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比佳
文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
①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鹽鐵論》)
②知其不可而為之。(《論語》)
③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莊子》)
④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孟子》)
對于以上言論,你有怎樣的感想?請選擇其中兩句立意,體現(xiàn)彼此的某種關系,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孔子曾大聲呼吁:“知其不可而為之?!倍f子卻緩緩道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上述觀點看似矛盾,實則辯證統(tǒng)一。面對困難我們固然要有“不可而為之”的勇氣,但對結果我們要有“安之若命”的智慧。
“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決不是一種消極避世之心理,相反,它是我們平和對待結果的另一種智慧。當遭遇困難時,還未邁出第一步便已認為“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這不是積極進取、看輕結果的智慧心理,畢竟唯有身體力行才知可不可為。倘若前途坎坷,結果令人失望,我們不必自暴自棄,應學會與自己達成和解,悅納失敗,總結經(jīng)驗,以“安之若命”之心境看待結果,然后再整理行囊向另一段新征程出發(fā)。因為這是我們?yōu)椤安豢伞敝碌男睦砬疤帷?/p>
懷著“安之若命”的心態(tài)對待結果,我們更需要以“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勇氣對待荊棘遍布的過程。比起“我做不到”,更令人扼腕的是“我本該可以”。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勇氣讓我們能夠邁出第一步,而不是駐足不前,讓人生留下遺憾,讓奇跡無法發(fā)生。假如沒有“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勇氣,何來抗日戰(zhàn)爭的全面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何來邊境安寧、抗疫形勢的總體穩(wěn)定?戍邊烈士陳祥榕日記中“清澈的愛,只為中國”是“知其不可而為之”勇氣的來源;而援鄂醫(yī)生的一封封請戰(zhàn)書正是“知其不可而為之”勇氣的生動體現(xiàn)。世上本沒有奇跡,只有一位位心懷“不可而為之”的勇氣的崇高者用一生奉獻匯成了奇跡。
多看路途風景,少談一時輸贏。有了“安之若命”之心境及“不可而為之”之勇氣,旅途終會絢麗多彩。它不僅能為我們的青春打上不一樣的底色,還能為我們的心理筑上牢不可破的防線!
明大德、立大志、成大才、擔大任,縱使前路崎嶇,“不可為而為之”必將給予我們勇氣;縱使結果不盡人意,“安之若命”必能給予我們慰藉和繼續(xù)前行的動力。
評點
文章選擇了材料中四句名言中的第二句和第三句來確定立意,從看似矛盾的兩句話中挖掘出其內(nèi)在的統(tǒng)一性,并給出成立的具體條件:前者適用于“面對困難”,后者適用于“面對結果”。簡短的開頭高效完成了題目中“選擇并體現(xiàn)聯(lián)系”的寫作要求。接下來就中心論點的兩個層次分別進行了論證:層次一否定了對“安之若命”的錯誤理解,闡明何以“面對結果安之若命”是一種智慧;層次二承接層次一,先對比明確“為之”的重要性,再通過鋪排點例增強說服力。在此基礎上用第三個層次綜合前兩者,呈現(xiàn)其聯(lián)系和統(tǒng)一。文章層次清晰,異中求同、給出條件、去偽存真等思路都是思辨思維的體現(xiàn),值得借鑒。
不足之處在第三個層次,談聯(lián)系和統(tǒng)一未能充分展開,較為單薄;舉例同質(zhì)化,角度較單一;引莊子的言論宜引用完整,如能對“德之至也”也有所論及更好。
(指導教師:林鶴韻/編輯:李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