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娟
摘 要:數學學困生成因十分復雜,包括學生自身因素、教學因素及家庭因素。而家校共育為小學數學學困生的轉化注入了新的活力、開辟了新的途徑?;诖?,文章簡要分析了小學數學學困生的形成原因,重點結合實際教學經驗,從家校雙向溝通、傾注人文關懷、家校協(xié)同育人、改進課堂教學方法、開展集體活動、培養(yǎng)學生學習自覺性六大方面,探究家校共育下的小學數學學困生轉化策略。
關鍵詞:家校共育;學困生;轉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2)20-0013-03
Exploring the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of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under the co-education of home and school
WANG Wenjuan? (Anhua Central Primary School, Wudu District, Longnan City, Gansu Province, China)
【Abstract】The causes of mathematics learning difficulties are very complex, including students' own factors, teaching factors and family factors. The home-school co-education has injected new vitality and opened up a new way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students. Based on this, this article briefly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mathematics learning difficulties in primary schools, focusing on the combination of actual teaching experience, exploring the transformation strategies of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under home-school co-education from six aspects: home-school two-way communication, humanistic care, home-school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mproving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s, carrying out group activities,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 learning consciousness.
【Keywords】Home-school co-education; Learning difficulties students; Transformation strategies
小學是學生知識學得、技能習得及思想悟得的關鍵時期,也是學生價值觀念塑造、道德情感萌發(fā)的基礎階段。但學困生的教育及轉化一直是困擾教師、家長的主要問題。小學數學學困生的成因十分復雜,包括但不限于社會風氣、教學方式、班級學風、家庭環(huán)境等,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其思想觀念、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式等會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導致其在數學學習上積極性不足、自覺性較低、學習方法不當且學習成效不佳,繼而導致學生學習成績、核心素養(yǎng)難以達到教學標準。針對此種情況,教師要認識到學困生成因的復雜性,找準學困生學習問題存在的根本原因,并“對癥下藥”,依托家校共育,讓學困生走出學習困境、重拾學習信心、萌發(fā)學習情感及主動性,繼而有效促進數學學困生的轉化。
1.小學數學學困生的成因分析
小學數學學困生的成因較為復雜,受到社會、家庭、教學及學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深入了解學困生的成因,找準學困生學習問題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家校共育視角下促進數學學困生轉化的先決條件??梢詫⑸鲜鲆蛩貏澐譃橹饔^因素與客觀因素。其中客觀因素是指,學困生自身的學習認知、學習態(tài)度、學習興趣等。小學生心智發(fā)展尚不成熟,生理及心理機能都處于高速發(fā)展階段,年齡特點決定了其難以應對外界不良因素的誘導與誤導,在面對學習挫折、學習困境時缺乏抗挫折能力、正確的心理調適及情緒疏導方法,不能采取正確的方式解決學習與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在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下,學生便會抵觸、厭倦數學學習,繼而導致學生數學成績較低、學習效果不佳;主觀因素主要包括教學因素與家庭因素。部分小學數學教師所采取的教學方式單一、所構建的教學模式僵化,導致課堂氛圍壓抑,制約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并且會降低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除此之外,部分家長教育方法不當、未能給孩子充足的陪伴及情感支持,面對孩子學習問題時或是過于溺愛,或是一味苛責,導致學生難以形成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觀念及良好的學習習慣。綜合而言,小學數學學困生成因的多樣性與復雜性決定了家校共育的必要性,若想消除各類因素引發(fā)的學生學習問題,便需要整合家庭教育與數學教學力量,強化對學生學習及生活的支持,以此改善學困生的學習狀態(tài),促進其健康發(fā)展。
2.家校共育下的小學數學學困生轉化策略
家校共育視角下,發(fā)揮家長與教師的協(xié)同教育責任,在找準學困生成因的前提下共同探討育人方案、制定解決問題的措施,并依托家庭及學校教育資源組織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打造高校生動的數學課堂,可以幫助學困生走出學習困境,對于數學學困生的轉化具有重要意義。為此,建議小學教師采取以下策略充分發(fā)揮家校共育的優(yōu)勢,從整體上促進小學生全面和諧地發(fā)展。
(1)家校雙向溝通,找到問題癥結
在小學數學學困生轉化上,單純依靠教師力量、教師所掌握的學生信息是遠遠不夠的,主要原因在于學困生的形成與多方面的因素有關,教師只能了解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習狀態(tài)、學習成效,無法了解學生的生活品性、生活習慣及其所處的家庭環(huán)境,導致教師對學困生成因的認知較為片面與模糊,在采取學困生轉化方法時也會存在較大的局限性與滯后性。為此,建議小學數學教師與家長建立平等、雙向的溝通關系,實時共享學生的基本信息,從多角度、多層面分析學困生的本質成因,為學困生的轉化奠定堅實、有力的基礎。例如,在《條形統(tǒng)計圖》的教學中,教師開展小組活動,以幫助學生通過合作、共享及討論的形式自主汲取條形統(tǒng)計圖特點、作用、繪制方法等知識,但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困生在小組合作中不愿意主動發(fā)言、只是聽取其他成員的表述,表明學生并未投入合作學習的氛圍內,對知識的理解與內化不夠深刻。在課下教師要及時向家長反饋學生的情況,與家長進行和諧溝通,以探討學生行為特點及原因,如學生性格內向、在家庭中缺乏與家長的交流、教學中教師未能充分發(fā)揮指導作用等。在找準成因后,教師再次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先拋出基礎問題請學困生回答,引導其聯(lián)系數學知識表達觀點,并對學生的表現(xiàn)表示鼓勵與贊揚,幫助其樹立信心。在學生合作中,教師可以采取課堂巡視的方法觀察學生行為表現(xiàn),以協(xié)助者、指導者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合作學習中,相繼提出問題或反駁的觀點,再次引發(fā)學生思考,以激烈的討論氛圍帶動學困生,使其積極主動地說出內心想法,讓其數學思維得到發(fā)散、學習信心及體驗得到強化,繼而讓學困生快速掌握合作學習策略,幫助其走出數學學習困境。
(2)傾注人文關懷,加強情感支持
學困生與其他學生相同,都希望得到教師的尊重、認可、鼓勵與支持,因此,教師要將人文精神、人文關懷滲透至數學教學與家校共育中,一方面在課堂教學時尊重學生的個體性差異、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以賞識教育理念激勵學生進步與提升;另一方面,則需要轉變家長“唯分數論”的教育觀念,改變家長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在陪伴孩子、指導孩子時采取科學有效的方法,以此為學困生提供情感支持,促進學困生的轉化。例如,在《小數的意義和性質》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分層教學方法,針對基礎薄弱、自主學習意識較低、學習策略不完善且思維固化的學困生,教師可以開展“趣味分類”活動,利用交互式白板呈現(xiàn)兩個標有“小數”“不是小數”的蘑菇屋,在“草地”上設置不同的數字,請學生拖動數字至對應的小房子。此活動內容涉及新舊知識的整合、小數知識的直接運用,指向學困生學習基礎的夯實,以此調動學困生的學習動機、學習興趣,消除主觀因素對其學習成效的負面影響。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針對學困生的數學基礎、興趣愛好等方面制作“計算卡”并分發(fā)給學生,請家長在空閑時間內開展競賽式的家庭教育活動,請學困生快速且準確地計算卡片上的算式,家長則對照教師提供的答案進行檢測,當學困生產生進步時便可以獲得相應的獎勵,在退步或保持時家長要予以鼓勵,以此讓學困生切實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樂趣、感受到自身的學習潛能,以此在教師與家長的情感支持下促進學困生轉化。
(3)家校協(xié)同育人,提升教學質量
家校共育下,小學數學學困生的轉化不僅要依靠教師、家長的合作與引導,還需要依賴家庭教育作用的充分發(fā)揮,以此糾正學困生的錯誤行為,促進其朝著健康、積極的方向發(fā)展。例如,在小學數學作業(yè)的布置中會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困生對課后作業(yè)應付了事,或是機械性地完成作業(yè)任務,缺乏思考與自主學習體驗,或是在網絡中搜索作業(yè)習題的答案,其自身難以獲得數學知識的鞏固與強化。為改善此種狀況,教師要從作業(yè)設計上入手,提升作業(yè)的趣味性與針對性,并結合學困生的學習特點、成因等設計層次性作業(yè),注重對學困生數學基礎的提升,并且以實踐類、綜合性作業(yè)激發(fā)其自主獨立完成作業(yè)的意識。如在《分數乘法》課后作業(yè)設計中,可以采取“智能大比拼”的作業(yè)形式,設置不同數量、不同類型的“作業(yè)庫”,供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各個作業(yè)模塊對應著不同的激勵機制,在滿足學生個性需求的同時可以激發(fā)學困生的爭先意識,使其勇于挑戰(zhàn)難度提升的作業(yè)。通過長期的堅持,可以提升學困生的作業(yè)完成質量,促成其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并使其在作業(yè)的支持下及時鞏固課堂所學,有助于依靠家校合力促進學困生的轉化。
(4)改進教學方法,探尋轉化途徑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也是數學學困生轉化的核心場所。學生學習狀態(tài)、學習興趣、學習成效與課堂教學方法有著密切的關系,若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教育途徑與學生的需求脫節(jié),難以調動學生積極性,便會導致學生注意力分散、不愿主動內化與應用數學知識。為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將教學方法優(yōu)化作為家校共育下學困生轉化的著力點,在課堂上運用學困生熟悉且樂于接受的生活化資源,帶給學困生豐富的學習體驗,以此激發(fā)其學習內驅力。例如,在《分數的意義和性質》教學中,教師圍繞“同分母分數比大小”這一關鍵知識點創(chuàng)設生活化、趣味性的教學情境:明明過生日時買了一個美味的蛋糕,爸爸表示吃2/5,媽媽想要吃1/5,明明也想吃1/5,請問誰吃的蛋糕最多?此種情境是學困生家庭生活的真實寫照,可以瞬間吸引學困生的關注,增強數學教學的親和力。教師依托該情境拋出不同層次的問題,如針對學困生:你可以采用畫圖的形式比一比嗎?在畫圖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呢?如果明明吃2/5,爸爸吃3/5,那誰吃的蛋糕多呢?此種教學方法滲透了數形結合思想,抓準學困生形象思維特點,把握好其好動的性格,以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指導其實踐、思考與發(fā)現(xiàn),將對圖形的直覺感知、對知識的淺顯認知轉化為數與形間的關聯(lián),對數學知識本質的探究,體現(xiàn)出循序漸進、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并且在家庭教育資源的支持下深化學困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5)開展集體活動,打造良好學風
學生學習困境的出現(xiàn)也與其班級的人際關系有關。部分學困生因學習成績不佳產生自卑、逃避等不良心理,不愿意參與班級活動、獲得同伴的支持與幫助,不僅會進一步降低其學習成效,而且會危害其身心健康發(fā)展。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要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既需要關注學困生的學習成績,又需要重視學困生道德品質、團結精神、互助意識的培養(yǎng),以此促進小學數學學困生的根本性轉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經常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集體討論、合作游戲等活動,讓學困生融入班集體,感受到班級的溫暖,獲得同伴的關注及支持,以此促成其健全人格與健康心理的形成,消除主觀因素對學困生學習態(tài)度、學習興趣的負面影響。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圍繞具體的教學內容請家長參與到學校教育中,積極開展班級親子活動,讓家長間彼此分享教育經驗、探討教育問題,讓學困生在良好氛圍的帶動下主動學習、自我發(fā)展。
(6)培養(yǎng)學習自覺,促進學生轉化
培育學困生學習自覺性是促進其轉化的有效途徑之一。小學數學教師要積極建立家校溝通關系,向家長詢問孩子在家時的興趣愛好、特長技能、喜歡的活動等,與家長共享信息、共建教育資源,以此為數學教學提供保障。例如,在《扇形統(tǒng)計圖》教學前,教師通過家校溝通了解到大部分學困生對體育運動很感興趣,教師便可以在導入階段開展趣味跳遠比賽,劃分低于1.3米、1.3米至1.6米、1.6米以上三大評價等級,學生依次跳遠,教師同時記錄學生的成績,以畫“正”字的形式體現(xiàn)出達到不同標準學生的數量。接下來展示生活中常見的扇形統(tǒng)計圖,請學生說一說觀察圖表格的發(fā)現(xiàn),逐步探索出扇形統(tǒng)計圖的數據特點。完成后請學生以扇形統(tǒng)計圖表示跳遠比賽中達到同標準學生數量的占比。在該教學案例中,導入活動的開展基于學困生及大部分學生的興趣,因部分學困生體育運動能力較好,在趣味比賽中獲得了較好的成績,這可以讓其獲得成功感及幸福感,激發(fā)其學習數學知識的內在動因。
3.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學困生的成因主要受到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的影響。在家校共育視域下,小學數學教師要注重家校雙向溝通、在教學中傾注人文關懷、重視家校協(xié)同育人、積極改進數學教學方式、開展集體活動并培養(yǎng)學困生的學習自覺性,通過家校共育拓寬數學教學空間,對學困生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成效等產生深遠、持續(xù)且積極的影響,幫助學困生樹立學習信心,促使其健康發(fā)展,從而有效促進數學學困生的轉化。
參考文獻
[1]魏敦姬.提高小學數學學困生成績點滴談[J].教育教學論壇,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