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晏中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開創(chuàng)了我國古代思想大發(fā)展的先河。其中,尤以儒、道、墨、法四大學(xué)派著名。如果說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一株枝繁葉茂的大樹,那先秦諸子散文就是這株大樹的根。我們下面來探討諸子散文的藝術(shù)技巧。
講究修辭,讓語言表達(dá)更有感染力
《論語》的語言獨特,其主要運用了六種修辭手法。
一、比喻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jìn),吾往也?!保ā蹲雍薄罚?/p>
這里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做事打了兩個比喻:“堆土成山”與“填土平地”,意在以淺顯的例子說明功虧一簣和持之以恒的不同結(jié)果。
二、夸張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保ā独锶省罚┰缟下牭剑ɑ蛎靼琢耍┮粋€道理(或真理),晚上死了也可以。這里的“道”指的是宇宙間的一切法則、道理。雖然聽聞道理、懂得真理確實難能可貴,但是早上聞道,晚上就死去的說法確實太夸張了。因此,此處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是為了更好地突出“道理”“真理”的可貴,引起讀者的強(qiáng)烈共鳴。
三、反復(fù)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yuǎn)。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yuǎn)乎?”(《泰伯》)
“不亦重乎?”“不亦遠(yuǎn)乎?”此處不僅運用了反問,而且運用了反復(fù)的修辭手法,強(qiáng)烈表達(dá)了“弘毅”的重大和艱巨。
四、設(shè)問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wèi)靈公》)
這里運用了設(shè)問的修辭手法,通過一問一答的形式激發(fā)讀者興趣,引起讀者思考。
五、對比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保ā独锶省罚?/p>
這兩句都運用了對比的修辭手法,只是對比的對象不同。第一句是外部的、不同類型的人進(jìn)行對比:君子懂得大義,小人只懂得小利。第二句是內(nèi)部的、自身對賢者和不賢者的態(tài)度:理性地看待自己,自我反省。
六、排比
子曰:“小子何莫學(xué)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yuǎn)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陽貨》)“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可以把道理闡述得更嚴(yán)密、更透徹,把感情抒發(fā)得淋漓盡致。
方法多樣,讓論述更有說服力
先秦諸子散文大多都是理論散文,宏大理性、汪洋恣肆,有很強(qiáng)的議論性。文章中有很多議論方法都可以為我們所借鑒。
一、在《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一文運用了舉例論證、比喻論證、對比論證三種論證方法
首先,為了證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文章先舉了一個生活中常見的例子。
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看見一個小孩快要掉進(jìn)井里,都會產(chǎn)生驚駭恐懼、哀痛憐憫的心理。此例以人之常情來證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其次,用人們熟知的事物作比喻來論證觀點。
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kuò)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dá)。
文中有非常明顯的喻詞:“猶”“若”。第一句論說人有惻隱、羞恥、辭讓、是非這四種心理,就好像健全的人都有兩只手、兩條腿一樣,是自然而然的。第二句意為當(dāng)我們打算推廣或擴(kuò)充我們這四種心理的時候,就像火開始燃燒、泉水開始涌動一樣,會有深遠(yuǎn)的力量。
最后,還運用了對比論證。
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拉開了擴(kuò)充不忍人之心的巨大作用和不擴(kuò)充不忍人之心的悲哀境地的差距。
二、《〈老子〉四章》主要運用了舉例論證和對比論證
舉例論證是其特色之一,例如:
三十輻共一轂,當(dāng)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dāng)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dāng)其無,有室之用。
老子連舉三例,用車轂、陶器和居室,說明世間萬物無不存在具體的“有”和“無”的對立統(tǒng)一,實有之物會給人帶來各種便利,但是它有賴于自身空虛(無)部分的補(bǔ)充、配合作用。闡明了“有”與“無”、“利”與“用”依存關(guān)系和相互作用:實體的作用人人皆知,而空虛的作用容易被人忽視。
對比論證是其另一大特色,例如: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這是從反面進(jìn)行論證。老子認(rèn)為事物不能過分,過分了都要向相反的方向轉(zhuǎn)化,因此強(qiáng)調(diào)不能“自視、自見、自伐、自矜”,要做到不爭和退讓,以退為進(jìn),以達(dá)到“無為”而“無不為”,是老子思想的精華。
三、《莊子》的《五石之瓠》主要運用了類比論證
當(dāng)他的好朋友惠子不會使用有五石容量的大葫蘆時,莊子沒有直接說他的心像茅塞一樣沒有開通,而是給他講了一個類似的故事。
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洴澼絖為事。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聚族而謀之曰:“我世世為洴澼絖,不過數(shù)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請與之?!笨偷弥?,以說吳王。越有難,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zhàn),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則所用之異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
同樣是一個不龜裂手的藥方,有人因此得到封賞,有人卻只是用來漂洗絲絮。這就和惠子不會使用大葫蘆是一樣的,為什么想不到把它作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只是愁它大得無處容身?類比論證思路清晰,讓讀者一目了然。
四、《墨子》的《兼愛》運用了比喻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類比論證等多種論證方法
首先,開篇就是對比論證和比喻論證,讓文章充滿了辯證的張力。
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譬之如醫(yī)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則弗能攻。
把治理天下當(dāng)作自己事務(wù)的圣人必須要知道禍亂從何而起,方能治世;相反,如果不知禍亂從何而起,則不能治世。此處運用了正反對比論證。接著,以醫(yī)生給病人治病為喻,醫(yī)生知道病人的疾病從何而來,才能治愈疾病,如果不知疾病從何而來,那么就不能治愈。
其次,為了證明“不相愛”才是天下禍亂的根源,文章舉了很多例子來論證。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謂亂也。子自愛,不愛父,故虧父而自利;弟自愛,不愛兄,故虧兄而自利;臣自愛,不愛君,故虧君而自利。此所謂亂也。雖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謂亂也。父自愛也,不愛子,故虧子而自利;兄自愛也,不愛弟,故虧弟而自利;君自愛也,不愛臣,故虧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愛。
父子之間、兄弟之間、君臣之間,彼此皆不相愛,惟愛自己,導(dǎo)致了天下大亂:虧父而自利、虧兄而自利、虧君而自利、虧子而自利、虧弟而自利、虧臣而自利。
最后,類比論證,闡述觀點。
雖至天下之為盜賊者,亦然。盜愛其室,不愛其異室,故竊異室以利其室;賊愛其身,不愛人,故賊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愛。雖至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亦然。大夫各愛其家,不愛異家,故亂異家以利其家;諸侯各愛其國,不愛異國,故攻異國以利其國。天下之亂物,具此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愛。
和前面的父子、兄弟、君臣不相愛一樣,盜賊也只愛自己的家而去偷竊他人的物品;愛自己而損害他人的利益。同樣,官至大夫、諸侯等,皆為了自己的利益,侵犯他人的利益。歸根結(jié)底,就是“不相愛”,所以才大力提倡“兼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