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冬云
在寓言教學中,多數(shù)教師習慣于讓學生讀故事,講故事,再想想寓意就完事,導致學生對寓言學習產生疲倦感。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認真解讀寓言文本,讀出寓言蘊含的智慧,借智慧走向深度學習。
寓言通常是借一個小故事來講一個大道理。學生讀寓言故事,不僅要理解故事的內容,更要讀出故事背后的智慧所在。
如《自相矛盾》,這一寓言故事表面是講那個賣矛又賣盾的人,在推薦自己的矛和盾時,把話說得有些絕對,因而被人笑話。作者寫這樣的故事是為了什么呢?這絕不是讓讀者去看那個賣家的笑話——無論他怎樣回答,都無法體現(xiàn)自己所說的效果,只能是啞口無言了。而是讓人們從中吸取教訓:一是在可以比較的時候,說話不能說得太滿,要留有余地,這樣才不至于沒有退路;二是能不能換一種方式來賣矛和盾,在甲地專門賣矛,然后在乙地專門賣盾。這就是這個故事中藏著的智慧。學生讀完故事,發(fā)現(xiàn)其中藏著的智慧,就可以避免今后做自相矛盾的事情。
在寓言學習中,如何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呢?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初讀寓言故事后,提出故事中有哪些問題值得討論,然后梳理出符合教學目標要求的重點問題,進行討論。這樣,學生在寓言學習過程中,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必然會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如《陶罐和鐵罐》,講的是國王的櫥柜里的一個陶罐和一個鐵罐之間發(fā)生的故事:鐵罐總是欺負陶罐,后來兩個罐子被埋進塵土中,經歷了漫長的歲月,陶罐被發(fā)掘出來依舊完好并惦記著鐵罐,鐵罐卻不見蹤影了。教學時,教師要求學生在讀懂故事大意的基礎上,力求從中讀出自己的疑問。這樣的要求,促使學生能夠深入文本反復閱讀,并提出自己發(fā)現(xiàn)的問題。交流時,有的學生提出在故事開始的對話中,文中的人物對對方的稱呼:一方是“陶罐子”“東西”,一方是“鐵罐兄弟”,為什么不對稱?還有的學生提出,在人物對話的提示語中,一方是“傲慢”“輕蔑”“惱怒”,一方是“謙虛”“爭辯”“心平氣和”,為什么形成這樣強烈的對比?因為對話是故事的重點內容之一,教師抓住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學生發(fā)表各自的看法,互相交流、爭辯,逐漸認識到:對話描寫中涉及鐵罐的內容,無論是提示語還是稱呼對方,都能夠體現(xiàn)鐵罐驕傲、自以為是的性格特點,它看不起且總想欺負陶罐,認為陶罐很容易就成了碎片;對話描寫中涉及陶罐的內容,無論是提示語還是稱呼對方,都能夠體現(xiàn)陶罐寬容待人的特點,即使對方攻擊自己,它還是實事求是地說問題,要求和鐵罐和平共處。這樣的討論、交流,使學生從對話走進故事人物的內心深處,能夠對故事中的人物形成深刻的認識,在對比中碰撞出思辨的智慧。
統(tǒng)編教材安排的寓言,其中的人物不多,通過人物之間的對話、動作推進故事發(fā)展,結果的呈現(xiàn)也比較快。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角色表演活動,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體會寓言的寓意。
如教學《寒號鳥》,故事中的人物只有喜鵲和寒號鳥,互相之間圍繞做窩進行了兩個輪次的對話。在學生熟讀課文后,教師讓學生思考:喜鵲勸寒號鳥做窩的理由是什么,寒號鳥為什么不聽呢?這樣的問題,學生能夠根據(jù)故事內容進行回答:喜鵲認為趁著天晴做窩可以避免大冷天被凍著,但寒號鳥只想睡覺,認為喜鵲愛管閑事。這樣的回答,沒有揭示故事的內涵。對此,教師根據(jù)低年級學生喜歡表演的特點,讓學生自由組合,表演這個故事,體驗寒號鳥和喜鵲的情感。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大家在表演時,喜鵲和寒號鳥應該分別以怎樣的行動出現(xiàn)?這樣就促使學生在表演時,不僅要說出獨特的語氣、語調,而且還要做出符合人物身份的動作:喜鵲不停地煽動翅膀,銜草木搭窩;寒號鳥縮著頭和翅膀,躲在崖縫里睡覺。這樣一來,喜鵲的勤奮和寒號鳥的懶惰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寓言的寓意也由此得以揭示。
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喜愛寓言故事的特點,鼓勵學生在寓言學習中嘗試表達類似的故事。這種表達可以先口頭進行,再轉入書面表達。
如教學《鹿角和鹿腿》,這是一個擬人體的寓言故事,講述的是:鹿在水邊看到水中的倒影,覺得兩只角是那么美麗,精致迷人,可是四條腿太細,因而抱怨腿配不上美麗的角;后來,鹿被獅子追襲,它那有力的長腿奔跑起來,很快就把獅子甩開,但角被樹枝掛住,獅子又追了上來,鹿用盡全身力量掙脫后,拼命奔逃,終于躲開了獅子的追擊。學生熟讀文本,理解故事的寓意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自己在學習或生活中有沒有發(fā)現(xiàn)類似“陶罐和鐵罐”“鹿角和鹿腿”這樣可以互相比較的對象。學生很快列出了許多可以比較的對象——大拇指和小拇指、演講和嘴巴、語文書和數(shù)學書、爸爸和媽媽、門和窗戶、公雞和鴨子等。教師再要求學生模仿課文,創(chuàng)編這些可以比較的對象之間發(fā)生的故事。學生的興致很高,積極投入故事創(chuàng)編中。最后,教師讓學生讀一讀各自創(chuàng)編的故事,比一比,誰創(chuàng)編的故事最有趣。經過這樣的表達訓練,學生再回過頭來揭示《鹿角和鹿腿》的寓意,就不再覺得找不清方向了。
總之,在寓言教學中,教師要抓住寓言的本質特點,從故事出發(fā),引導學生發(fā)掘故事中蘊含的道理,從中受到啟發(fā)和教育,習得寓言中的智慧,提高語文素養(yǎng)。