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歷松 吳楚韻
“萬遍磨不磷,千回涅不緇?!睔v經法難與天災的法門寺,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浴火重光,兩千多件大唐皇室重寶簇擁著舉世無雙的佛指舍利橫空出世,成為二十世紀中國考古重大發(fā)現(xiàn)之一。
這是一道本已遠去千年的回眸。開一把銹跡斑斑的鎖,推兩扇地宮石門,數以千計的大唐珍寶靜守著舍利以待世人。“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贝筇仆醭傋尳袢擞袩o數遐想:璀璨奪目的金銀器、千峰翠色之秘色瓷、異國情調的琉璃器、奇彩夢幻的皇家服飾……縱使這一次皇家禮佛的時期已經接近唐的尾聲,但其極盡奢華的賞施,仍可謂彼時頂級的稀世寶藏。
“地宮寶藏——法門寺唐代宮廷文物精粹特展”由長沙博物館和法門寺博物館聯(lián)合承辦,自2021年7月16日至2021年10月17日在長沙博物館對社會公眾免費開放。2022年以“大唐寶藏——法門寺地宮文物精粹特展”主題,再次由東莞市博物館策展,于5月18日至8月21日在粵港澳大灣區(qū)的區(qū)域中心城市東莞精彩呈現(xiàn)。展覽展出了57件(組)法門寺博物館藏品,其中一級文物占30件(組),文物均為唐代皇室供奉,體現(xiàn)了唐代工匠的高超技術工藝、唐人脫俗的審美意趣以及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成果。就讓我們從佛家法門留存的皇家風范中,一窺當年唐代貴族禮佛生活情景,品賞這人間煥麗的奧秘。
千年古剎 悠悠地宮
法門寺,地處陜西省寶雞市扶風縣法門鎮(zhèn),古稱阿育王寺,相傳是古印度孔雀王朝的君主阿育王在世界各地所建八萬四千佛塔之一,素有“關中塔廟始祖”的美譽。
相傳,法門寺于東漢時期創(chuàng)建,后有太白山僧人至此,修塔成寺。西魏恭帝二年(555),岐州牧小冢宰拓跋育對法門寺進行了第一次修葺,“初啟塔基,肇申供養(yǎng)”,從此開王朝供養(yǎng)法門寺舍利之先河。隋開皇年間,法門寺由阿育王寺改名為“成實道場”,仁壽末年,岐州郡牧李敏修葺法門寺,并供養(yǎng)舍利。唐代,法門寺作為皇家寺院,修建了瑰琳宮二十四院,前后共有八位君主迎奉真身舍利,是法門寺發(fā)展歷史中最為鼎盛的時期。
唐代四座供奉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的名剎現(xiàn)僅存法門寺,法門寺地宮是目前國內唯一保存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的地宮。從唐懿宗咸通十五年(874)到1987年考古發(fā)現(xiàn)唐代地宮及所藏佛骨舍利,法門寺歷經浮沉,終以讓世人得見其極盛時期所藏地宮的唐代珍寶。
1981年8月24日,法門寺真身寶塔因大雨轟然倒塌,半壁突兀。1987年4月,考古工作者在拆除殘塔、清理塔基時發(fā)現(xiàn)唐代地宮,出土了四枚佛指舍利和數千件李唐王朝供佛珍寶。地宮共由四道門、踏步漫道及前、中、后室,還有后室之下的秘龕組成,在發(fā)掘時發(fā)現(xiàn)的殘留禮佛遺跡,表明地宮封閉前舉行過盛大的舍利供養(yǎng)法會。諸多精美絕倫、品類繁雜的奇珍異寶井然有序,從而總體結集為內道場舍利供養(yǎng)曼荼羅世界,具有鮮明的“唐密”文化內涵。
前、中、后室各有一枚影骨,而真身佛骨舍利則在后室之下的秘龕中,由此形成以佛骨舍利為供養(yǎng)中心,按照“壇結塔下”的密法儀軌而鋪陳的格局。放置唯一真正佛骨的五重寶函安放在地宮后室的這個秘龕中,形成了地宮道場的最高秘境。整個地宮形制如同唐代高等級墓葬,這應該是舍利瘞埋制度逐漸與中華文化融合產生的新方式。
表 1 中國舍利瘞埋制度的變化。中國古代以金棺、銀槨為舍利的主要容器,且構筑模擬中國式墓室棺槨。舍利瘞埋制度的形成,表明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許多與之相關的制度改變了在印度時的原貌,出現(xiàn)了適合中國傳統(tǒng)習俗的新形式。
地宮的踏步漫道灑滿銅錢,應是送佛骨舍利儀式時灑下,第二道門出土的大唐咸通啟送岐陽真身志文碑(下文簡稱為“志文碑”)、應從重真寺隨真身供養(yǎng)道具及恩賜金銀器物寶函等并新恩賜到金銀寶器衣物賬碑(下文簡稱為“衣物賬碑”),分別記述了法門寺的由來和唐代法門寺迎奉佛骨舍利的歷史、“會昌法難”禍及法門寺的情況,并詳細記載了佛骨舍利的形狀和咸通年間迎奉舍利的盛況及奉獻物品的名稱、數量、器重以及供奉者的名銜等。由這些碑文,讓我們得以直接研究大量唐朝皇室禮佛的歷史,對了解唐代漢傳密教的儀軌與皇室貴族生活有重大意義。
唐鎏金銅浮屠(圖1) 此器物高53.5厘米,底寬28厘米,鑄造成型,通體鎏金,由寶剎、浮屠、月臺、基座組成。浮屠(佛塔)方形基座上有三層月臺:最底層方形月臺欄桿有寶珠、如意云頭、葫蘆狀等裝飾物;中間層四級疊澀月臺欄桿四周中部豎立“望柱”,柱頂有蹲獅;最上層方形月臺側面各有四個桃形壸門,月臺上為銅浮屠,進深均為三間,頂似“攢尖頂”,攀間枋、欄額、蜀柱俱全。當心間設門兩扇,門外置金剛力士一對。浮屠四周亦設欄板,“攢尖頂”上有須彌座,座上有寶剎。寶剎下端有六枚相輪,相輪上置華蓋。蓋上有十字相交的火焰背光,其上有雙輪新月與日輪,剎尖高聳,最上為摩尼珠。
佛塔源于古印度,是用來供放高僧舍利、經卷和各種法物的一種雄偉建筑物。佛塔形制不同,功用各異。其構造由塔座、塔瓶、塔剎和塔頂等四大部分組成。
密教道場 佛家圣境
唐代皇室所奉密教為漢傳密教,與藏傳密教不同,漢傳密教與漢文化結合更深,摒去了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相悖的修法方式。法門寺地宮是供養(yǎng)佛骨舍利的唐密曼荼羅,是唐代佛教密宗匯集佛和菩薩以實現(xiàn)修法“即身成佛”的道場。自唐太宗始,法門寺就成為迎奉佛骨的圣地。每三十年開塔迎送一次,共有七位君主先后迎奉佛骨。唐懿宗咸通十五年(874)正月初四,法門寺地宮最后一次封閉。在此期間,密教也傳入中國并形成“唐密”,法門寺自然成為皇室供奉真身(佛骨舍利)的至高無上的唐密曼茶羅內道場。
在法門寺地宮后室八重寶函之上,放置了一尊鎏金帶座銀菩薩,可能為舍利入藏地宮時舉行的密宗舍利供養(yǎng)儀式所用佛像。菩薩高髻,戴花蔓冠,寶繒垂肩,上身袒露。左肩至右脅斜披帛巾。臂、腕飾釧,雙手施印,下著羊腸大裙,結跏趺坐于蓮花座上,有身光和頭光。蓮座由束腰的仰蓮與覆蓮組成。造型風格更接近早期佛像,不似之后與漢文化融合頗深的佛教形象。法門寺地宮發(fā)現(xiàn)了四枚釋迦牟尼佛指舍利。一枚為“靈骨”,專家考證為佛祖真身舍利,是佛教世界至高無上的圣物。其余三枚為“影骨”,同樣也是佛界靈物。四枚舍利被分別安置于地宮四個系列的寶函內,并輔以香料,象征佛教世界的香域寶地。寶函以八重寶函、五重寶函為極致,裝飾華麗,佛義精深,極盡舍利供養(yǎng)之神圣與莊嚴。
伴隨舍利及寶函的,還有各類法器。佛教法器是指佛寺中僧侶們舉行佛事活動和佛教儀式時所用的器物。法器大致可分為禮敬、稱贊、供養(yǎng)、持驗、護身和勸導等類。不同種類的法器在形制、用途上各不相同,有著各自的象征意義。這些法器大多以金、銀、銅鑄造為主,其造型奇特,制作構思巧妙,神圣而威嚴。
唐鎏金帶座銀菩薩(圖2) 此器物通高15.07厘米,菩薩高11.87厘米。通體鎏金,菩薩高髻,戴花蔓冠,寶繒垂肩,上身袒露。左肩至右脅斜披帛巾。臂、腕飾釧,雙手施印,下著羊腸大裙,結跏趺坐于蓮花座上,有身光和頭光。蓮座由束腰的仰蓮與覆蓮組成。
該菩薩像放置在法門寺地宮后室八重寶函之上,可能為舍利入藏地宮時舉行密宗舍利供養(yǎng)儀式所用的佛像。
唐菩薩像(圖3) 此器物長34厘米,寬19厘米,通高83厘米。造像為漢白玉圓雕,殘損嚴重,無頭無足,前胸垂珍珠瓔珞,造型豐滿,衣襟飄逸。形體豐滿,裝飾繁復,雖殘缺,亦可見法門寺唐代圓雕菩薩造像藝術的神韻。
菩薩全稱“菩提薩埵”,意為“覺有情”,向上的目標是達到徹底覺悟,向下的責任是普渡眾生。在大乘佛教中,菩薩的地位很高,僅次于佛,協(xié)助佛一起教化眾生,將來必定成佛。菩薩以種種化身降臨世間,解救眾生苦難,使人倍感親切,正好彌補境界崇高的佛那種難以親近的神秘感。
唐智慧輪造盝頂純金寶函(圖4-5) 此器物長14.5厘米,寬10.5厘米,高13.5厘米。寶函呈長方形,盝頂,素面。司前、鉸鏈齊全。寶函正面鏨刻:“敬造金函,盛佛真身。上資皇帝,圣祚無疆,國安人泰,雨順風調,法界有情,同霑利樂。咸通十二年閏八月十日,傳大教三藏僧智慧輪記?!?/p>
唐智慧輪造壸門座盝頂銀寶函(圖6-7) 此器物長18.9 厘米,寬18.5厘米,高22厘米。鈑金成型,通體光素。函體正方,盝頂,有鏤空壸門座,前有司前,后有鉸鏈。正面豎鏨銘文十行八十三字:“上都大興善寺傳最上乘祖佛大教灌頂阿阇梨三藏苾蒭(比丘)智慧輪敬造銀函壹,重伍拾兩,獻上盛佛真身舍利,永為供養(yǎng)。殊勝功德福資,皇帝千秋萬歲。咸通拾貳年閏捌月拾伍日造,勾當僧教原,匠劉再榮鄧行集。”
兩件寶函均為智慧輪供奉,是唐懿宗迎佛骨是用來盛放真身舍利的寶函。智慧輪,京兆杜陵人,生活在長安城附近。他為晚唐密教高僧,親自參與主持了法門寺最后一次迎佛骨活動,地宮內唐密曼荼羅壇場即為其布置。咸通十二年八月十九日,九隴山禪僧師益于法門寺地宮舊隧道西北角發(fā)現(xiàn)靈骨舍利后,智慧輪專門打造金函銀函以盛佛指舍利。懿宗僖宗迎奉完舍利后,舍利另有寶函棺槨安置,智慧輪敬造的金函、銀函作為真身舍利曾經使用過的寶函,也一并被供奉于地宮。除此之外,智慧輪還供奉了1尊香爐、3個香臺、4只銀閼伽瓶、2個銀閼伽水碗等密教法器,是除懿宗、僖宗外在地宮中供奉最多的人,可見其地位之高、財力之雄厚。
智慧輪所施鎏金羯摩三鈷杵紋銀閼伽瓶為鈑金成型,紋飾鎏金。盤口、細頸、圓腹、喇叭形圈足,有短流。肩徑下飾如意云紋一周。腹部飾四個以簡化蓮瓣紋圈成的圓形規(guī)范,內鏨十字三鈷金剛杵紋,圓形規(guī)范間以兩周弦紋相接,腹下部有仰蓮瓣一周,瓣尖之間亦飾三鈷金剛杵紋。圈足與腹底焊接,上部有一周半圓形凸棱,棱上鏨一周飾帶狀雙環(huán)紋,下飾覆蓮瓣,蓮瓣尖隙鏨三鈷金剛杵。地宮出土四件閼伽瓶,圈足內分別墨書“東”“南”“西”“北”,表明閼伽瓶在地宮分別放置于東北、東南、西南、西北四角之位置。
唐鎏金羯摩三鈷杵紋銀閼伽瓶(圖8-9) 此器物腹徑12.9厘米,通高19.7厘米。鈑金成型,紋飾鎏金。盤口、細頸、圓腹、喇叭形圈足,有短流。肩徑下飾如意云紋一周。腹部飾四個以簡化蓮瓣紋圈成的圓形規(guī)范,內鏨十字三鈷金剛杵紋,圓形規(guī)范間以兩周弦紋相接,腹下部有仰蓮瓣一周,瓣尖之間亦飾三鈷金剛杵紋。圈足與腹底焊接,上部有一周半圓形凸棱,棱上鏨一周飾帶狀雙環(huán)紋,下飾覆蓮瓣,蓮瓣尖隙鏨三鈷金剛杵。圈足底鏨飾二方連續(xù)水波紋一周。瓶底墨書“南”。
唐鎏金迎真身銀金花雙輪十二環(huán)錫杖 (圖10-11)此桿杖直徑2.25厘米,長196厘米。錫杖用銀五十八兩、黃金二兩,重2390克。杖頭有銀絲盤曲的桃形雙輪,輪頂為仰蓮束腰座,上托智慧珠一顆。雙輪套鏨花涂金銀錫環(huán)十二枚,杖頂有飾忍冬團花、如意流云、寶相蓮瓣的三重佛座,其上承托代表大日如來的五鈷金剛杵,杵上又承托代表“地、水、風、火、空”的五大蓮座,以象征五世界,座上有摩尼珠一顆。杖體中空,杖身通體鏨刻忍冬、蜀葵、團花,裝飾上、中、下三段欄界。在上、下欄界內鏨刻手執(zhí)法鈴、身披袈裟立于蓮臺之上的緣覺僧十四體。雙輪上鏨刻:“文思院準咸通十四年三月二十三日敕令,造迎真身銀金花十二環(huán)錫杖一枚,并金共重六十兩,內金重二兩,五十八兩銀。打造匠臣安淑鄖,判官賜紫金魚袋臣王全護,副使小供奉臣虔詣,使左監(jiān)門衛(wèi)將軍臣弘慤?!笨芍a杖是唐咸通十四年(873)懿宗皇帝為迎送佛指舍利敕令工匠專門制作的。
整體造型精美絕倫,古今罕見,工藝更顯精巧,堪稱佛門奇寶。
唐單輪十二環(huán)純金錫杖 (圖12)此杖徑0.56 厘米,通高27.6厘米。鑄造,鍛打成型,拋光加工。通體用純金制成。杖桿為圓柱形,頂部有桃形輪杖首。輪心之杖端為結跏趺坐于蓮座上的坐佛,有背光。杖鐏為寶珠形,輪頂為仰蓮座智慧珠,兩側輪股上各套六枚金環(huán)。
錫杖最早在佛教中是僧人防身的法器。隨著佛教發(fā)展,佛教禮儀日趨完善,錫杖就成為佛教禮儀中不可缺少的法器之一,同時也是使用者身份和權力的象征。身份和權力是通過錫杖的高低股環(huán)數來標識的,錫杖的股環(huán)數越多,代表的等級就越高?!跺a杖經》說:迦葉佛為二股十二環(huán),地藏菩薩為二股六環(huán),釋迦佛為四股十二環(huán)。四股十二環(huán)代表佛教基本教義中的“四諦”和 “十二因緣”,應屬釋迦佛所持,是等級最高的。
唐鎏金三鈷杵紋銀臂釧(圖13) 此器物外徑11.92厘米,高1.82厘米。鑄造成型,紋飾鎏金。釧身鼓隆,內壁平直,截面近似半圓,釧身飾三鈷金剛杵六枚,底襯蔓草,魚子紋地,為唐代密教法器。
唐如意長柄銀手爐(圖14) 此爐外徑11.06厘米,高8.6厘米,長45.5厘米,由爐與如意形柄組成。爐體平折沿,深腹,喇叭形圈足,足底有折沿一周,一如意形手柄在爐側,并在如意柄及爐體之間加焊U形銀條,使兩者更加固定。爐柄鏨刻:“咸通十三年文思院造銀白成手爐一枚并香寶子共重十二兩五錢。打造都知臣武敬容、判官高品臣劉虔詣,副使高品臣高師厚,使臣弘慤。”
唐鎏金坐佛紋云頭銀如意(圖15-16) 此器物通長50厘米,柄寬2.9厘米。如意柄作扁方形,素面,頭部呈如意云頭狀,鎏金,中刻坐于仰覆蓮座上如來,左手施降魔印,右手上舉作無畏印。兩側下方各一供養(yǎng)童子,或合十或捧盤,其下有蓮瓣團花。
奉珍獻寶 禮佛祈福
開啟地宮,一切杯盤物什蒙塵而立。作為禮佛場景,這些器物明顯按照著一定的規(guī)律擺放——這是已成歷史的唐代密教儀軌。法門寺金銀器以佛教用具為主,除舍利寶函、佛教造像、法器外,還有豐富多樣的供養(yǎng)器,造型莊嚴,工藝精良,且多有鏨文,再現(xiàn)了大唐皇室崇佛敬僧、護持佛法、祈福延祚的理想追求和精神世界。雖然晚唐的國勢已是強弩之末,但最后一次的禮佛活動卻極盡奢華。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金銀器共121件,其中大多為唐懿宗、僖宗父子所供奉。這批金銀器有唐代宮廷內庫作坊文思院打造的御用品,也有江南地區(qū)的貢品。高超的制作技術、豐富的器物造型、華麗的圖案裝飾,展現(xiàn)了唐王朝發(fā)達的金銀工藝、奢靡華貴的宮廷生活和虔誠的崇佛理念。
除去金銀器外,法門寺更有秘色瓷、早期伊斯蘭琉璃制品以及大量絲綢制品,展現(xiàn)了唐代精湛的工藝技術和發(fā)達的絲綢之路貿易。
唐鎏金雙鴦團花紋大銀盆(圖17-18) 此器物口徑46.5厘米,通高14.5厘米。澆鑄成型,紋飾模沖,平鏨鎏金。盆為葵瓣形,侈口,圓唇,斜腹下收,矮圈足。盆口鏨一周蓮瓣紋,盆壁分為四瓣,每瓣鏨兩個闊葉石榴團花。團花中有一只鼓翼鴛鴦立于仰蓮瓣座上,兩兩相對,余白襯以流云和三角闊葉紋。盆腹內外花紋雷同,猶如滲透一樣。盆底類似淺浮雕,鏨一對以嬉戲鴛鴦為中心的闊葉石榴大團花。盆外兩側鉚接兩個前額刻“王”形紋樣的天龍鋪首,口銜有海棠花的圓環(huán),環(huán)上套接弓形提手。圈足微外撇,外飾二十四朵蓮花。盆底鏨刻“浙西”二字。
唐鎏金仰蓮瓣圈足銀碗(圖19-20) 此器物口徑16厘米,通高8.7厘米。侈口,尖唇,圈足。碗壁為雙層仰蓮瓣,下層素凈,上層蓮瓣之忍冬卷葉邊與石榴形蕊心鎏金??谘丶獍曛g飾以扇形花瓣,一圓形花葉托于雙層蓮瓣之下。圈足為卷荷,喇叭圈足之胴體上鏨四片向上翻卷的荷葉,荷葉邊飾為露頭隱尾之摩羯魚。外底鏨有“衙內都虞侯兼押衙,監(jiān)察御史安淑布施,永為供養(yǎng)”發(fā)愿文。
唐鎏金雙獅紋菱弧形圈足銀盒(圖21-23)
此器物口徑16.8厘米,足徑13.94厘米,通高12厘米。鈑金成型,紋飾鎏金。盒體呈菱弧形,直壁淺腹,平底,喇叭形圈足。蓋身上下對稱,以子母口扣合。蓋緣飾一周蓮瓣紋,蓋面內以聯(lián)珠組成一個菱形,與周邊呈斗方布局,內菱形中部鏨兩只騰躍的獅子,四周襯以西蕃蓮與纏枝蔓草,內外菱形的角隅飾背分式西蕃蓮紋樣,腹壁上下均鏨二方連續(xù)的蓮葉蔓草。圈足飾一周簡化蓮瓣。盒蓋內底墨書“內庫”二字。圈足外底鏨文曰:“進奉延慶節(jié)金花陸寸方合壹具,重貳拾兩,江南西道都團練觀察處置等使臣李進。”
唐鎏金團花紋葵口圈足銀碟一組(圖24)
此器物直徑11.29厘米,通高2.03厘米。五曲葵口,淺腹,平底,圈足。腹壁以凸棱分作五瓣,每瓣內鏨一朵團花,底心亦飾團花,口沿鏨一周簡化蓮瓣紋,圈足外撇。
唐鎏金壸門座銀波羅子一組(圖25-26)
此器物口徑10.76厘米,高4.04厘米。錘擊、切削成型,腹外鎏金,以子母口扣合。直口,淺腹,平底,壸門座圈足。器內底焊接十字形格架,圈足有鏤空的六個壸門,壸門間飾背分式忍冬草。底外壁有拋光切削后留下的同心圓痕。“波羅子”或為般若,意為智慧,為食果供養(yǎng)之器。
壸門,在宋代李誡所編的《營造法式》中寫作“壺門”,是一種佛教建筑中門的形制,也是一種鏤空的裝飾樣式。
唐象首金剛銅熏爐(圖27)
此器物口徑24.5厘米,通高41.8厘米,腹深7.7厘米。澆鑄成型,由蓋、身組成。蓋面鏤空,分三層臺階。蓋頂為四層蓮臺,上跪一象首金剛,雙手捧珠。爐身平折沿,直腹平底。壁上鉚接五個獸形足,足首呈爪狀。兩足之間鉚接獸形鋪首,套花結朵帶。作為熏香器,造型別具特色,其象首金剛之裝飾則是密教內容的顯現(xiàn)。
唐鎏金卷荷圈足銀羹碗子(圖28)
此器物蓋徑7厘米,通高10.16厘米,由蓋、碗、圈足三部分組成。蓋面高隆,呈半球形,蓋頂有智慧珠捉手,其下有仰蓮座。座周圍有四朵如意臥云,云頭與花瓣鏤空,以便香味溢出。蓋有立沿與碗扣合,碗外壁為兩層仰蓮瓣。其下有卷荷高圈足,足面鏨刻荷葉葉脈。此器為香具,底座內底可放置炭火,碗內置香料,是唐代晚期典型隔火熏香具。
唐鎏金雀鳥紋銀香囊(圖31-32)
此器物直徑5.75厘米,鏈長17.8厘米。鈑金成型,紋飾鎏金。上半球體為蓋,下半球體為身,以鉸鏈相連,子母口扣合。通體鏤空,上下對稱。半球體上散點分布三個圓形規(guī)范,鏨有四只鴻雁,球冠有弧形等邊三角形三枚。蓋頂鉚接環(huán)紐,上套蓮蕾形環(huán)節(jié),其上再連長鏈,司前控制上下球體之開合,香盂鉚接于雙層持平環(huán)上,香盂內底有鎏金團花一朵。
唐鎏金雙鴻紋海棠形銀盒(圖42-43) 此器物長5.1厘米,寬3.8厘米,高2.2厘米。盒呈海棠形。蓋面隆起,模沖出一對首尾相對振翅欲飛的鴻雁。此盒為唐代供養(yǎng)器,內部尚殘留香粉。
唐鎏金飛鴻毬路紋銀籠子(圖44-45) 此器物口徑16.2厘米,高17.53厘米,由籠蓋、籠體、提梁組成?;\體直口,深腹,平底,四足,有提梁。蓋為穹頂,口沿下折與籠體扣合。蓋面模沖出五只飛鴻,內圈飛鴻引頸向內,外圈飛鴻兩兩相對??谘厣暇夛椧恢苌彴昙y,下緣飾一周破式團花、魚子紋地?;\體腹壁鏨三周飛鴻,共二十四只,均相對翱翔。兩側口沿下鉚接有環(huán)耳,耳座為四瓣小團花,環(huán)耳上套置提梁,其上套有銀鏈。另一端與蓋頂相連。足呈“品”字形組合花瓣,與籠底邊緣鉚接。鏤孔均作毬路紋?;\底有“桂管臣李桿? 進”六字鏨文。此器為唐代宮廷之香籠。
唐鎏金團花銀碢軸(圖46)
此器物直徑8.9厘米,長22厘米。碢軸為實體,形似鐵餅,軸邊有平行溝槽,便于在茶碾子中粉碎團茶;軸桿近似圓柱形,中部粗壯,插入踻軸中心,兩端逐漸細小,便于執(zhí)手。軸孔四周鏨團花,外飾流云紋。軸面鏨文曰:“碢軸重一十三兩”;“十七字號”劃文“五哥”兩處。軸桿刻:“十七字號”,亦有“五哥”劃文。
唐鎏金鴻雁紋銀茶槽子(圖46-48)
此器物身長25.5厘米,寬3.4厘米,高7.1厘米。通體為長方形,由碾槽、轄板、槽座組成。槽呈半月形尖底,口沿平折,與槽座焊接,槽口可插置轄板,轄板呈長方形。槽身兩端為如意云頭狀,轄板中間焊接小寶珠形提手,槽身兩側各飾一只鴻雁及流云紋。碾槽嵌于槽座之中,槽座兩端亦作如意云頭。座壁有鏤空壸門,上飾天馬流云紋。碾子底鏨刻:“咸通十年文思院造銀金花茶碾子一枚并蓋,共重廿九兩。匠臣邵元,審作官李師存,判官高品臣吳弘慤、使臣能順”。轄板內刻:“十六字號”,另一處亦刻“十六”。碾板等處均有劃文“五哥”字樣。
唐鎏金飛天仙鶴紋銀茶羅子(圖49-50)
此器物長13.45厘米,高9.8厘米。器形為長方體,由蓋、羅、羅架、屜、器座組成。頂蓋面鏨兩體首尾相對的飛天,頭頂及身側襯以流云。蓋剎四側各飾一和合云紋,兩側還飾如意云頭,剎邊飾蓮瓣紋,蓋立沿飾流云紋。羅架兩側刻有頭束髻,著褒衣的執(zhí)幡駕鶴仙人,另兩側鏨相對飛翔的仙鶴,四周飾蓮瓣紋。羅、屜均作匣形。羅分內外兩層,中夾羅網。屜面飾流云紋,有環(huán)狀拉手。羅架下焊臺形器座,有鏤空的桃形壸門。羅底刻:“咸通十年文思院造銀金花茶羅子一副,全共重卅七兩,匠臣邵元、審作官李師存、判官高品臣吳弘慤,使臣能順”。另有“十九字號”鏨文兩處,墨書,劃文“五哥”各兩處。
唐鎏金飛鴻紋銀則(圖51)
此器物長19.2厘米,勺寬2.6厘米。則面呈卵圓形,微凹。則柄扁長,上寬下窄,柄端作三角形,上下部位鏨花鎏金。上段為流云飛鴻,下段組成棱形圖案,其間鏨十字花。均以弦紋和破式菱形紋為欄界。柄背光素。銀則為烹茶時投放茶末之工具。
唐鎏金摩羯魚三足架銀鹽臺(圖52)
此器物直徑4.98厘米,高27.9厘米,由蓋、臺盤、三足架等組成。蓋上有蓮蕾捉手,中空,有鉸鏈可開合,與銀筯焊接并與蓋相連。蓋心飾團花一朵,蓋面飾摩羯四尾,蓋沿為卷荷。三足支架與臺盤焊接相連,支架以銀筯盤曲而成,架中部斜出四枝,枝端有摩羯鑄件二、智慧珠三。珠下有蓮蓬座,珠周有火焰紋,座下襯以團花。三足架上鏨刻:“咸通九年文思院造銀金涂鹽臺一只,并蓋重一十二兩四錢,判官臣吳弘慤,使臣能順”。另有“四字號”“小藥焊”等字。
唐八棱凈水秘色瓷瓶(圖53 )
此器物外口徑2.3厘米,高21.5厘米,腹徑11厘米。小口,圓唇,細長頸,八棱瓶身,圓肩,低圈足,頸下有三條凸棱,呈臺階狀。肩部豐滿,腹部為瓜體形。肩、腹部有八條豎向凸棱。青灰胎,胎質致密。通體施淡豆綠色釉,內壁開細碎冰裂紋。
唐菱形雙環(huán)紋深直筒琉璃杯(圖54)
此器物口徑8.2厘米,高8.4 厘米。腹壁外鼓、直口、深腹、尖唇,底微內凹,壁面裝飾五組花紋,每組中間為一菱紋,菱紋內飾雙環(huán)紋,菱紋處上下各飾三組雙環(huán)紋,每組之間以兩豎行連珠紋相隔。
唐五瓣葵口大內凹底秘色瓷盤(圖55-56)
此器物直徑24厘米,腹深5.14厘米,高6.15厘米。侈口,口沿五曲,腹壁斜收,曲口以下有凸棱,平底內凹。通體施青灰色釉,均勻凝潤,盤壁有仕女圖包裝紙印痕,底外壁有支燒痕。
唐紫紅羅地蹙金繡袈裟(圖57)
此袈裟長11.8厘米,寬8.4厘米,是與捧真身菩薩相匹配組合的系列供奉物之一。袈裟正面蹙金繡滿紋飾,四周繡有寬緣,緣上雙根金線釘繡二方連續(xù)云紋,邊緣之內劃分七個豎向欄界,每區(qū)間蹙金繡折枝蓮花一簇,四角繡有四個“卍”字。袈裟繡紋光閃金亮,甚為精美。袈裟正面以豎向欄界分為七條佛界,每界內再以橫向欄界分隔,共分成二十一隔。按照袈裟規(guī)制,當屬佛教“三衣”中的“七衣”,是聽經聞法、誦經禮忤或是大眾集會時用的高等級袈裟。袈裟亦稱“福田衣”,佛家謂積善行可得福報,猶如播種田地,秋獲其實;又因襲裝的形制似田畝稻畦,故名。
唐八瓣花紋藍色琉璃盤(圖58) 此器物口徑19.9厘米,高3.57厘米,深2.9厘米。吹塑成形、折沿、尖唇、淺腹,頸微束,底平。中部上凸,底有一周鐫刻規(guī)范處為虛實相間的花瓣,范內以凸心向外尖出四層蓮瓣,分為四、四、八、十六瓣蓮花,每層花瓣圓范相抵。內兩層花瓣鐫刻,以重疊的波浪線,花瓣之間以放射線填充。深藍色,底部有吹塑鐵棒痕跡。
唐紫紅羅地蹙金繡半臂(圖59) 此衣袖長14.1厘米,身長6.5厘米,是與捧真身菩薩相匹配組合的系列供奉物之一。衣面為紫紅色小花羅,衣里是紅色細絹,衣式為典型的唐代仕女短袖上衣,稱“半臂”。長僅過胸,短半袖寬袖口,對襟并鑲有寬領襕,領襕用絲芯纏金錢繡飾如意云頭狀紋飾。半臂用絲芯纏金線滿飾蹙金折枝花,甚為活潑艷麗。
半座古塔的機緣,通由一道落鎖,現(xiàn)出藏存千年的大唐風華??v然歷史浮沉皆已作古,塵煙中留下的一組組器物卻成為了有待解讀的另一種史記。
自1987年法門寺地宮寶藏發(fā)現(xiàn)到如今已過三十多年,研究卻仍在不斷更新。隨著這些更新,人們對唐人日常的了解也逐漸伸展到細枝末節(jié)中。無論身處何時何地,人的生活總要有些意趣,即便只是花一分鐘欣賞飄過的云。而雁過留聲,幾道劃痕、幾筆墨跡,偶然的行為遺存讓沉寂于地下的文物驟然鮮活?;蛟S對于這樣真實細節(jié)的發(fā)現(xiàn)只能可遇不可求,拂去時光的塵埃,距離完全的真相,我們始終有一段距離,但不懈的研究永遠會向真相前行。
作者簡介:李歷松,原長沙博物館策展人、副館長,現(xiàn)東莞博物館館長。
吳楚韻,原長沙博物館展覽部執(zhí)行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