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邁南
由中國青年報社、共青團中央網絡影視中心發(fā)起,北京淘夢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等出品的網絡電影《中國青年:我和我的青春》(以下簡稱《中國青年》)即將上線。
作為一部青年題材網絡電影,《中國青年》的主創(chuàng)陣容青春洋溢,不僅導演周潤澤、林珍釗、王良為80后、90后,演員陣容也會集了張藝興、王一博、周冬雨、俞灝明、邢菲、鄧超元、莫小奇、王子異、章若楠等一眾青年演員。
《中國青年》分為《旗幟》《看見》《尋找》三個單元,分別講述不同時代的青年故事:北大荒建設時期,青年學生奔赴荒原凍土戰(zhàn)天斗地,把荒地變?yōu)榧Z倉,心中信念始終如火;西部大開發(fā)時期,無數畢業(yè)生響應號召,扎根大山播撒知識帶來希望;社會主義新時代,一位普通的自媒體實習生,在平凡的崗位上,堅守原則接力傳遞善意……三個不同時代的熱血故事,展現青年將個人“小我”奮斗融入時代“大我”潮頭,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人生選擇。
總制片人兼《尋找》單元導演王良介紹,有別于過往一些影片不同單元的獨立敘事,《中國青年》每一單元故事均聚焦時代發(fā)展大潮,聚焦普通青年的人生選擇,內容上則圍繞“志愿服務”這一主題進行串聯,以時空交錯的視角,回憶和記錄三個時代的青春奮斗故事,致敬青年力量。
憑借《大蛇》系列頻頻打破網絡電影票房紀錄的導演林珍釗,此次擔任《看見》單元導演。他表示,自己為這部戲特意推遲了其他拍攝計劃,“我們希望主題具有強烈情感沖擊,因此選擇了‘支教。這一單元根據支教青年的真實故事改編,影片娓娓道來,鋪墊的情緒在最后一刻全部爆發(fā)?!绷终溽撏嘎?,在《看見》單元拍攝中,他嘗試了一些不同以往的處理方式。
《中國青年》中的三個故事,有著不小的時間和地域跨度,如何厘清三個篇章之間的脈絡,協調各單元拍攝,讓其匯聚成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是影片創(chuàng)作難點。
林珍釗表示,整個創(chuàng)作團隊在拍攝前曾集體討論,是選擇強關聯,還是偏向于隱藏性的弱關聯,“團隊最后選擇了后者,決定呈現理念層面的關聯。雖然每代年輕人的努力和著重方向不太一樣,但他們都將個體理想融入時代發(fā)展洪流,用滿腔熱血譜寫青春之歌?!?/p>
王良介紹,創(chuàng)作團隊前期選景幾乎跑遍大半個中國,后期拍攝也因新冠肺炎疫情限制、演員協調等問題遭遇重重挑戰(zhàn)。“作為總制片人,所有演員都是我逐一敲定的。三個單元算下來,一共有15位主要青年演員,其中不乏高人氣演員。我們建了15個演員溝通微信群,每次拍攝、宣傳、對物料都是大工程。好在大家都十分支持和配合,整個溝通過程雖然煩瑣,但比較順暢?!庇捌偛邉濌幊土终溽撨€透露了在寧夏拍攝時的一個小插曲,“劇組當時去了100多人,但很多工作人員因為疫情被封控在酒店,最后只能靠20多人完成100多人的工作量?!?/p>
林珍釗之前曾執(zhí)導過支教題材作品,多年后再次執(zhí)導同類題材,他感慨竟找不到合適的取景地,“第二單元的故事背景發(fā)生在2000年左右,團隊希望呈現青年前往大西北貧困地區(qū)支教的場景。由于國家已經實現全面脫貧,我們去了很多地方考察,都沒找到符合當時環(huán)境的貧困村莊。”最后,團隊選擇在電視劇《山海情》的拍攝地寧夏中衛(wèi),根據劇情搭建拍攝場景。
近年來,網絡視聽內容生產經歷了由量到質的提升,很多創(chuàng)作者也跳出玄幻、靈異、驚悚等題材范疇,轉而深耕主旋律,《中國青年》便是一次大膽嘗試。
林珍釗認為,主旋律創(chuàng)作有著自己的特定節(jié)奏,既要謹防過度娛樂化、商業(yè)化,也要努力尋求價值觀、藝術性和商業(yè)性的和諧統一。以此次《中國青年》創(chuàng)作為例,他在美術和視覺層面運用了商業(yè)片的創(chuàng)作邏輯,還融入了喜劇元素及反轉情節(jié),“片中大量應用喜劇和反轉,展現主角從陷入困境到打破束縛,不僅在支教過程中幫助當地孩子找到理想,也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的過程。”
王良表示,網絡視聽內容除了注重“爽感”“甜度”“反轉”,更要緊扣時代大命題,展現更多值得關注和討論的現實話題。同時,主旋律創(chuàng)作也要考慮作品可看性,無論是情節(jié)刻畫,還是角色塑造,都要努力貼近生活?!啊吨袊嗄辍分泻芏嗪诵娜宋锒加性?,內容很接地氣,希望能夠引起當下年輕觀眾的情感共鳴?!彼J為,不管時代如何變化,有些東西需要銘記,希望這部影片能夠激勵當代青年勇于承擔新時代的使命和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