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麗
選入教材的詩歌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詩歌不僅蘊含著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寶貴財富,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真善美,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教師要采取有效策略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的內蘊,探究詩歌的情感價值,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詩歌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詩句中的關鍵詞品讀詩歌,不僅要讀出詩人表達的意象、意境,而且要讀出詩人的真情實感。
如教學《春夜喜雨》,詩的題目中“喜”顯然是全詩的詩眼,也是詩人的情感核心所在。畢竟詩人在安史之亂中顛沛流離、飽經憂患,才得以在成都暫時安頓下來,遇到能夠帶來萬物復蘇的春雨,自然發(fā)出心底的欣喜之情。但是,在具體詩句中卻沒有出現一個“喜”字,學生在讀詩歌的時候,如何體會詩人在“喜”中蘊含的豐富情感呢?為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詩句中體現“喜”的詞語來理解詩人的內心情感。首先,詩歌一開始的“好雨”就直接表達了詩人對春雨的喜愛之情,下雨屬于自然現象,具有客觀性,本身無所謂好與壞,詩人此處用“好”來定性,足見詩人很期盼的一場雨來了,這種帶有擬人意味的表達中,傳達的是詩人對春雨的渴望之情。其次,詩人對夜雨的描寫中,用“潛入”和“細無聲”從聽覺上表達詩人對春雨關注的結果,在寫出春雨的特性中,體現出詩人的心隨著春雨在跳動,這種寓情于景的表達,突出了詩人對春雨無聲地滋潤萬物品性的高度贊賞。再次,詩人采用“俱”和“獨”這樣一對具有對立意義的詞語,使“野徑”之云與“江船”之火在雨夜里也顯示出可愛的一面,詩人的喜愛之情就包含在這樣獨特的雨夜景色中。由此不難看出,詩的字里行間充溢著詩人的喜悅之情。
在詩歌教學中,教師要根據詩歌內容,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有效對接情感空間,使學生能夠將心比心,走近詩人的情感世界,體會詩人的思想情感。
如《游子吟》是唐代詩人孟郊的一首經典名作。詩中借臨行前母親為游子縫衣這一獨特情境,表達詩人對無私母愛的贊頌之情。學生學習這樣的詩歌,情感方面的重要目標是:從中感受詩人和母親之間的濃密情感,懂得用實際行動報答父母的愛。但是,由于時代的發(fā)展,現在的小學生從小穿的都是成品服裝,甚至絕大多數母親自己都沒有用針線縫衣的經驗,學生自然對詩歌內容中的縫衣場景感受不深,在他們眼里,即使要長時間出遠門,只要有足夠的錢,就能解決所有的困難。對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針對這樣的學情創(chuàng)設情境:同學們,隨著社會發(fā)展和進步,在現實生活中大家已經很難見到父母在家里一針一線為孩子縫制衣服的情形了。但是,這不代表父母不深深地愛著自己的孩子。請大家舉例子說一說,自己的父母為你做過的讓你終身難忘的事情,要把難忘的原由說清楚。這樣的情境,就把學生自己在生活中對父母之愛的感受與詩歌中的情感有效對接起來,學生才能夠順利地體會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包含的真摯情感。
在詩歌教學中,教師要根據詩歌的具體內容和學生的學情,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學習詩歌。
如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描寫的是黃沙嶺夜里迷人的山村風光,有清風明月,有疏星稀雨,有稻花飄香,有鳴蟬驚鵲,更有蛙聲一片。詩人運用聽覺、視覺和嗅覺進行渲染,表達了對鄉(xiāng)村生活的熱愛之情。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夜風吹過田野的聲音、隆隆的雷聲、蟬鳴聲、蛙鳴聲……學生一邊欣賞,一邊辨識、模仿這些聲音,說一說與聲音相對應的詩句,再議一議:這么多美妙的聲音只能出現在什么季節(jié)里。最后,教師再引導學生讀詩句,體會詩人置身夏日鄉(xiāng)村夜色之中,欣賞相應的美景,憧憬更加美好的生活。
在詩歌學習中,想象是體會詩歌情感的重要手段。教師要善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體會詩歌的情感。
如《山居秋暝》是王維的一首山水詩,王維在詩中描繪了傍晚時分,正是秋雨初晴后,月光照耀下的山村恬靜優(yōu)美、自然和諧,表達了詩人寄情山水并且對隱逸生活的向往之情。從詩的字里行間看,優(yōu)美的景致是無處不在的,但情感的表達則是隱秘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進行想象:想象空山之樂,想象秋雨之樂,想象月照山泉之樂,想象浣女之樂,想象漁夫之樂。有了這些想象,學生才能體會詩人對風光獨特的山村的迷戀和沉醉,才能理解詩人在詩句中傳達的歸隱傾向——“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與詩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進而懂得了詩人的內心感情。
綜上所述,在詩歌教學中,教師要在重視情感教學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認真感悟詩歌中的真情實感,結合學情尋找教學策略,切實提高學生對詩歌情感的審美感知能力,促進學生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