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琴
“亮我”的字面解讀就是亮出自我,展示自我。作為一種教育理念,在課堂教學中對其內(nèi)涵可以作出這樣的詮釋:即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亮出自信、智慧,展示個性、能力等。部編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主題定位為“民俗單元”,在“亮我教育”理念指導下開展這一單元的教學,會使教學“磁力”更強,更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诖?,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亮我教育”下的民俗單元教學策略,作如下幾方面研究。
一、分析民俗單元內(nèi)容,把握理念滲透環(huán)節(jié)
在教學中滲透亮我教育理念,教師首先要對這一單元作出深入的解讀。民俗單元課文一共選取了《北京的春節(jié)》《臘八粥》《古詩三首》《藏戲》,從不同的視角介紹了春節(jié)、臘八粥、寒食節(jié)、乞巧節(jié)、中秋節(jié)、藏戲等不同特色的風俗習慣,精湛地表現(xiàn)了滲透著濃郁生活氣息的中華民俗文化,彰顯了民風民俗“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特點。圍繞“民風民俗”的主題,本單元的“習作板塊”是“家鄉(xiāng)的風俗”,讓學生來完成介紹家鄉(xiāng)風俗、描寫自己與之有關的活動經(jīng)歷,本單元的“語文園地”板塊包括“交流平臺”“詞句段運用”“書寫提示”“日積月累”四項內(nèi)容。教師應在把握單元特點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生活體驗、興趣愛好、語文能力等找到滲透點。真正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大膽展示自我,亮出自信、智慧、能力等。
二、指導學生精心預習,精彩表現(xiàn)亮出自信
在民俗單元課堂教學中,要使學生有胸有成竹的底氣,自信地回答教師的提問,敘述自己的感受,表達自己的見解。教師結合學生的學情做好學生的課前預習指導,十分關鍵。
以《北京的春節(jié)》這一篇課文的教學為例,春節(jié)是中華民族具有豐富內(nèi)涵的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不同的地區(qū)、民族歡度春節(jié)的方式也是各具特色。在這篇課文中,作者老舍先生以其神來之筆描述了老北京人過春節(jié),喜慶、熱鬧的情景。但是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對北京的春節(jié)習俗是陌生的,也是好奇的,因而對這篇課文的學習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小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豐富,思維更有深度。他們對于一些事物有自己的思考,也樂于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他們在課堂上能夠積極回答,亮出自我,應該是建立在對教學內(nèi)容有充分的預習的基礎上。因此,教師在這篇課文教學之前,指導學生借助網(wǎng)絡、相關書籍等,去查閱、搜集有關春節(jié)的詩詞、對聯(lián)、歌曲、散文等,為課堂學習做好充分準備。
在課文教學的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以提問的方式讓已經(jīng)做足功課的同學們踴躍回答。隨著一曲《金蛇狂舞》的歡樂樂曲,教師講道:每一個中華兒女對春節(jié)都有著很多很多美好的記憶,與春節(jié)相關的古詩詞也是數(shù)不勝數(shù),誰能說出幾首?同學們紛紛舉手發(fā)言,回答出了王安石的《元日》、蘇東坡的《守歲》、文天祥的《除夜》等……教師對同學們的回答給予了表揚后繼續(xù)問道:貼春聯(lián)是我們中國人過年的重要習俗,它以簡練、精巧、通俗的文字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年是虎年,誰能說出幾對自己喜歡的虎年春聯(lián)?在同學們一番爭先恐后的回答之后,教師又提出問題,給出學生學習展示自我的機會。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北京的春節(jié)》是誰寫的?你對他有哪些了解?基于精心的課前預習,學生對正確地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充滿自信,每個學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賞識,獲得贊美的心理需求,而這一提問環(huán)節(jié)也成為學生們“亮我”的最佳時機。
三、多種教法引導學生,亮出獨特個性光華
新課改背景下,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個性,并給予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實現(xiàn)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標,促進全面發(fā)展,這也是“亮我教育”理念的靈魂。
(一)彰顯課文個性,引導個性思考
民俗單元的課文都是圍繞“民風民俗文化”的主題精心編排的,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圍繞本單元主題,彰顯每一篇課文的個性,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思考,使學生通過本單元的學習體會,個性化地感悟民俗文化的寶貴價值,以及其中閃耀著的民族精神。比如,《臘八粥》這篇課文,其中個性化的人物對話以及主人公八兒的心理變化、動作描寫等,很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同理心,激發(fā)閱讀的興趣。因此,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邊讀邊想,在“八兒”的引領下,來一場臘八暢游,讓個性化思考亮出光華。比如,在教學中,教師根據(jù)課文情節(jié)將教學分解為盼臘八粥、想臘八粥、猜臘八粥、看臘八粥等環(huán)節(jié),抓住其中的個性化信息引導學生思考。如在第一部分“想臘八粥”的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作者寫的是吃臘八粥,為什么還把臘八粥的原料、入鍋后的狀態(tài)作了詳細的描述?課文是如何表現(xiàn)人們喜歡臘八粥的呢?學生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抓住重點詞句進行問題的個性化思考,并從不同的角度體會出人們對臘八粥的喜愛。
(二)通過有效互動,鼓勵個性展示
小學生活潑愛動善于表現(xiàn)自我,在民俗單元的教學中,基于“亮我教育”理念的指導,教師更加注意為學生提供展示個性的機會,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進而推進單元的學習效果的提升。比如,在教學本單元中“迢迢牽牛星”這首古詩中,在“解讀疊字” 環(huán)節(jié),教師引導學生開展了小組合作學習,在小組討論完成后,教師讓學生展示討論的結果。師:第一學習小組對詩中的疊字是怎么理解的?生1:疊字的使用,使古詩有了音韻美,且強化了感情的渲染,“迢迢”“皎皎”表達了悠長、美麗,使人讀來有光年歲月流轉,美好情感永不褪色之感。生2:疊字的應用,使詩歌讀來更有深度,更有意境。生3:其實可以對這些疊字進行分類,如 “迢迢”表達了距離;“皎皎”表達的是美貌。教師:你的分類方法挺有個性的!請同學們繼續(xù)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生4:我通過查閱注釋知道,這首詩出自漢代,記得老師講過《詩經(jīng)》就生動地應用了疊字的藝術表現(xiàn)方法,我認為這是《詩經(jīng)》的傳承……教師在對整個小組同學們的發(fā)現(xiàn)作了評價之后,又通過有效互動,讓第二組同學回答對“河漢女”形象的分析;第三組同學回答比較閱讀;第四組同學作仿句練習等。每個小組的探究任務都是各個小組根據(jù)自己的興趣選擇的,在學習探究中展示了自己對問題個性化的思考,在與教師的互動中,更是讓個性閃爍出亮麗的光華。
四、還給學生學習權利,點燃學生智慧火花
“亮我教育”理念下的民俗單元教學中,教師要通過恰當?shù)狞c撥、提醒、引導等,讓學生積極亮出自己的思考結果,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讓學生充分發(fā)揮出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習效果的提升。
(一)創(chuàng)設智慧情境,放飛思維雙翼
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導,他們很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在民俗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進行有效的引導,讓學生在教師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下,讓思維綻放,讓智慧飛揚。以古詩《寒食》的教學為例,教師首先創(chuàng)設了“讀句子,猜節(jié)日”的教學情境,通過多媒體呈現(xiàn)了幾段句子后讓學生來猜一猜是什么節(jié)日,學生們通過閱讀,分別猜出了春節(jié)、中秋節(jié)、端午節(jié)、重陽節(jié)、寒食節(jié)等節(jié)日,由此引出了課題《寒食》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在這一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境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喚醒了學習智慧。在此基礎上,教師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為學生呈現(xiàn)一段文字后,要求學生自主閱讀,從中提出信息,梳理出關于寒食節(jié)的來歷與習俗,這種學習方式對學生的語文概括能力是很有效的鍛煉。同時,也使學生智慧的火花飛濺,使學生產(chǎn)生亮出自己智慧的內(nèi)在驅 動力。
(二)開展討論活動,碰撞思維火花
在民俗單元的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課文中民俗方面的內(nèi)容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展開討論,助力學生進行思維的碰撞產(chǎn)生智慧的火花。以《北京的春節(jié)》教學為例,教師結合課文內(nèi)容設計了“交流討論,感受年味”的環(huán)節(jié)。首先提出問題,春節(jié)作為中華民族最隆重的節(jié)日,北京人過得那么熱鬧、快樂,選擇春節(jié)中你印象最深的一個日子反復品讀,感受一下你所品出的年味。接下來,教師要求各個小組展開討論,每個人都可以在小組討論中,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在小組內(nèi)展開思維碰撞,然后通過對小組匯報的總結得出幾項討論的結果: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2.年的味道是香香甜甜的;3.年的味道是開開心心的。最后教師對同學們交流探究活動作出總結,春節(jié)在地道的民俗中是多滋多味的,這味道是中華民族永恒的風景線,是中華兒女共同的文化基因。
五、掌握課文寫作技巧,亮我閱讀寫作能力
民俗單元的課文每一篇都是文質兼美的經(jīng)典之作。亮我教育理念下,教師在教學中要以閱讀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深入解讀課文,領悟本單元課文的寫作表達方法,使學生在掌握寫作技巧的同時,促進隨文練筆能力的提高。
首先,教師可以通過“讀一讀,議一議”活動,感受文章詳寫部分與略寫部分。比如,在學習《北京的春節(jié)》這篇課文時,教師讓同學們在精讀課文之后,找出其中表示時間的詞有哪些,從而把握了時間的框架,同時,讓學生結合時間框架來思考,其中對于哪些內(nèi)容作者進行了詳細描寫,哪些內(nèi)容寫得比較簡略,為什么這樣寫?然后,要求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交流,在此基礎上教師以文中提到的節(jié)日為四個小組命名,并以比賽形式匯報,這樣的教學形式使學生比較清晰地了解這種寫作方法的優(yōu)點。
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比不同課文寫作方法,使學生明確每一篇課文的寫作特點。比如,《北京的春節(jié)》和《臘八粥》都應用了詳略得當?shù)氖址?。在表達順序上《北京的春節(jié)》中,作者是以時間為順序,表現(xiàn)人們春節(jié)時的喜慶與熱鬧,《臘八粥》則是按著文中的小主人八兒盼臘八粥、分臘八粥、猜臘八粥、看臘八粥、喝臘八粥的順序,表現(xiàn)臘八粥香甜美味,描繪了一幅家庭和樂的景象。
最后,在學生掌握課文寫作技法,提高對民俗傳統(tǒng)文化認知的基礎上,教師要融入生活開展教學,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去了解身邊的民風民俗,為隨文練筆活動引進源頭活水。比如,學習了《北京的春節(jié)》這篇課文后,教師讓學生去回憶本地過春節(jié)的情形,然后結合本單元學到的寫法,以時間為順序進行練筆,從學生展示的小作文來評價,他們已經(jīng)基本掌握了所教學的寫作技巧,每個人都寫的各有長處,精彩紛呈。
六、積極弘揚民俗文化,亮我教育教學能力
基于亮我教育理念的民俗單元教學,應該提升語文教師弘揚和傳承優(yōu)秀的民俗文化的認知,肩負起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充分應用信息技術作為輔助教學手段,實現(xiàn)弘揚和傳承優(yōu)秀民俗文化的教育教學目標,可以結合教學內(nèi)容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體會民俗文化之魅力,提升民族自豪感,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使學生認識到學好語文的重要意義。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部編六年級下冊語文民俗單元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幅唯美的民俗畫卷。亮我教育理念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亮出自己優(yōu)秀的教學綜合能力,引導學生在民俗文化的世界中,亮出自信、亮出個性、亮出智慧、亮出能力,豐富學生民俗文化素養(yǎng),強化學習能力,為傳承和弘揚民俗文化而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