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生
關鍵詞:古琴;文物攝影;美學本質(zhì)
中國藝術研究院在七十年的發(fā)展過程中,收藏了種類豐富、數(shù)量繁多的珍貴文物和藝術藏品,其中樂器收藏為一大特色。樂器中古琴有92張,以唐琴“枯木龍吟”為代表,其余多為宋、元、明、清琴。古琴見證了中國古代音樂藝術乃至文化、社會的變遷與進步,它本身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文物價值、學術價值以及社會價值,使其成為中華遺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
筆者因為工作的原因開始接觸到古琴,拍攝古琴,喜歡上古琴,繼而又開始學習古琴,對于古琴還是滿懷感情的,在拍攝過程中不斷摸索,總結經(jīng)驗。由于這些古琴屬于文物,以文物為對象的攝影,就是要通過攝影家的審美理想與科學態(tài)度,運用相機和感光器材的功能,發(fā)揮攝影藝術紀實的獨特優(yōu)勢,再現(xiàn)歷史文物的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因此和拍攝其他的器物有所不同,他們除了樂器的屬性外還有文物的屬性,應當遵循文物攝影三要素,“第一要素:保證文物的安全性。第二要素:要懂得歷史,認識文物。第三要素:通過攝影的紀實特點,再現(xiàn)歷史文物的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所以必須真實全面”。
一、攝影的準確性
文物攝影作品應具有研究價值和欣賞價值,對于攝影師來說首先要將器物的特征展示出來,準確展示文物的尺寸比例,切忌器物變形。如果使用135小型相機,應選擇標準鏡頭或者中長焦段的鏡頭,定焦鏡頭或微距鏡頭為宜。在古琴拍攝過程中,表現(xiàn)琴完整的正面、側面和背面用50毫米的標準鏡頭,突出琴額、款識、琴徽、雁足等部位用100毫米微距鏡頭,這樣的透視效果符合我們的視覺習慣,能夠真實再現(xiàn)琴的比例和特征。
攝影的準確性還包括曝光和色彩還原準確,因此在拍攝時還應使用色卡,便于后期校色,做到色彩準確還原。
二、古琴的構圖和角度
形制結構和演奏方法是樂器的基本屬性,古琴作為“琴棋書畫”四藝之首,被歷代的文人雅士所推崇,其形制較多結構也比較復雜,拍攝時候很難用一兩幅照片展示清楚,適合用組照來表現(xiàn)。一般整體全貌的正面、側面、背面可以完整的表現(xiàn)出形制特征,另外是局部的琴首、琴尾。如果琴非常有特點,裝飾比較多,也可以局部拍攝琴額、岳山、琴軫、銘文、收藏款章、龍池、雁足、冠角等等部位(見圖1、圖2)。
在選擇拍攝角度時需要多次嘗試,角度稍微有俯與仰、正與側的變化,都直接影響器物點、線、面的造型變化。古琴攝影角度的取舍需要反復推敲,全面審視,不能為了追求新穎的角度而使器物變形。
圖1.輕雷琴【宋】伏羲式變體
圖2.輕雷琴【宋】(局部)
圖3.無名琴【明】蕉葉式(局部)漆面高光下的色彩和紋理等細節(jié)不可丟失
三、古琴的用光
攝影是光與影的藝術,光線可分為直射光和散射光,拍攝古琴大多數(shù)用散射光,因為它比較柔和,明暗過渡均勻,能夠削弱漆面的反光。
古琴通體髹漆,有些雖歷經(jīng)千百年,卻依然光亮如新,這就增加了拍攝難度。漆面反射屬于鏡面反射,光線打上去會被反射回來,形成耀眼的光斑。光斑如果運用得當有利于表現(xiàn)出器物的光澤和質(zhì)感,如果運用不當,則會破壞器物的顏色和紋理。拍攝中調(diào)整光線角度和方向,使用柔光箱或者柔光屏來減弱強烈的光斑。筆者認為拍攝漆器不能處理的完全沒有光斑,如果物體沒有高光則顯得黯淡,少了質(zhì)感,缺乏立體感,拍出的作品平淡無奇(見圖3)。
側光能很好地表現(xiàn)物體的立體感,琴背面的刻字和款識,有些凹凸變化很小,可以通過改變側光位置的高低來決定陰影的長短,使這些字立體感強烈些,這樣更容易辨別(見圖4)。龍池內(nèi)的題字,也適合用側光進行拍攝。
逆光能有效地增加物體的立體感和空間感,對于塑造琴的輪廓十分有效。如果逆光不作為主光時,其亮度不應該超過主光,勾勒出輪廓使琴從背景中分離出來,表現(xiàn)出立體感和空間感,達到層次分明的效果即可(見圖5、圖6)。
四、古琴影子的處理
有光就有影,影子起到塑造立體感、填補空白、突出造型的作用。拍攝的古琴要不要影子,影子的深淺和在畫面中所占的位置,都要慎重考慮。如果沒有影子,器物會有凌空的感覺,顯得不夠真實。如果影子過于濃重則會使畫面失去平衡,同時也要避免多個影子的出現(xiàn),因為這不符合我們的視覺習慣。一支燈就會有一個投影,多支燈就會有多個投影,這些交錯重迭的雜亂投影,嚴重地影響和削弱了畫面的簡潔和美感。在實際操作中保留主光的投影,利用輔助光來抵消或者減淡不必要的投影,或者用深色背景,讓影子藏匿其中。
五、古琴的背景處理
背景是主體的襯托,古琴拍攝中多用干凈平整、色調(diào)素雅、對比適當、古樸莊重的背景來營造簡潔的效果。白、灰、黑色背景都可以,一般不建議用彩色的背景,因為色彩容易反射在古琴光亮的漆面中,影響主體的真實色彩。另外,背景也可以用真實的場景,這種場景除了可以營造氛圍,烘托氣氛,還頗具真實感和現(xiàn)場感(見圖7、圖8)。
無論是哪種背景,在實際拍攝中古琴與背景都要留出適當?shù)木嚯x,不能緊貼著背景沒有流通的空間致使琴的邊緣交代不清,琴的影子也容易投射在背景上,造成畫面缺乏空間感,給人以壓抑,不夠透氣的感覺。背景的材料、質(zhì)地、顏色、明暗終究是為主體服務的,這兩者要統(tǒng)一中有變化,和諧中有對比,千萬不可反差太大,背景太顯眼吸睛,喧賓奪主那就適得其反了。
六、古琴攝影作品的后期處理
攝影的后期是區(qū)別于確定拍攝主體、選擇攝影器材、調(diào)試燈光、尋找拍攝角度、構圖取景、按下快門這些前期工作的。后期的工作從把照片存入電腦并對其進行編目、調(diào)整和存儲開始。如今數(shù)字攝影時代,后期主要利用Photoshop、Lighttoom等圖像處理軟件來對圖片進行優(yōu)化調(diào)整,最終達到較為完美的效果。
筆者并不贊成對文物照片進行大動干戈的后期處理。對照片進行旋轉裁切、明暗對比、反差大小、色彩校準等常規(guī)處理即可。但在實際的拍攝中固定古琴的魚線、支架、膠泥等輔助工具難免會出現(xiàn)在照片中,因此,必要的修圖也實屬無奈之舉,但始終要做到以真實為基礎,客觀還原文物的原貌。
七、文物攝影的美學本質(zhì)
古琴的拍攝不同于一般靜物或商業(yè)廣告攝影,它是通過攝影的紀實特征,再現(xiàn)歷史文物的科研價值和藝術價值,追求作品的“真”與“美”?!霸鯓咏缍ㄍ瑲w屬于靜態(tài)攝影范疇的文物攝影的美學本質(zhì)?我認為,文物攝影的最高目的在于‘善,它的美學本質(zhì)是‘真、善、美的統(tǒng)一體”。筆者認同劉谷子關于文物攝影美學本質(zhì)的觀點,“真”與“美”是文物攝影與靜態(tài)攝影的共性,以真實為基礎,以美為前提,被攝體在“真”的基礎上呈現(xiàn)出“美”來,但僅有這些還不夠,還要有對“善”的追求。所謂的“善”,既是文物蘊含的歷史、文化、藝術無可替代的價值,也是攝影者本身之“善”。也就是說攝影師具備的知識學養(yǎng)、敬業(yè)精神,對文物的感知能力以及自己獨特的感悟等等。正如北宋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里《論氣韻非師》-篇所說:“人品既已高矣,氣韻不得不高;氣韻既已高矣,生動不得不至,所謂神之又神,而能精焉”。這里所說的人品,既是道德方面的,也是思想境界,內(nèi)心修養(yǎng)方面的。文物攝影水平的高低拋去技術層面,剩下的就是攝影者對藝術的理解,與文物的對話和心靈的感悟。
八、結語
作為文物攝影工作者,不能用“留下圖片資料”這種基本的需求來要求自己,應該掌握相關的文物知識,在了解制作時代背景的前提下充分體會其蘊含的藝術、歷史與科學價值,充分展示出器物的靈氣與生命。
文物蘊情,在拍攝過程中應運用好攝影語言與之對話,用心感悟,在尊重其真實性和完整性的基礎上進行藝術性的創(chuàng)作,這樣才會使作品獨具魅力,氣韻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