有益做法。在基于我國國情基礎上,探索國際經(jīng)驗的本土化實踐,逐步形成既具有我國特色,又與國際銜接的托育機構照護質(zhì)量評估體系。
(一)聚焦班級觀察,提供面向全體嬰幼兒的高質(zhì)量照護服務
在我國,托育機構主要面向的是0~3歲嬰幼兒,作為培養(yǎng)人的教育機構,其主要和最為核心的功能和價值就是為嬰幼兒提供照護服務,滿足嬰幼兒的身心發(fā)展需求,并支持嬰幼兒的早期學習和發(fā)展。2019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fā)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按照兒童優(yōu)先的原則,最大限度地保護嬰幼兒,確保嬰幼兒的安全和健康。”從國際代表性托育機構照護質(zhì)量評估工具來看,當前更多關注的也是為嬰幼兒提供高質(zhì)量照護服務體驗。為此,在托育機構質(zhì)量評估中,應當始終以促進嬰幼兒發(fā)展為主線,而質(zhì)量目標的意義在于從早期教育與保育“全局”角度尋求發(fā)展途徑,以指向“完整的人”的發(fā)展的共同目標,從而避免嬰幼兒早期的發(fā)展差距或不平衡。首先,托育機構照護質(zhì)量評估需要深入班級現(xiàn)場,通過系統(tǒng)性、連續(xù)性的自然觀察對嬰幼兒照護質(zhì)量進行評估。過去,易測量、容易獲取數(shù)據(jù)的結構性質(zhì)量指標備受青睞,但是這些指標對于嬰幼兒發(fā)展的影響作用是較小和間接的,與嬰幼兒直接體驗相關的過程性質(zhì)量對其發(fā)展的價值和意義更為重大。然而,我國以往的質(zhì)量評估偏重的是硬件和結構性質(zhì)量方面,因此應加快從“以結構性質(zhì)量為主”向“以過程性質(zhì)量為主”的轉變。在質(zhì)量評估時,班級觀察應以過程性質(zhì)量為主要內(nèi)容,同時關注結構性質(zhì)量對過程性質(zhì)量的支持作用。其次,照護服務應當是面向全體嬰幼兒的,讓每個嬰幼兒能夠獲得普遍的、高質(zhì)量的照護服務,同時也需要兼顧個別嬰幼兒特殊性、差異化的服務需求。最后,在具體托育機構照護質(zhì)量評估指標體系的建構和實施過程中,應以促進兒童發(fā)展為根本目的,將質(zhì)量評估重點放在與嬰幼兒發(fā)展密切相關的質(zhì)量要素方面,尤其要關注班級環(huán)境中教師與嬰幼兒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行為和過程。
(二)確立評估重點,納入基于班級觀察的托育機構照護質(zhì)量核心指標
評估指標是保證教育評價科學性的重要基礎,關涉托育機構質(zhì)量評估指標體系的具體質(zhì)量結構和內(nèi)容。當前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于2019年10月發(fā)布的《托育機構設置標準(試行)》更多從基本準入和設置規(guī)范的角度予以要求,但是對于與嬰幼兒照護體驗更密切相關的照護質(zhì)量關注不足。從國際上常用的托育機構照護質(zhì)量評估工具來看,重點關注物理空間和材料、回應性照護、一日生活照料以及活動與早期學習支持四大方面,能夠為我國托育機構照護質(zhì)量評估指標體系內(nèi)容重點的把握提供重要參考。首先,要提供安全健康的物理空間和游戲材料。環(huán)境是“第三任老師”,除了家庭和教育專業(yè)人員,空間的特征和組織還可以傳達教育意義并影響兒童在早期的成長。[70]應當配備充足且適宜的保育設施、室內(nèi)外活動空間,為嬰幼兒提供有刺激性的探索材料。其次,給予每個嬰幼兒積極且敏感的回應性照護。回應性照護是0~3歲嬰幼兒高質(zhì)量照護的核心?;貞哉兆o的首要前提是教師要成為一個敏感、有回應的溝通者。在尊重的基礎上,教師正確地解讀并及時回應嬰幼兒言語和非言語的信號,給嬰幼兒提供積極的、養(yǎng)育性的照護,嬰幼兒也及時回應教師,雙方開展互動。再次,提供精細化的一日生活照料。對于年齡較小的嬰幼兒而言,衛(wèi)生保健與生活照料是極為關鍵的,這不僅需要對嬰幼兒的身體健康和衛(wèi)生進行及時的監(jiān)測,滿足嬰幼兒的生理需求,還需要在一日活動的過渡、進餐、睡眠等生活環(huán)節(jié),為嬰幼兒提供精細化的照料。最后,結合嬰幼兒的發(fā)展水平、興趣與需求,設計游戲活動,關注嬰幼兒早期學習機會和發(fā)展?jié)撃?。[71]同時也需要注意,國際關注的主要維度和指標可以一定程度上幫助我們擴展對于高質(zhì)量托育機構照護質(zhì)量的認識,但是我國的托育機構照護質(zhì)量核心指標研制,應當在基于循證研究之上,進一步探索和篩選能夠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敏感促進我國嬰幼兒全面發(fā)展的關鍵指標。
(三)規(guī)范評估流程,構建協(xié)同科學的托育機構照護質(zhì)量評估方法
托育機構質(zhì)量評估通常是涉及多人參與的、多維復雜的主觀評估活動,評估人員、評估情境和評估工具都是評估誤差的重要來源。如何控制評估誤差來源、減少評估誤差、保障測量信度,是提高托育機構質(zhì)量評估科學性和有效性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第一,評估人員需要接受專業(yè)培訓,不僅要掌握評估指標及其評分標準,還要熟悉評估流程和方法,能在復雜且真實的班級環(huán)境中有效地收集信息,確保質(zhì)量評估的信度和效度。第二,對托育機構照護質(zhì)量的評估應以現(xiàn)場觀察為主,資料審查或教師訪談為輔。應重點觀察班級中教師組織的游戲/活動以及與嬰幼兒的互動,包括教師與嬰幼兒的面部表情、姿勢、肢體動作、語言等。第三,開展班級觀察時,應在規(guī)定的觀察時間內(nèi)盡可能觀察多樣化、典型性的活動,以期能捕捉到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的嬰幼兒經(jīng)驗。同時要注意“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能夠敏感捕捉重要事件,例如教師給予嬰幼兒個別化指導等。第四,在開展班級觀察時,要保持客觀中立,避免主觀解釋,應基于整個觀察時段所收集到的全部信息進行質(zhì)量等級評定。最后,要注意不要打斷或干擾班級中正在進行的活動。開展非參與式的觀察,應盡可能避免與教師和嬰幼兒的互動,同時也注意不給教師和嬰幼兒帶來壓力。
(四)以評促建為導向,運用評估結果持續(xù)改進托育機構照護質(zhì)量
托育機構照護質(zhì)量的評估是其質(zhì)量提升的途徑和手段,保障和促進托育機構照護質(zhì)量的整體提升應成為質(zhì)量評估工作的最終目標。因此,需要將質(zhì)量提升與改進貫穿于托育機構照護質(zhì)量評估的全程,發(fā)揮以評促建的功能。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明確提出,“完善評價結果運用,綜合發(fā)揮導向、鑒定、診斷、調(diào)控和改進作用”。托育機構在達到某一質(zhì)量水平標準的同時,可用高一層次質(zhì)量水平的標準作為后續(xù)發(fā)展的目標,并建立托育機構自主發(fā)展的內(nèi)部機制,使質(zhì)量評估工作成為托育機構發(fā)展的必要組成部分。首先,采用科學的評估工具,通過系統(tǒng)性評估為托育機構診斷當前的照護質(zhì)量水平,客觀且準確地識別其優(yōu)勢和劣勢領域,并甄別出亟需改進的方面。其次,關注評估結果的指引作用,基于評估結果為托育機構制定個別化的照護質(zhì)量改進方案,從物理空間和材料、回應性照護、一日生活照料、活動與早期學習支持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提升,逐一對照評估指標及其當前評分,制定托育機構照護質(zhì)量改進的長期和短期目標。再次,重視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為教師提供持續(xù)的專業(yè)發(fā)展機會和有效支持,改善教師的照護行為,幫助教師通過意向性互動來促進嬰幼兒各領域的早期學習和發(fā)展。最后,定期對托育機構的照護質(zhì)量進行評估,對托育機構的評估結果進行縱向?qū)Ρ?,通過數(shù)據(jù)/證據(jù)來監(jiān)測、檢驗和論證托育機構照護質(zhì)量改進的效果和效率。根據(jù)動態(tài)評估的結果,調(diào)整托育機構照護質(zhì)量改進的具體方案,做出循證決策。
參考文獻:
[1]PRESS R. NAEYC early childhood program standards and accreditation criteria: the mark of quality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M]. St. Paul: Redleaf Press,2005:132.
[2]SZEKELY A B. Infants and toddlers in the policy picture: a self assessment toolkit for states[J]. ZERO TO THREE,2016,36(3):42-43.
[3]高敬.早期教育機構質(zhì)量的重要性、內(nèi)涵與評價[J].學前教育研究, 2011(07):14-19.
[4]楊菊華.論3歲以下嬰幼兒社會化托育服務中的“五W服務”[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2020(01):167-177.
[5]洪秀敏,朱文婷.全面兩孩政策下嬰幼兒照護家庭支持體系的構建:基于育兒壓力、母職困境與社會支持的調(diào)查分析[J].教育學報,2020,16(1):35-42.
[6]胡碧穎,王雙.學前教育質(zhì)量評價:研究與實踐[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21:39.
[7]MARTINEZ F, TAUT S, SCHAAL K. Classroom observation for evaluating and improving teaching: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J]. 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2016(49):15-29.
[8]BELL C A, GITOMER D H, MCCAFFREY D F, et al. An argument approach to observation protocol validity[J]. Educational Assessment,2012,17(2-3):62-87.
[9]楊莉君,彭榮.論過程性的學前教育基本質(zhì)量評價觀[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7,16(6):110-115.
[10]黃曉婷,宋映泉.學前教育的質(zhì)量與表現(xiàn)性評價:以幼兒園過程性質(zhì)量評價為例[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3,11(1):2-10+189.
[11][17][18][27][32][35][39]HOHMANN M, LOCKHART S, MONTIE J. Infant toddler program quality assessment: form a observation items[M]. Ypsilanti, MI: HighScope Press,2016:1-4,5-7,8-11,49-56,27,28,26-48.
[12][28][30][36][50]MANGIONE P L, KRIENER A K,MARCELLA J. Measuring the multifaceted nature of infant and toddler care quality[J]. Early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2016,27(2):149-169.
[13][24][44][51][57][64]ATKINS B S, MONAHAN S, TARULLO? L, et al. Measuring the quality of caregiver child interactions for infants and toddlers(Q CCIIT)[R]. Washington, DC: U. 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2015:20-21,7-17,11,14-16,23,24.
[14][34][41][43][45][46][68]PERLMAN M, BRUNSEK A, HEPDITCH A, et al. Instrument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Infant and Toddler Assessment for Quality Improvement[J]. Early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2017,28(1):115-133.
[15][53]HALLE T, VICK W J E, ANDERSON R. Quality in 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 settings: a compendium of measures, second edition[R]. Washington, DC: Child Trends,2010:47-48,47.
[16][20][25][37][40][49][54][65]HARMS T, CRYER D, CLIFFORD R M, et al. Infant/ Toddler environment rating scale third Edition(ITERS 3)[M].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2017:19-22,17,65-76,25-28,45-58,33-40,9,10.
[19]BRADLEY R H, CALDWELL B M, CORWYN R F. The child care HOME inventories: assessing the quality of family child care homes[J].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2003,18(3):294-309.
[21][55][59][61]HAMRE B K, LA P K M, PIANTA R C. Classroom assessment scoring system(CLASS) manual, infant[M]. Charlottesville, VA: Teachstone Training,2014:4,9-10,7,7.
[22][47][56][60][66]LA P K M, HAMRE B K, PIANTA R C. Classroom assessment scoring system(CLASS) manual, toddler[M]. Charlottesville, VA: Teachstone Training,2012:3,41,10-11,9,11-12.
[23]ROGGMAN L A, COOK G A, INNOCENTI M S, et al. Parenting interactions with children: checklist of observations linked to outcomes(PICCOLO) in diverse ethnic groups[J]. Infant Mental Health Journal,2013,34(4):290-306.
[26][31]NICHD early Child Care Research Network. Nonmaternal care and family factors in early development: an overview of the NICHD Study of Early Child Care[J].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1,22(5):457-492.
[29][48]OREN T A,RUHL K L. Caregiver environment scale: assessing the quality of center based infant care[J].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2000,28(2):133-138.
[33][62]BIGELOE K M, CARTA? J J, RVINI D W, et al. Teaching pyramid infant toddler observation scale(TPITOS) for infant toddler classrooms manual, research edition[M]. Baltimore, Maryland: Paul H. Brookes Publishing Co.,2019:46-48,13.
[38][63]BOO F L, ARAUJO M C, TOME R. How is child care quality measured? A toolkit[R]. Washington, DC: Inter 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2016:68,68.
[42][52]Early Learning Coalition of Duval. The infant/toddler responsive caregiving checklist[EB/OL].https://elcduval.org/wp content/uploads/gsod/091613%20ITRCC%20-%20Resource%20Guide%20-%20GSOD
%202.0%20-%20FINAL%202013.pdf,2013-02-01/2022-05-01.
[58]MERCER N. The analysis of classroom talk: methods and methodologies[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10,80(1):1-14.
[67]What Works Clearinghouse. WWC Procedures and Standards Handbook[EB/OL].(2022-05-01)[2022-06-02]. https://ies.ed.gov/ncee/wwc/handbooks.
[69]National Center on Early Childhood Quality Assurance. Infants and toddlers addressed in QRIS[EB/OL].(2017-12-01)[2022-05-25].https://childcareta.acf.hhs.gov/sites/default/ files/ public/qris_ infants_toddlers_2016.pdf.
[70]王嬌艷,程秀蘭.當“有準備的環(huán)境”遇上“第三位老師”:對蒙臺梭利教育和瑞吉歐教育中“環(huán)境”的比較研究[J].早期教育(教師版), 2014(09):4-6.
[71]華愛華.“早期關心與發(fā)展”的內(nèi)涵與0~3歲嬰幼兒教養(yǎng)理念[J].學前教育研究, 2004(11):5-8.
Analysis on Observation based Assessment Tools of Childcare Service Quality
LUO Li,1 ZHU Wenting2
(1College of Preschool Education,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8 China; 2School of Governmen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 Assessment can promote the 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ldcare institutions if there are appropriate assessment tools. The Ucinet 6.0 software was used to analyze 14 inter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assessment tools for birth to three childcare institutions. Findings showed that current childcare quality assessment tools focus on four areas: physical space and materials, responsive care, daily routine care, and activities and early learning supports. These tools intend to capture average care experiences of children in classroom, heavily rely on systematic and authentic classroom observation, and can be used for a variety of purposes. It is recommended for China to focus on classroom observation and provide high quality care services for all infants and toddlers; establish assessment emphases and include core indicators of childcare quality; standardize the assessment process and use the assessment results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hildcare institutions.
Key words: childcare institution, quality of care service, assessment tool, classroom obser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