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清
王維被稱為“天下文宗”,據(jù)載唐時就流行有“王維詩天子,杜甫詩宰相”(吳喬《圍爐詩話》)的說法。李白杜甫顛覆了王維的地位,那是他們死后幾十年的事。宇文所安《盛唐詩》里說:
李白卒后的頭幾十年,幾乎沒人提及或模仿他的詩……到了九世紀初,圍繞于韓愈和白居易周圍的作家們,已經(jīng)認為李白和杜甫是盛唐最偉大、最典范的詩人。從那時起,李白和杜甫共享的名望事實上從未被質(zhì)疑,而對于這兩位詩人的相關(guān)評價發(fā)展為一種流行的批判消遣,特別是在20世紀。
這也就是說,“到中唐的大作家重新評價盛唐傳統(tǒng)時,李白和杜甫被抬高至他們從未有過的杰出地位。王維被排列于李杜之下”。
王維以詩而極負盛名,其實他是個藝術(shù)全才,詩樂書畫,莫不精湛。王維的散文亦有極高品級,雖然傳世不多,他的幾封書信,如《山中與裴秀才迪書》《與魏居士書》,則是可以作為美文來讀的。
其《山中與裴秀才迪書》全文如下:
近臘月下,景氣和暢,故山殊可過。足下方溫經(jīng),猥不敢相煩,輒便往山中,憩感配寺,與山僧飯訖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華子岡,輞水淪漣,與月上下。寒山遠火,明滅林外。深巷寒犬,吠聲如豹。村墟夜舂,復與疏鐘相間。此時獨坐,僮仆靜默,多思曩昔,攜手賦詩,步仄徑,臨清流也。
當待春中,草木蔓發(fā),春山可望,輕鰷出水,白鷗矯翼,露濕青皋,麥隴朝雊,斯之不遠,倘能從我游乎?非子天機清妙者,豈能以此不急之務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無忽。因馱黃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維白。
王維為什么要寫這封信呢?我們應該首先來了解相關(guān)背景資料的。
一說寫作時間。這封信寫于王維中年后期,約于天寶三載(744)前后,亦即王維約四十多歲時。《舊唐書·王維傳》載云:
維得宋之問藍田別墅,在輞口。輞水周于舍下,別漲竹洲花塢。與道友裴迪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嘗聚其田園所為詩,號《輞川集》。
唐書記載了王維生命中的一段美好時光,亦官亦隱,官在長安,隱在藍田。這是王維人生最適意時期,也是他山水詩的高潮期與巔峰期,他的一流山水詩,也是中國古代最杰出的山水詩,就是在這個時期完成的,在這個輞川別業(yè)完成的。
二說輞川別業(yè)。王維得宋之問藍田別墅,可謂是讓他撿了個漏。趙殿成引《陜西通志》說藍田輞川,“四顧山巒掩映,似若無路,環(huán)轉(zhuǎn)而南,凡十三區(qū),其美愈奇,王摩詰別業(yè)在焉”(《王右丞集箋注》)。這段文字是說輞川美是一種特殊美。輞川之特別可人處,不僅因為有各種山體,而且因為有水,水系發(fā)達,水類俱全。王維在宋之問別業(yè)的基礎(chǔ)上重新營造,把20余里長的輞川山谷,修造成耕、牧、漁、樵的綜合園林。依據(jù)輞川的山水形勢壘奇石而植花木、筑亭臺而造閣榭,建構(gòu)了20余處景觀,形成了動靜照應、虛實相生的形勢,生成了主賓和合、聲色攸關(guān)的意境。王維選址距離長安城相對遠了點的地方,而以接受長安的輻射來看,其區(qū)位優(yōu)勢并不十分的好。王維為什么選址輞川呢?這除了他的美學眼光,與他淡泊名利而遠離塵俗的生性有關(guān)外,應該說“性價比”也是其所考慮的重要因素。按照王維當時的經(jīng)濟實力與社會地位,也是不可能在驪山那里拿到一塊很滿意的地方的。輞川相對偏僻,甚至荒涼,未經(jīng)整飭而不入眼,其地價自然不能與熱地相比了。王維在他的詩文中這樣不遺余力地炫美,不能說沒有一點“敝帚自珍”的心理,炫耀他的不俗的審美眼光而讓他撿了個漏。
三說王維與裴迪的關(guān)系。裴迪也是河東人,與王維同鄉(xiāng),生于716年,比王維小17歲,與王維過從甚密,二人交往長達20多年,是一種亦師亦友的關(guān)系。王維非常欣賞裴迪,認為他稟賦高,有靈性,具有超凡脫俗的資質(zhì),具有極強的山水審美領(lǐng)悟能力,也就是“天機清妙”。王維得宋之問藍田別墅后,常與裴迪豫游唱和于其間。王維的存詩中,與裴迪贈答與同詠的詩最多,多達30余首;《全唐詩》里裴迪所存詩28首,全都是與王維的贈答同詠之作。王維陷賊,裴迪肝膽俠義,冒死來探王維,并冒險將其《凝碧詩》帶出,為肅宗“聞于行在”。王維后來得以赦免,裴迪相救有功。這篇信手寫來的信札,也是可以幫助我們認識王裴二人關(guān)系的。
這封寫給裴迪的信,全文除了題目,僅228字,可分三個層次來解讀。
第一個層次是寫冬游故山的原因。
文章的大意是:因為你要溫書應試,不敢叨擾,我便獨自去輞川深山一游。
時在臘月,王維為什么要獨自一人去游故山呢?從這段文字中看,原因有兩個。原因之一是,“景氣和暢,故山殊可過”。意思是說,雖時值寒冬臘月,然氣候溫和舒暢,舊居藍田山間景致也沒有寒冬的肅殺,自然可觀可游也。原因之二是,“足下方溫經(jīng),猥不敢相煩”。意思是說,因為閣下正在溫書預考,不敢打擾,而沒有叫上您啊。
這兩個原因,前者是說,山中景色非常不一般;后者是說,王維與裴迪的關(guān)系非常不一般。故山太有誘惑力了。王維也太經(jīng)不住其中的誘惑了。他沒有約上裴迪,獨游冬山了。在感配寺稍作休息,跟寺中主持共進餐后,便迅速進入深山了。這是一般性的交代,也說明作者賞景心情之迫切。
第二層次是寫山中的夜景。
文章大意是,我徑直向北,渡過深青色的灞水,清朗的月色,映照著遠處城郭。我乘著夜色,登上華子岡,但見腳下輞水漣漪,水波粼粼,上下起伏,水中月影也忽上忽下地閃爍。寒山遠處的燈火,忽明忽暗,讓深林之外的人也依稀可見。自深巷里傳出像豹一樣深沉的狗叫聲,以及夜舂聲和山寺里的疏鐘聲一并傳來,彼此交響,愈發(fā)顯得夜靜山空。跟我來的僮仆已困睡,我兀自獨坐,自然而然地想起我和你在一起的往事,你我手攙著手吟詩論文,訪勝尋幽,漫步于狹窄的小路,越過那清澈的流水。
王維寓目輒書,放筆寫來,湖水、明月、遠山,林木、燈火、村落,還有吠聲、舂米聲和寺鐘聲以及隱約的城郭,皆排列紙上,朦朧可見,清晰可聞,真?zhèn)€是“內(nèi)無乏思,外無遺物”。作者在這里沒有具體寫山中景氣如何和暢,而只是集中描寫山中夜景。先“北涉”而再“夜登”;先“玄灞”再“華子岡”;先寫形色,再寫音響;先寫顯處,再寫暗處。作者移步換形,在變化中寫景,寫景的變化,寫的是山中月色,是月色里的山中。因為月色,山中充滿了神秘感,充滿了朦朧美。而整個的描寫,寫出了作者對寒冬夜色的濃厚游興,也透出了一種莫名的獨寞之感,染上了一種莫名的缺憾之意。
文中的“多思曩昔”,寫對裴迪的思念,對二人相處的快樂時光的思念。此情此景,勾起王維對從前或以往快樂聚首的回憶,不僅是想起,而且是想得很多,想到很多的場景。而想得越多,說明二人的關(guān)系越是不同尋常,也說明王維一人待的時間很久。這里流露出來的不僅僅是一種淡淡的憂思,簡直就是一種懊惱與怨悔,悔不該一人獨往的啊。這也就自然帶出了寫這封信的本旨,意在引起對方同游的興趣。
文章的第三層次,展望春景。
文章說,還是等到春天吧,到那時,草木蓬發(fā)蔓延,春天的山景更好觀賞,輕捷的鰷魚躍出水面,雪白的鷗鳥展翅飛掠,晨露打濕了高地上的青草,雉鳥在清晨的麥田里歡叫。已在冬天,春來不遠,到時閣下可否與我同游?如果你不是個天性高潔、資質(zhì)妙悟的人,我怎么可能在這個并非當務之急的時候而有此邀請呢?我還要鄭重其事地告訴你,山中有很深的旨趣??!千萬不要忽略。文章的最后,再行交代,意思是,剛好有載運黃檗的人出山,便托他帶給你這封信,不一一詳述了。
由一人獨享,自然想到道友裴迪,再到正式發(fā)出邀請,實在是因為“是中有深趣矣”;實在是因為“子天機清妙”也。山中的景色實在太美了,而我如果不告知你、不邀請你來同享,那就實在是太不應該了。王維心目中似乎只有裴迪而沒有其他人,只有裴迪可謂知音。于是,王維不僅實寫了藍田山谷的冬景,還通過想象呈現(xiàn)了藍田山谷的春色,用絕好春光來召喚道友裴迪?!安菽韭l(fā),春山可望,輕鰷出水,白鷗矯翼,露濕青皋,麥隴朝雊”,四字句六個,排宕而出,一片生機勃勃的春景躍然紙上,要比作者現(xiàn)在所看到的冬景還要美上十分。人們但說王維“詩中有畫”,其實王維文中也是有畫的。對寒冬夜色有著濃厚游興的王維,不僅感受到冬游的雋味,也品味到春游的深趣。難怪宋元時期的馬端臨說:“余每讀之,使人有飄然獨往之興。”(《文獻通考·王右丞集》)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雖然是一封書信,但以詩畫之筆觸,寫出了冬夜的幽美和春日的盈麗,虛實相間,動靜互見,聲色俱佳,寫成了一篇優(yōu)美的寫景記游的散文,寫成了一首贊美自然風光和表述友情的抒情詩。讀罷此書,我們以為,有幾個重要特點,需要讀者特別關(guān)注的,或者說是能夠給我們以寫作啟迪的。
一是王維的美學觀。王維在這封信里,提出了一個關(guān)于山水審美的“天機清妙”的美學命題。這是閱讀此書需要特別在意的。王維以“天機清妙”來稱譽裴迪,反映了他清逸淡泊的美學觀,道出了他對山水審美與藝術(shù)審美的特定要求。具體到輞川山中的審美來說,輞川之美,美在幽僻清麗,美在自然素樸,沒有“天機清妙”之資質(zhì)者,是無法欣賞而解得“是中深趣”的。事實上,這種美,很難有人同感,也不易讓人發(fā)現(xiàn),更不是一種大眾美,輞川之地在王維經(jīng)營與吟哦之前,還真不怎么起眼。換言之,王維為什么選址輞川,是因為王維亦乃“天機清妙”者也;為什么獨邀裴迪,也是因為王維眼里只有裴迪才是“天機清妙”者也。清人施補華贊云:“輞川諸五絕,清幽絕俗?!边@足以反證,王維與裴迪,均皆“天機清妙”者也,詩人的思想意識、文化信仰、藝術(shù)品位及其對輞川莊的創(chuàng)構(gòu)與其寄暢輞川山水的審美狀態(tài),均定格在他的《輞川集》里。
二是畫的構(gòu)圖與描寫。此文所以能夠讓人每讀之,而有飄然獨往之興,是因為它有特強的形象性,具有在場的畫的感性。書信中寫景出名的,前有丘遲的《與陳伯之書》。此為南朝文人丘遲寫的勸降書。陳伯之原為南朝梁刺史,率部降北魏后,領(lǐng)兵抗南。史載陳伯之讀到書中“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句時,濃郁的鄉(xiāng)情畫意引動了他的故國之思,而其鄉(xiāng)愁難耐,悵念不已,遂率部南歸。此后“江南三月,草長鶯飛”則為成語來引用。王維許是受此書之影響,在書信中大寫輞川山景,而讓人忍“俊”不禁也?!杜c陳伯之書》600多字,全文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皆曉以利害的正面勸告性文字,僅有此16字寫景。與丘書比,王維書則以寫景為主,以寫景取勝,也突現(xiàn)了作者書畫方面的特長,以及引畫入文的自覺。這封書信里對景象的描寫精工深致,其寫冬景,動靜互見,而又以春天爛漫來補筆,通過遙想來推進,冬景與春色,虛實相間,互為烘托。臘月天氣,萬物肅殺,故山尚且如此之靜美,而春天自不用說了,到那時,萬物萌動,草長鶯飛,雜花生樹,春光爛漫。這樣的寫法,以美動人,讓人在美的欣賞中得到美的感召。
三是以詩為文的語言特點。此書的整個行文,以四言句為主,參以散句,特別是寫景部分,基本上是四字句,也基本是詩的語言,但是,文字卻頗平易,優(yōu)美流暢,朗朗上口,意境豐蘊,情感真摯,文辭委曲婉轉(zhuǎn),聲情并茂。又因為參差句的穿插與融入,調(diào)節(jié)語言的聲律,行文活潑而不板滯,頗可為今人有所會心。譬如第三層次,“當待春中,草木蔓發(fā),春山可望,輕鰷出水,白鷗矯翼,露濕青皋,麥隴朝雊,斯之不遠,倘能從我游乎?”一連八個四字句,收束以六字句,改變了節(jié)奏,且以直語詰問,讓人感到即刻拉近了彼此距離,親切溫馨,如晤如磋。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聲情并茂,聲色俱佳,寫出了輞川山中冬夜的幽美和春日的盈麗,可作為美文來讀,亦可作為詩來吟誦。2017年春節(jié)團拜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fā)表重要講話,向全國各族人民、向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拜年,就是用其中“草木蔓發(fā),春山可望”句來開篇的。在我們這個盛世當下,《山中與裴秀才迪書》的文學生命力將愈發(fā)強盛而更加膾炙人口也。
(作者系南通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王維研究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