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小旭
記得有一次,一位任教小學六年級語文課的教師朋友打來電話向我抱怨,說領導觀摩他的課堂,他再次主講毛主席的《七律·長征》,這節(jié)課他又失敗了。他在電話里很無奈地說,每次講公開課,不同的領導都會提出不同的改進意見。第一次觀摩這節(jié)課的領導說整體講解太籠統(tǒng),學生不易弄懂,之后進行第二次講課時,他便調整了講課方式,改用逐句詳解的方式進行;哪知,第二次的觀摩領導又說逐句講解破壞了詩的整體性,隨后他再一次調整了講課方式,將整體講解與逐句講解相結合;誰料,第三次觀摩領導又對其授課方式提出了質疑,認為這種講解過于細致和繁瑣,扼殺了學生的自主想象。這位朋友說,三次課下來,他都不知道該如何講課了……那么,什么樣的課才算是一節(jié)“好”課呢?
我不禁想起了美國作家安奈特·L·布魯肖曾在《給教師的101條建議》中說過的一句話:“我們必須以學生的最大利益為重?!币馑际钦f教師的一切教學和管理行為,都要指向學生的最大利益。
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必有其自身對教師教學方式的接納與拒絕、適應或不適,而作為一名工作兢兢業(yè)業(yè)、教學經(jīng)驗較為豐富且與學生有著良好感情基礎的教師,其教學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一定是以學生的最大利益為重。因此,無論采用哪種方式,只要把課堂充分還給學生,讓學生有最大限度的收獲,就應當認為這節(jié)課是好的。然而,在日常聽評課中,聽評者們往往根據(jù)個人的主觀經(jīng)驗,對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反應做出個人的主觀評判,提出一些看似合理,卻不一定適合這個教師教學風格或不適合這個班級學生學習方式的改進建議,從而造成部分教師在諸多意見中茫然四顧不知所措,而學生則淪為教師改進教學的“實驗品”。在這個過程中,聽評者和教師都忽視了最為重要的問題——學生的利益是否得到保障?學生的學習效果是否良好?或許教師并未忽視這些問題,只是面對上級領導或專家的意見,不得不低頭。
誠然,作為一名普通教師,的確需要認真聽取優(yōu)秀教師或專家學者的意見或建議,以便促進自身的專業(yè)成長。但“一千個讀者眼里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即便是優(yōu)秀教師、專家學者的建議也不一定就是“金玉良言”,教師無須為迎合誰的口味而隨意改動。當教師們?yōu)榱说玫侥承s譽而采取“標新立異”的教學時;當教師們?yōu)橛袭斚履承┝餍械闹v課模式而“邯鄲學步”時;當教師們因眾說紛紜的意見或建議“無所適從”時,實際上都忽視了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是保證學生的最大利益,是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以學生的最大利益為重,要求教師在教學手段及方法上做到不盲從、不跟風,時刻考慮學生的現(xiàn)有水平和最大發(fā)展區(qū),根據(jù)學生的已有水平量身打造適合他們的教學模式,探尋能夠使學生獲得最大發(fā)展且符合個人教學風格的方式,真正讓學生在課堂上學有所得、學有所樂。此外,教學經(jīng)驗尚不豐富的青年教師,在聽取別人的意見時,首先要帶著謙虛的態(tài)度,然后還要帶著批判的眼光去質疑和反思,最后將反思的結果與自身的教學方式相結合,進而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在這個過程中,受益的不僅僅是教師本身,還有學生群體。比起聽評課的教師和領導,站在三尺講臺上的教師們才是真正了解學生的人,知道自己的學生欠缺什么、需要什么,因此,質疑與反思這一環(huán)節(jié)絕不能少。
以學生的最大利益為重,要求教師在班級管理中也要做到因人而異、因勢利導。正如每個人成功的模式都具有不可復制性一樣,每一名優(yōu)秀教師的成功經(jīng)驗同樣具有不可復制性,因為它受到教師個人性格特征、學生差異以及班集體環(huán)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身為青年教師,在努力汲取優(yōu)秀教師成功經(jīng)驗的同時,切不可全盤照搬,將別人的方法直接移植到自己的班級管理中來,還應結合具體情況,用學生能夠接納的方式,在確保學生的最大利益的前提下調整教學。
以學生的最大利益為重,不僅要求教師時刻都能夠清楚地知道什么才是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的,什么是教學和管理中應該保持和避免的,還要求教師懂得,哪些建議是需要帶著批判的眼光去審視與質疑的,哪些建議是真正值得采納的。
(作者單位:廣東佛山市南海區(qū)里水鎮(zhèn)同聲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