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感受:稍微一動就出汗,平時喝碗熱湯都會汗流浹背。也有一些人,劇烈運動后不過出幾滴汗,從未體會過大汗淋漓的滋味……為什么人的出汗量會不同?一動就出汗和不愛出汗的人,哪個更健康?專家告訴你答案。
是什么決定了人的出汗量?
人是恒溫動物,正常情況下,體溫要保持在36.0℃至37.0℃(腋溫),身體才能正常運轉。汗液就像人體的“空調系統(tǒng)”,當周圍環(huán)境溫度升高,或進行大量活動時,機體為了能讓體溫保持在恒定的狀態(tài),就會開啟“出汗散熱”的保護機制。一個成年人每天從皮膚汗腺排出的水分大約在500毫升以上,高溫和運動時排汗量會更多。而每個人的出汗量各不相同,主要受汗腺的數量及發(fā)達程度兩個因素影響。人體大約有400萬個汗腺,其中75%分布在體表,主要集中在手掌、足底、腋窩、前胸和臉部。但汗腺分布的數量和主要位置,是存在個體差異的:汗腺多且發(fā)達的人,就更容易出汗,反之出汗就少;汗腺集中分布的位置不同,就會導致有的人額頭易出汗,有人則是脖子更容易出汗。
為什么有的人一動就出汗?
除了汗腺的數量,年齡、性別、體重等因素都會影響人的出汗量。一般來說,年輕人比老年人更容易出汗、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出汗、胖人散熱困難更容易出汗。正常情況下,一動就出汗的人有3種類型:吃飯時愛出汗這種情況屬于味覺性多汗:舌頭上的味蕾有很多感受器,它們接觸到食物后,會向大腦發(fā)射信號促進排汗。焦慮時愛出汗這是一種精神性發(fā)汗,即人在緊張、焦慮的時候,交感神經興奮從而導致出汗多。固定部位愛出汗若脖子、腋下、手心、腳心等部位無明顯誘因卻大量出汗,可能是因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引發(fā)的原發(fā)性多汗。以上情況均屬于生理性多汗,不會對健康產生影響。但若無明顯活動就大汗淋漓,或者明明不熱卻渾身大汗,可能是由疾病引發(fā)的病理性多汗,需警惕糖尿病、甲亢等疾病的發(fā)生。
為什么有的人不愛出汗?
不愛出汗的人天生汗腺較少或不發(fā)達,導致身體排汗少,這些都是正常的。但若高溫下或運動后感覺很熱,卻一點汗也不出,可能是身體出現了以下問題。無汗癥或少汗癥除了不出汗,有些人還會伴隨出現頭暈、無力、面部潮紅等癥狀。甲減機體內甲狀腺激素分泌太少,從而導致身體產熱功能失調。皮膚問題如放射性皮炎、皮膚萎縮等,汗腺被堵住,有汗也無法排出。神經損傷交感神經功能紊亂,導致控制汗腺分泌的神經受損。
出汗多少有好壞之分嗎?
有些人認為出汗多新陳代謝快、可以“排毒”,更有益于身體健康。事實上,只要身體感覺舒適,出汗量無論多少都是正常的,并無所謂的好壞之分。汗液的成分中,實際占比最多的是水分,高達99%以上,其他成分僅占到0.5%至1.0%,包括氯化鈉、乳酸、蛋白質等。因此,無論出多少汗,排出的幾乎都是水分。人體的正常新陳代謝是通過肝臟、腎臟排出代謝廢物,汗液并不能將人體內的“毒”通過皮膚表面排出。
讓身體出點“養(yǎng)生汗”
比起因天氣、環(huán)境等造成的被動出汗,日常生活中大家不妨主動“出擊”,讓身體由內而外出一點“養(yǎng)生汗”。積極鍛煉運動時產生的汗是皮膚深表層出汗,也就是讓人從里向外出汗。尤其是不愛出汗的人,可以通過增強鍛煉促進身體的排汗能力。但運動后一定不要馬上吹空調或洗涼水澡,要耐心等汗消退??照{房里多喝溫水。讓身體保持微微發(fā)汗的狀態(tài)。不愛出汗的人可以堅持喝點生姜水,促進排汗。
(摘自《今日新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