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物理核心素養(yǎng)由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科學態(tài)度和責任四個方面構成。如何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落實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以“科學探究:向心力”為例,著重解決核心素養(yǎng)下如何進行向心力的教學設計和為什么這樣設計兩大方面。第一大方面著重解決設計思路:以什么方式建立向心力這個基本概念,以什么為切入點分析向心力的來源,向心力有哪些影響因素,如何科學探究向心力大小與這些因素的關系,如何測量向心力,能得出什么結論。第二大方面著重解決設計理由:為什么這么設計,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力兩個概念應先講哪個概念合適。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課堂教學;向心力;向心加速度
1? 教學設計
1.1? 問題串設計
①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用哪個物理量描述?速度v。
怎樣才算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速度是矢量,大小和方向中,只要有一個改變了,就說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了變化。
②勻速圓周運動物體,其運動狀態(tài)是否改變?
改變了,速度大小雖然不變,但是速度方向(沿著軌跡的切線方向)時刻發(fā)生改變。
③勻速圓周運動物體,運動狀態(tài)有改變,其合外力能為0嗎?
合外力一定不為零。狀態(tài)的維持不需要力,狀態(tài)的改變需要力的作用。
④勻速圓周運動物體,速度大小不變,方向變了,說明其合力的方向有什么特點?
【隨堂實驗】:感受勻速圓周運動的受力特征
如圖1,細線拽著小球在水平桌面上做圓周運動,然后松手。
注意事項:①細線不能太短,也不要太長,大概是在桌面空間能夠完成的這么個長度;②細線盡量與桌面平行。
生邊做實驗邊思考:什么力讓小球的速度方向改變?依據(jù)?
生:細線拉力F(指向圓心)讓小球速度方向改變(理由:松手后,球就偏離圓軌道飛出去)
說明:勻速圓周運動物體,始終受到指向圓心的合外力作用(結合理論解釋),即如圖2所示。
⑤勻速圓周運動物體,其合外力始終指向圓心,如果給這么特殊的力命名下,該怎么命名呢? 向心力(非常準確到位?。?/p>
1.2? 向心力
① 定義: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所受到的、始終指向圓心的合外力,叫向心力。
②作用效果:只改變v的方向,不改變v的大小。
問:向心力是否為一種新的性質的力?
思考:前面的隨堂實驗中,什么力充當小球的向心力?
生:如圖3所示,細線拉力F讓小球速度方向改變,即細線拉力(或合力)充當向心力。
【演示實驗】圓錐擺
思考:小球受到哪些力的作用?什么力改變小球的運動方向?
結論:如圖4所示,拉力F和重力G的合力(或如圖5所示,拉力F的分力F1)充當向心力。
③來源:向心力不是某種特殊性質的力,它可能由某個力,或者某個力的分力,或者某幾個力的合力來充當。
特別提醒:受力分析時, 不要把向心力當作一個獨立的力。
④向心力大小
【定性研究】影響向心力大小的因素(演示實驗)
演示實驗:如圖6所示,取一根空心管(圓珠筆筆筒),一根細線穿過空心管,細線的一端系一個輕橡皮塞,另一端系一個重鉤碼,掄動空心管讓橡皮塞做圓周運動,提住重鉤碼。不轉或轉得慢,橡皮塞被往管口方向拽過去,無法提住鉤碼。
問1:想讓橡皮塞做圓周運動提住重鉤碼,怎么辦?繞大圈點,轉快點。
教師演示,學生驚呼!
問2:忽略橡皮塞的重力,橡皮塞做圓周運動的向心力由什么力充當?細線拉力。
問3:橡皮塞做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大小可以用哪個力的大小來衡量?鉤碼重力大小。
問4:想提住更重的鉤碼,即讓橡皮塞有更大的向心力,可以怎么辦?繞大圈點,轉快點,橡皮塞稍重點。
猜想:向心力大小可能與物體的質量m、軌道半徑r、轉動的快慢有關。
【半定量研究】? 方法:控制變量法
a.保持r、ω一定時? F與m?
b.保持ω 、m一定時? F與r?
c.保持r、m一定時? ?F與ω?
向心力演示儀:
儀器介紹:如圖7所示,手搖手柄,兩塔輪、長槽和短槽跟隨轉動起來,左邊倒立塔輪和短槽共軸,右邊塔輪和長槽共軸。球放在槽中擋板處跟隨槽做圓周運動,擋板對球的彈力提供球做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反過來,球對擋板的壓力使得套筒向下壓彈簧露出刻度,露出的刻度可反映球對擋板的壓力,進而反映球做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大小。與圖8對應的兩塔輪各層的半徑r與對應的角速度ω關系如表1所示。
思考:老師手上有三個大小相同的球(兩個相同的鋼球和一個鋁球),質量比為2∶2∶1。長槽兩擋板至軸距離為2r、r,短槽至軸距離為r。從前面的分析中,我們還知道兩塔輪在不同層的角速度之比。大家想想:該如何探究向心力大小與物體質量m、軌道半徑r、轉動的快慢等三個因素之間的關系呢?
a.F與m?
用鋼球和鋁球做對照實驗,讓它們軌道半徑r和ω相同(皮帶放在第一層),結果如表2所示。
b.F與r?
用兩個相同鋼球做對照實驗,讓它們ω相同(皮帶放在第一層)、軌道半徑r不同,結果如表3所示。
c.F與ω?
用兩個相同鋼球做對照實驗,讓它們軌道半徑r相同、角速度ω不同,結果如表4所示。
【定量研究】DIS向心力演示儀
a.儀器介紹:如圖9所示,長槽一側有一滑桿(可在不同位置固定金屬塊),另一側有擋光桿(結合光電門可測擋光桿過光電門時的瞬時速度)。長槽可繞其中心軸轉動,金屬塊跟隨槽做圓周運動。問:金屬塊做圓周運動的向心力由什么力提供?滑桿對金屬塊的摩擦力;
b.測向心力大?。悍催^來,金屬塊對滑桿也有向外的摩擦力,通過轉換頭向下拉拉力傳感器,拉力傳感器的示數(shù)可以反映金屬塊做圓周運動向心力的大小;
c.測角速度:利用擋光桿過光電門的瞬時速度以及擋光桿至軸的距離,可得擋光桿繞中心軸轉動的角速度,即為金屬塊繞中心軸轉動的角速度;
d.測半徑:金屬塊下面有標尺,從標尺可以讀出金屬塊做圓周運動的軌道半徑;
e.測質量:設備提供兩個金屬塊,分別是24 g和12 g,不需要測量;
f.測量:得到幾條圖像,如圖10所示。
【結論】r、m一定,F(xiàn)與ω2成正比;
m、ω一定,F(xiàn)與r成正比;
r、ω一定,F(xiàn)與m成正比;
即F=kmω2r
問:k是個常數(shù),有量綱嗎?
推導:mω2r=m()2r=m
mω2r的量綱:kg·=kg·m/s2=N,與F的量綱一樣,故k是個無量綱的常數(shù),k=?兩種角度確定k值:
a.測出F、m、r、ω,得出k值
b.從運動學角度證明勻速圓周運動物體的加速度就是ω2r,推導證明圖11所示。 由圖11可得k=1,則F=mω2r。
說明:質量為m的質點,在半徑為r的圓周上做勻速圓周運動,線速度為v,角速度為ω,所需向心力的大小為F。
2? 設計緣由和思考
本節(jié)課通常的教學模式有兩種:①從運動學角度理論推導出勻速圓周運動的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得出其加速度始終指向圓心(因此稱為向心加速度),大小為ω2r,然后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得出合外力也始終指向圓心(因此稱為向心力),大小為mω2r,最后利用向心力演示器驗證向心力與質量m、軌道半徑r和角速度ω的關系。②從力學角度進行科學探究向心力的大小,得到向心力的大小,進而得到向心加速度。兩種模式各有優(yōu)缺點。按照模式①的教學方式,理論推導向心加速度的過程,學生不好理解,但一旦推導出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就很容易得出向心力的大小和方向。按照模式②的教學方式,從力的角度入手學生容易理解,因為學生容易感受到的是力而不是加速度,加速度太抽象了,但是存在比例系數(shù)k等不等于1的問題。筆者在教學設計時,考慮到本節(jié)課為科學探究課,因此采用模式②進行教學設計。如何處理模式②中比例系數(shù)k等不等于1的問題呢?筆者咨詢組內的幾位同仁,有教師說得出F=kmω2r后,如果m取1 kg,ω取1 rad/s,r取1 m,則對應F就是1 N,故k等于1,但是這樣的解釋很牽強,因為之前在得出牛頓第二定律時,從實驗角度得出后,由此定義使1 kg物體產(chǎn)生1 m/s2的加速度對應的合外力大小即為1 N,故k等于1。但是在此,如果還是這么認為的話,不免讓人認為又重新定義1 N,邏輯上有點說不通。還有同仁認為ω2r的量綱和加速度a的量綱一樣,則類似于探究牛頓第二定律,同樣可得出k等于1,但是在此存在一個問題:我們還不知道勻速圓周運動的加速度到底是ω2r還是kω2r,因此還是很難確定k等不等于1。最終筆者采用兩種方案去確定k值:a.利用DIS向心力演示儀測出F、m、r、ω,得出k值;b.從運動學角度證明勻速圓周運動物體的加速度就ω2r是,則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可得k等于1,即采用模式①和②相結合的方法。筆者的這種處理方式要用2個課時才能比較完美地完成該內容的教學,這樣上課會從容點,課堂內容也會比較飽滿,實驗可以做的更充分,更具說服力。
本節(jié)課筆者采用問題串的形式層層深入引入向心力概念,以向心力的作用效果(改變速度方向)為切入點,讓學生去感受向心力,分析兩個實例中的向心力來源,學生易于接受理解。分析向心力的來源研究向心力時,有學生的隨堂實驗,也有教師的演示實驗,從定性到半定量再到定量角度,層層遞進研究探究向心力大小和質量、角速度、半徑的定量關系,最后得出結論。研究過程中注重啟發(fā)學生思考:怎么探究?怎么控制變量(具體怎么操作)?怎么測量向心力大?。ㄊ紫纫却_定向心力的來源,測量這個力就等于測量向心力大?。??能得出什么結論?怎么確定比例系數(shù)?上課過程中注重啟發(fā)學生思考,形成物理觀念;注重讓學生養(yǎng)成仔細觀察、善于發(fā)現(xiàn)、勤于思考的良好習慣,引領學生經(jīng)歷科學探究過程,體會科學探究方法,養(yǎng)成科學思維習慣,形成科學態(tài)度、科學世界觀和正確的價值觀。
3? 結束語
物理教學設計是一門藝術,指導思想是新一輪課改提出的“核心素養(yǎng)”[ 1 ]。教學設計的根本目的是:引導學生如何去發(fā)現(xiàn)問題,進而引導學生如何去解決問題,學生在思考與實踐中獲得知識與能力[ 2 ]。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若干年后,學生也許忘記了大部分的知識,但是根深于腦海里的科學思維、方法和精神依然煥發(fā)著活力,伴隨著學生的一生。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2] 林清源. 核心素養(yǎng)下的高中物理課堂教學[J].天津教育,2021(2):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