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婷
位于廣場中間的四河噴泉的雕塑描繪了四位河神。
納沃納廣場堪稱羅馬最美麗的廣場——震撼人心卻又親切怡人,古典之美與生活之美在此完美融合
廣場南端的摩爾人噴泉的“特里同”雕塑。
蔚藍明亮的天空,色彩繽紛的民居,華麗的宮殿和肅穆的教堂,雄偉高聳的方尖碑和生動的噴泉,再加上絡(luò)繹不絕的游客,座無虛席的咖啡廳和琳瑯滿目的紀念品商店……納沃納廣場堪稱羅馬最美麗的廣場——震撼人心卻又親切怡人,古典之美與生活之美在此完美融合。
這座形狀奇特的廣場建立在兩千年前的古羅馬競技場之上,遂取之馬蹄形狀,其最初的名字為“阿戈內(nèi)”(Agone),拉丁語的“競技”之意。公元85年,弗拉維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圖密善(Domiziano)在此修建了一座專門用于田徑比賽和娛樂活動的競技場,并使其見證了歲月的移轉(zhuǎn)。
古代世界最著名的競技場莫屬于斗獸場(Colosseum),但很少有人知道與斗獸場同時期建成的、同樣受到古羅馬人喜愛的圖密善競技場。原因很簡單,圖密善競技場已被埋于地下,并隱藏在一個譽滿天下的名字——納沃納廣場的背后。
讓我們回到公元1世紀的古羅馬,奧古斯都王朝以尼祿之死而結(jié)束,短暫的亂世后,弗拉維王朝登上舞臺——父親維斯帕鄉(xiāng)和兄長提圖斯之后,而立之年的圖密善獲得皇帝寶座。該王朝修建的斗獸場也在圖密善時代正式完工,血腥刺激的角斗士表演登上了歷史舞臺。與此同時,圖密善還確定了祭祀朱庇特神的正式節(jié)日,在這個節(jié)日要舉辦音樂、體育和馬術(shù)表演,還要按照希臘方式進行文學(xué)和音樂比賽。體育比賽和文化表演交替進行,來愉悅最高神明,更為了滿足圖密善作為古希臘文化追隨者的個人愛好。
為了給這些活動一個更合適的舉辦場所,圖密善決定修建一座競技場和一座音樂廳。這2座建筑都為典型的希臘風(fēng)格,選址于戰(zhàn)神廣場的中央。
在古羅馬時代,田徑運動從未像角斗士或動物狩獵,甚至戰(zhàn)車比賽那樣受到大眾的青睞。在羅馬人的觀念中,體能是用來征戰(zhàn)或用于公共工程的,而實踐田徑完全是為了身體的美觀,缺少激烈對抗、血腥場面的田徑運動實在沒有吸引力。只有圖密善皇帝,通過建造這座競技場,成功地為羅馬提供了一個持久的田徑賽事,并用獨創(chuàng)性的表演和壯觀場面逐漸征服了羅馬人。
眾多運動中,摔跤運動是最具觀賞性的,其誕生是為了將公眾喜愛的雙人決斗比賽正式合規(guī)。當(dāng)時的摔跤運動允許運動員使用拳擊、頭撞、撕咬,使對方脫臼,進行挑釁并使其窒息,但不允許傷害眼睛和致對方死亡。類似的拳擊比賽同樣受到了民眾歡迎,不過運動員不按體重分級,只有年齡的區(qū)別。比賽中,拳擊手們可以使用一種牛皮編制的手套,覆蓋住雙手或雙臂。拳擊手們可以攻擊對方面部,因此,一個優(yōu)秀拳擊手的標志便是臉上沒有疤痕。
當(dāng)時的跳遠比賽與今天十分相似,但奇特的是跳躍過程中會使用2個由石頭或鉛制成的圓柱形啞鈴,其重量2—4公斤不等,通過擺動它們可以獲得更大的前沖力,從而跳得更遠。跑步比賽中,運動員們?nèi)汲嗌砺泱w,甚至不穿鞋子,在一條由圍欄環(huán)繞的土路上進行。圖密善甚至還允許女子參加比賽。最艱難的跑步比賽叫做“重裝步兵賽跑”,選手們要帶著頭盔、手持盾牌參加比賽。
除了田徑比賽,受到伊特魯里亞和希臘世界的影響,羅馬自古以來就有一種叫做“盧迪”(ludi)的公共表演和慶?;顒?,結(jié)合著宗教與體育因素。隨著帝國領(lǐng)土的擴張和國家財富的積累,慶祝皇帝生日、加冕儀式、戰(zhàn)爭凱旋、祭祀神明,都要舉行各種盧迪,工作日也不避諱,以至于大部分羅馬貴族都把時間花在了參加盧迪和洗澡上,一片極盡享樂、腐朽墮落之景籠罩著羅馬。
按照圖密善的構(gòu)思,在盛大的開幕式中,皇帝本人要在民眾的歡呼聲中盛裝出席,宣布節(jié)日正式開始。歷史學(xué)家蘇埃托尼烏斯在他的《羅馬帝王傳》中寫道:“他(圖密善)腳穿涼鞋,身披希臘風(fēng)格的紫色長袍,頭戴一頂印有朱庇特、朱諾和密涅瓦三主神圖像的金冠。祭師們圍繞著他,同樣身著華麗的長袍,只是頭上的桂冠上印的是皇帝的英姿。”
圖密善還熱衷于修建寺廟和歌功頌德的紀念碑,加上舉辦各種慶?;顒?,手頭吃緊的他逐漸將矛頭轉(zhuǎn)向富有的貴族階級,經(jīng)常沒收他們的財產(chǎn)來補充國庫。在執(zhí)政的最后幾年,圖密善變得十分殘忍,對猶太人和基督徒發(fā)動過迫害,連自己的親屬也不放過。由于長期四面樹敵,圖密善被刺后很快被元老院處以“記錄抹煞”,背負上了“暴君”的惡名。極盡奢靡的弗拉維王朝結(jié)束后,德高望重的涅爾瓦被推舉為皇帝,更加繁盛的羅馬五賢帝時代開始了。
整個帝國時代,圖密善競技場一直是古羅馬體育比賽和節(jié)日慶典的中心。在公元217年的斗獸場火災(zāi)后,圖密善體育場還短暫地被用作角斗士比賽場地。隨后,另一位羅馬皇帝亞歷山大·賽維魯對競技場進行了修復(fù)。公元4世紀里,歷史學(xué)家阿米亞努斯·瑪爾凱里努斯還親自拜訪了圖密善競技場,并盛贊其宏偉寬闊。
根據(jù)傳說,在基督教成為國教之前,競技場還以成為迫害基督徒的地方而臭名昭著。羅馬帝國覆滅后,競技場遭到廢棄,羅馬人在其四周修建起民居,保留了古代競技場的形狀,并將這片廢墟圍了起來。后來,這個體育場和其他古羅馬遺址一樣,淪為了公共和私人的免費采石場,其磚石、柱子都被填入了新建的房屋和教堂地基中。隨著城市的高度在多個世紀里不斷升高,競技場逐漸變成了一片凹地,每年8月雨季來臨,廣場便成為了一座令人厭惡的沼澤,有時甚至需要搭船穿過。也許就在那些古羅馬輝煌逝去、混亂又令人厭惡的雨季里,再加上受到了羅馬方言的影響,“阿戈內(nèi)”被以訛傳訛,變成了“納沃納”,意為“大船”。
根據(jù)有限的文字記載,競技場遺址在10—11世紀里曾是教會的領(lǐng)土。13世紀里,羅馬人民在與教皇的斗爭中占得上風(fēng),這里成為了羅馬地方行政官的管轄地,被時不時地用作表演、集會的場所。直到文藝復(fù)興時期,納沃納廣場還是傳統(tǒng)的騎士操練場地和狂歡表演場地。比如在1476年,教皇西斯廷四世的家族在此舉辦了典型的中世紀馬上長槍比武表演。除此之外,納沃納廣場也曾是羅馬最古老的農(nóng)貿(mào)集市之一,是羅馬居民們最常光顧的地方。但隨著廣場的名聲越來越大,教皇決定將集市轉(zhuǎn)移到附近的鮮花廣場,而只在圣誕節(jié)前后在這里舉辦圣誕集市。
1886—1889年間,在廣場北側(cè)的修路過程中,羅馬人發(fā)現(xiàn)了地下3.5米處的古羅馬競技場的部分穹窿和愛奧尼亞式柱子。如今,這部分被納入圖密善競技場博物館,游人們可以從人行道上俯瞰。在當(dāng)今位于納沃納廣場的圣阿涅斯教堂下,還保存著專供皇帝出入的西門遺址。而且在每一座環(huán)廣場建筑的地下,都能找到競技場的拱門遺址。羅馬“會說話的雕塑”中最著名的一個——“帕斯奎諾”就來自圖密善競技場。16世紀初,一位署名為“帕斯奎諾”的人偷偷在雕像上貼了一首言辭犀利、抨擊時政的詩歌,引發(fā)了一場公開的“斗詩”:詩人們請這座雕像代替他們發(fā)言,說出他們不敢公開暢談的觀點?!芭了箍Z”從此成為了雕像的名字,也被賦予了新的使命:他了解時事,批評一切別人不敢談及的人和事。即使今日社交網(wǎng)絡(luò)已經(jīng)十分普及,但帕斯奎諾依舊活躍在羅馬文人之間。如今,“帕斯奎諾”被安置在納沃納廣場的一角,成為了近當(dāng)代意大利人抨擊時政的地點。
1644年,教皇英諾琴佐十世(Innocenzo X)登上歷史舞臺后,其所在的潘菲利家族便要與巴貝里尼以及法爾內(nèi)塞等貴族家庭一比高下:他們在其家庭宮殿所在的納沃納廣場大作文章,欲使其極盡華麗,冠絕羅馬。由此,古羅馬競技場的遺址被完全規(guī)劃進新的廣場,坐落在此多年的幾座宮殿和房屋被迅速拆除。潘菲利家族委任了當(dāng)時最杰出的一批藝術(shù)家來重建廣場,這才有了今日名震天下的納沃納廣場。
隨著潘菲利家族的崛起,前任教皇與其巴貝里尼家族最青睞的藝術(shù)家貝爾尼尼遭到棄用,而曾經(jīng)跟隨貝爾尼尼學(xué)習(xí)的博羅米尼受到了重用。意氣風(fēng)發(fā)的博羅米尼在完成一座教堂的工作時,毫不猶豫地拆除了之前貝爾尼尼的成果。此外,他甚至為納沃納廣場設(shè)計好了噴泉。而教皇英諾琴佐十世的嫂子、也是潘菲利家族的女主人唐娜·奧林比亞·梅達爾奇尼,才是藝術(shù)家的最終裁決者。據(jù)說,貝爾尼尼偷偷向她送上了四河噴泉設(shè)計的銀制模型,完全說服了這位女主人,使其將噴泉的設(shè)計轉(zhuǎn)手委任給了貝爾尼尼。兩位天才藝術(shù)家之間的明爭暗斗成為了幾個世紀里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納沃納廣場建立在圖密善競技場之上,取之馬蹄形狀。今日廣場周邊建筑物所在的位置是昔日競技場的看臺,而廣場的場地則是曾經(jīng)的競技場。
貝爾尼尼設(shè)計并建造的四河噴泉位于納沃納廣場的中間,噴泉雕塑描繪的是四位河神:非洲的尼羅河河神、亞洲的恒河河神、歐洲的多瑙河河神和南美洲的拉普拉塔河河神,代表著世界的四方。四位河神神態(tài)動作各異,帶著強烈的隱喻意味。雕塑中央托起了一座來自古埃及的方尖碑,方尖碑頂端是潘菲利家族的象征——一只銜著橄欖枝的鴿子。根據(jù)一些傳說,貝爾尼尼試圖借用自己的作品來羞辱博羅米尼:他讓原本面朝圣阿涅斯教堂的尼羅河河神遮住頭部,以諷刺博羅米尼的設(shè)計慘不忍睹;他還讓普拉塔河河神伸出雙手做保護狀,暗示粗糙的教堂即將要倒塌。
但通過文獻研究發(fā)現(xiàn),該傳說是毫無根據(jù)的。因為文字明確記載,噴泉是在1684—1651年建成的,而教堂是在1652才開始動工的,且最初的設(shè)計師并非博羅米尼。另一方面,尼羅河河神被蒙住頭部也有更令人信服的解釋: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都曾試圖尋找尼羅河的源頭,但從未成功過,因此在古典藝術(shù)中,尼羅河總是被描繪成一位用枝葉遮臉的男神——這一設(shè)計并非貝爾尼尼的獨創(chuàng)。
博羅米尼參與設(shè)計的圣阿涅斯教堂緊鄰潘菲利家族的宮殿,最初是作為私人教堂而建。1652年,建筑大師吉洛拉莫·雷納爾迪接受委任開始建造教堂,但次年博羅米尼半路接過任務(wù),他大膽修改了前者的設(shè)計:增加了2座塔樓之間的距離,還設(shè)計了向后凹陷的正立面,使得教堂的穹頂更加突出。除了圣阿涅斯教堂,博羅米尼還參與修建了教堂旁邊的潘菲利宮,在羅馬留下多座設(shè)計精妙的教堂。但隨著另一位教皇亞歷山大七世的上任,貝爾尼尼又重新成為了教皇與其家族的寵兒,而受到健康和精神疾病折磨的博羅米尼最終在痛苦中自殺。
除了四河噴泉,納沃納廣場還有2座歡快活潑的噴泉。廣場的南端是摩爾人噴泉,描繪的是一位摩爾人與海豚摔跤的場景,周圍有4個人身魚尾的怪獸“特里同”。該噴泉最初由建筑師波爾塔完成于1576年,當(dāng)時只有海豚和特里同;1653年,貝爾尼尼設(shè)計了一個站在貝殼上、抓住一只海豚的人類形象,得到了教皇的認可,最終由另一位雕塑家按照草圖完成。廣場的北端是海神噴泉位,是與摩爾人噴泉一起由波爾塔建造的。為了保持一致,羅馬市政府于1878年通過公開競標選出2位藝術(shù)家,增加了海神與巨型烏賊搏斗的雕塑,也使其獲得了“海神噴泉”之名。
戰(zhàn)后,納沃納廣場也成為街頭藝術(shù)家們的聚集之地。他們在此搭建畫架,展示并銷售他們的作品,或為路人制作肖像和漫畫;另一些則拉奏樂器、表演雜技,引吭高歌,令這片寬闊之地始終充滿著勃勃生機。在每一個驕陽升起的日子,成千上萬的游客和居民慕名來到納沃納廣場,不僅僅是為了欣賞這無與倫比的巴洛克杰作,更是為了感受這里兩千多年的曲折歷史,體驗永恒之城最真實的甜蜜生活。
(責(zé)編:劉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