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菲菲
藍色是冷色調中最冷的顏色,表示夢幻、理智、安詳與廣闊。“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彼{是水的顏色,水孕育著生命;“夕照紅于燒,晴空碧勝藍?!彼{是天空的顏色,天空代表著遼闊……古人將這一抹色彩裝點在瓷器上,為中國古代陶瓷史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藍釉發(fā)展歷史
“青,取之于藍而勝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鼻喑鲇谒{,指的是草本染料蓼藍中提煉出的青色,比蓼藍之色更深濃。先有藍,再有青。而在瓷器中,卻恰恰相反。瓷器發(fā)展的歷史上,藍釉實屬“大器晚成”。唐代之前絲毫沒有藍色的釉彩器物,直至唐代初期,才有以藍釉為裝飾的三彩器出現(xiàn)。此時的藍釉屬于低溫鉛釉,在釉中加入鉛做助熔劑,經(jīng)800℃左右的溫度燒制而成。藍釉的出現(xiàn),打破了唐初三彩一板一眼循規(guī)蹈矩的呈現(xiàn)方式,給人以更加強烈的視覺感受。唐代社會的開放、包容、兼收并蓄,給予工匠豐富的想象力和更多的創(chuàng)造空間。
到了宋代,明艷飽和的藍色逐漸退出瓷器表現(xiàn)的舞臺。宋代可以貼近藍釉的陶瓷器物數(shù)量較少,影青、孔雀綠雖屬藍調,但并非藍釉。鈞窯的天藍釉在這一時期較為流行,但其以鐵呈色的原理與藍釉完全不同,反倒是與青釉屬于同一家族。
元代藍釉是藍釉發(fā)展史上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景德鎮(zhèn)成功創(chuàng)燒高溫鈷料藍釉,色澤濃郁艷麗,宛若天然藍寶石一般。元代統(tǒng)治階層中的回人尚藍,這也對藍釉的發(fā)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這一時期雖然藍釉邁出了跨時代的一步,但純藍釉的器物卻是少見,匠人多以描金、白花等裝飾手法來迎合社會審美。
明清時期,藍釉的發(fā)展總體還是承襲了元代建立的大好局面??赡苁怯捎诿鞒踅y(tǒng)治者尚紅,所以明初藍釉作品不多。但進入宣德年間,形勢迅速扭轉。這一階段的藍釉瓷器光亮如寶、幽翠如玉,成為明代藍釉瓷器最有影響力的時期。宣德之后藍釉也有所燒制,但無論從數(shù)量上還是質量上都稍顯欠缺。雖然藍釉在明朝時期發(fā)展經(jīng)歷了起伏,但到了清代,藍釉的發(fā)展就進入了黃金階段。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欣欣向榮的景德鎮(zhèn)瓷業(yè)、大量燒造祭器的社會背景,都為清代藍釉的繁榮奠定了基礎。藍釉的燒造就像一條大河,時寬時窄,時急時緩,貫穿了整個大清。
藍釉種類及區(qū)別
藍釉從燒制溫度來看,可以分為低溫藍釉和高溫藍釉兩種。但不管燒制溫度是高是低,都是以氧化鈷為原料燒成。低溫藍釉的代表是唐三彩器物的藍釉裝飾,采用鉛做助熔劑,釉的附著力較差,導致釉層容易受損剝落。高溫藍釉則使用氧化鈣為助熔劑,高溫黏度強,附著力強,釉層與胎體結合緊密,釉層厚而釉色柔和、色彩潤潔,較之三彩的藍色更為深沉雅潤。
高溫藍釉自元代創(chuàng)燒以來,不斷推陳出新,從釉色和裝飾手法來看就分為很多種,如霽藍、灑藍、天藍、藍釉描金、藍釉白花等等。霽藍釉,又稱積藍釉。清末許之衡的《飲流齋說瓷》中寫道:“古瓷尚青,凡綠也、藍也,皆以青括之?!彼造V藍也稱霽青。到了明代,祭祀所用的禮器放棄了先前的金屬器和玉器,全部改用瓷器,祭天所用的青色瓷器用的是霽藍釉瓷器,故霽藍又稱祭藍?!毒暗骆?zhèn)陶錄》中記載:“霽藍釉用青料配釉合成?!膘V藍釉是用青料做呈色劑與石灰堿釉混合而得,為高溫石灰堿釉,燒成溫度應在1280℃—1300℃,其特點為色澤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調濃淡均勻,呈色亦比較穩(wěn)定。
藍釉描金和藍釉白花都是在藍釉的基礎上進行裝飾的。藍釉描金是元代景德鎮(zhèn)創(chuàng)造的特殊技法。先用高溫燒制成藍釉器物,然后用金彩描繪紋飾,最后入窯低溫烘烤。藍釉描金工藝需經(jīng)過高溫和低溫二次燒成,但由于金彩燒成溫度低,附著力差,因此很多藍釉金彩器物上藍釉很明顯,金彩紋飾或有剝落。藍釉白花是以藍釉為地,在坯體上先堆貼雕刻好紋飾圖案,之后上一層透明釉,紋飾圖案外施藍釉,再高溫一次燒成。藍與金交織優(yōu)雅富麗、藍與白搭配純潔沉靜,藍釉描金和藍釉白花在藍釉基礎上增加裝飾效果,提高視覺沖擊力。
灑藍釉,又稱雪花藍、魚子藍、蓋雪藍,以噴吹法施釉?!短找眻D說》中記載了吹釉工藝:長 7 寸,直徑過寸的竹筒,一段蒙紗,蘸釉向坯上吹。少的要吹三四遍,多的要吹十七八遍。吹的力度不同,器表形成的斑片也會厚薄不勻、深淺各異。濃重處釉層較厚,稀薄處會露出白地,釉面上仿佛蒙上一層雪花,燒成后就有了“片片留白,如雪花飛舞”般的斑駁迷蒙效果。灑藍釉創(chuàng)燒于明宣德年間,正德、嘉靖年間有少量生產,康熙年間達到頂峰。
天藍釉在陶瓷史上是一種新的釉色,創(chuàng)燒于康熙年間。此處提及的天藍釉與鈞窯天藍釉雖名字相同,但是其呈色原理全然不同。天藍釉與霽藍釉雖看起來相差甚遠,其呈色原理卻是相同,都是以氧化鈷為呈色劑在高溫中燒成的藍釉。但天藍釉的氧化鈷含量較低,不足霽藍釉的百分之一,所以燒成后釉色清淡,似蔚藍放晴的天空。天藍釉發(fā)色純正,釉質瑩潤、堅密,釉面清亮,總體給人以柔和純凈之感。天藍釉的燒造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為盛,在雍正年間,天藍釉還細分為深淺兩種,深色為天藍,淺色近乎月白,大多為官窯器,質量水平高,工藝技術好。
河北博物院藏藍釉瓷器賞析??
清同治藍釉琮式象耳瓶(圖1)
琮式象耳方瓶是乾隆時期開始流行的一種瓶式,圓口,短頸,方肩直腹,瓶身四方,器型仿良渚文化玉琮而制,故名琮式瓶,暗合中國古代“天圓地方”的思想。這件器物線條利落,簡潔端莊,器腹兩側對稱附銜環(huán)象耳,寓有四方太平有祥(象)的吉祥含義。器身通體施藍釉,釉色均勻濃厚,色如藍寶石,純美寧謐。底落青花楷書“大清同治年制”六字兩豎行款。
清乾隆灑藍釉花觚(圖2)
花觚是仿青銅器造型的一種陳設用瓷,創(chuàng)燒于元代,主要流行于明嘉靖、萬歷至清乾隆時期。瓷器花觚造型雋秀,線條變化十分豐富,除了陳設用之外,民間多用于插花、布置廳堂。乾隆年間的花觚造型仿古之風明顯,喇叭口,鼓腹,底部外撇。這件灑藍釉花觚,藍釉中自然分布著白色斑點,如同雪花飄落,洋洋灑灑,富有變化。
清乾隆霽藍釉梅瓶(圖3)
梅瓶,最早出現(xiàn)于唐代,宋遼時期較為流行?!懊菲靠诩毝i短,肩極寬博,至脛稍狹,抵于足微豐,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磁州窯白地黑花梅瓶器腹有“清沽美酒”與“醉鄉(xiāng)酒?!钡脑娋?,所以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愛不釋手的觀賞品。這件霽藍釉梅瓶,小口、短直頸。肩部豐潤,以下漸收,靠近足處外撇,底部為圈足。整個造型典雅秀麗,曲線優(yōu)美。器身胎質潔白細膩,通體施霽藍釉,釉色濃淡均勻、艷麗潤澤。精致不失質樸。底雙圈內刻“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楷書款。
元藍釉金彩月影梅紋杯(圖4)
月影梅紋是元至明早期青花瓷器中的常見紋飾,多繪于小件的瓶或盤等器物上,寄寓文人崇尚清高、雅潔的情懷。這件器物侈口,鼓腹,小平底,圈足。胎質潔白堅致,杯身通體施藍釉,釉面柔和潤澤,口沿部分藍色較淡,其他部分釉色深艷。釉上用金彩描繪紋飾,外壁繪折枝梅花,筆意疏簡,線條遒勁有力??趦妊毓闯鲆粭l細弦紋,杯心繪折枝花朵,金彩在藍釉的襯托下閃閃發(fā)光,美不勝收。
清乾隆藍釉描金博古紋天球瓶(圖5)
天球瓶是一種瓷器造型,創(chuàng)燒于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景德鎮(zhèn),永樂時期開始成為觀賞式瓶,宣德年間較為流行。瓶形為小口、直頸、豐肩、假圈足。因球腹渾圓碩大,像是從天而降似的,故名天球瓶。這件器物通體用藍地描金裝飾。頸部兩個開光內繪樹木花草做裝飾;腹部四個開光,其中兩個菱形開光內描繪博古紋,另兩個圓形開光內繪花草紋??谙隆㈩i部、圈足處分別裝飾回紋、如意云頭紋、瓔珞、蓮瓣等。瓶身空白處填滿自由奔放的纏枝花卉。整個器物胎質潔白細膩,釉面光亮。藍釉與金粉交相輝映,莊重典雅。底落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
結 語
一抹青黛,千嬌百態(tài)。古人經(jīng)過千年的探索與試煉,將大自然中這清冷靜謐的色彩裝點在瓷器上,構成了瓷器百花園中絢麗的一個分支。每一種色彩都凝聚著時代的風貌、歷史的沉淀,成為中華瓷器史上獨特的文化內容,展示了中華瓷器的輝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