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認識自己越清,認識他人越深
唐太宗所撰的《帝范》中說:“取法于上,僅得其中;取法于中,故為其下。”這句話闡明了標準高低對結果的影響。標準是一面鏡子,也是一把尺子,標準高一點兒、要求嚴一些,鏡中之像才會更清晰,尺下之物才會更精確。
生活中,人們習慣于常常拿兩把尺子,對別人嚴苛,對自己寬松,這樣難免造成進退失據,行為失范。
李離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審判官。在一次審理案件時,由于聽了下屬錯誤的匯報而錯殺了人,知道真相后,他內心非常不安,便自己下令將自己逮捕,要判自己死刑。晉文公對他說:“官位有高低貴賤之分,刑罪也有輕重寬嚴之別?,F在是你手下的官吏有了過失,不是你的罪過呀!”文公的說法不無道理,但李離卻不這么看,他說:“我的官位是本部門最高的,沒有讓位給部下官吏;我接受的俸祿也是最多的,沒有把利益分給下屬?,F在錯殺了人,把罪過推諉給下屬官吏,這種做法沒有聽說過。”李離不愿接受為他開脫的命令。晉文公說:“你說自己有罪,那么我是不是也有罪呀!”李離說:“審理本身也有法律,給人錯判了刑,自己就應該受刑,錯判死刑而錯殺了人,自己就要被判死刑。您認為我有決斷疑難的能力,所以才讓我做審判長?,F在錯判殺了人,有罪應死。”于是按律法,李離自殺而死。
古有“五恥”之說:“居其位,無其言,君子恥之;有其言,無其行,君子恥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恥之;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恥之;眾寡均而倍焉,君子恥之?!崩铍x以自己的錯殺人為恥,揮劍自殺,維護了法律的尊嚴和為官的清譽。
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期間,關心民間疾苦,為當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興湖筑堤,引水灌田,樹木成蔭,杭州人因此受益匪淺,老百姓安居樂業(yè),其樂融融。除了飲茶吃菜需要在當地購買外,白居易從不索要任何名貴物品,卸任回家時,兩袖清風,僅帶回兩塊天竺山石,以資紀念。一天,他在擺弄石塊時,才發(fā)現自己竟做了一件“不清白”的事,帶了一個不好的頭,他想:如果到西湖游玩的人都帶一塊天竺石,時間一長,日積月累,天竺山的秀美豈不消失殆盡?幾塊天竺石雖然值不了多少錢,但卻玷污了自己清廉的名聲。在白居易看來,自己拿了兩塊小小的天竺石這點“芝麻大的小事”,比貪污了千金還嚴重。反省之余,詩人揮毫寫下了這首“自責詩”:“三年為刺史,飲水復食葉。惟向天竺山,取得兩片石。此抵有千金,無乃傷清白?!逼鋵?,撿了兩塊天竺石,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都不足為奇,不值得為此而自責,可是白居易偏不,硬是拿著“放大鏡”予以放大,非得把芝麻大的小事看得像西瓜那么大,其自責的精神、“慎微”的律己態(tài)度讓人肅然可敬。
對自己嚴是一種大德??鬃诱J為:“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道德作為規(guī)范人們行為的準則,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引導人們向善向美。倘若不立德,何以向善?
唐睿宗景云年間,裴寬曾經在潤州刺史韋詵手下任參軍一職。韋詵有個女兒,年方二八,待字閨中,正準備挑選一個合適的人來做女婿。這天,適逢假日,韋詵登樓遠眺,只見附近一家的后院里有人正在菜圃中埋藏什么。韋詵詢問屬吏,屬吏回答說:“那是參軍裴寬住的地方。”屬吏與韋詵一同前往裴寬住的那個院子,韋詵問他在做什么,裴寬回答說:“我一向不接受別人送的東西以玷污家門,恰逢有人來找我辦事,送來山珍鹿肉,見我不肯收下,放在門口就走了,我不敢自己欺騙自己,又無處退禮,干脆把它埋了算了。沒想到被大人看到了?!表f詵聽后贊嘆不已,于是引薦他任按察判官。韋詵回家后對妻子說:“經常尋求佳婿不可得,如今終于得到了?!焙髞恚f詵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裴寬為妻。
畢達哥拉斯說過:“無論是在別人跟前或者自己單獨的時候,都不要做一點兒卑劣的事情,最要緊的是自尊。”是的,無論何時,都不要展現自己丑陋的一面,要隨時隨地要求自己做一個高尚的人。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對自己嚴是戰(zhàn)勝自己最有力的武器。心懷敬畏,手握戒尺,勤于自省,方可保持內心的純潔,守住心靈的家園。
(責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