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全軍
[摘要] 通過統(tǒng)計與分析2021年《中學政治及其他各科教與學》全文轉載的中學政治教育論文,發(fā)現(xiàn)2021年度我國中學思政教育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議題式教學、統(tǒng)編教材、黨史教育與思政課教學融合、思政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等方面。2022年中學思政教育研究需要重點關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新課標、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深入、“大概念”統(tǒng)領下的單元教學設計、青少年法治教育、“雙減”背景下思政課作業(yè)設計等問題的研究。
[關鍵詞] 復印報刊資料;中學思政教育;研究熱點;重點走向
《復印報刊資料·中學政治及其他各科教與學》(以下簡稱《中學政治及其他各科教與學》)從全國教育期刊中全文轉載的中學政治教育論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中學思政教育研究的熱點和現(xiàn)狀。本文通過整理和分析2021年其所轉載的中學思政教育論文,以透視我國中學思政教育研究的熱點及重點走向。
一、2021年度論文轉載概況
(一)論文來源期刊轉載數(shù)量
《中學政治及其他各科教與學》2021年度共轉載論文179篇,其中中學思政教育論文80篇,占比44.69%。相關論文分布在24種刊物上,其中轉載數(shù)量相對較多的來源期刊依次為《中學政治教學參考》19篇,占比23.75%;《思想政治課教學》14篇,占比17.5%;《教學月刊(中學版)》8篇,占比10%。
(二)論文所屬內容的欄目分布
《中學政治及其他各科教與學》常設“理論”“專題”“課程”“教學”“教師”“學生”“評價”等7個一級欄目。通過對2021年度各欄目論文轉載統(tǒng)計顯示:“理論”欄目7篇,從較為宏觀的層面研究中學思政教育理論問題,占比8.75%;“專題”欄目25篇,從理論與實踐層面聚焦中學思政教育的熱點及重難點問題,占比31.25%;“課程”欄目15篇,薈萃課改探索,解讀教材文本,占比18.75%;“教學”欄目17篇,以課例為載體研究教學策略,占比21.25%;“教師”欄目8篇,研究教師專業(yè)發(fā)展路徑,占比10%;“學生”欄目2篇,研究學生學科素養(yǎng)現(xiàn)狀,指導學生學科學習方法,占比2.5%;“評價”欄目6篇,研究學習評價方式,解析高考試題,以評價指導教學改革,占比7.5%。
(三)論文作者所屬地域與單位
以2021年度被轉載論文第一作者統(tǒng)計,從地域分布看,來自江蘇、北京、上海、浙江、山東、廣東、四川的作者分別占比21.25%、18.75%、11.25%、10%、10%、7.5%、5%,與2020年度主要集中在江蘇、北京、上海、浙江等省市相比,2021年度作者地域分布更廣,涉及17個省市;從所屬工作單位來看,34位作者來自中學一線,占比42.5%,23位作者來自大專院校,占比28.75%,16位作者來自省、市、區(qū)教科院(教研室),占比20%,7位作者來自出版機構,占比8.75%??梢姡痪€教師仍是中學思政教育研究的主力軍。
(四)論文的課題、基金項目情況
2021年度《中學政治及其他各科教與學》轉載的80篇中學思政教育論文中,有30篇來自課題研究成果或基金項目,占比37.5%,其中6篇國家級項目支持,22篇省級教育規(guī)劃或教研課題,2篇市級教育規(guī)劃課題。課題研究與項目建設能夠使教師的科研與論文寫作聚焦主題,有利于提高教師的科研素養(yǎng)與論文寫作水平,促進教師科研共同體的形成。
二、2021年度中學思政教育教學研究熱點回顧
(一)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研究
統(tǒng)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是黨中央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戰(zhàn)略部署,是思政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育時代新人的重要工程。李寒梅(第10期)在梳理我國大中小學思政課建設歷程與問題的基礎上提出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必須立足不同階段青少年的成長特點,在體現(xiàn)課程目標、內容、實施與評價的階段性特征中,科學建構課程一體化框架;黃閃閃(第10期)基于系統(tǒng)科學方法論從理據、理論和實踐三個層面進行探索,構建了“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內涵建設”系統(tǒng);李超民等(第10期)提出遵循學生成長成才規(guī)律,通過加強大中小學思政課教材內容一體化規(guī)劃設計、完善教材一體化建設的保障機制、促進各學段思政課教師交流互動,以增強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實效性;王慶軍等(第9期)提出從“學段聯(lián)動讓教師有位”“資源共享讓教學有料”“平臺共建讓教育有法”“評價科學讓評價歸真”四方面建設思政課一體化系統(tǒng)教研機制。還有作者專門從初高中銜接的角度探索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如孫輝等(第10期)在反思初高中思政課一體化建構困境的基礎上提出了“統(tǒng)籌學段銜接,加強內容規(guī)劃”“統(tǒng)籌隊伍建設,錘煉教師素養(yǎng)”“統(tǒng)籌校內校外,強化體驗育人”“統(tǒng)籌各類課程,做強課程思政”等初高中思政課一體化建構策略;何燕林(第10期)提出初高中教學要在課程建設的邏輯下,仔細分析不同學段教材的編寫邏輯,從教材內容處理、教學目標定位、教學方法選擇等角度,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同學段前后有機銜接,循序漸進、螺旋式上升地推進思政課一體化
建設。
(二)議題式教學研究
自《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將思想政治課性質明確界定為活動型學科課程以來,議題式教學作為活動型學科課程的重要抓手得到廣泛關注。朱小為(第5期)從教學目標議題化、議題操作活動化、活動過程知識化和知識遷移生活化四個環(huán)節(jié)闡述了當前思政課議題式教學的優(yōu)化路徑;王恒富(第5期)指出當前議題式教學存在功利主義、機械主義和形式主義等誤區(qū),并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精準把握素養(yǎng)立意與教學方式之間、活動設計與學科內容之間、活動形式與活動本質之間關系”的優(yōu)化與改進策略;沈雪春(第5期)提出議題式教學既要對課堂教學要素進行知識層面的顯性架構,以完成學科基本任務,又要對教學要素進行素養(yǎng)層面的隱性架構,以更好地實現(xiàn)知識教學與價值引領的高度統(tǒng)一,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還有作者聚焦“議題式教學與深度學習”進行探索,如劉樂(第5期)認為深度學習和議題式教學存在邏輯自洽關系,深度學習視域下議題式教學呈現(xiàn)“議題設計的整合性和生成性”“情境創(chuàng)設的真實性和探究性”“活動設計的序列化和互動化”“教學評價的過程化和素養(yǎng)化”等基本特征,并提出了“促進知識遷移運用,增強議題價值引領”“搭建問題支架,凸顯高階思維能力”“邁進社會大課堂,促進學生知行合一”等深度學習促進議題式教學實施的策略;林煒(第5期)則提出思政課教師在展開議題式教學時應把握交往理性對于議題描述、論證、決策、遷移四個環(huán)節(jié)的重要性,引導教學方式的深度變革,促進學生深度學習;仲崇柱(第6期)將議題式教學引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認為初中議題式教學中要重視教學場景設計,場景設計既要圍繞議題展開、依次而進,又要以學生為中心,實現(xiàn)師生雙向互動、多媒體元素充分利用和課尾意蘊升華。
(三)統(tǒng)編教材研究
教材建設是國家事權,體現(xiàn)國家意志。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教材建設,教育部先后啟動初中道德與法治、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統(tǒng)編工作。統(tǒng)編教材投入使用后,教材編者與思政課一線教師展開了對教材文本、教材使用的深入研究。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方面,黃蘭珍(第2期)提出了深度備好統(tǒng)編思想政治教材的五大策略:基于課程標準的文本解讀、統(tǒng)編教材單元整體分析、統(tǒng)編教材縱向比較分析、統(tǒng)編教材“綜合探究”五步研讀、統(tǒng)編教材使用的四要素聯(lián)結;劉媛(第2期)提出要講準、用好統(tǒng)編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必須在牢牢把握教材邏輯主線、優(yōu)化教學推進方法、充分挖掘教材欄目的育人價值等方面下功夫,善于將教材編寫思路轉化為課堂教學行為;張廣宇(第3期)提出要依據學生的理解能力、生活閱歷、知識儲備等學情,合理確定教學深度和廣度;付有能則聚焦“活動設計”這一將教科書內容向教學內容轉化的主要途徑,提出了以議題、情境、課程目標三者為框架架構教學活動設計的具體路徑(第5期),強調高中思想政治教科書的活動設計可以以“活動—內容—學科核心素養(yǎng)”(功能維度)、“活動—情境—議題”(實踐維度)、“活動—學生—教師”(主體維度)三個維度為指引,推進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形態(tài)的轉變(第8期),并對教材中活動設計的學習支架功能進行了分析,探索了學習支架在教學過程中的實踐運用策略(第10期)。在初高中思政教材一體化建設方面,裴勇(第6期)針對當前初高中思政課教材諸多學習內容存在重復性問題的現(xiàn)狀提出了教師自主研修、初高中教研一體化、精心編寫導學案等破解之道;姚獻麗(第4期)則提出圍繞“主題”整合初高中教材相關內容,搭建立意鮮明的整體式單元架構。
(四)黨史教育與思政課教學融合研究
百年黨史是豐富的精神資源,更是思政課重要的課程資源。將黨史教育融入思政課程,引導學生學黨史、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增進政治認同,是思政課教師的應然使命。在“為什么學”方面,魯新民(第9期)分析了黨史教育融入思政課的必要性,有助于形成正確的歷史觀、黨史觀,有助于以史鑒今、資政育人,堅定理想信念,有助于培育政治認同、堅定“四個自信”。在“學什么”方面,余曉蓉(第9期)指出思政課教師在教學中應梳理百年黨史,挖掘史料中蘊含的精神品質和思想觀念,要引導學生在史料的熏染中內化責任擔當和堅強意志,要培塑學生的政治理想、愛國情懷和道德追求等。在“怎么學”方面,劉穎(第9期)從課程統(tǒng)整的視角提出了將黨史教育融入思政課教學的策略:把握黨史教育重點,將其轉化為學科教學內容;以時代問題為引領,協(xié)同多門學科進行課程設計;利用場館等社會資源,聯(lián)結課堂內外進行活動設計。閻?。ǖ?期)則針對黨史中的經典文獻這一重要學習資源探索了“閱讀—對話—探訪—創(chuàng)作”的學習路徑,旨在引導學生通過學習經典文獻的習慣養(yǎng)成,提升政治認同素養(yǎng)。
(五)思政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研究
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fā)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中學思政課教師重視自身專業(yè)發(fā)展,練就過硬內功,方能理直氣壯上好思政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張家如(第6期)提出“課程導航、課題引領、課堂生輝”,提升教師的課程執(zhí)行力、課題研究力、課堂教學力,是中學政治“卓越教師”群體的成長路徑;蘇百泉(第2期)指出要通過學校思政教研組建設促進教師內涵式發(fā)展,為此學校思政教研組建設應該將職業(yè)命運共同體作為新定位,堅持從問題驅動到目標引領的建設路徑,打造一體化教研活動機制作為載體;滿建宇(第5期)針對當前思政課教師在教學中存在的應試教育、脫離現(xiàn)實、素養(yǎng)不足等頑疾提出思政教師應通過“強基固本——提高自身素質,正本清源——系好人生的第一粒紐扣,源頭活水——做學生成長的引路人”等路徑實現(xiàn)課程思政的教育目標;王曉娜(第11期)提出思政課教師應從教學目標的素養(yǎng)式敘寫、教學活動的整體化設計、教學手段的綜合性運用和學科知識的建構式呈現(xiàn)等方面努力提升隱性課程資源開發(fā)能力,以更好地實現(xiàn)思政課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王永玉(第7期)針對中小學普遍采用的聽評課教研制度,提出了基于教師、學生、教材、環(huán)境四個要素的“四維十二度”聽評課標準,以期促進思政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
三、2022年度中學思政教育研究重點走向
(一)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新課標研究
2022年4月,《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正式發(fā)布,這對廣大中學思政教育工作者來說既是一次全新的挑戰(zhàn),更是激發(fā)自身科研創(chuàng)造性的難得機遇。對道德與法治新課標的研究,我們可以從四個維度進行,一是比較研究,開展《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和2011年版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及思想品德課程標準的對比研究,將《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進行對比研究;二是整體視角研究,通過研究評述道德與法治新課標的修訂背景、主要特征與突出亮點等;三是局部主題研究,可以選擇課程性質與基本理念、課程核心素養(yǎng)與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學業(yè)質量或實施建議中的某一主題進行專題研究,或以道德與法治新課標中的某一新提法為研究點;四是使用評價研究,道德與法治新課標的實施必然伴隨著使用者對它的評價,特別是廣大一線教師可以用課程實施過程中的事實依據論證道德與法治新課標帶來的成果,總結使用道德與法治新課標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并提出修改與完善的建議。
(二)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深入研究
當前,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已經取得豐碩成果,但仍存在不同學段課程目標定位不準、教材內容重復、教學方法有待創(chuàng)新、教學評價方式亟待完善等問題,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深入研究需要“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結合,堅持守正和創(chuàng)新相統(tǒng)一”,在理論層面進一步探討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科學內涵、學科基礎、理論邏輯、教育價值和課程與教學論等問題。同時,在實踐層面分別從課程規(guī)劃、教材編寫與使用、教學設計、教師隊伍建設、考核與評價機制等基本面,專題研究如何統(tǒng)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另外,2021年秋季學期起在全國范圍內投入使用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生讀本》,作為學生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教材,是當下推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重要載體?!蹲x本》教學有哪些重要意義?如何通過教學讓《讀本》內容入腦入心?如何正確把握《讀本》在不同學段的學習要求?《讀本》與統(tǒng)編思政課教材在教學中如何實現(xiàn)相互補充?這一系列問題也都有待思政課教師在推進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實踐中探索與總結。
(三)“大概念”統(tǒng)領下的單元教學設計研究
《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訂)》明確提出:“重視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使課程內容結構化,以主題為引領,使課程內容情境化,促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傳統(tǒng)的以教材課時為單位的教學設計容易導致教學目標分散化、教學內容碎片化、教學活動淺表化,華東師范大學鐘啟泉教授指出“離開了單元設計的課時計劃歸根結底不過是聚焦碎片化的‘知識點教學而已”。利用大概念統(tǒng)領單元教學,有利于引導學生深度學習,讓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育落地生根。聚焦大概念的單元教學設計已成為我國基礎教育領域的研究熱點,然而很多一線教師對大概念及單元教學的內涵與形式等的認識仍然不夠精準深刻,實踐探索也存在“形式主義”的問題?!按蟾拍畹膬群庾x與有效提取”“大概念統(tǒng)領下的學科概念進階體系構建”“教材目錄中的知識單元與大概念統(tǒng)領下的學習單元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大概念統(tǒng)領下的單元教學設計策略與學習評價”等都有待我們不斷思考和深入研究。
(四)青少年法治教育研究
2021年我國“八五”普法規(guī)劃正式啟動實施,教育部印發(fā)《全國教育系統(tǒng)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第八個五年規(guī)劃(2021—2025年)》提出要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推動提升法治教育課時占比,適當增加法治知識在中考、高考中的內容占比等。當前,青少年法治教育雖然已經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但仍不是一門獨立的課程,主要融入思想政治(道德與法治)課程之中,需要發(fā)揮思政課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高中思想政治新課標、初中道德與法治新課標也分別將法治意識、法治觀念確定為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一。思政課教師可以圍繞“基于法治素養(yǎng)培育的思政課教學探究”“初高中法治教育的銜接”“推進課程法治建設,深入挖掘各類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法治教育資源”等主題展開研究。
(五)“雙減”背景下思政課作業(yè)設計研究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在“減輕學生過重作業(yè)負擔”方面明確提出了要求。2022年1月,教育部印發(fā)《普通高中學校辦學質量評價指南》,在“評價指標”中也明確提出了“健全作業(yè)管理辦法,統(tǒng)籌調控作業(yè)量和作業(yè)時間”的要求。作業(yè)設計的研究對核心素養(yǎng)時代教學理論的建設與教學實踐的優(yōu)化都具有重要而現(xiàn)實的意義。思政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理應在學生作業(yè)“減負”中做好表率。如何對思政課作業(yè)設計進行改革與創(chuàng)新,將“減負”這個剛性要求落到實處,提升學生的學習品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是一個值得教師深入思考與探索的現(xiàn)實問題?!八颊n作業(yè)的價值探索”“當下思政課作業(yè)設計的現(xiàn)實問題與解決路徑”“思政課教師作業(yè)設計的能力提升”“思政課作業(yè)的減量與提質”等需要理性思考與實踐研究。
注:本文在標注引用2021年《中學政治及其他各科教與學》所轉載論文時均采用文中夾注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