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秀峰
摘 要:隨著新課標、新高考、新教材的推出,高中歷史教學工作也迎來了改革的契機。為了應對多變的教育形式,有效地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和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高中歷史教師就需要對統(tǒng)編的歷史教材內容進行整合重構,將內容存在關聯(lián)的課本知識整合為大單元主題式教學。文章特此研究了大單元主題式教學對高中歷史學科的意義,同時也指出了高中歷史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最終依托上述研究總結出了幾條借助大單元主題式教學的方法來解決高中歷史教學問題的策略。
關鍵詞:高中歷史;大單元主題式教學;中國古代史
基于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教育目標要求下,高中歷史教師的課堂應該更多地去思考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思維能力,而不是強行地灌輸知識。但是在幾十年的應試教育熏陶之下,依然有很大一部分教師難以擺脫原有教育思想的掣肘,在教學過程中表現(xiàn)出了一些問題。其中,最明顯的問題就是授課過程中的“按部就班”。倘若教師在教學時毫無自己的想法和構思,只是根據(jù)課本內容“寫到哪兒講到哪兒”,那么在新的統(tǒng)編高中歷史教材體系下,教師就會碰到完不成教學任務、學生思維培養(yǎng)受限等問題。
一、大單元主題式教學對高中歷史學科的意義
(一)落實高中歷史課程標準
《高中歷史課程標準》開篇就寫到,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標,歷史學科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教育的根本宗旨。因此,新時代的老師應該更新教育觀念,改變教育方法,在把握歷史課標的內在要求的前提下,以新的高中統(tǒng)編教材為契機,以培養(yǎng)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積極開展大單元主題教學。
(二)充分利用好高中歷史統(tǒng)編教材
高中歷史統(tǒng)編教材具有權威性和科學性,在編寫過程中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并設置了非常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引領學生對歷史學科有更深層次的思考。但是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一線教師發(fā)現(xiàn),教材知識容量過大,而課時卻非常有限,如何處理好有限課時和大容量的教材信息之間的平衡,并能有效落實學科素養(yǎng)?因此,在教學實施中,就很有必要對教材內容進行重新整合,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確立大單元主題式的教學。
(三)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做好初高中銜接
初中的統(tǒng)編歷史教材和高中的統(tǒng)編歷史教材都是按照通史的體例編排,從能力要求上看,初中的歷史知識更注重歷史史實的闡述,更關注學生對歷史事件時序性的記憶,學生對歷史事件只停留在現(xiàn)象的記憶和了解。因此,對歷史知識的掌握是比較零散的,相關史實的掌握是不成體系的。但高中的歷史教材知識更多在于理解和應用層面,而且涵蓋的知識點更多,綜合性更強。要求在初中構建的知識體系之上,更多地理解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邏輯關系,從而把握總體的時代階段特征。還有從教材內容編排上看,初中教材對世界史、古代史、各大洲的文明發(fā)展史的介紹不夠全面,例如:沒有非洲的上古時,近代史中也沒有資本主義經(jīng)濟體系形成這一知識體系,因此,這對高中歷史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考慮到學生已經(jīng)掌握的知識,又要提高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建立科學合理的知識體系,大單元主題式教學更能夠比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大單元主題式教學能幫助學生在腦海里構建出完整的高中歷史知識體系脈絡。例如:在之前的學習當中,學生對中國古代史已經(jīng)形成了基本的概念,但是卻缺乏系統(tǒng)的整理。在大單元主題式教學下,學生就有機會補足以往不知道的知識點,進而形成完善的中國古代歷史知識體系。同時,在單元主題的引領下,通過設計主題式的問題探究,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歷史不僅是發(fā)生在過去的事,更是能夠指導今人的鑒身之鏡。所以,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時候不僅要把那些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歷史真相刻印到腦海里,更要從這些真相中剖析出足以指導后人行事的重要道理。在大單元主題式教學之下,學生在理解任何一個單一事件的時候,都能夠通過發(fā)生在事件前后的各種事件背景去全面看待問題,進而對這些事件產(chǎn)生更加深入的理解。不僅如此,在教學中應用大單元主題式教學,能夠更加符合新課標的教學需求,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發(fā)展,引導學生實現(xiàn)能力的均衡發(fā)展,從而真正提升教學的實效性。這樣,在大單元主題式的教學引導下,教師才能夠充分落實教育計劃,落實新時代的教育精神,提高教學質量[1]。
(四)滿足社會教學規(guī)范
學生在接受歷史學科知識時,教師需要做好教學指導,學生才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成效。對此,教師需要做好教學改革,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教育指導作用,對高中歷史知識架構進行調整,確保學生在知識積累的過程中,能夠更新自身的知識儲備。高中歷史單元主題知識的教學,需要教師不斷豐富教學內容,優(yōu)化教學方法,并利用自身的教學優(yōu)勢進行教學。對此,學生需要在此期間提升個人的學習能力,在互動性的學習中建立交際能力,夯實學生的學習基礎,為社會的發(fā)展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缺乏明確教學方向,教學內容脫離主題
在每節(jié)課內容分別獨立的高中歷史課堂上,學生雖然很容易掌握到每一部分的知識點,但是卻經(jīng)常遇到“學完就忘”“無法把知識點聯(lián)系起來思考”等學習效果不佳的情況。而這樣的問題主要就是由于教師缺乏明確的教學方向所致。在開展教學工作之前,教師不僅沒有對整個學期的教學工作做好計劃安排,更沒能對每一單元的知識內容做好確立主題的工作。所以,這些高中歷史教師所開展的中國古代史教學也會存在“整體教學缺乏明確主線、各朝各代知識缺乏關聯(lián)”的問題。同時教師所講內容缺乏明確的主題,也沒有一個明顯的邊界約束,教師就很容易會在興致高漲的情況下跑題講到很多無用的內容。如此一來,教師的授課就很容易會脫離原本的教學初衷。而學生在這樣的教學引導之下,也可能會出現(xiàn)學科素養(yǎng)成長緩慢的問題。
(二)教材內容運用不足
統(tǒng)編的高中歷史新教材最大的亮點在于體現(xiàn)國家意志和價值觀的前提下,提供了大量的史料、史論和啟發(fā)性的問題,目的在于激發(fā)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來達到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因此面對如此權威性和科學性的教材,如何充分利用整合教材資源,這非??简灲處煹膶I(yè)能力和水平。然而,有很多高中歷史教師都未能挖掘出課本教材的原有作用,甚至還會使用錯誤的教學方法去增加教材的枯燥乏味之感。這些教師并非違背了教材的本意,只是未能圍繞原本的課本教材去拓展延伸出一堂完整的高中歷史課堂,更沒有把教材內容靈活運用起來,自然就會招致如此結果。
(三)課程講解“按部就班”
在以往的高中歷史教學工作當中,“按部就班”并不能說是一件錯事。但是在追求效率、提倡素質教育的當今而言,依然選擇“按部就班”就難免會顯現(xiàn)出落后之感。但是,也有許多教齡較長的高中歷史教師早已習慣了以前的教學模式,甚至懷有一種“唯教材論”的錯誤教育思想。這些教師不僅不會迎合時代的需求去改變教育方式,反而一意孤行地堅持著傳統(tǒng)的“按部就班”教學模式。如此一來,不僅教師的教學效率得不到提升,學生的成長速率也會因此而被拉開巨大的差距[2]。
三、高中歷史大單元主題式教學策略
(一)確立單元教學主題,預設教學方向
中國古代史的第一個單元主要講述了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王朝的這段歷史,其中秦漢時期的內容耗費筆墨最多。所以,在講解這一單元內容的時候,教師就需要以“中華文明從多元一體格局走向大一統(tǒng)格局”為單元主題,認識早期中國歷史發(fā)展具有連續(xù)性,然后圍繞這一主題去開展教學工作。而在確立了這一主題以后,教師就能夠圍繞主題去設計課程安排,分別從“民族產(chǎn)生”“諸侯紛爭”“秦漢一統(tǒng)”等角度去講解教材知識內容。
例如:教師可以從最早的石器時代開始,逐漸向學生講述原始人的群居生活,以及社會形態(tài)變遷,進而逐漸向學生拋出“部落”和“民族”的概念。后來,隨著部落的聯(lián)合統(tǒng)一,國家的概念開始誕生。由此,教師就可以向學生拋出各朝各代的名稱與時間,幫助學生厘清朝代關系以及朝代順序。關于“石器時代”的內容,教師就可以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去講解,并在課堂的結尾拋出朝代概念,從而為后續(xù)課程埋下伏筆。而諸侯紛爭這部分的內容較多,教師則可以根據(jù)實際教學情況用一節(jié)課或是兩節(jié)課的時間去講解,諸侯紛爭促進了“華夏認同”觀念的形成,各諸侯國的變法運動直接導致了國家治理方式的轉變,這為后續(xù)的秦漢統(tǒng)一和制度建設做好鋪墊工作。最后,重點部分的秦漢歷史則要著重筆墨,共使用三節(jié)課或是四節(jié)課的時間去仔細闡述,幫助學生了解這段開天辟地的民族統(tǒng)一歷史,并且引導學生樹立起正確的歷史人物觀念,讓學生從客觀的角度去看待歷史問題。最后,教師還需拿出一節(jié)課的時間去幫助學生進行知識梳理,通過思維導圖的方式來剖析多民族統(tǒng)一封建國家的誕生過程,以確保學生詳細了解此段史實。
(二)依據(jù)核心素養(yǎng)目標,明確教學內容
看待歷史需要使用辯證的眼光和客觀的態(tài)度,這樣才能分析出歷史帶給人們的各種啟示。而高中階段的學生大多都容易受到主觀思想的影響,在看待一些歷史人物的時候更是會因為一些野史或小說演繹的影響而出現(xiàn)偏差。因此,教師就有必要圍繞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培養(yǎng)去規(guī)劃教學內容,在教學中通過提供展示不同類型的史料引導學生客觀冷靜地看待各種歷史事件以及歷史人物。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厘清基本的線索,并梳理歷史的發(fā)展過程。歷史知識具有零碎的特點,很多知識點都不容易記憶。如何引導學生建立對知識的深層次印象,還需要教師做好教學優(yōu)化,厘清歷史事件的事件經(jīng)過,使零散的教學內容具體化、簡明化,讓學生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和思考。
例如:秦始皇在中國古代史中就是一個容易引發(fā)爭議的人物,有些人認為他殘忍暴虐、“焚書坑儒”,而有些人則認為他是千古一帝、功在千秋。但是,從歷史觀的角度去看待秦始皇,就不能只看他的功績或者是只抓他的問題,而是要以“肯定功績,否定錯誤”的方式去逐一剖析他所做過的事情。所以,在講述這一單元第三課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嘗試以列舉人物功過表的方式向學生講述秦王朝的建立過程,并且逐一去分析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之后所做的事情,從而引導學生去分析秦王朝能夠一統(tǒng)的原因,以及秦王朝最后衰落的原因。
(三)依據(jù)學情以及課標,以主題為切入點剖析教材內容
最好的教學并不是最高效的教學,而是最適合學生學情的適應性教學。所以,教師在大單元主題式教學當中,也需要考慮到學生學情和課標需求等多種因素,最后經(jīng)過綜合考量在主題引領下再去設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在遇到重點難點知識的時候,教師更需依據(jù)學生學情來決定講解速度的快慢,以及講解方式的選擇,從而確保學生都能夠跟隨教師的進度理解和掌握到這些重難點內容。另外,教材作為教學的重要載體,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材進行了調整。教師要以教學主題作為切入點,全面剖析教材內容,注重教材的有效應用。在編寫教材期間,教師需要注重教材的邏輯性,注重在歷史教材中滲透教育主題。高中歷史的綜合性強,教材編寫者需要確定教材內容的邏輯性,從而制訂符合學生認知標準的教學方案。高中歷史教材中具有較多的難點,這就需要教師做好教學分析,滲透更多的教育主題,培養(yǎng)學生掌握更多的學習方法和技巧。
例如:變法運動對后世朝代的影響極為深遠,教師在講解這部分知識的時候,就要著重思考如何讓學生理解和感受到變法運動的重要性。如果班級內學生的歷史知識儲備較為薄弱的話,那么教師就要在前期鋪墊上花費更多的時間,向學生仔細闡述生產(chǎn)力發(fā)展對生產(chǎn)關系變革提出的挑戰(zhàn),以及變法運動的必然性。而如果學生的歷史知識基礎較為深厚時,教師就可以在主題“動蕩與紛爭、變革與轉型”的引領下創(chuàng)設各種問題情境,形成問題鏈,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活動,將學生的思考引向另一個深度。讓學生學會解決歷史學習中的問題。最后讓學生理解“社會轉型”與“大一統(tǒng)”格局形成的內在關系,回歸本專題的主題。
(四)圍繞預設教學目標,整合重構教材
在開展教學工作之前,教師就必須要對即將開展的教學內容有結果和目標方面的預設。如果教師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通過這樣的教學能夠達到怎樣的教學結果,那么教師的教學效果自然也就是不言而喻。所以,高中歷史教師在講解中國古代史第一單元之前,就需要預設好此單元的教學目標,并且根據(jù)目標去整合重構教材知識,以求為學生提供一個較完美高效的歷史課堂[3]。
例如:第一單元第4課“西漢與東漢——大一統(tǒng)國家的鞏固”,兩漢是大一統(tǒng)王朝的鞏固階段,在整個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fā)展歷程中占據(jù)至關重要的作用。本課內容分成兩部分,一為西漢王朝的興衰,二為東漢王朝的興衰。西漢王朝的興衰是本課的主體部分,從內容體量還是學習深度上都是本課的著力點。但是課時又非常有限,因此,在教學設計時在主題引領下預設教學目標,重構整合教材有其必要性。本課圍繞兩漢時期大一統(tǒng)國家的重建、鞏固、衰亡主題展開,認識制度建設的過程實際上是統(tǒng)治階級不斷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過程,從而達成本階段的教學目標。
結束語
大單元主題式教學不僅可以吸引學生沉浸其中,更能夠串聯(lián)起零散的知識點,幫助學生完善歷史知識體系,激發(fā)學生的歷史思維,更好地讓學科核心素養(yǎng)得到落地。所以,在新課程的歷史教學中,首先要確立好單元教學主題、明確好教學內容,其次還要依據(jù)學情和課標去剖析教材知識點,最后更要圍繞教學目標來整合重構教材。這樣有主題、有思維的課堂,才能夠發(fā)揮教師的主導、學生主體作用,更有利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趙樹花.淺談高中歷史單元主題教學內容的整合[J].新課程(下),2016(12):199.
[2]趙莉莉.單元主旨統(tǒng)攝下的高中歷史主題教學研究[J].考試周刊,2021(44):149-150.
[3]席高寧.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高中歷史課堂的培養(yǎng)研究[D].西寧:青海師范大學,2021.
本文系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區(qū)基礎教育教學研究2021年度課題“基于深度學習的歷史大單元主題教學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編號:JYKT-2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