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行樂圖卷 故宮博物院藏 絹本設色(局部)
雖說“勤有功、戲無益”,古人對于游樂身心卻另有看法,認為游樂并非少兒專有,也是君子修養(yǎng)之必要環(huán)節(jié),游樂的器具與玩法應運而生,久之發(fā)展成一門藝術,有著儒家時代講究技巧和規(guī)矩的游戲之“道”,博大精深。香港邦瀚斯(Bonhams)此前呈獻《游于藝—中國游樂雅翫藝術》專題拍賣,精選五十余件古董藝術品,讓藏家以至大眾管窺一斑中國游樂藝術之妙趣,當中部分游戲早已失傳,部分倒以類似形式流傳至今。
古人游戲,總離不開酒桌宴席,能在一席觥籌交錯間暢飲而盡往往是最終目的,于是有了“投壺”活動,以助酒興。投壺,始于公元前數百年之東周時期,一直是成年人酒席間之重要競賽娛樂,其規(guī)則簡單,要求賓客把無鏃之箭投向不遠處之靶壺,以投進者為勝,但不論輸贏,最終都以干杯作結,從而融合席間歡樂氣氛。投壺與現今源于美國之投杯球(Beer Pong)游戲有異曲同工之妙,唯投壺風行二千多年,流傳有序,根基深厚,歷朝衍生多變而豐富的藝術面貌。
(上圖左起)
明 銅童子胡人投壺,高55.3公分
此壺用銅精實,頗為沉重。其立體鑄造加之鏨刻地子,為典型明代中期以來流行風格。成化以降,百子圖為宮廷流行紋樣,或因成化帝幼年登極,與寵妃萬氏所生長子夭折之后多年無子,祈求多子所致。
宋 青銅六方童子雙貫 s耳投壺,高30.3公分
此壺鑄造較為輕薄,青銅發(fā)色古穆,其整體形態(tài)有五代北宋氣韻。其鏤空壺門臺座,常見于五代北宋時期銅質佛像底座,如杭州雷峰塔五代地宮出土之鎏金銅佛,壺身鏨刻之花草紋亦有典型北宋風格。
十四/十五世紀 銅鏨刻犀牛望月紋投壺,高42.1公分
明代犀牛形象常作獨角牛身,壺身所飾海水崖山亦在明代中早期瓷器上頗常見。
明 局部鎏金螭龍饕餮紋投壺,高38.6公分
壺身所鑄螭龍,頭頂兩塊如意形腮須,頗有南宋遺韻。
宋/元 銅仿古竊曲紋雙貫耳投壺,高44.4公分
此壺體型敦厚莊重,紋飾取法南宋仿古器物,尤以竊曲紋為典型。
此前邦瀚斯拍賣欣呈英國收藏家Brian Harkins(布萊恩·哈金斯)先生集腋成裘三十余年所得之35件銅投壺,跨越宋代至清代多朝,問鼎宋代以降中國青銅制作工藝之巔,是研究中古銅器之重要素材,其深意之通達,廣度之流長,更是博物館以至私人收藏中未有所及。
是何時開始對投壺感興趣?Harkins回憶道:“猶記得柯玻瑰曾在1980年代寫過多篇文章,并于1990年集結在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關于中國晚期銅器的出版當中,我看畢便對宋、金、元時期的銅器產生濃厚的興趣。當時中國晚期銅器逐漸得到更多關注,例如羅森在為大英博物館購入相關作品,又有好幾個古董商和收藏家例如Ulrich Hausmann都在積極地采購這類銅器。盡管這類作品在市場上愈來愈普及,但仍然很大程度地被忽視,當時關于這類銅器的資訊寥寥無幾,對于作品的斷代更是眾說紛紜,充滿爭議。博物館雖有相關藏品,但也不積極地展出它們。 ”
Harkins人生中第一件投壺是在1983年買入,當時他居于愛丁堡。后來于1985年移居至倫敦,同類作品在當地較為常見,直至上世紀80年代末,布萊恩·哈金斯收藏的投壺已有一定規(guī)模?!白盍钗抑缘氖敲考秹亟元氁粺o二,形制千變萬化,它們純然為了游戲而制,不摻雜其他目的,始終如一。我甚至曾買入一些箭矢,并在箭頭附加木球試著投入壺內,為的是親身體會古時玩家的感受。 ”
學者Isabelle Lee于1993年刊登了一篇關于投壺的文章,對后世的影響和啟發(fā)極深,這必需歸功于Brian Harkins,因為當初就是Brian Harkins勾起了她對投壺的興趣,才會使她深入研究及發(fā)表該文章(注一)。因此Brian今次所出售的投壺,想必是舉足輕重,份量十足。
投壺不僅可觀可賞,更是專為投壺游戲而設的器具。古時玩家會跪坐席上,以壺口或貫耳為目標,在一定距離外投出箭矢。這種游戲最初可能只是遠古時士兵們消遣度日的活動,隨心地將箭矢投入空酒壺中。后來士大夫階層及百姓們亦熱衷于此,制定各種規(guī)范及禮儀,使得投壺游戲比西方的飛鏢有更高的文化地位(注二)。成書于公元前389年前的《左傳》中記載,早在漢代以前(即公元前206年前),投壺已是貴族們酒宴上流行的助興娛樂,其器具輕巧便利,無需彎弓長箭,適合主賓共樂,為射禮之變相(注三)。中國最早的投壺出土例子屬西漢時期之物,該器并無貫耳,而奈良正倉院藏的一件唐代投壺則設有斜邊貫耳一對,反映投壺在形制方面的變化,也是投壺游戲于八世紀時傳入日本的佐證。后來投壺在宋代已演變至具備寬闊的雙耳及長直頸,此制式一直流行至清代,其中一例可見于1323年由中國出發(fā)至日本的新安沉船(注四)。實際上若玩家無投壺,任何一件穩(wěn)定厚重的長頸瓶也可以拿來進行游戲。元代之際,投壺的造型比例更為沉實穩(wěn)重,其壺腹更矮而頸部更修長,貫耳亦與壺口齊平。
投壺后來盛極于明清兩代,從皇室至民間上下無不沉醉其中。明中期刻書廣泛流傳,當中不乏專述投壺之書,例如汪禔(1490-1530)的《投壺儀節(jié)》,該書詳實地介紹了十種投壺的新奇玩法,意在透過投壺游戲教導學生修身正己(注五)。各式各樣的投壺隨著該運動的流行而生,某些投壺甚至有多個壺口及貫耳,以配合花樣多變的玩法。銅質投壺為之常見,但也有鐵鑄而成之例(注六)。隨著投壺日益?zhèn)涫荜P注,相關藏品在世界各地博物館及私人收藏中也逐漸得到重視(注七)。 ?因應不同客戶的要求,每件投壺的裝飾手法皆不盡相同,樣式層出不窮,多以吉祥圖案為主調。例如在壺身上作圓雕螭龍,纏繞壺頸,于Harkins的收藏及博物館中也有相關示例(注八),至于瑞獅、八卦、八仙圖案亦同樣在投壺上常見。迄今我所接觸的投壺盡管有共通的裝飾元素,但每件都是獨一無二,皆無重覆之作。器身整體的紋飾取自高古青銅器上的設計,例如呈方形折角回卷的雷紋及饕餮獸面紋,此類紋飾亦同樣流行于宋元明清時期的仿古銅器。
于十六世紀之際,圓雕立體人物已是當時投壺上常有的造型設計。成書在十七世紀初期的《三才圖會》圖文并茂地介紹二十件精選的投壺,其中一件壺身塑造成鍾馗立像,鍾馗單足而立,頭承三孔(注九),即為佳例,而Harkins的投壺藏品也毫不例外的有鑄刻立體人物,部分作品更與道教相關。值得留意的是投壺與性事方面的關聯,例如十七世紀艷情小說《金瓶梅》第二十七回講述,主人翁西門慶與其妾潘金蓮在玩投壺游戲,后來兩人喝到酩酊大醉,西門慶乘著酒興,仿效投壺游戲的玩法,將李子投入潘金蓮兩腿間的“肉壺”中(注十),將莊重的投壺游戲聯想為房事中的情趣游戲,為魚水之歡助興,可謂創(chuàng)意大膽,玩味十足。
注一:Isabelle Lee,〈Touhu: Three Millenia of the Chinese Arrow Vase and the Game of Pitch-Pot〉,《Transactions of 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1991-1992》,第56期,倫敦(1993年),頁13-27。該作者對Brian Harkins的致謝可見于第27頁。
注二:Virginia Bower、Colin Mackenzie,〈Pitchpot: The Scholars Arrow-Throwing Game〉,《Asian Games: The Art of Conquest》,紐約:亞洲協(xié)會,2004年,頁275-281。
注三:Richard C. Rudolph,〈The Antiquity of tou hu〉,《Antiquity》,第23卷,第96期(1950年12月),頁175-178。
注四:《The Metal Crafts in Shinan Wreck》,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2007年,頁89-93。
注五:Donatella Failla,《Food For The Ancestors, Flowers For The God》,熱那亞:國立愛德華多·基歐索尼東方藝術博物館,2019年,頁240。
注六:一件鐵鑄的投壺可見于柯玫瑰,《Later Chinese Bronzes》,倫敦: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1990年,頁48-49,圖版39。
注七:Michel Maucuer,《Bronzes de la Chine impériale des Song aux Qing》,巴黎:賽努齊博物館,2013年,頁150-151,圖版102、103。
注八:有數例可見于Donatella Failla,同前注,頁240,圖版11.1、11.2;及胡廣俊,《Later Chinese Bronzes. The Saint Louis Art Museum and Robert E. Kresko Collectio》,圣路易斯:圣路易斯藝術博物館,2008年,頁36-41,圖版5。
注九:胡廣俊,同前注,頁76。
注十:Isabelle Lee,同前注;Virginia Bower、Colin Mackenzie,同前注,頁279。
《女勇士》,1977年
投壺歷史悠久,然而其具體源流已不可考。學者考證在封建時代早期,貴族們可能借以此游戲行裂土分疆之事。《左傳·昭公十二年》載:“晉侯以齊侯宴,中行穆子相,投壺。晉侯先,穆子曰,有酒如淮,有肉如坻,寡君中此,為諸侯師,中之,齊侯舉矢曰,有酒如澠,有肉如陵,寡人中此,與君代興,亦中之。” 晉齊二國彼時劍拔弩張,齊國伯瑕與晉國穆子以投壺之游與席間進行政治角力,彼時晉國兵強馬壯,齊國孱弱,伯瑕替齊君據理力爭,此時投壺并非一般的宴飲游戲了。
西漢時《禮記》則將投壺賦予更多禮儀規(guī)范,將其變?yōu)橘F族及士族宴飲時進行的游戲,禮儀與技巧并重。起初投壺之中會灌進一定數量之豆子,以免箭枝投入之后彈出,后來為了增加難度,以空瓶投之,矢極易彈出,彈出復投,如此往復,輸贏取決于出入反復之次數。此技稱為“驍壺”。歷史上擅長“驍壺”之投手大有人在,詩歌讚詠亦多。投壺開始之前,主賓相互需推讓:“主人請曰:‘某有枉矢哨壺,請以樂賓。賓曰:‘子有旨酒嘉肴,某既賜矣,又重以樂,敢辭。主人曰:‘枉矢哨壺,不足辭也,敢以請。賓曰:‘某既賜矣,又重以樂,敢固辭。主人曰:‘枉矢哨壺,不足辭也,敢固以請。賓曰:‘某固辭不得命,敢不敬從?賓再拜受,主人般還?!薄抖Y記·投壺》
《禮記》所記為周代事,據范生研究,其成書之漢代,投壺卻主要成為了一種娛樂,其中賦予的周禮已經式微。漢武帝時,投壺十分流行,出現了郭舍人等驍壺高手,投矢出入反復可達百馀次?!段骶╇s記》記載:“武帝時,郭舍人善投,以竹為矢,不用棘也。古之其投壺,取中而不求,故實小豆矢于中,惡矢而躍而出也。還,一矢百馀反,謂之為驍。言如博之掔梟于掌中,為驍。每為武帝投壺,輒杰金帛?!倍鸥Α赌墚嫛芬辉娭幸嘤校骸澳墚嬅訅郏秹毓崛恕敝?。晉唐之間,投壺不止局限于貴族士族,后宮黃門乃至豪族家眷亦興此戲。《太平御覽》卷七五三《工藝部》引《晉書》記載:“石崇有妓,善投壺,隔屏風投之?!?/p>
宋代,司馬光(1019-1086)于1072年刊行《投壺新格》,投壺被賦予更多的理學規(guī)范,意在恢復周禮投壺之禮。明代汪禔雖然也講究儒士投壺修身之禮,然而他在《投壺儀節(jié)》中記錄總結了更多高難度的投壺技巧。明代投壺已經脫離了貴族的限制,進入尋常百姓家?!督鹌棵贰分杏斜姸嗤秹氐膱鼍懊鑼懀纭恫堇锷哌壌蚴Y竹山 李瓶兒情感西門慶》中有“良久,都出來院子內投壺耍子?!薄独钇績核秸Z翡翠軒 潘金蓮醉鬧葡萄架》中有“婦人道:‘咱往葡萄架那裡投壺耍子兒去?!鼻宕笸秹夭辉倭餍校欢秹乇旧碜鳛橐环N藝術品仍有制作。
如今投壺極少進入現代人生活,韓國在春節(jié)及秋夕在舊時宮殿,博物館及旅游景點仍然有投壺之戲。近日在中國全國范圍內的一次機器人比賽中設置有機器人投壺比賽。我們現在尚能通過遺存的投壺器具追思曾經流行的游戲,也算是一種幸運吧。
美國史密森尼國家亞洲藝術博物館藏明代銅投壺
參考書籍
1. 范生,《中國體育史參考資料》,北京,1957-1958年,卷1,頁62-95
2. 范生,前書,頁66
3. Robert Poor,《 Evolution of a Secular Vessel Type 壺形流變考》,載于《Oriental Art 東方藝術》,1968年夏季刊
4. Richard C. Rudolph,《'The Antiquity of t'ou-hu' in Antiquity 投壺之古》,1950年12月,卷24, 96號,頁177-178
5. 范生,頁68
明代嘉萬時期之緙絲百子圖掛帳(局部)
投壺之外,邦瀚斯(Bonhams)的《游于藝—中國游樂雅翫藝術》專題拍賣亦有一件明代嘉萬時期之緙絲百子圖掛帳,可謂中國兒童游戲畫面之集大成者,圖中可見百子放風箏、賞畫、彈古琴、騎麒麟(寓意麒麟送子)、持蓮抱笙、斗蟋蟀、踢毽子、下圍棋、戲水等,好不熱鬧。緙絲之藝發(fā)軔于宋代,成熟于明代,能將纖毫筆觸以通經斷緯之法在同一平面織成,此技易學難精,作品不易保存。
清十八世紀竹鏤雕“西園雅集圖”筆筒
其他則有竹雕數件,展現文人雅士游玩畫面,當中刻劃出曲水流觴、香山九老、竹林七賢、松下對弈等典故,包括清十八世紀竹鏤雕「西園雅集圖」筆筒,整器刀法細致,形神刻畫細膩皆備,嘆為觀止。清代初期,隨著國家政治局勢穩(wěn)定,江南經濟復蘇,嘉定竹刻重獲發(fā)展,其市場不再局限于文人學士書齋雅玩。受眾急劇擴張,竹刻獲得了廣泛的生存空間。這一時期的竹雕手法多樣,造型題材豐富,浮雕、鏤雕等技藝,均發(fā)展到了歷史最高水平。
古人的照明器具——燭臺,不同朝代具有各自的工藝與審美,讓其呈現多樣化的形態(tài)。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古人就制作出了銅燭臺;到了三國、兩晉時期,隨著制瓷工藝的發(fā)展,瓷質燭臺隨之出現;隋代的瓷燭臺主要有青瓷和白瓷兩種,白瓷燭臺光滑皎潔;唐代在隋代的青瓷、白瓷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展,燒制出了成熟的黑、黃、花瓷,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唐三彩和釉下彩;明三彩陶燈沿襲了唐、宋、遼時期的風格,燭臺的色彩豐富絢麗,并開始盛行“八方”造型燭臺,具有很高的藝術觀賞價值。
香港邦瀚斯2022年5月中國古董藝術春拍總成交額高達8,880萬港元。一對明永樂青花纏枝花卉八方燭臺,以30,453,000港元成交,刷新明代永樂燭臺于國際拍賣行之成交紀錄。明永樂八方燭臺目前傳世僅六例,四例已由博物館典藏,此乃已知私人收藏中僅存兩例,更是六例當中唯一完整成對者。
燭臺八方形,分為上、中、下三層,上層為燭插,中層為支柱,下層為臺座,平底中空,燭插和臺座均為束腰八方形,連柱圓柱形,形如酒盅倒扣。通體青花紋飾,柱插由上至下分別繪蕉葉紋、回紋、蓮瓣紋。連柱飾錦紋及纏枝蓮花紋一周。臺座面飾環(huán)海水紋以及蓮瓣紋一周,外壁八面繪八組各式纏枝花卉紋。足內飾白釉,白釉范青。底心無釉。
明永樂青花纏枝花卉八方燭臺一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